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152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52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笤际悄纤我琶袢朐笏�
  此外,南宋人叶隆礼,采前人记载,成《契丹国志》二十六卷;宇文懋昭依据见闻成《大金国志》四十卷,是辽、金的当代史。两书多有来自传闻的纪录,不免失实,但也保存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通志与通考 通志与通考是宋元时期新创的史学体裁。
  通志——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计帝纪二十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二卷、列传一百二十四卷。一一六一年成书。郑樵字渔仲,福建兴化人。他强调《史记》通贯古今的优越性,批评《汉书》等断代为史的局限性,决意编写一部融会群书、包罗万象的通史。为了编写这部书,他作了三十年的艰苦的准备工作,收集和研究了大量资料,分别写出各种专门著作。晚年,由于感到精力衰竭,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匆匆编纂成书。因此,《通志》只是他辛勤纂成的初稿。其中纪和列传综合诸史而成,使无重复之处。年谱是他新创的体例。又有“略”相当于正史的各志,共二十略,集中了全书的精华。内容包括上古到唐代。其中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諡、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草木昆虫等十五略,大半为历代正史所无。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等五略也并不完全因袭前人。郑樵主张“会通”,提倡编写通史,指出断代史之失为“繁文”(重复)、“断梗”(史事不相连接)。同时主张据实纪录,反对过去史书的褒贬美刺之法,斥之为“妄学”“务以欺人”。认为史书“以详文该事,善恶已彰,无待美刺”;又反对阴阳五行说,斥之为“妖学,务以欺天”,认为史书“专以记实迹”,应“削去五行相应之说”。这些都是独到的见解。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共三百四十八卷。一三○七年成书。马端临,字贵与,饶州乐平人。元初任柯山书院山长、台州州学教授。司马光的《通鉴》对典章制度记述比较简略。马端临仿照唐杜佑的《通典》,详细记录自古代到宋宁宗嘉定未年的各种制度及其沿革。《通典》原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典,记载内容一般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止。《文献通考》扩充至二十四考,其中食货一项即细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考,同时,又新增加了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考,内容方面也补充了《通典》的不足,天宝后到嘉定未年这段时间内又作了新的编纂。《通考》收录大量经籍、史书、传记、文集、奏议、笔记等文献,还摘引唐宋诸臣的奏议和士大夫的议论,夹叙夹议,使读者对于一事的本未能获得概括的知识,并经常加以作者的按语。在食货各门中,注意到各项制度的变革,划分出变革的阶段性的标志。《通考》记载宋代的制度最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载。
  《通志》、《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被学者合称为“三通”。
(三)金石学、考古学
  金石学和考古学成为独立研究的部门,是宋代学术的一大成就。
  宋代金石学、考古学发端于宋真宗时期对古铜器的研究。一○○○年(咸平三年),乾州获得古铜鼎一件,方形四足,上有古文二十一字,真宗命儒臣考证,验其款识,认为是“史信父А薄0压糯魑锏弊饕幻叛世囱芯浚故侵烊首谝院蟮氖隆�
  刘敞《先秦古器记》——宋仁宗时,刘敞和欧阳修大力搜集古代器物,进行著录和考订。一○六一年,刘敞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长安的古墓荒基很多,经常出上古物。刘敞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象,一○六三年,撰成《先秦古器记》一卷。有图录、铭文、说及赞。刘敞书已失传,从欧阳修《集古录》所收先秦古器可见大概。
  欧阳修《集古录》——凡一千卷,一○六三年成书。此书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一○六九年,欧阳修子棐“撮其大要,别为录目”,成《集古录跋尾》十卷传世。
  吕大临《考古图》——共十卷。一○九二年自撰序。本书对所收录的每件器物,绘图摹文,释文列于其下,并将器物的大小、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点、收藏者一一写明。另有《考古图释文》一卷。
  李公麟《考古图》——又称《古器图》,一卷。李公麟是北宋后期著名的画家,好古博学,善画工诗,多识古字。收集到夏、商以后钟、鼎、尊、彝,都能考定世次,辨认款识。他的《考古图》对每件器物,都图绘形状,并解释其制作、铸文、款字、义训及用途,再作前序和后赞。有的学者认为,宋代“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学,实始于伯时(即李公麟)”(翟耆年《籀史》)。
  王黼《博古图》——又称《宣和博古图录》,共三十卷。宋徽宗时,士大夫以至宫廷贵族竞相访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动辄值数十贯甚至上千贯,因此“天下冢墓,破坏殆尽”(蔡條《铁围山丛谈》)。徽宗所得器物,由王黼考订编纂,分成二十类,共八百多件,是北宋金石文物的精品。
  赵明诚《金石录》——共三十卷。赵明诚,宋徽宗时人,每得书画鼎彝,即与妻李清照研究整理,指摘疵病。他经过二十年努力访求,收辑金石刻词二千卷,包括所见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又据二千卷刻词逐件鉴别考订,撰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共二千条,记述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近二千件的目录,后二十卷收录这些器物的跋文,叙述器物出土的时间、地点、
  《金石录》书影
  《宣和博古图录》书影
