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姜 查的禅修世界
摘 自:
'1'《我们真正的归宿》 '2'《以法为赠礼》 '3'《森林里的一棵树》I;II
'4'《我为何生于此》 '5'《静止的流水》 '6'《宁静的森林水池》
'7'《心灵的资粮》 阿姜 查 著/法园编译群 译/圆光/法耘出版社
CCC @ 2/25/95·12/31/95 剪辑
(一)正 见
·放下苦乐,放下执著·开展心灵──心的训练·保持觉醒·其它
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
然后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个工作与情况中。
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6'P。137
·放下苦乐,放下执著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
是因为我们仍然执著于贪求的欲望。'1'P。43
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
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
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1'P。30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
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
以便能去止息我们的痛苦。'2'P。57
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
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1'P。17
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1'P。11
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著,
以一颗不执著的心作为你的依归。'1'P。7
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不要说是头,
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它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
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
──欲求(wanting )升起的。所以当你快乐时,
心(mind)不是真正宁静的。
'4'P。29;'3'IP。138;'6'P。75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
快乐和痛苦都从黏著生起。'7'P。137
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
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
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
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
当快乐生起来,你不会忘了痛苦,
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1'P。32
当你感到镇恨和怨怒时,
你必须以正见去做慈悲观。如此一来,
你的心境就会比较平衡与稳定。'1'P。33
刀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当你拿起刀子时,
这三个部位都同时被拿起。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没有学习这(非善非恶),那么,
你不会有真实的领悟(understanding)。
如果你拾取了好的,坏的跟随而来;
如果你拾取了快乐,痛苦跟随而来。
锻练心,直到能超越了善与恶,
才是修行圆满(finished)的时候。'3'IP。85
我们不求恶,也不求善;
我们不求负担和轻松;快乐和痛苦。
当我们的欲求终止时,宁静便稳固地被建立了。
佛陀称这种最高的证悟为「寂灭」,
就像火的熄灭一样。'1'P。50;'3'IP。11
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
那我们是在招惹麻烦,因为
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上。
啊!这是喜欢 …… 它什么也不是,
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2'P。46
快乐是不稳定的,它以前曾升起过很多次,
苦是不稳定的,它以前也曾升起过很多次;
这是它们的方式,它们「就只是那么多」。
当你能够视事物如「就只是那么多」时,
那么,它们就会保持在「就只是那么多」。
一旦你觉知执著时,就没有执著和握持。
它们将会消失,有的只是生与灭而已,
那就是平静。'5'P。191
我们以无常(impermanence)的教导为基础,
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
它们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
有了这种领悟(understanding),
我们会逐渐停止相信心中升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
误解(wrong understanding)将会随著我们停止
相信的程度而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意。'3'IP。87
当痛苦升起,它消失。
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
那里,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
每样事物就只是生和灭,
而不是好像有任何事物持续著一般。这种看法,
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的平和感觉。
我们不认为快乐是「我们的」,同样地,
我们也不认为不满和不快乐是「我们的」。
当我们不再那样地去认为,
去执著快乐和痛苦的时候,
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1'P。49
痛苦(suffering )是何时升起的呢?它是在
我们了解到我们已经获得了什么的同时升起的,
这就是痛苦依住(lie )的地方。
如果我们存有「自我」(my self)的想法,那么,
我们周遭的一切便都成为「我的」(mine;我所),
而困惑(confusion)就跟随而来了。
'3'IIP。49;'7'P。185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们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
这就像一根非常锐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吗?
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扰任何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单单只是事物,是我们招惹它的。
如果不理它们,它们不会打扰任何人,
所以佛陀说:「寂灭为乐。」'3'IP。149;'5'P。217
如果你仍有快乐和痛苦(suffering ),
你就是一个还没有吃饱的人。
你必须将快乐和痛苦一并抛弃,
它们只属于那些仍未吃饱的人的食物。
在真理里,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如果你执取快乐,这跟执取痛苦是一样的。
因此,小心!当快乐升起时,
不要乐过了头(overjoyed ),
不要被拉走了(get carried away);
当痛苦来了,
不要绝望,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要看清楚,
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是一样的。'3'IIP。153
当你抓住一件特殊的事物时,
有快乐存在吗?或是不快乐?
如果有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快乐吗?
如果有不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不快乐吗?
'7'P。156
觉知者如实地彻见,
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6'P。23
当事物都很顺利时,心不会欢喜;
当事物都不太顺利时,心也不会悲伤。'5'P。83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
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
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4'P。27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错两者,
最后,将一切都抛掉。'5'P。105
别黏著良善,别黏著邪恶;
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
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
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7'P。173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
如果是坏,别黏著它。
好和坏都会咬住人,
因此别抓紧它们。'7'P。73
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
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
这两边一直在围剿著我们。'6'P。7
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
──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
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6'P。8
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
它将只会引起痛苦。
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2'P。3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的精进。
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
亲自去体会这个真理吧!'6'P。155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
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2'P。64
酌留空间,别黏著事物;握持,但别黏著。
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
然后放下它。
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
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
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7'P。195;191;194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
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著。
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
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6'P。130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著中分隔开来,
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
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
──烦恼并无立足之地。
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
──它们只是依著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6'P。31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
──不执著。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
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
放下(relinquishment)、不执著(not clinging),
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3'IIP。72
即使连定(平静)都不该去执著。'6'P。21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
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
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
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
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
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
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
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6'P。200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
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
我们带著欲望修行,
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
「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
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
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
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
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7'P59;P63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
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5'P。4
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
──从「有」(being)而生。无论执著什么,
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3'IIP。6;'7'P。112
「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
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
与这些事相认同;
心,紧紧地执持且黏著在感官欲望里。'7'P。109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
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
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
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
他们是不值得执著──没有一样值得执著。'7'P。98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
生与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著「诸行」、
怀想「诸行」上面的。'4'P。36
如果你执取对某人的镇怒的感觉,
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5'P。118
如果你想要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只会给你带来痛苦。
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点死不也是苦吗?'1'P。10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它那儿。
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觉知一切。
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
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
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3'IIP。117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的感觉的话,
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
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
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6'P。31
没有人能教你(show you)这个(真理),
只有当「心」亲自了解(see )时,
它才能灭绝和舍弃黏著(attachment)。'3'IP。19
欲望(desire)一直存在著,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
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
但却没有黏著(attachment)。'3'IP。45
·开展心灵──心的训练
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我们明白怎么回事以前
──「碰!」我们已经撞地了。(不清楚摔的过程)
这跟十二因缘一样。我们直接所经验的痛苦,
是经历了整个十二因缘勾练(chain )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们
要审查(investigate)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
才能在他们「撞地」以前,捉住自己。'3'IIP。53
不要只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放纵你的想法。
停止这种盲目的追随,
你必须不断地去阻挡这无明之流,
而这就叫做「训练」。'2'P。56
如果你不去反制(oppose and resist )你的心,
那么就只顺从情绪了。这种修行是不正确的,
就像纵容小孩子的每一个随兴所欲(whim)一般。
训练自己的心也必须如此,
别纵容它的随兴所欲。
'3'IIP。33;('6'P。75;'7'P。144)
以佛法来训练你自己,
代替情绪的放任吧!'2'P。57
训练的重心是观察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