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69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69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书省左司郎中李绍膺等去金朝定和议:金、夏为兄弟之国,各用本国年号,双方相互支援。这时的金朝已处在亡国前夕,兵虚财尽,早已无力援夏抗蒙了。罗世昌出使金朝回来,对献宗说:“金朝的援助不足恃”,劝献宗自强。献宗不听,罗世昌被罢官,流寓龙州。
  一二二五年,成吉思汗自西域回到漠北,见夏国不屈,秋天再出兵征夏。一二二六年春,成吉思汗亲领大兵自北路侵入夏境。二月,攻破黑水、兀刺海等城。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配合,进军沙州,先派遣忽都铁穆尔与昔里铃部前往招抚。夏守将籍辣思义伪降,设伏袭击,阿答赤几乎被擒。蒙军受挫,全力攻城。籍辣思义坚持拒守。蒙古军在夜间挖地穴攻城,籍辣思义在地穴中放火,蒙兵多死。蒙古军经过月余的强攻,才攻下了沙州。
  这年五月,蒙古军进侵肃州。夏军坚守不降。城破,夏国军民都被蒙军屠杀。蒙古军进围甘州,派使者招降夏甘州守将曲也怯律。夏国副将阿绰等三十六人杀蒙古使者及曲也怯律一家,率城中军民并力抵抗。甘州城破,阿绰等战败牺牲。七月,蒙古军攻西凉府,夏守臣战败投降。
  蒙古兵长驱深入,夏国连失城邑。一二二六年五月,六十四岁的上皇神宗病死。七月,献宗也惊忧而死,年四十六岁。献宗侄晛(音现x1an)被拥立继位。帝晛执政,夏国已处在灭亡的前夜,夏国军民展开了抗蒙救亡的激烈战斗。
  成吉思汗自西凉府继续进兵,穿越沙漠,至黄河九渡,取应理等县。十一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灵州,夏帝观派遣老将嵬名令公来援。成吉思汗渡黄河,指挥蒙军进攻。嵬名令公率夏兵迎战。波斯拉施德《集史》记载说:战斗的激烈,是蒙古人在作战中所少见的。西夏将士英勇抵抗,最后因牺牲惨重败退,灵州被蒙古攻占。
  一二二七年春,成吉思汗留兵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河,攻积石州,进入金境。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三州。
  帝晛被蒙古军围困在中兴府,外援断绝。右丞相高良惠激励将士,日夜拒守,积劳成疾。僚佐劝他自爱。高良惠慨叹说:“我世受国恩,不能消除祸乱,敌人深入到如此地步,我活着有什么用?”高良惠带病指挥抗敌。四月间,高良惠病死。夏国失丞相,更加困难了。闰五月,成吉思汗自隆德州至六盘山避暑,派遣使者察罕去中兴府劝谕帝晛投降,彼帝观拒绝。
  中兴府被围半年。城中粮尽,军民患病者众。六月间,又发生地震,宫室都被破坏。夏国粮尽授绝,走投无路了。帝观向蒙古请降,要求宽限一月献城,七月,成吉思汗在军中病死。帝晛出降,被蒙古军杀死。蒙古军人中兴府屠城,西夏抗蒙军民遭到残酷的杀掠。西夏立国一百九十年,最后灭亡了。
第二节 夏国的经济与文化
  西夏在我国西北地区统治一百九十年,在它的周邻,先后有宋、辽、金、吐蕃、回鹘。各民族间曾经不断发生过规模大小不等的战争和各种形式的斗争,但在斗争过程中,各民族间也逐渐加强了相互的了解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原以畜牧狩猎为主要生产,随着同汉族联系的加强和夏国领域的扩展,逐渐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并且在各民族间展开了商业贸易来往。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夏国统治的广大地区,丰富了人们的经济生活。夏国在党项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和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经济概况
一、畜牧业
  畜牧业是西夏的主要生产部门。党项人向北移居到今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以后,即主要从事游牧式的畜牧业。十世纪中,党项人居住的夏州只产羊、马。李继迁时,仍过着“逐水草牧畜,无定居”的生活。元昊说:“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宋史·夏国传》)。说明西夏建国时,畜牧业仍是党项人传统的生产部门。
