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668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动本」,心性如如不动,自自然然的周遍法界。就像我们今天讲的电波,或者我们用太阳来做比喻,阳光遍照大地。现在有科学的技术把阳光变成能源,这就好像「随缘赴感靡不周」,科学技术如果更上一层楼、更进一步,也许可以把阳光转变成动力。科学家已经在做,许许多多太空中的卫星利用阳光的能源来发电。我们也看到太阳能电灯,我们看到有些路灯是利用太阳能。现在有许许多多家庭,我们看到屋顶上有一个装置,那是吸收太阳能,把家里的用水温度提高,热水浴用太阳能,这有点像第三句「随缘赴感靡不周」。太阳能动了没有?没有动。由此可知,「菩提座」是比喻、是表法,不是真的那个地方有个座位。「座」在佛法里面都是表不动,你看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稳重。走著是动的,站著不稳定,随时他会动,坐在那里很稳重。所以座表不动,真心没有动过,本性没有动过,它是体,它是理。
  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这个理体,是要把这个理体抓到。佛法里面讲证得,怎么证得?如果我们自己的心不动,就证得。不动是什么?不动就是理体。可是我们现在的心动,起心动念,前念灭后念生,相续不断,佛讲这是妄心,这不是真心,真心是不动的。所以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所有一切方法门道修什么?修不动心。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一心就不动,二心就动了。阿赖耶二心,一心里头又变出一个心来,阿赖耶是心,动了,妄动,末那、意识、前五识,愈动愈多,出的状况愈多。动的相叫做无明,不明真相、不明体性。诸位要晓得,无明的相是动的,自性的相是静的。真如本性的相是不动的,没有现象、没有形相,它不是色,它也不是身,它也不是气,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这个根身、我们的器界,器界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到虚空法界,都是它变现的。它怎么变现的?动了就变现,不动不变现。像水一样,水不动,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水一动就有纹,就起波浪,虚空法界是波浪。
  现在西方科学家有很聪明的,我们听说了,不能不佩服他。他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存在,物质就是讲依正庄严,依正庄严都是物质,根本没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东西?波动的现象,这个话说得高明,一点都不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无量无边的佛刹、无量无边的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动物是众生,植物是众生,矿物是众生,所有一切自然现象都叫众生,是波动的现象。他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完全一样。佛经上讲,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万物从哪里来的?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两句话就是波动。无明,无明就是波动,这一动,相现出来了。不动的时候没有相,像水,水平如镜没有相;稍稍一动,波就起来,微波,从微波愈变愈大,变成惊涛骇浪。所以,真相确确实实是波动的。波不管它怎么动,水不动,「而恒处此菩提座」。不动是真的,动是假的,真跟假要搞清楚。真假是一不是二,假的不动了,那就是真的,真的动了,就是假的。所以,真假是一不是二。我们也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执著错了。真很好,假也很好,说真是体,说假是相。
  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狮子,你说这是狮子,没错很好,你说它是黄金,也没错也很好。你说黄金是从体上说的、是从不变上说的,你讲狮子是从相上说的,相会变。我不想要这个狮子,我把它做成一个小猫、小狗,相是从心想生;可是,体不是从心想生,心想是识,唯识所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本事是什么?就是平常说的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那就是佛菩萨。我们凡夫是以变应变,这就糟糕,永远纠缠不清,永远没有办法把问题解决清楚。佛菩萨高明的地方是他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问题到他那里全摆平、全解决,这个道理很深。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这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不动本而周遍,则十身圆融,遍四法界」,四法界就是本经所讲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经》上讲十身、十种身,十身圆融,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周遍四法界。偈文里面「佛身」,佛身就含著有佛的十身,圆融周遍四法界,周遍一切法界。所以这个佛身是理、是体,法界是事、是相,但是它可以互用;也可以说佛身是事是相,法界是理是体,它是一不是二。大乘经上常说「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你观看的角度不一样,说它是体,行!说它是相也行,说它是作用也没错。最重要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能够证得理体?你才能圆满的通达,才真正能做到事事无碍。
  大师《钞》里面,「应用之中,自有本末,菩提座身是本,周遍十方是末」,本末也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教义。「菩提座身」,身是法身,座是法界,它表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法身跟法界是本,为什么?不动。周遍十方是它起的作用,作用随缘,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得太多了,随顺众生的欲乐,欲是欲望,乐是爱好,也就是说随顺众生的希求、随顺众生的爱好,统统现,没有不现的。众生好善好德,自性就现清净庄严的法界,现这个好的环境;众生心恶毒,就现三途地狱的法界,统统现,平等的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二首偈: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