  收藏者以及器物的内容,是当时所见金石文字的总录。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共二十卷。薛尚功在南宋高宗时任职。此书收集从夏、商到秦、汉的铜器、石器铭文,近五百件,订讹考异,详加解释。在宋代集录彝器款识的专著中,此书最为丰富,编次也较有条理。
  沈括《梦溪笔谈》、郑樵《通志》等书,也包括金石考古方面的内容。沈括不仅记录这些古物的形状和款识,而且进一步研究器物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如从冶金学理论来解释古剑,用光学原理来解释古镜,用几何学原理来解释弩机上“望山”的用法,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郑樵在他的《通志》二十略中,专列《金石略》,记录他一生中见到的古代器物,并且作了考订。其中证明石鼓为秦代遗物,是可信的定论。
  洪遵《泉志》十五卷、龙大渊等《古玉图谱》一百卷、郑文宝《玉玺记》、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各一卷、岳河《程史·古冢桴盂记》等专门研究古代某些器物,这些都是宋以前学者不曾注意的学问。
  宋代学者在金石考古学方面的主要成绩是:第一,辛勤收录古代文物,使原来的奇器珍玩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为清代的汉学研究开拓了先路。第二,创造了传拓文字和绘制图形的方法。依据拓本刻本上石,以求长久。用画图描写每一器物的形状体制,并说明尺寸、轻重,以及出土地点、收藏者,款识则摹写文字。第三,肯定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如钟、鼎、鬲、А⒍亍ⅰ⒆稹⒑龋际枪牌髯栽仄涿疲稳艘蛞远摹�
(四)目录学
  班固撰《汉书叙传》,始有“目录”之名。宋代“目录学”成为一门专学。宋、金、元时期在目录学方面有十分显著的成绩。
  崇文总目——宋代承袭前朝,由官府聚集学者,校勘图书编目。仁宗时,因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及秘阁所藏书籍谬滥不全,命翰林学士张观等看详,定其存废。又命王尧臣、王洙、欧阳修等,校正条目,前后历时八年,定著三万六百六十九卷,分类编目,总成六十六卷,赐名《崇文总目》。《总目》著录群书,首书名,次卷数,最后著录撰人或注释者姓名、年代、官衔,并略考其存缺情况,是一部相当详备的目录书。
  通志·艺文略——郑樵《通志》中编有《艺文略》。郑樵不取唐以来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也不赞同《七略》的体例。《艺文略》尽收古今目录所述群书,分为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文(即集部)等十二大类,又细分为一百五十五小类,二百八十四目。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一个显著的革新。郑樵还重视图谱,认为书籍不仅应有目录,还必须具备图书表谱。《通志》撰有《图谱略》,是一创举。
  私家藏书目录——宋、元学者私人编写一家收藏的书籍目录,成为一部专书,这也是一种新创。代表作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郡斋读书志》四卷,对每种书籍的作者或注疏者的爵里时代,都有详细的介绍,并且对书籍的内容优劣得失,作出评论。《遂初堂书目》是尤袤就其所藏书籍撰修的目录,特点是略记各书的版本,为后世开辟了注重版本的风气。陈振孙在宋理宗时传录郑樵等家藏书,达五万一千一百八十多卷,每书后,著文介绍作者、内容,并略评其得失,称为“解题”。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中有《经籍考》七十六卷,大体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二书编成,分为四部,每部分若干类,每类各有小序,介绍其内容,叙述其学术渊源、派别及其兴衰、存亡。著录各书,先录作者姓名,后述书名、卷数。又有解题,介绍作者的经历和书的内容得失,并附按语考订。目录学方面的考证工作,是马端临的独创。
(五)音韵学
  宋元时期的音韵学,包括今韵和古韵的研究,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今韵——所谓今韵,是指魏、晋、唐、宋时代的语音。隋代陆法言等撰《切韵》五卷,是研究“今韵”最重要的著作。宋太宗时,撰《广韵》一百卷。真宗时,命陈彭年、邱雍等校定《切韵》五卷,次年赐名《广韵》。《广韵》依平、上、去、入四声,将韵部分为二百零六个,是当时文人作诗文押韵的标准。但此书分部过于繁琐,实际用韵仅一半左右。仁宗景祐时,贾昌朝撰《礼部韵略》,比唐代减少九部,存一百零八部(王应麟:《玉海》)。金哀宗时,王文郁撰《平水韵略》,分上、下平声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与此同时,张天锡撰成《草书韵略》,分部与王文郁略同。这表明一百零六部的诗韵,可能是金代的官韵。南宋理宗时,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比仁宗景祐《韵略》少一部,比金代王文郁《平水韵略》多一部,共一百零七部。元代周德清编《中原音韵》,将入声合并于平、上、去三声,再以平声分为阴、阳二声,以合四声之目,分韵也是一百零六部。以上几种韵书的一百零六韵,成为后世通用的诗韵。
  司马光撰《切韵指掌图》二卷,附《检例》一卷,把三十六个字母分清、浊,作二十图,以独韵为首,其次为开合韵,每类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为顺序。用图表的方法研究切韵,是一个创造。
  古韵——如果用《广韵》来读《易》、《诗》、《楚辞》、《老子》一类有韵的文字,就会发现“今韵”与古韵往往不能吻合。北宋末,南宋初,吴械开始对古韵作专门的研究。
  吴械,字才老,建州建安人。 著有《毛诗补音》、《楚辞释音》、《韵补》等(《宋史翼》卷二十四本传)。今仅存《韵补》五卷。此书从《易》、《书》、《诗》而下到宋朝一些文人如欧、苏的著作,共五十种,收集用韵和今音的不合之处,把它们综合一起(《直斋书录解题》),就《广韵》二百零六部提出 古通某(如“冬”“锺”注:古通“东”)、古转声通某(如“佳”、“皆”、“咍”注:古转声通“支”)、古通某或转入某(如“江”注:古通“阳”或转入“东”)。概括他说,他的学说,可分“通”、“协”两个方面。“通”是说音本相近,古人韵缓,可以通用,如东、冬、江相通;“协”是音、韵俱非,必须转声读之,才能相协,如在佳、皆韵下注“古转声通支”。吴棫的协韵说本来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不知道协韵就是古人的正音,而把今音合于古书,因此不能一以贯之,不免颠倒错乱,甚至出现一些臆说。不过,吴棫根据古籍古韵或者今人所用古韵,互相比较,来考定古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