  西夏的畜牧业地区主要在银、夏、盐等州及其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和额济纳一带。此外,河西走廊的凉州,有“畜牧甲天下”之称。“瓜、沙诸州,素鲜耕稼,专以畜牧为生。”(《金史·西夏传》)
  西夏牧民饲养的牲畜以马、驼、牛、羊为主,还有驴、骡、猪等。马是对宋贸易最主要的项目。阿拉善和额济纳的骆驼之多,在《元朝秘史》和《马可波罗游记》中都称道过。由于成吉思汗从西夏得到过许多骆驼,这种牲畜才在蒙古高原广泛繁殖。
  西夏建国以后,兼并了邻境广大的农业区,部分党项人向农业过渡,牧民可以得到粮食和牲畜的冬储饲料,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狩猎业在西夏的山区、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仍很重要。继迁一次向契丹进贡沙狐皮一千张,可见猎获物不在少数。对辽、宋的贡品还有兔、鹘、大、马等。乾顺时,御史大夫谋宁克任还说:“吾朝立国西陲,射猎为务”。成吉思汗征西夏时,他们也用“调教好的鹰鹘”作礼物,这都是用来狩猎的。夏景宗元昊每次出兵作战,都要先率领部落长狩猎。狩猎是生产部门,也有练习武事的意义。 
二、农 业
  农业是西夏另一个重要经济部门。继迁时,党项人多住在夏、盐等州荒僻地区,宋人说那里“地不产五谷”。后来发展到西南的洪、宥州,当地“多土山柏林”,住着自称为“南山野利”的党项野利部人,经营农业,“每岁资粮取足洪、宥”(《宋史·刘平传、宋琪传》)。十一世纪,继迁等占领了灵州、兴州,得到历代在此屯垦的沃野,农耕在西夏经济生活中比重逐渐增大。后来占领河西走廊,又扩充了凉、甘、肃州等地的农业区。
  西夏的水利灌溉事业很发达。周春的《西夏书》提到共有六十八条大小渠道灌溉着九万顷土地。兴州是水利灌溉的中心,汉、唐以来就开始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汉源渠长达二百五十里。唐梁渠长达三百二十里。其余支渠几十条,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在灵州附近,有秦家、汉伯、艾山、七级、特进等五渠同兴州汉源、唐梁两渠相连。夏统治者很重视这些水利设施,役使民工整修了这些渠道,使它们互相沟通。甘、凉之间,也可乘祁连山雪水融化时,筑渠引河水灌溉。西夏文《天盛年改新定律令》载有夏国的灌溉制度,并严格规定了使用水利设施和使用水的办法(据克恰诺夫:《唐古特史纲》)。
  西夏领域的扩大,很多是占领了宋朝一些经营农业的州县。继迁扩地至灵州时,就“籍夏、银、宥州民之丁壮者徒于河外”。以后对宋战事不断,凡俘掳的汉人,“勇者为前军”,“脆怯无他技者迁河外耕作”。所以兴、灵州等处居民,多是元昊时掳掠来的汉人。汉人在西夏农业居民中占相当比例,他们同党项劳动人民长期接触,特别是“沿边地区,蕃、汉杂处”,可以直接交流生产经验,使部分党项人逐渐熟悉农耕技术,转牧为农。所以宋人记载说,西夏境内,“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夏人使用的农具同宋西北地区大致相同。《番汉合时掌中珠》载有犁、铧、子耧、镰、锄、钁、枺ㄒ羟玵iān)、锹,还有碌碡、刻叉、车、碾、碓、常取N飨某て谑褂盟纬浞⒌呐├⒏莸钡氐钠蛉范ㄅ┦保谖飨奈睦嗍椤妒チ⒁搴!分杏泻鹤迮┳鹘诹畹募窃兀绨嗽绿摇⑵咸咽焓保鸵崭畲舐椋韭樽樱ビ汀!霸履茨瓯父藓门┚叩鹊龋ㄒ阅衾剑骸段飨挠镂难А罚
  夏国人民,包括从事畜牧业的蕃部人民,大多以农产品为主食。兴、灵一带,土地肥沃,水利发达,尤宜稻麦。其余地区,还种植大麦、荞麦、(音迷mí)、粟、豌豆、黑豆、荜豆、青麻子等作物。
  西夏境内缺乏己耕的熟地,粮食不能满足食用的需要,因此夏国大力提倡开荒。由于可耕荒地多在宋、夏交界地区,往往要由西夏官方组织人力,在它保护下开垦。如宋麟州屈野河西,“田腴利厚”,元昊时开始插木置小寨三十余所,发动开垦寨旁之田。没藏讹庞执政对,甚至在耕获时派军队保护,发动几万人用耕牛开垦。梁乙埋执政时,夏人又侵耕绥德城生地。元昊以后,夏、未之间的战争常常因侵耕土地而起,原因主要是夏要扩大农田解决食粮问题。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党项、汉人外,还有吐蕃、回鹘、鞑靼(塔坦)、交河等族,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和文化生活各不相同。