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 >

第33部分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33部分

小说: 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按此又一字双关两意,上'厌'乃厌(餍)足之'厌',与'狎'字对,下'厌'乃厌恶之'厌'〃,〃涉笔成趣,以文为戏,词人之所惯为〃。(《管锥编》)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再读《老子》,许多地方就可以知其然与所以然了。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 

  历史上这种情况就没有断绝过,老子的这种智慧,是从生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又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的。比如汉代陆贾在《新语》中说过:〃谗夫似贤,美言似信;听之者惑,观之者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叫邹忌的故事,也许一笑了之,但是我们再用老子的理念来解读一番,或许就可以较深地领会为什么〃美言不信〃了。 

  齐相邹忌不仅身高八尺,而且长得很帅,一次在要上朝时候,他照着镜子问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谁美?〃徐公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 

  夫人回答说:〃当然我的老公美,徐公怎么比得上你!〃这就似老子所谓的〃美言〃,一般人爱听,但是邹忌觉得有点不可信。这就是邹忌的厉害,他面对〃美言〃能动动脑筋。《战国策》上就是这样写的:〃忌不自信。〃 

  邹忌就再问小老婆:〃我和徐公谁美?〃其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你美啊!〃这还是〃美言〃,真是异口同声的〃美言〃了。 

  第二天有个客人来了,邹忌再问客人:〃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你美!〃 

  凑巧了,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仔细细地审视他,自以为不如他,再用镜子看自己,发觉远比不上他。 

  邹忌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开始考虑,这是为什么。夜深人静,他〃寝而思之〃,发现其中的道道了。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确实这种〃美言〃有不少内涵。 
第58节:善于聆听的人 
作者: 姚淦铭 
 
  一是,听到人家的〃美言〃并非就是真言、信言,要考虑可信否、真实否。不管是面对亲近自己的人,还是面对别人,都应该如此。再说,面对一个人的〃美言〃应当如此,而面对众口一词的〃美言〃也应当如此,比如邹忌听到的是三个人共同的〃美言〃,也不一定是信言,也不要盲目地就信以为真。 

  二是,〃美言〃是动听悦耳,听了让人舒服,但是在〃美言〃的后面往往有动机,有一种利益关系的驱动力。比如,邹忌知道:妻子〃美言〃我,是出于爱我;妾〃美言〃我,是害怕我;客人〃美言〃我,是有求于我。一个人要能够洞悉〃美言〃深层的、背后的东西。 

  三是,〃美言〃容易蒙蔽人,就要实际地考察一番。邹忌自己看到了徐公,才知道怎么回事了,否则就蒙在鼓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不是把这个故事看作〃搞笑〃的话,那么其中涵义颇深。 

  四是,邹忌果然不愧为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又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想到了政治,想到了国家大事,那么是不是也这样呢?于是入朝来见齐威王田齐时,他就讲了这回事情,开导齐威王。 

  邹忌说:〃我确实知道自己远比不上徐公之美,但是因为妻子爱我,妾又怕我,客有求于我,所以他们称赞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地方千里,是有一百二十个城邑的大国,宫里的女人都爱君王,朝廷群臣都害怕君王,由此可见,君王被人蒙蔽得一定更加厉害了。〃这一番话,我们看来真叫丝丝入扣。 

  邹忌用心思考过了,有人爱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爱你齐王的人更多了,你齐王受的蒙蔽更大;有人怕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怕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也更大;有人有求于我而我受到蒙蔽,那么有求于你的人更多,你受到的蒙蔽就更大了。这种内在的逻辑,很有力量啊! 

  齐威王是一个很善于聆听的人,他不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也不是王顾左右而言它。他听出了其中的道道,被触动了,因此称赞说:〃善!〃很明显,邹忌的这番话不是悦耳的〃美言〃,因为这不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的话,而是进谏、批评、开导的话。但这又确实是〃信言〃,是由邹忌的〃美言不信〃引出来的这一番〃不美〃的〃信言〃。齐威王必定听出来〃信言不美〃,这才是真正的美言,所以齐威王欣赏地说出一个〃善〃字来。 

  再说,可贵的是齐威王不仅聆听出这是美言、美言中的美道,而且去践行美言、美道。齐威王就下诏令:〃从今以后,群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赏赐;上书进谏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赏赐;能在公众场合批评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赏赐。〃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用一个锐利的东西,当着你的面扎下去,你是什么感觉?这不就是〃面刺〃吗?现在得〃上赏〃一等奖的是〃面刺〃,也就是这种批评指责,丝毫不留情面,就像锐利的东西当面扎进去;挑你的错误、缺点、毛病,一个普通的人也受不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君能接受下来,这应该说是很不容易了。 

  这个诏令刚一公布,大家想怎么样啊,很有意思,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个场面今天的人设想一下,依然生动如画啊。你来了,我也来了,他也来了,纷纷前来提意见、熙熙攘攘上门来批评的,就像赶集市那样。这种批评和提意见非但不被拒之门外,而且有奖,用奖励来刺激、拉动〃面刺〃。一个国君能够这样广开言路,这样虚心接受批评,这样诚心接受监督,怎么不让一代一代的人感叹啊!我们也许不太在意,原来大家熟悉的这个成语〃门庭若市〃,就是从这里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齐威王的问题、朝廷的问题还真不少。齐威王先前听到的大都是悦耳的〃美言〃,但是〃美言不信〃,受了极大的蒙蔽;当他真正听到了〃面刺〃之言、〃进谏〃之言、〃谤议〃之言,虽然不悦耳动听,但是〃信言不美〃,使得自己眼明心亮,从蒙着的鼓里走出来。 

