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 >

第40部分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40部分

小说: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人际交往中,要紧的也是人的品格、道德、素养、境界等等,这些是深在的〃根〃。如果没有根,没有来自深层的驱动力,就没有恒久的魅力、鲜活的生命力,就没有真花的色泽与馨香,那些花就都跟纸扎的一样了。根正了,那么枝叶就繁茂,有了这个根本,自然也就生发出美好的人际关系来了,技巧这一个东西一指点就通了。 

  是的,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王弼本作〃古之善为士者〃,此不从。在人际交往中,老子教导你,要学做人,而且还要努力去做一个〃善为道〃的人。老子又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41章)这就是〃善为道〃的那种〃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情况。我们也许达不到这种高境界,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去修养,那么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也就既有很好的技巧,又超越这一层面,自由地成功地进行交际了。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人际交往中,要有智慧,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智慧也还有个境界问题,就不是人人都明白的了。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够这样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 

  我们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苏东坡说的。他就是从〃大巧若拙〃中再生出来的。他读书很厉害,很善于体会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这就是老子那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大巧要若拙,大辩要若讷,大智慧要〃若愚〃,这种思维、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人,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无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罗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此以后,他就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们还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苏格拉底这种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了吗?确实,〃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时历史真是很好的教科书,我们来想一想,曹操手下的杨修是多聪明的一个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惨。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他还没有修炼到这个境界。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终于下了要除掉他的决心。你想,跟曹操这个妒忌心特别厉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第71节:楚庄王亲自听政 
作者: 姚淦铭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我们来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厉害啊,最后成为霸主。可是,他开始上台时没有像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那样,上任先来放三把火,不要说三把,他一把火也没有。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 

  他的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啦,有一次在边上侍侯,终于忍不住了,要规劝楚庄王。他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大家知道,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来历。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又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来有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我们可以进行丰富的联想,老子是楚国人啊,莫非楚国的国君楚庄王和老子的智慧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你看楚庄王做事怎么这样像老子所主张的那样啊。我们也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分析一番。 

  一是,楚庄王颇像老子说的〃大巧若拙〃。明明是个治国的高明国君,但是他不表现出来,显得很不能干、很不会执政,急坏了他的臣子。但是他一切都弄明白了后,所采取的行动就击中要害。他改革内政,除旧布新,惩罚坏人,启用人才,还兴修水利。他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天下。他果然飞了起来,而且飞得那么高,飞到春秋霸主的高度。他果然一鸣惊人,而且响当当地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 

  二是,他真像老子所说的,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乐很少奏出声音来。他三年不声不响,却全在那里默察静观,考察调查,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官吏、民心,还有整个天下的形势与自己的路线,然后就能一锤定音。这就是老子说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言不辩〃、〃大辩若讷〃的境界了。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就是这样厉害!现在书法很重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个常识大家都知道。比如说,你写的是颜体还是柳体啊。〃颜体〃就是颜真卿所创的一体,〃柳体〃就是柳公权所创的一体,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书法家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本领、修养。 

  颜真卿(709-785)是个多厉害的人啊,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就有一种洞察几微的敏感。当初安禄山起兵谋反,才开始露出苗头的时候,颜真卿就警惕了,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准备。他就在自己的守城,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备。然而不露声色,表面上每天和宾客在河里湖上泛泛舟,饮饮酒,不问时事。颜真卿管理的平原郡是属于安禄山管辖的地方,就在安禄山的眼皮子底下,安禄山当然时时警惕,时常派密探暗察。但是,颜真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啊,密探只看到他的〃拙〃、他的〃愚〃,不知道他是〃若拙〃、〃若愚〃,更不知道他是〃大巧〃、〃大智〃,当然也就不知道他在积极备战,预防着安禄山的谋反。密探屡次回来报告说,没事,一介书生,不用担心。安禄山也就真的放心了。 

  喜剧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一下子,河朔地方的许多城纷纷被安禄山先后攻下了,只有颜真卿把守的平原城因为早做准备没有被攻下。颜真卿派出一名官员快马奔赴京城报告。有意思的是,京城里的皇帝玄宗被当时安禄山的谋反搞得伤心至极,正对着大臣们叹息;〃唉,河北有二十四个郡,难道竟然没有一个忠臣吗?〃巧啦,就在这时候,颜真卿派出的一名官员赶到,他的报告使得玄宗皇帝极其兴奋,兴奋得就像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唐玄宗环视左右,半是感慨,半是赞叹地说:〃我不知道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而所作所为竟然是这样一个颜真卿!〃大家想一想,颜真卿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还有这样的妙用! 

  不过生活中也很有趣味,有时大智者也真有糊涂的时候。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住所是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有一天研究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里有一个人在问:〃请问我能否跟主任谈话?〃 

  当时一位女秘书告诉他,主任不在,那个人又问:〃那么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里?〃 

  秘书说,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所受到打扰。 

  这时候电话里的声音降得很低很低,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这大约是真的有些糊涂了。这就是大师的〃难得糊涂〃了。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有关人生、人际交往,老子还指出这样的境界:〃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第一,我们先说〃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这是说,最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我们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解读。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东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时的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们也称他为宰相。一天家乡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张英一看,原来是老家的邻居叶家想要侵占张家宅子边上的地皮筑墙,两家争地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真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给家里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这样子,也深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为谢。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就是〃宰相府〃的张氏宅,一边就是邻居叶氏宅。  
第72节:上善若水 
作者: 姚淦铭 
 
  不简单的是张英家出了两个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俗称〃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张廷玉(1672-1755),康熙进士,历经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深受信用,这就很不容易了。张英的其他孩子,如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都很有出息。 

  这就引起我们的兴趣来解读:张家为什么能退让三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父子能相继为宰相?为什么在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下,一个人可以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那么他们就像老子说的能够〃处下〃、〃不争〃、〃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层看,他们大约就在努力学习、实践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境界了。 

  一是,张英做到宰相,当然是〃大成〃、〃大盈〃,他儿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儿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这不太招人耳目了吗?我们不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吗?所以他们更要注意〃若缺〃、〃若冲〃了,与其被动地招来损失与灾祸,倒不如自己先来个有所〃缺〃,有所〃冲〃(虚空)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一定要跟邻居争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大不利了,消息传出去,名誉损失就划不来了。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三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