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4瑜伽论问答 >

第12部分

104瑜伽论问答-第12部分

小说: 104瑜伽论问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六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七日)。
    問。經部師計唯有心王無諸心所。引六界經如是六界說名士夫之文為證。此證意何。答。言六界者。謂地水火風空識是也。其中諸者。是心王也。彼經唯舉此心王一。不舉心所。故無心所問。爾今正義家如何會彼經立有心所乎。答。論文會云。密意說故無有過失問。如何密意乎。答。論云。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當知是名此經密意問。此會意何。答。記文云。謂六界中。地水火風造色所依。空界行動往來所依。識界是心所所依。彼經密意唯所依問。既有一經唯說所依。不說能依。如彼經說。應無心所。何強破之。答。彼經現文□何視舉限不見其內。故經部不應道理□差不可一概。或有心王心數相並。或有但王不說心所。或有心所不說心王□界經。但說心王不說心所。有何妨耶。何必可云王數相並。答。論遮此疑。或有處所□四大種以之為我。或有處所有色意生。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經意。豈准大種。我唯有心唯有相耶意云。或處所□四大種以之為我。豈四大外無別造耶。或有處所有色意生。豈唯有色及意二耶。或有處所無色想生。如是豈唯有想生耶問。論文遮疑出三處所。有何所以。答。泰法師云。欲界處所四大為我。色界處所有色意生。無色處所無色想生彼顯三界也。問。且付無色。亦有何物云豈唯有想。答。亦有□心所法豈有想。
    伽第五十五。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七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八日)。
    問。說於十八界假分別云。六為一故。一為六故此文意何答。此實分別有二義。一十七界為實。一界為假。二二十二界為實。六界為假。為顯此二義。云如此也。問。爾以何句顯何義乎。答。六為一故句顯十七實二界假義。一為六故句顯十二實六界假義。問。爾此□初句意云。二十界中。意界是假。十七界實。眼等六識無間滅位為意界故。無別意界。故意界假。十七界實次句意云。十二界實。六識界假。從一意界開出六識。即六識界無別實體。故六識假。余二十實問。六識無間滅即為意界者。是小乘義也。今大乘不爾。別有意界體。謂末那識也。何依小乘義分別此假實。答。此隨轉理門。若據大乘。別有意界。十八俱實。
    伽第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二十八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九日)。
    問。有論文約眼與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界非眼。及兩。亦俱非也。此中初句云。謂阿羅漢最後眼是云爾意何。答。記文釋云。此據臨入無餘最後念眼。不能生後。非種子義。不名為界問。彼阿羅漢最後念眼。為無種子故不名眼界歟。為雖有種子猶不名眼界。若言無故非眼界者。何攝論釋種子六義中。云此時種子有即此時果生名為俱有乎。若言有種者。何非眼界乎。答。此無種子故云非眼界也。問。若爾。後難初逼前難通。答。攝論云此時種子有即果生。何為此義難。問。彼論意云種果俱時一切法皆應爾。羅漢後念眼既是果報法。豈非種□同時即應是眼界。何云非眼界。答。記文有二釋。一云。最後眼實從同時種子生。而云非眼界。據此種子更無生後念眼根功能故。名非眼界。非謂後眼無同時種二云。羅漢後眼從前念種生。同時無種故。云無種已生。又不能生後。不名眼界。又無眼種。名非眼界問。二釋俱有疑。付初釋。若最後眼實從同時種子生。即既有種子。何羅漢死蘊名無種已生。付後釋。若羅漢無同時種子。即摺當z論種果俱時義。何有果法不與種俱。答。初釋意云。羅漢最後蘊名無種已生。據無生後眼。名無種已生。後釋意云。攝論云種果俱者。此據有俱。非是並俱問。且付後釋。會攝論意。云此據有俱非是並俱之文意何。答。後釋意云。羅漢後眼從前念種生。與前念種俱。如從主行道□俱行從前種。故云有俱也。非同時故云非並俱。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非二十九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十九)
