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151部分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151部分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会要和五代会要——唐朝人编纂过几种当代会要,但唐宣宗以后,记载阙如。北宋初,王溥采录宣宗到唐未的史事,续编成《唐会要》一百卷。全书分五百十四目,详细记载这一时期的沿革损益。王溥又编成《五代会要》三十卷,共二百七十九目。
  新唐书——五代后晋刘昫、张昭远等人撰《唐书》,成书仓促。宋仁宗嫌其浅陋,命欧阳修、宋祁、范镇等人重修。一○六○年全书编成,共二百二十五卷、目录一卷,称为《新唐书》。刘昫旧著称《旧唐书》。新书严谨简洁,本纪不如旧书材料丰富,志比旧书详尽。新书不用骈文而用古文撰述,采用小说材料,并增加了以前史书所没有的仪卫、选举、兵等志。新书的缺点是任意删弃旧书资料,改写文句,并仿照《春秋》义例,多所褒贬。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对《旧五代史》极为不满,决心重作,撰成《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七十四卷,藏于家。死后,家属上献朝廷刊行。此书在体例方面,效法《南、北史》,打破朝代界限,把五朝的纪、传综合一起,按时问先后编排。列传部分采用类传,分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等传,历官数朝的人编在杂传。
  但模仿《春秋》义例,以一字寓褒贬,宣扬儒学的说教,王安石评为“文辞多不合义”。书中因过分讲究文辞,往往使史实失真。欧阳修私人改编官修的正史,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一个创举。此后,路振撰《九国志》五十一卷,南宋陆游撰《南唐书》十八卷,也都是重要的私人著述。
  辽、金、宋三史——元初,世祖即下诏编纂辽、金、宋三史。元朝国史院数次纂修辽、金、宋三史,到元顺帝时,已经基本完成,纪、传、表、志大体都已具备。只是由于大臣们对王朝的正统、三史的体例争论不休,长期不能成书。元顺帝令丞相脱脱主持其事。脱脱拟定辽、金、宋三国各为一史,“各与正统”,停止了正统的争议。三史同时编修,于一三四五年全部编成。
  《辽史》,共一百十六卷,计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另附《国语解》一卷。辽道宗时,耶律俨曾撰修辽朝《实录》,金人陈大任纂修《辽史》。两书成为元人修史的基础,《辽史》最后的纂修,前后只用了十一个月仓促完成,全书疏误和矛盾之处甚多,但较多地保存了史料的原貌,是研究辽史的基本资料。
  《金史》,共一百三十五卷,计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纂修者以金朝的实录和元初王鹗辑《金史》作为基础,参考金末刘祁《归潜志》等书,所据史料远较《辽史》丰富,较为详备地记载了金代的发展史。各“志”保存了许多有关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资料。《世纪》一篇,叙述金朝建国前各部落的发展状况,尤为可贵。从历史编纂学方面说,《金史》远胜于《辽史》。
  《宋史》,共四百九十六卷,计帝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脱脱等人以宋朝的国史作稿本,再参照实录、会要、日历等其他文献编成。宋理宗以前,国史俱备,所以《宋史》记载宋理宗以前史事较详,以后则因国史未修而较为简略。《宋史》中表彰道学的内容,大部分抄自南宋李秦的《四朝国史》和谢方叔的《中兴四朝国史》,但也删去了这些国史中过分夸张道学家的一些言论。《宋史》的优点是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基本面貌,文字改动不多;资料丰富,内容详备。缺点是前详后略,有些记载互相牴牾,还有一人两传,一事数见乃至有目无文等情况。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成,是历史学的重大成就。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目录和考异各三十卷。一○六六年,司马光奉诏设局编修,一○八四年书成奏上。全书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九五九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春秋》为编年国史)。
