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楚。这个叫佛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要在这儿去迈进。
那就是此地七宝宫殿的种种妙宝庄严的比喻,这比喻恰当吗?恰当。因为人间天上所得的富贵是假的,这个我们在大乘教有这么长时间的薰习,都明白了,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陀这个教训,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都会想到,无论是顺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贪恋的心没有了,心保持清净平等。逆境现前,恶缘现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怨恨的心没有了,也得到清净平等。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个人有大智慧,这个人有大福德。
什么是真正的宝?大千世界七宝不能跟它相比,佛在大乘经里面,这个比喻太多!真正宝是自性的性德,自性里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德,清净、平等、慈悲,无量的清净、无量的平等、无量的慈悲,是我们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从来也没有失去,只是现在有障碍,这个障碍障住我们不能得受用,有,不能得受用。智慧变成了无明,无明你要知道,我们现在是被无明障碍,你看天黑了,太阳下山了,我们看到外面一片漆黑。如果没有月亮、没有星、没有灯光,你就看到,那是什么?无明;佛说没有了,明没有了。可是你要晓得,自性本来是明的,大乘教常讲,你的自性是大光明藏。无明从哪来的?有原因的,佛说了,一念不觉。就是你起个心动个念,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叫无明,这一起心动念,明就失掉;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这个明你就看到了。
《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记的有一段事情,老和尚在山上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附在寺庙,一个大寺庙,在旁边建小茅蓬,修行。因为寺庙庙会多,香客多,会扰乱你清净心,距离寺庙二、三里路,不太远,二、三里路搭个小茅蓬,人不会到那里去,可以清修。生活必需品,柴火是自己捡,这个不需要的,油盐米这些是要到寺庙去拿。菜,菜有的时候自己种,就不到寺庙去拿,可是米油盐一定要到寺庙去拿,寺庙供给,茅蓬是属於寺庙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到寺庙里面去,应该是拿这些东西。回来的时候是黄昏,但是天没有黑,他就回到茅蓬。在路上,他看到两个人,都认识,都是出家人,两个人,拿著灯笼从对面走过来。见到面就寒喧,那两个人就问他:虚老,天这么黑了,你怎么没有拿灯?老和尚一听这个,天果然黑了。没有人提醒他的时候,他的境界里头是黄昏,虽然没有太阳,看得很清楚。这句一提的时候马上就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佛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的是黑暗,它就黑了;忘掉了,你在什么时候忘掉,那个明亮的程度永远保持。那我们想到,虚老和尚回茅蓬走路的时候,心地很清净,没有一个杂念,说明他心是定的。被人家一说,他念头起来,境界失掉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宇宙是明亮的,科学家也知道。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的功能很小,光的波也是无量无边,我们讲长波、短波,我们今天能见光的波度,比我们能见光波度长的见不到,比这个光波短的也见不到。你看现在的战争,夜晚战争,用紫外光,戴上紫外光眼镜,晚上就跟白天一样,他能看见,这是用科学来帮助。那我们就晓得了。所以佛光,就是你自性的光明,它能够透过任何物体,它没有障碍。不像日光,日光有障碍,一座山,走到山洞里面就看不见了。如果是自性的光明,挖再深的洞,里面是明亮的,它没有障碍。现在佛经上讲这个,我们相信,没有怀疑,也不会感觉到这个很不可思议,我们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这个能力失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人要是没有妄想,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一片光明,你的性德圆满现前,哪里会有障碍!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叫无量光,佛无量光,极乐世界所有居民各个都是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这里头含义很深,我们这一生在此地,没有法子、没有能力证得,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到极乐世界那真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无量光寿,就是性德现前。这个性德现前不是自己求的,这个要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你必须在他那个地方他能加持得了,你在这个地方他没法子加持,为什么?这里环境染污太严重,你到他那个地方那环境好,没有丝毫染污。
到他那里去的,挑选了去的,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世间是土生土长的,良莠不齐。他那儿是挑选的,不合格的不能去,你具备这个条件的,行。他条件也并不苛刻,也并不复杂,《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经文讲得很清楚。基本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要知道,净业三福,这是必须要具备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做到了,这是先决条件。因为这一段经文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是佛对韦提希夫人说的。她看到极乐世界,想求生净土,问佛怎么去法。佛先告诉她,这三条净业正因就是你的基础。这个三条,我们今天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来落实,真叫踏踏实实。然后照经上,你要求生,你有这个基础了,经上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看多简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能成功。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前头没有基础,菩提心没发。很多人在这里产生误会,把净业三福忽略掉,只知道一向专念,不知道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功夫不具足,他不能往生。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菩提心怎么发得出来?菩提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怎么发得出来?你要是有《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及十善业,很容易发起来;你没有这个东西,菩提心发不出来,你不妨去实验看看。所以,一定要从根本的根本下手。真干不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汤池培养这批老师,就是教他们落实弟子规,我给他们是四个月时间,没想到他们两个月就做到了。可见得,问题是你肯不肯真干,肯真干,不是难事,两个月就做到了。这个东西不是说能背,当然两个月他们都能背,不著重在能背,著重在能行。你把弟子规变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把弟子规变成你待人接物的习惯,你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你才具足成圣成贤、作佛作祖的根基。你有这个基础,有这个条件,学圣、学贤、学佛、学菩萨,你统统能做到。所以这个基础太重要,不能够疏忽。具足这个基础是大福德人,大智慧人,《弥陀经》上讲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它讲「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要具足。因缘大家可以说都有,为什么?你接触佛法,皈依佛门,你看到净宗经典了,你也会跟大家一起念佛,或者自己念佛,这是因缘,因缘你有了。问题在哪里?问题在善根福德。什么是善根?过去我常讲,我讲得很浅显,善根是能信、能解,这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能行、能证,我用信解行证解释善根福德。