    問。有論文約眼界與眼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眼界非眼。及兩。亦俱非。此中第二句攝何物乎。答。即論文云。若眼未生。或生已失。或不得眼。或眼無間滅是其第二句所攝也。問。且除餘文。或眼無間滅者。如何義乎。答。記文云。或復生已來入過去。即無眼體名無間滅意云。有人死滅入過去者。即無眼體名無間滅問。論異本云。或復此眼無間必滅此與前文云或眼無間滅為為異。答。設光何失。問。二俱有疑。若言同者。何唐三藏。勘梵本論□順道理。若言異者。與前文何異乎。答。可云異也。問。若爾。前疑初遮。後疑何遮。答。三藏既宣無必字順理。故可云異。問。就三藏義。從無必字何順理乎。答。記文述三藏意云。若有必字。即是現在未滅眼故。不得非眼意云。此第二句眼界非眼。此句所攝中。若云眼無間滅。即云非眼義成。若云無間必滅。即非眼義不成問。何從云必滅非眼義不成。答。云必滅時。見當必滅。不見正滅。故有必言是現在未滅之義。非正滅故。不得非眼。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三月二十日)。
    問。有論文約眼界四句分別。謂眼非眼界。非眼。及兩。亦俱非。此中俱非句可攝何物乎。答。論文即云。謂阿羅漢眼已失壞。或不生眼。若生無色界。或入無餘涅槃是其俱非句所攝也。問。此中云或不生眼者。如何物乎。答。記文云。謂從本來不得眼根意云。生盲者也問。若生盲者不可證得阿羅漢果。前忍位時捨根不具等。諸小趣生等以根具中身得羅漢果者也。何記文云本來不得眼者。答。此事叵思。今私會釋。前忍位時必捨根不具等小趣小生證羅漢者。若是小乘義歟。大乘不必云爾歟。乍以根不具身可得羅漢果歟。設小乘義中。於上利根□有上利根者。雖根不具。證羅漢歟。又又可思。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一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問。說於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云。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諸無所緣如色等說此文心何。答。此顯法界中有同分彼同分。云如此也。故唐三藏釋此文宣。於法界中心所有法。如心是同分。餘色等法非所同故。如五塵等是彼同分問。論上文云。唯根所攝內諸界中。思量同分及彼同分意云。唯於眼等五根有同分彼同分義。非五塵界及七心界有同分彼同分然則法界中心所法及色等塵。應非同分彼同分。何三藏宣法界心所有法如心同分。餘色等法如五塵等是彼同分乎。答。三藏御釋意叵思量。然記師釋云。於法界中有所緣者。如七心界。不辨同分及彼同分。無所緣者如五塵等。不辨同分及彼同分意云。法界中心所法有所緣。及五塵無所緣。并無同分彼同分義此釋應論。問。若爾。三藏御釋言可捨置不。答。瑜伽學者保輒捨之。慈恩記云。同分彼同分正取五根。兼取六識。然大乘□識亦分應分別如五根。其法界中心所。約一一自變塵。如何名同分。今取其依一根。取本識塵為同分等付上此釋見。同分彼同分雖正取五根。然兼取六識故。應於心心所亦有同分彼同分。第七識為根。意識依彼起。亦應如五根有同分彼同分。是心心所有同分彼同分也。法界中無所緣色等塵。若諸心所一一所變塵。非同分彼同分。取本識所變塵。為同分彼同分付慈恩此釋。還成三藏御義。猶有餘力。問。三藏但宣心所有法唯是同分。色等五塵唯彼同分。而今慈恩釋心心所法及本識塵俱有同分彼同分。即過三藏御意。似不助三藏還難三藏。此由事如何。答。三藏依共通義。差別同分彼同分義。慈恩立別道理。助成三藏御意。同。慈恩所釋過三藏意。有何助成。答。案論大旨。於內諸根建立同分及彼同分。而三藏么釋法界攝諸有所緣如心界說說之。宣法界中心所有法如是心同分。既似摺撝肌9蚀榷髦尅M直送终∥甯<嫒×R。第七識望意識。亦應分別如五根即於心心所有同分彼同分。故助成三藏宣心所有法如心是同分。問。三藏宣色等五塵唯同分。而慈恩釋取本識塵更加同分。剩本師釋。何為助成。答。以塵助狹。