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8部分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18部分

小说: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始就讲了。就是烧灼甲骨,出现裂纹,根据裂纹来断定所卜的吉凶。但是这样的裂纹,
形状既不规则,数目也不一定,所以很难用固定的公式解释它们。这种占卜方法,到了
西周,似乎已经辅之以另一种方法,就是揲蓍草的茎,形成各种组合,产生奇数、偶数。
这些组合的数目有限,所以能够用固定的公式解释。人们现在相信,八卦和六十四卦的
连线(表示奇数,阳爻)、断线(表示偶数、阴爻)就是这些组合的图象。占卜者用这种揲
蓍的方法,得出各爻,然后对照《易经》读出它的卦辞爻辞,断定所卜的吉凶。
    这就可能是《易经》的起源,也解释了书名的“易”宇,是“变易”之“易”,指
备受组合是变易的。但是后来给《易经》加上了许多辅助性的解释,有些是道德学的,
有些是形上学的。有些是宇宙论的。这些解释,到东周,甚至迟至西汉,才编集起来,
称为“十翼”,都可以叫做“易传”。本章只讨论宇宙论方面的解释,其余的放在第十
五章讨论。
    除了阴阳的观念,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是数的观念。由于古人通常认为占卜是泄露
天机的方法,又由于用蓍草占卜是根据不同的数的组合,所以难怪“易传”的无名作者
倾向于相信天机在于数。照他们的说法,阳数奇,阴数偶。“易传”说,“天一地二,
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
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系辞传》
上)
    后来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联系起来。他们这样说:天之数,一、生水;地
之数,六,成之。地之数,二,生火;天之数,七,成之。天之数,三,生木;地之数,
八,成之。地之数,四,生金;天之数,九,成之。天之数,五,生土;地之数,十,
成之。这样,一、二、三、四、五都是生五行之数,六、七、八、九、十都是成之之数
(见《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数八”郑玄注,孔颖达疏)。所以用这个说法,就解释
了上面引用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句话。这实在和古希腊毕塔哥
拉斯学说惊人地相似,照它说、希腊哲学讲的四大元素:火、水、地、气都是由数字间
接地导出的。
    可是在中国,这是比较晚出的学说,在“易传”里从未提到五行。“易传”以为,
八卦每卦各象征着宇宙中一定的事物。《说卦传》中说,“乾三为天,为圜,为君,为
父”;“坤三三为地,为母”;“震三为雷”;“三为木,为风”;“坎三为水”,
“为月”;“离三为火,为日”;“兑三三为泽”。
    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分别纯粹由连线、断线组
成,所以各是阳、阴的典范。其余六卦都假定是由乾、坤交合而生。这样,乾、坤就是
父、母,而其他六卦在“易传”中常常说是乾坤的子女。
    乾三的第一爻(由下数起)与坤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震三,称为“长男”。坤的
第一又与乾的第二、三爻结合,成为三。称为“长女”。乾的第二爻与坤的第一、三爻
结合,成为坎三,称为“中男”。坤的第二爻与乾的第一、三爻结合,成为离三,称为
“中女”。乾的第三爻与坤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艮三,称为“少男”。坤的第三爻
与乾的第一、二爻结合,成为兑三,称为“少女”。
    乾坤结合而生其余六卦,这种过程,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这种过程的象征。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由此可知。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是阴阳的
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传上》)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原始中国人的宗教中,很可能想象有一个父神和母神,他们生出万物。可是在阴阳
哲学中,用阴阳之道代替了或解释了这样的拟人的神。阴阳之道虽然也比作男女之道,
但是已经被理解为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了。

 
中国哲学简史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在公
元前298一前238年之间。
    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史记》的《孟子、荀卿
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学术中心,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
大思想家。《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
荀子亲笔所写的。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
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得过分简单化了。孟子有左也有右:
左就左在强调个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因而接近宗教。荀子有右也有左:
右就右在强调社会控制;左就左在发挥了自然主义,因而直接反对任何宗教观念。

人的地位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
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
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
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正如荀子所说:“天有其时。地有其
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子·天论》)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可见
在孟子看来,圣人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但是荀子则相反,认为:“唯圣人为不
求知天”。(《天论》)
    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列星随旋,日
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同上),这是天、地的
职责。但是人的职责是,利用天地提供的东西,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荀子说;“大天而
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同上)又说:“故错(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同上)
照荀子的说法,如果忽视人所能做的一切,就会忘记人的职责,如果敢于“思天”,就
会冒充天履行天的职责。这就是“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同上)

人性的学说
    人性也必须加以教养,因为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
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照他
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
美。”(《荀子·礼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刚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
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这种一致,使
得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不同。事实上不然,尽管这一点表面上相同,本质上大不
相同。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
为圣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在《性
恶》篇中,荀子企图证明,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但是他也肯定,除了恶端,人
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用他自己的话说:“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
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性恶》)可见,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
来是智的。

道德的起源
    这就引起一个问题:既然如此,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因为,每个人如果生来就
是恶的,那么,道德又起源于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个方面,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这是因为,人们要
生活得好些,有必要合作互助。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
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荀子·富国》)还因为,人们需要联合起来,才能
制服其他动物。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
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
    由于这两种原因,人们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为了有社会组织、人们需要行为的规则。
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讲到礼的起源,荀子说:“礼
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
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在此
指出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一物,比方说,有人喜
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
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
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
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
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
而行就是不道德。
    这是荀子所作的一个方面的论证,以解释道德上的善的起源。这种论证完全是功利
主义的,与墨子的论证很相似。
    荀子还提出了另一方面的论证。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
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
    这里荀子指出了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作的天与人的区别。禽兽
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
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
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
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
则。但是在上述论证中,它还有第三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礼的功能就是调节。人要
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
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对于后者的解释。荀子也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礼、乐的学说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特别是祭祖宗)在礼中最为重要。丧礼、祭礼当时普遍流行,
不免含有不少的迷信和神话。为了加以整顿。儒家对它们作出新的解释,注入新的观念,
见于《荀子》和《礼记》之中。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一部是《仪礼》,是当时所行的各种典礼程序实
录。另一部是《礼记》,是儒家对这些典礼所作的解释。我相信,《礼记》各篇大多数
是荀子门人写的。
    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没
有理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
的情感方面,使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死人能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
另外一个世界。若按照这种幻想行事,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
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
解释的,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说过,这些礼本来含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