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

第1部分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1部分

小说: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出版后,又有法文、意大利
文和南斯拉夫文的译本出版,在欧美颇有影响。此书过去没有中文本,现由著者的学生
涂又光同志据英文本译为中文,供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同志参考。中文译
本对英文本所引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文句,——作了核实。

自序
    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
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①本书英文原本出版时,中文名为《中国哲学小史》。但1933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
著者另一本《中国哲学小史》,作为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之一。因此著者将本书中文本
定名为《中国哲学简史》。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
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
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
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
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
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 .R.Hugh
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②《小国哲学史》上卷,布德译,书名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the P
eriod of Philosophers(fromthebeginningtocircal00B。C。),由HenryVetch,Peiping:
AllenandUnwin,London于1937年出版。布德继续译出下卷后,上、下两卷均由Priceto
nUniversityPress于1952年出版。
    ③《新原道》,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休士译,书名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由London:RoutlegeKeganPaul于1947年出版。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凡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菲勒
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
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幕义先生(A.W.
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于
                                                 宾夕凡尼亚大学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
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
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
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宇经》,
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这本书实际上是个识字课本,就是它,开
头两句也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
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亚力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
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
含义。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至于我,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
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
的思想。
    这种思想,所以谓之反思的,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
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宇宙论的产生,是因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
的舞台。知识论的出现,是因为思想本身就是知识。照西方某些哲学家所说,为了思想,
我们必须首先明了我们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我们对人生开始思想之前,我们必
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
    凡此种种“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就连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
知识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无论我们是否思人生,是否谈人生,我们
都是在人生之中。也无论我们是否思宇宙,是否谈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过
哲学家说宇宙,物理学家也说宇宙,他们心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一
切存在之全,相当于古代中国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其定义是“至大无外”。所
以每个人、每个事物都应当看作宇宙的部分。当一个人思想宇宙的时候,他是在反思地
思想。
    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
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
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
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
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
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
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这样来规定宗教一词的含义,实际上与普通的用法并无不同,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
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
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
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
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
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
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
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
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例如,德
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①,其中说:“中
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
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
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
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①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载《美国东方学会杂
志》62卷4号,293—294页。收入H。F。MacNair编《中国》,18—28页,加利弗尼亚大学
出版社,1946年版。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说法完全正确。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
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
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
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昧着中国人对于高
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
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
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
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
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
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
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
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
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
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
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
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
子》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
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
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
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这个学
派所说的:哲学的功用只是弄清观念;形上学的性质只是概念的诗。不仅如此,从他们
的辩论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
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
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
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维护传统的人们为此事悲伤,为变得不信宗教的人们惋惜,
认为他们已经堕落。如果除了宗教,别无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的确应当惋惜他们。放
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
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
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
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
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
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
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以上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用的一般性讨论。以下就专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历史
中有个主流,可以叫做中国哲学的精神。为了了解这个精神,必须首先弄清楚绝大多数
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
    有各种的人。对于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从事于实
际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大政治家。从事于艺术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
成就是成为大艺术家。人员有各种,但各种的人都是人。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
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
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
必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