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

第28部分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第28部分

小说: 道德经注解(震阳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无真意,性将何依?若无真气,命何由修?以真意采真气,两者浑化为一,即返于太极之初,斯为之丹。故无为之中又要有为,无知之内又要有知有觉,方不堕空又不著有。迨至功力弥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之空色两忘,浑然物化(形神俱妙矣)。斯与道大适,不知人道观天道可知。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万物生”。即是无为之为,嗣为至道之精。盖无为是天性,有为是天命,无知是元神,有觉是元气。天地间非二(神气)则不化,非一(性命合一)则不神。神而不神,不神而神,斯一而两,乃神而化之之妙境焉。此非吾言所能磬也。在尔修士长养虚静,长守虚灵,斯姓名常存而大道可成矣。切勿以无为有为各执一边,虽系正宗但旁蹊开焉,请修士自揣量可也。 
  震阳云:这一章大意,在修士看来,世上之一切万有皆是色相,究竟是空。若以色为真,会扰乱人的心灵性光。只有内省观妙回光返照,这才是自然的修养,久之可以开灵机长智慧。参悟天道,能知天下一切万有。正是道祖所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耳。 
  这的的确确达到了神而明之,神灵的世界,是科学的自然规律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言“大道不远在本身,何用舍近去远寻?上士哲先明斯意,勤而行之必成真。”孚佑帝君训言:“混元一气是先天,来去人间总自然。识得吾生真面目,返身直上白云间。”得此诗后始知,恍惚者乃真阳发动也。指出真阳之气,即水中金之一物,成道由此,得丹亦由此。昔日史思玉诗云:“知君希遇英灵谷,所以教君心恍惚。盘元殿上水晶宫,分明指出神仙窟。”说明水中金之一物,就是坎卦坎中真阳。丹由此得,道由此成,非神仙窟而何?崔公《入药境》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醉即恍惚,恍惚即是醉。言恍惚可,言醉者亦可。但先天不能以后天包,虽恍惚总非恍惚。果能先后天打成一片,虽不欲其恍惚,亦不可也。观此始知,道是自然,决非旁门外道多能知也。虽是如此,识神不去总难入得大静,须知二气知所作用。夫无中生有者,是先天者。息息归根者,是后天也。盖先天之气原无形象,但后天之气本有形象,然非止于无形无象,则不能用。此所言恍惚,非真恍惚。夫恍惚者,乃是先天气生后天气,接通二气。接通二气旋转,形生恍惚。不知二气,恍惚何生焉?大概先天气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而不往。故先天气之所止,唯听命于后天也。亦知后天气为何物否?若以口鼻呼吸之气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气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离也。为真息不在口鼻,而在气穴。息息归根,即是由气穴呼吸,而不著于口鼻也。此是天机,君切昧记,勿为妄言所欺也,切切!大帝告曰:“放下心,好安禅。定着息,养元气。”须把凡心放下,道心才复活也。把后天的呼吸之息停住,方可养先天的元气。经云:“一忌念动,念动神驰。二忌昏睡,昏睡气散。”若是念动则神驰,昏睡则气散矣。神驰气散,只坐无益,不如静观一时。必须止念凝神,神凝气结,既不著相,也不落空。坦坦然然,守我真如,融融和和,调我神气,神气相抱,心息相依,如此而后得入大定。大定而后,真阳发动。真阳发动,即我之活子时至矣。采药炼药,运我周天。君能知此,即为得矣。经云:“得其一,万事毕。” 