一部分经过收编、迁徙,同党项族溶合。据刘涣《西行记》记载,贺兰山西北,回鹘么啰王子,邈拏(同拿)王子原来部落甚盛,自被继迁破灭,其地遂成沙漠。甘州、沙州的回鹘,有自己的“可汗”,可以直接向辽、宋两国朝贡,相当于附庸的地位。其他各族,有的比党项族落后,如鞑靼经常掳掠各部,继续向奴隶制发展。有的著部本来是汉族,如“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例会汉言,颇识文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一)此外,长期从宋朝边州掠去的蕃部“熟户”,经济和文化也同汉族十分接近,他们同汉人一样,早已建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吐蕃以及同吐蕃“风俗相类”的党项人,原是吐蕃王朝时期的奴隶或“奴部”。十世纪以来,吐蕃奴隶主受到奴隶起义的打击,“奴多无主,遂纠合为部落”。党项人迁往银、夏州等地后,在长期与汉族人民接触中,又发展了农业,不再以蓄养奴隶为主,而以剥削劳役地租为主了。
  夏统治者经常发动战争,“一有征调,辄妨耕作,所以土瘠野旷,兵后尤甚”。为了事先备荒,夏人有“积粟”的习惯。宋元丰间对夏作战时,宋兵几乎每到一处,都发现他们有充足的”官、私窖谷”和粮草。这无疑只有国库和大地主才能有如此丰富的积储,劳动人民和士兵是没有份的。甚至战争发生时,士兵的粮饷也只是大麦、荜豆、青麻子之类。广大劳动人民遇有灾荒,常年吃不上粮食,要靠采集野生植物充饥,曾巩:《隆平集·西夏传》说:“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音从容cōng róng)苗、小芜荑,秋食席鸡子、地黄叶、登厢草,冬则畜沙葱、野韭、柜霜、灰在子、白蒿、咸松子以为岁计”。 
三、手工业
  西夏的手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其特色,如鞣皮、纺毛线、织造氆氇(音pǔlu)、毛褐(音贺hè)、毡、毯等。当时,这些手工业还没有从畜牧经济中分离出来,而是由牧民就地加工自己的畜产品。可是,夏国已有专门剪裁和缝制衣服的“裁缝”,可能也有专业的皮匠、织匠等,甚至在城市里还集中了一批熟练的工匠。元代初年,马可波罗曾途经额里合牙(即宁夏)的阿刺筛城,记载说:“这城里用骆驼毛制造驼毛布,为世界最佳美,白驼毛布是白羊毛做的,极精细,极好看。他们做出这种布很多。”由此也可想见西夏毛织业的水平。
  早在十一世纪,西夏毛织品的产量就已可观。据说:“所产羊、马、毡毯,用之不尽,必以其余与他国交易”。成吉思汗初征西夏时,西夏就以特产的毛织品大量贡奉给蒙古人,请求罢兵。
  夏国也有专业的木匠、泥匠、瓦匠、石匠、铁匠等,屡见于记载。夏州以东,国家设有铁冶务,以生产兵器为主。据榆林窟壁画,夏国已使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竖式风箱。战甲经冷锻制成,坚滑光莹,为宋人所赞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
  一九七二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宁夏银川市西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进行发掘。已发掘的夏神宗遵顼陵园,出土有各种石雕、金银饰、竹雕、铜器、铁器和瓷器的残片。这些出土遗物和王陵的建筑显示出西夏手工业在各方面的成就。石嘴山西省鬼城遗址和灵武县石坝还先后出土了瓷器和银器。 
西夏王陵出土的金带饰
西夏王陵出土的镶绿松石鎏金银饰
  盐州有盐池,盛产青白盐,质量甚好,夏国常用来与邻近的蕃、汉民交换米麦,生产规模很大,每年有畦夫数千人。青白盐生产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西夏的手工业在民间怎样组织生产及生产关系如何,史料中都很少反映。但在国家管理下,的确有一批专业匠人从农、牧民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作坊的官匠。夏景宗元昊时,就先后设置夏州铁冶务、茶山铁冶、酒务等。仁孝时,立通济监专司铸钱。据《天盛律令》记载,官府中还有制金司、织绢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造车)等,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