  第二个阶段,起变化了。《战国策》上写道,〃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这就是说几个月以后,不再像前一阵〃门庭若市〃那样了,虽然还是有人来提意见,但是已经是断断续续的了。 

  第三阶段,又有变化了。就是一年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想要进言的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了,要献给朝廷的意见都说得差不多了。 

  大家要问了,那么带来了什么结果呢?当时的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等了解到这个信息后,都纷纷派出使者到齐国来朝贡,《战国策》上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一概括就是又一句美言,分析它的意思确实是很美妙:这就叫做不用兴师动众地出兵去战胜他国,在朝廷内已经战胜他国了。 

  如果我们读了《战国策》的材料,再来对照一下《史记》上的记载,我们就更加清楚了。当初齐威王继位时,韩国、赵国、魏国曾经趁齐国办丧事时发动进攻。另外齐威王继位后,曾经有九年时间自己不理国事,只是让卿大夫去管理,结果可想而知了。诸侯国都来讨伐,齐国的人民不得安宁。你想,官员老百姓当然有一肚子的意见啊!所以为什么上面说到刚提意见的时候会〃门庭若市〃了。 

  再说齐威王也确实想整顿一下,他也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王。他考察官员就很重视聆听,从中发现问题。比如齐威王听到自己的左右都常常向他赞扬阿城的大夫,说他是地方官员中最好的,而天天诽谤即墨大夫,说他是最坏的。齐威王听到这些报告后,没有轻信,而是派出得力的人员去实地调查。结果是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这地方治理得好好的,一是田地得到开发,二是百姓生活丰衣足食,三是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威王明白了之所以即墨大夫遭受到诽谤,是因为他不会奉承我左右的人,所以没有人赞扬他,在我面前替他说好话。于是齐威王在明察之后,召见即墨大夫,表扬了他,并封给即墨大夫万户食邑。 

  相反,他派人实地考察下来,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这地方治理得一塌糊涂,田地荒芜,老百姓贫苦。从前赵国攻占了一个城邑,作为大夫不去救援;卫国攻占一个薛陵,作为大夫也竟然不知道。齐威王明白了,之所以阿城大夫能享盛誉,是因为他用重金贿赂了自己的左右,从而得到了不断的赞誉,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齐威王很果断,他也召见了阿城大夫,当天就把他烹杀了,并将自己左右曾经吹捧过阿城大夫的人也一起烹杀了。 
第59节:轻诺必寡信 
作者: 姚淦铭 
 
  齐威王的行为使得齐国上下人人不敢文过饰非,努力竭尽忠诚,齐国治理得很好。据说其他诸侯国有二十多年不敢侵犯齐国。 

  轻诺必寡信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要表态,要许诺,要发誓,还有要签合同,订条约等。中国人有句话:〃说话算数。〃我们在这些方面要重视自己的承诺。 

  我们在成语中对于不守信用,说话不算数的,叫〃出尔反尔〃。相反,也有个成语,叫〃一诺千金〃,这本来是说汉代有个叫季布的人非常重视承诺,所以当时楚国人有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诺言非常讲信用。后来李白有首诗里说:〃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这就成了〃一诺千金〃了。(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有时候人们的承诺让人感动数千年。比如,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到集市去,孩子哭闹着要跟妈妈一起去。她就哄孩子:〃别去了,妈妈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孩子当然很高兴,不闹了,等着吃肉。因为当时要吃上肉,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一般人家是难得能吃上肉的。她从集市回来时,看到曾参正准备杀猪呢,就不让杀,说:〃我是哄哄孩子的,说着玩玩的。〃曾参很严肃地说:〃不能和孩子这样说着玩,孩子很单纯,他们学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承诺了杀猪,如果欺骗了他,这就是等于教他们骗人。你骗他,将来他就骗你,这样的话,孩子还能教育好吗?〃为了承诺,曾参还是把猪杀了,这就是说话算数,你想在孩子心中父母显得多么可敬可爱!相反,你舍不得这头猪,也许不知道以后会带来多少的损失呢! 

  再比如,那种真正的爱情承诺也可以馨香远播数千年而不衰,魅力无穷。郭茂倩《乐府诗集·鼓吹曲词》中有《上邪》一篇,一位女子对爱情发出这样的承诺: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个女人发誓承诺,说:上天啊!我想要和你长相知相爱,使得两人永不断绝长相守。除非是山塌了头,除非是江河干枯了水,除非是冬天打起了雷,除非是夏天下起了雪,除非是天地相合,那么才敢和你断绝啊!明代胡应麟称为〃短篇中的神品〃,依我看是爱情承诺中的杰作。在直白中发誓,在发誓中表现出真实的承诺! 

  这就使得我们想起了老子教大家的一条智慧:〃夫轻诺必寡信。〃(第63章)轻,是轻易的意思;寡,是少的意思。老子说,凡是轻易承诺的,那么必定是缺少信用的。这里可以两面来读解: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如果大家回顾一下自己身边的或是别人的情况,我们会发觉确实是这样的。 

  为什么〃轻诺必寡信〃?这里的原因也很复杂,大约有三种情况是常见的。其一,本来是骗子一类的人物的〃轻诺〃,那么怎么会不〃寡信〃?今天我们看得多了,有些广告上的承诺,不就是这样出来的吗?比如还有网恋上的〃轻诺〃,不是使得许多人上当受骗吗? 

  其二,那个人倒不是骗子一类的人,但也不是一个老实人,做人不踏实,说话不踏实,浮夸得很,当然也会不踏实地承诺、允诺别人,当然也会〃轻诺必寡信〃。 

  其三,人还可以,但是碰到一件事情,或许没有认真地考虑一番,就匆匆忙忙许诺了别人,结果自己后来又不能兑现。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不细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