  但年老气衰者,必须二六时中,常常回光返照,始能生发真阳。一有间断,不可得矣。心若放不下来,真药难得。糊涂一生,真可叹也。须知老年人以救护命宝为第一要着。老年人此宝最少,生发之机也迟,再加上生而不知采,采而不知炼,炼而不知归炉,生气日耗,死期不远矣。为君之计,护命为要。命者何?身之生机也。但此生机非静不发,非虚寂不生。欲使生发动机,必须回光返照,凝神气穴。功夫勤者,朝夕不辍,不出十日,真机自动,药产神知,始能行采炼,进火退符之实。然而功夫纯者,三四日此机即来。以上句句乃修道真口诀,君能得此,希勉而行之。 
  诗云:道生天地生万有,一切万有总归空。 
     是以圣人守善道,抱一含三在丹成。 
  又云:虚无自然为道宗,性命合一空不空。 
     阴阳互交神丹就,虚灵不昧万法通。                    
第四十八章 忘知 
  太上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章解' 讲学要天天增知识,讲道要天天去知见,去了再去,以至于没了知见,与道为一体。为无为的事。才能无所不为。所以圣人取提前宁夏的,常用行所无事的道。到了他有为时,反不足以取天下。 
  '演说' 江圣云:前章说出道的妙用,恐怕人不到那样程度,就不味的顽空,必至冥然不灵一无所用。像土木偶人一样。所以接着又说,讲学的要日新又新,学而时习之,博学多闻,由博再反到约,由万殊再归到一本。求道的时候,才可以去了知见名象,独存元理,去了再去,归到虚无,由虚无生出妙有。无所知而无所不知,无所能而无所不能。就是天下之大,也可以谈笑揖让就取了来,不用行一不义杀一无罪。取天下尚且如此,以外的事,自不必说了(是极言道的妙用,并非有取天下的心)。 
  黄真人云:学者记诵词章,兴百工技艺之务,皆贵寻师访友多见多闻,而后才思生焉,智巧出焉。知能愈广作为愈多,始足以援笔成文,运斤成风。故曰:“为学日益”。若为道则反是。如以博览全书泛通故典,为事不克返观内照,静守一心,则搜罗遍而识见繁,必心志纷而神明乱。虽学愈多而道愈少,久则浑然太极汩没无存矣。故为道者须如剥蕉抽笋,愈剥愈少弥抽弥无,以至于无无之境斯为得之。修道至此,自然神妙莫测,变化无方,其聚则有,其散则无,欲一则与欲万则万。日月星辰随我运转,风云雷雨听我经纶,其大为何如哉?虽然学者行一节丢一节,如食蔗然,吃尽丢尽仍反于无。故曰:“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得矣。试观取天下者,不得不兴兵动马,称干比戈,乌得无事?然有事之中,须归无事,庶能一心一德运筹帷幄,则心志不纷谋猷始出。故曰:“征者号令严明,耳不听外言,目不见外事,心不驰外营”,始能运用随机,取天下犹如反掌。不然纷纷扰扰,事愈多则心愈乱,心愈乱而神愈昏。贼甫至而不能静,自持兵初交而遂至凌乱无节。如此,欲一战成功难乎否?又况东夷未靖西戎又兴,彼难未平此波复起,若不知静以制动,逸以待劳,鲜有不委去者。古之败北而走,倾城而亡,莫不由有事阶之厉也。兵法所以有出奇制胜,设疑设伏之谋。敌人望之,旌旗满目,草木皆兵,虽大敌当前;亦心惊胆落;未有不望风先遁者;唯有事视如无事;万缘悉捐一心内照。如武候千百万军中,纶巾羽扇自在清闲,所以西蜀偏安,得延汉柞于危亡之际。若有事于心,则方寸已乱灵台无主。如徐元直为母归曹,不能再献奇谋佐先帝以中兴,焉足取天下乎哉?此言修道之人,若见日益不见日损,则心昏而道不凝矣。故曰:“修道随炼随忘,随忘随炼,始不为道障。”若记忆不置,刺刺弗休,实为吾道之忧也。故必渐消渐减,至于一无所有,斯性尽矣。然后由无而生有,实为真有。所以能出没鬼神,变化莫测。经中云:“以天下喻道,取天下喻修道,有事无事,喻有为无为。”人能清净无为,纯是先天一气,道何难成?此即取天下之旨也。若搬运有为,全是后天用事,便堕旁门,此又不足取天下之意也。或曰:“采药炼丹,进火退符,安得无为?”须知因其升而升之,非先有心于升也。随其降而降之,非先有心与降也。即至采取不穷,烹炼多端,亦是纯任自然,无半点造作,虽有为也,仍属无为矣。彼徒咽津服气者,乌足以得丹而成道哉? 