  一○六六年四月正式置史局编修以前,司马光原已写成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秦二世三年的史事,共八卷,称为《通志》。
  这就是后来《通鉴》的前八卷。正式置局以后,到一一七○年九月司马光赴洛阳以前,史局设在开封,由刘恕和刘攽协助编修。刘攽专职汉史长编的写作。刘恕撰魏晋南北朝的长编。在开封的五年时间里,司马光及其助手写完了《通鉴》前、后《汉纪》各三十卷、《魏纪》十卷。一一七一年初,刘攽离开史局,六月,由范祖禹接替。
  一一七○年九月,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而离开开封,出知永兴军。一一七一年四月,改为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以史局自随,在洛阳继续编写。这时期,范祖禹专修唐代的长编和刘恕未完成的五代十国的长编(刘恕已死)。
  司马光广泛收集史料,如正史、杂史、笔记、小说。地志、文集等,按时间顺序撰“丛目”,即大事目录,兼作史料索引。编写长编的原则是“宁失于繁,毋失于略”。
  方法是按丛目的史料索引,翻阅全部有关史料,然后决定取舍、详略。写成后,由司马光删繁去冗,修辞润色,最后定稿。
  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目的,是要从历史上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术,以资借鉴。他自己说因为厌烦旧史的繁杂,所以“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是为了“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谢赐(通鉴·序)表》)。宋神宗因而赐名本书为《资治通鉴》。但他在编写时,并不着重于“  《春秋》义法”,力求符合历史事实,言必有据。对于记载中分歧较大的事项,选择证据分明、情理近实的写入正文。其余则另行编录,说明舍此取彼的理由,写成《考异》一书,以资参阅。
  《通鉴》语言简洁,叙事生动。宋神宗称赞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恰当的评语。《通鉴》作为最早的一部编年通史,标志着历史学达到了新的水平。
  南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共四十二卷,一一七三年稍后成书。宋代以前,史体只有编年、纪传两种。袁枢喜读《通鉴》,但《通鉴》卷帙较多,一件事或者隔越几卷,翻检不易。袁枢自出新意,把《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件事各详始终,自列标题,每篇又按时间顺序自为头尾。从三家分晋到周世宗征淮南,经纬清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未一目了然。从而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创立了新的史体——纪事本末体。
  元朝初年,台州人胡三省写成《新注资治通鉴》。胡三省于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年)举进士,曾做过州县官,后在淮东幕府任职。《通鉴》原有刘安世《音义》十卷,不传。又有史炤《释文》,多有疏误。胡三省在居官之余,重撰音注。南宋灭亡前后,隐居家中,全力撰写注释,散入《通鉴》本文之下。自称“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又纠正《释文》,撰《释文辨误》十二卷。一二八五年,《新注资治通鉴》全部完成。此后,又屡加修订。《通鉴胡注》对宋以前的通史,作了全面的考订,成就是巨大的。
  当代史的编纂 宋元时期历史学的另一特色,是详于当代史的编修和史料的整理。宋朝设置史馆,分国史院和实录院。金朝设置国史院。元朝设翰林国史院。宋朝由宰相兼任“提举国史”、“监修国史”、“提举实录院”等职。金、元也由丞相“监修国史”或“修国史”。宋朝的当代史和史料汇编,有日历、实录、会要、国史、敕令、御集、宝训等,金有起居注、日历、实录、圣训、国史、私史。元有起居注、实录、经世大典等书。宋金元三朝官修的实录、国史等,多已不存。只有钱若水编《太宗实录》二十卷流传。宋朝的会要,现存残本,是重要的宋代史料。宋朝编纂当代的会要,规模很大,前后十多次,成书十种,总数达二千多卷。会要的体例,分类和门,如王洙等编《庆历国朝会要》,共分十五总类。王洙等编《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扩充为二十一总类。每种会要,纂修时间少者数年,多者前后三十年至五十多年,屡经删改增补,才得完稿。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宋会要文字,成《宋会要辑稿》一书,使会要的部分原文,得以保存至今。虽然辑录中不免讹误,但保存史籍的功绩还是重大的。元仁宗时所修《经世大典》原书不存,也在《永乐大典》残卷中留有若干残篇,元苏天爵编《国朝文类》收录了《经世大典》的《序录》多篇。