  这是第二首,清凉大师把它配十海的「演说海」,这一首偈子里头「演说普贤之胜行」,这个意思很明显。十首偈里头有些地方我们要用意思去体会,文字没有提到,如果不是大师给我们提醒,我们往往粗心大意,没有看出它的义趣。这一首跟底下一首,都是以最小的相,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以最小的相能够「广容」,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的境界里,大容小没有问题,小容大不可能,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佛法当中常说「芥子纳须弥」,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样,纳是容纳,能够容纳须弥山。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怎么能容纳?佛说这个话,众生听了总感觉到大惑不解,这是个疑惑,是不是佛说这些是比喻不是事实?我们初学的人总是这样想法、总是这个看法。要用自己的知见来解释佛所说的经法,这样往往就解错了,不解如来真实义,不知道如来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为什么?如来看到事实真相,我们看到是假相,假的心看假的相,永远不得其真。真心看假相,哪有不透彻明了的道理?芥子称性,它是自性变现的,须弥山也是自性变现的,性没有大小。有大小,小就不能容大;没有大小,就能互融互遍。
  理说出来了,我们听了之后,感觉得是有一点点对,但是又不敢接受。为什么?这个理我们不能证明,所以总是半信半疑。我们这样的心态学佛,亏就吃大了。怎么办?证理,我们求证。用什么来证实?还是用心。把我们的妄念逐渐逐渐放下,恢复我们不动心,於是你就能证得。一切菩萨证无上菩提,没有别的方法,怎么样把妄念放下。你说怎么样放下?那个方法多了,八万四千方法、无量无边的方法,这些方法针对一桩事情: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对这么一桩事情!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佛所说的这个境界,你就都明了,为什么?你证得了,亲证的境界。你虽然亲证,你的说法跟佛一定是一样的;没有亲证的人听到,还是怀疑,还是打很多问号,必然的。於是我们就明白,修行必须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修什么?修不动心,修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真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在你一天到晚工作里面,在你的交际应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记住一句话,我们净土宗的人修什么?一心不乱,真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毛孔很小,佛刹很大,不是一个佛刹,是一切佛刹。一切刹尘,诸佛有多少?一切刹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坐在里头。我们常讲一毛端里头转大法轮,一尊佛在那里说法,无量菩萨围绕,那跟这个比,不能比!这个意思实际上说什么?一毛孔里面含摄著尽虚空遍法界,一法都不漏。『菩萨众会共围绕』,菩萨比佛更多,佛是一切刹尘数的诸佛,菩萨的数量不晓得超过这个多少倍。『演说普贤之胜行』,《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首偈是事事无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在《四十经》里面读到,《四十华严》经题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清凉大师给我们讲普贤行愿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能所不二。没有普贤行,你就入不了这个法界,你就对佛这些话会感到莫名奇妙;具足普贤行,你就能契入。我们要问,什么是普贤行?现在你懂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普贤行,十大愿是普贤行的纲领。《华严经》是普贤行的细说,是不是我们这部《华严经》?不是的,这部《华严经》是略说。细说在哪里?细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性相、因果。所以龙树菩萨讲,上本《华严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道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圆满的含摄在其中。
  在这一句里面,境界不是我们境界。我们要学的,是普贤行。普贤行与大乘菩萨行有什么差别?就事相上来说是毫无差别,差别在心量。果然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你所有一切行都是普贤行,就差在这里。换句话说,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普贤行,离执著没有离妄想、离分别也没有离妄想,不是普贤行。普贤行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十一品无明你放下一品,放下一品你就见到不动的性体;你还没有放下,不动的性体你没有见到,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见到。十法界的佛菩萨有很深的定功,能把妄心控制住,叫它不动,叫这个妄心不起作用,但是没有见到真体、真性,没有见到。他几时见到真性,就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是真不动,不是控制叫它不动;十法界里面是把它控制住,叫它不动,不是真不动。真不动,就是心性。我就是这么个境界,也只能说到此地,再往深处说我不会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学习的方法自己一定要晓得,自己从无始劫以来迷真逐妄,我们把真性、真相、真事、真理完全迷失掉了,随顺妄心、随顺烦恼习气,念念都在造业。业感得的果报在受报,我们无量劫来就沦落到这个境界里头,念念都造业。这个造业总而言之,不是落在妄想里面,就是落在无明里头,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佛菩萨在经论里面常常感叹的「可怜悯者」,我们是真正可怜悯者!
  佛的教法无量无边,法门无量,但是要晓得,理只有一个:如何求不动心,就这一个道理。无量无边的方法,方向、目标是一个。我们净宗念佛,念佛目的在哪里?一心不乱。你要是果然求得一心,你就能见自性弥陀,你见到真佛,你见到佛的真身。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明心见性,这个功夫在念佛法门讲是「理一心不乱」。要达到理一心不乱也有层次,先要成就「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功夫也有浅深不同,最浅的是功夫成片。我们现前现阶段把我们的功夫订在成片,到成片再提升一级,到事一心不乱,要晓得不断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你的路完全走正确,其他的事情是附带的。我有能力、有缘分我就做,没有能力、没有缘分可以不做。这个缘分现在人讲机会,有这个机缘,你应该要做。为什么?帮助别人,这个法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所以念念念虚空法界一切刹尘众生,念念确实有这个心愿护持刹尘诸佛的正法,念念有这个心愿把如来正法介绍给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真有这个心、真有这个愿,所以有缘一定做,决定没有推诿,无缘不勉强。不管有缘还是没有缘,不管你做还是不做,你修的一定是清净心,一定是一心不乱。所以在生活里面修一心不乱,在工作里头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戒定慧三学具足,这个戒是定共戒、道共戒,换句话说,一切境缘当中常常保持自己的清净心。
  但是你要记住,你要了解什么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包含著真诚、平等、正觉、慈悲,少一个你的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