以長助難。雖似剩師。猶是助師。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二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問。於十八界合能取不合能取差別中云。一界若合不合二俱能取其一界者何界乎。答。言一界者。謂意識界。勞釋文云。若意識界與鼻舌身三識俱起同緣。名合能取。若與眼耳二識俱起同緣·及獨頭意識。名不合能取問。對法論云。不至能取。謂眼耳意。若至能取。鼻舌身意云。眼耳意三不合能取彼論不至能取中。既列置於意。准彼此論不合取中應取於意。何故云合不合二俱能取乎。答。慈恩會云。對法說意唯不合能取者。以自塵為門故。此瑜伽以五根為門。故通合不合。無相摺惨庠啤R庾R若以自所緣法塵為門起時。不合能取。對法意在於此也。若俱五識以五根為門起時。或合或不合能取。瑜伽意在於此也。故不相摺畣枴G腋秾Ψǚ健R宰运壏殚T起時。不可定名不合能取。何者。法塵本性非分非離。能緣意識何定不至。於非不至猶名不至。何於非至不猶名至。捨一取一意趣何也。答。景法師會對法云。此據意識與五識俱不依五根。不同三識合取三塵。故名不至意云。意識雖與俱起。不如五塵必依五根。異鼻眼舌身三識合取香味樱场9拭恢羻枴4稹4艘辔幢M。若異三識合取三塵。名不至者。亦異眼耳二識不鉿 取色聲境。何名不至。此義叵思。今私會之。不至有二。一百別體。無別體。眼耳不至是有別體。意識不至是無別體。既無別體。不至何處不至合離二種境。故強名不至。以同名故。類眼耳二俱名不至。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三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
    問。於十八界執受非執受分別中云。五是執受。五是執受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何是執受。乃至何等一向非執受乎。答。景法師云。五執受者。是五根也。五執受非執受者。五塵不離根者為執受。離根為非執受。所餘一向非執受者。餘七心界及法界一向非執受問。且除餘。何故七心界及法界一向名非執受乎。答。次下文云。以離於彼餘能執受於彼不可得故是七心界及法界為非執受之所以也。問。爾依此文。何見七心界及法界非執受義乎。答。釋此有多師。一景法師云。若離彼五根及不離根五塵。餘之八界。別有能執心執受於彼不可得故二基法師云。若大乘義。唯第八識名能執受。若隨轉理。亦通六識。今之中云以離於彼餘能執受不可得者。是隨轉門三測法師云。以離於彼五根五塵餘心心所為能執受。執受於彼根塵可得故。彼根塵是所執受。然離於彼心心所外餘非心法為能執受。執受於彼心心所法不可得故問。此三師釋其各意何。答。景法師意云。凡執受義在五根塵。根塵為彼心心所法所執受故。於七心界有能執心。執受於彼不可得故。離彼根塵餘七心界。不可言有能執受心基師意云。若大乘門。唯第八識名能執受·餘七轉識及根塵等皆所執受。若隨轉門通取六識為能執受。唯五根塵為所執受。今此論文依隨轉門。且取六識為能執受。故七心界是能執受非所執受。此執受門所執受分別是非。故五根塵唯名執受。以離於彼七心界等有餘能執受執受七心界不可得故。彼七心界等一向非執受則師意云。五根五境是所執受七心界等是能執受。不可根境執受。不可心法為所執受問。此等釋中可依何釋。答。取捨在意。但基釋似勝。
    伽第五十六。遁倫記第十五。第三百三十四條。第四遍造(永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問。說眼根見色眼識風色三二差別云。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若釋不釋俱可得故此顯何方義好乎。答。此顯眼根色之方義勝好也。問。爾此文何見色之義勝如由乎。答。慈恩釋曰。謂根種初損。不生現行識。根種不被損。其識種常流。而根釋不釋故。若有根種。必識種生識。或自有識種。未必生根種意云。若有根者。識必自生。若有識者。不必生根。故根用勝。可云根見問。根釋不釋識體常流。可云識見。何云根見。答。雖識常流。非根不流。根若有處。識自濟起。故根用勝。可云根見。問。若爾。何故小乘等中許識見勝。答。小乘中亦有此二見諍家。非有識見一。往彼當尋檢。
    伽第五十六。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