  震阳云:这一章名忘知,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意思。词云:“事来则应,灵活运用者,炼性也。事去则静,静极生动者,修命也。”此则摄情归性性命双修,达到返朴归真。所以处世法必须事来则应,如果不应酬世事,则不近人情,失去你的天职,何以能养生呢?不如灵活运用,应酬世事达到圆满,可以动中取静。静极生动,摄情归性,性命双修,此则无为而无不为矣。 
  修道极要处,要命先天后天功夫。何为先天呢?用静功到虚极静笃,无人无我时,因其浑浑沌沌,此时阴阳未分,这个时候叫无极。即做到静极生动,一阳发生时,这个时候叫后天,阴阳才分呢。不动时属阴,动则属阳。其名多矣,曰太极,曰先天,曰活子时都可。那么,气也有先后天之分。静极生动时,即先天气也。先天气为母气,后天气为子气。因为用后天呼吸之气养育先天之气,为子生母。这就如同天一生水,天一属金,金落在坎水之中,这叫母隐子中,这就好比先天祖炁生的后天之气。但后天呼吸之气把先天之气包裹起来,所以后天养育先天。那么这神也分先天后天之神。《阴符经》云:“世人皆知其神之神,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在此,其神之震,即是后天思虑之神也。不神之神,即先天元神也。岂可先后天并用?《入药境》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这就说明了先后天之气并用如神。但修道之人却只可用先天之神,不可用后天思虑之神。否则,先天后天返不过来,就谈不到是修道之人了。 
  形而上学是大道,形而下学是唯物论。凡间肉眼识不透世界是梦幻泡影,何能认识到虚空中尚有化境,另有一层天外之天呢?那么人生于世,以何为大?唯修道修身事为重大。所以“南面称王,不如坐进此道。”但学道者虽多,而悟道者实少。道是什么?就是阴阳,就是性命。我之性命受之于天之本命,此命既受之于天,自应还归于天,方是返还之道。要是只从性天上摸索,独守孤阴,终落空亡。《参同契》云:“同类易施功兮”,同类为谁?能知同类为谁,方可下手用功。丹经云:“竹破须用竹补,衣破须用布补。”那么人过十五六岁破身,精亏外耗。以后必须养精,补精,补足后可以炼精化气。但补之法总在“和合凝取”这四个字上,即用同类易施功之意。此步功夫虽系炼命,然亦不可顷刻离性。此何故也?盖以命居肾宫,无求之法不能自出。故丹经云:“有人识破我家乡,太阳隐在月明中。”这是比喻,太阴无光,需太阳温照之始有光,人能将自己的灵性返照命宫,这即是日照月宫。照之既久,先天一气始从虚无中来。修道者修此气,采药者亦采此气。人有此气则生,无此气则死,故名之曰回命。人多偏重于性,不知保存命,命既无则更无修性之必要。所以先保此命,有此命性亦可修,无此命,徒修性何以能行?但修命必须回光返照下田,其机在目。灵活朗照。静至极处自有动机。此机一动,万勿妄动,须将我之真意寻气根动处,放此心入气根,此气亦自返回。此时,我之呼吸亦渐归于此处,口鼻之呼吸无用矣。此息自与神气留恋,自然三家结合团聚。心不必定而自定,息不必调而自调,融融然然一身轻暖,真是三十六宫都是春矣。功夫到此,不到一月自有真种发生。仍照前法逆归气穴,再候动机方可运以周天。归根复命,牢牢封固。静则朗照,动则如是,不到百日,大药自产。但此大药天机已无然处,总在两目之光与这点真意也。 
  震阳赋云:事来则应炼己性,事去则静修戊命。 
       戊己而土结刀圭,性命双修可入圣。                    
第四十九章 任德 
  太上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字解' 怵是恐惧。 
  '章解' 圣人没有一定的心,以百姓的心为他的心。百姓有好的,我好待他。有不好的,我也好待他,劝导他,诱掖提携他。这样能兼善天下,全其大善德了。百姓真诚的,我以真诚待他。有不真诚的,我也以真诚待他。这样上好信,民就没有不真诚的,全其大信德了。圣人在天下怵怵然恐惧,怕天下人我见太深,不能相和,所以为天下人浑同其心,去了分别相。百姓皆用耳目的精神,察人的好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