对佛的教诲你要信,你也能理解,那么净业三福非常重要。净业三福第一条,孝亲尊师,《弟子规》;慈心不杀,《感应篇》;末后一句,《十善业道》。你能信、你能解,然后你能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能行!你条条都做到了,你没有违犯,然后再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什么?决定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是蕅益大师说的,不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觉,不是这个,这是大乘经上讲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印光大师佩服到五体投地,他说这是古来祖师从来没讲过的。给我们断除许多的疑惑,什么疑惑?我们看到很多不认识字的老阿公、老阿婆,也没听过经,也没学过教,什么都不懂,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走的时候预知时至,甚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希有,真往生了。好像跟净土三经对照,他没有具备,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他真正相信之后,他万缘放下,每天就干这么一桩事情,真的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决定求生,决定要亲近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这个念头里有没有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他是真诚心,他不是妄心;他里头不夹杂,没有妄念,清净;他把万缘都放下,这是平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一直念下去,一心一意亲近阿弥陀佛,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大的慈悲。为什么?成就自己,他倒驾慈航来普度众生,这是菩提心,真具足。但是他不知道,他已经具备了,他不知道。
这个我们要懂,看懂之后我们要学。所以古人常讲,无上菩提,唯有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上智是什么?你说,他通,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那马上就通了,好教。下愚就是阿公阿婆,他什么也不懂,你教他念,他就老实念,最后真成功了。这两种人最好教,最麻烦的是当中的,不上不下,最难教。烦恼多多,意见多多,烦恼多多是烦恼障,意见多多是所知障。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为当中这些人的,不是这两头的,上上根跟下愚,不是对他们的,他们只要一次教学就成功了,问题解决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陀的慈悲,真正是来帮助我们,我们要感恩。
我们要修多善根、多福德,自己有善根福德,还要重视多因缘,多因缘就是多帮助别人,自己缘具足,我们要多帮助别人。现在帮助别人,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所以我们常常想著,如果真的有这么大的缘分,众生的福报。我们自己有卫星电视台,有宽频的网路,能有十几个真正志同道合,万缘放下,一心向往极乐世界,我们共同在一起学习。佛法是教学,我们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探讨、天天在学习。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他们自己会念,就像佛陀在世一样,把它传播出去,全世界都能收看到,佛度有缘人。
我们所学的、所讲的都把它编成书本,广泛流通,做成光碟,变成书本,那就比佛陀在世还要殊胜,佛陀在世没有这么多工具。那就真的是大福德、大因缘,成就众生的大善根,真的是普度。经教也不必多,往生经,古人讲净宗的经典叫往生经,往生极乐世界的,三经一论。现在祖师加上两种,五经一论。彭际清居士他也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里有他的名字。他说的,这从来没有人说过,《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阿弥陀经》,没人说过。他说了,我们读读这部经,想一想,他说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这部经确实是《无量寿经》的细讲,《华严》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是大本《无量寿经》。我曾经告诉不少同修,你要把《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学《华严》,学了《华严经》,去讲《无量寿经》,那才讲得精采。同时,《华严》跟净土结合了,没有人敢轻视净土。这个工作莲池大师做的。莲池大师在世的时候,明朝末年,那时候禅的风气很盛,大师看出来了。不但他看出来了,他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就看出来了,永明延寿是第六代,已经看出来了。修禅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不是上上根人,禅不得力。所以六祖,这是永明延寿大师,编了一套书《宗镜录》,指出佛法心为宗,心净则佛土净,指示我们,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是禅宗里头大彻大悟的,这么一个人,晚年回到净土,专修净土,他做榜样给大家看。后人所说,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做这个示现。这是对禅宗的,把禅不得力的引归到净土,你会成就。
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他对教来的,对禅、对教,他的方法是用《华严》来注解《阿弥陀经》,就是《弥陀经疏钞》。《弥陀经疏钞》注解的全是《华严》的架子,这样把《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经》平等,这是他做的。他以后,不到一百年,几十年之间,彭际清就讲得更明白了。告诉我们,《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大本,《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中本,《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小本。他把这三部经看成一部,内容完全相同,解释有广略不同。最简单的介绍,提纲挈领的,是《弥陀经》,再详细一点说明,是《无量寿经》,讲得最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