  宋代的当代史,也由私人编纂整理。现存的重要史籍,有以下几种。
  续资治通鉴长编——眉州丹棱人李焘,从一一四二年开始,为编写宋朝当代史做准备工作。一一五九年,完成《皇朝公卿百官表》九十卷,受到朝廷的重视,录付史馆保存。此书追继司马光《百官公卿表》,详细记录自宋太祖到北宋未的新旧官制,百官除授等史事。这是李焘正式编写《续通鉴长编》之始。此后继续编写史事,到一一八三年成书,共九百八十卷、事目十卷。又编出《长编》的节本,名为《举要》六十八卷,目录五卷。两书合计一千零六十三卷。李焘以四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这部编年巨著,成为第一部当代通史。
  李焘广泛搜集北宋历史的官方资料,如日历、实录、会要、国史、御集、宝训、敕令、百司指挥等,还搜集士大夫的私家记载,如笔记、小说、私史、家传、行状、志铭、文集、奏议、内外制、函犊等,不可胜计。他造了十个木橱,每橱装二十只抽屉,每屉用甲子编号,所得资料按月日先后编排,井然有条。在编写时,对史料进行辨别真伪和考订异同的工作,对各家记载的零星片断史料融会贯通,还把异同诸说附注于正文之下。按照“近事则详,远事则略”的方针,越往后内容越详。叙事谨慎,不妄加论断。李焘认为,他的这部著作卷帙浩繁,不足以称《续资治通鉴》,所以命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便由后来的学者参订刊削。《续通鉴长编》保存了北宋丰富的文献,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宋代史料书。
  《续通鉴长编》问世后,南宋杨仲良仿照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体裁,编成《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书,共一百五十卷。此书依据《长编》所载史事,分门别类地编纂北宋的重要事件,使读者便于了解事件的始末原委。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长编》只载北宋九朝的事迹,继此而作的,有南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一二一○年写成。此书专载高宗一朝的史事,仿照《通鉴》体例,编年系月。采录的资料以日历、会要、国史为主,参以野史、笔记、家传、墓志、行状、案犊、奏报等文献。对于不同的记载,从实叙录,以待后人论定。
  三朝北盟会编——南宋徐梦莘撰,共二百五十卷,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年)十二月成书。记述自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年),中经钦宗,至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宋、辽、金三朝交涉与和战的历史。此书的主要特点是对于各种史料全录原文,“其辞则因原本之旧,其事则集诸家之说”,不随意去取,不妄立褒贬,以备史家采择。被征引的二百多种史籍,得以保存了原貌。徐梦莘坚信,客观地介绍各家之说,让人们参考折衷,其实自见。此书不仅保存了宋、辽、金大量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史料,也还保存了辽、金的许多社会经济史料。
  宋九朝编年备要——南宋陈均撰,共三十卷,编年体。一二二九年成书。此书广采日历、实录、李焘《长编》及司马光、徐度、赵汝愚等十多家著作,删繁撮要,博考互订,记载北宋九朝的史迹。作者据事直书,不加褒贬。
  两朝纲目备要——南宋人(不知姓名)撰,共十六卷。记述南宋光宗、宁宗两朝史事。此书叙事简明,所记两朝政治和经济的一些事迹,为其他史书所不载。
  宋朝比较重要的当代史还有:南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四十卷,叙述宋高宗一朝历史。刘时举撰《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记载南宋高宗至宁宗的事迹,成书约在理宗时。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六卷,纂集理宗到南宋亡国的本末,大约是南宋遗民入元后所撰。
  此外,南宋人叶隆礼,采前人记载,成《契丹国志》二十六卷;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