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社会的治乱兴衰,说实在的话,关键在他们,他们能把底下一代教好,国家社会一定安定兴旺。
当然,教育这一桩事情,一定要家长跟老师密切配合,让学生懂得孝亲、懂得尊师重道。到中学、大学,习气已经养成,比较困难,关键在小学。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学生成就、成名、考中状元,考中状元之后,他就两件大事立刻要去办,第一个要去谢祖宗,回家去祭祖,「上报四重恩」,不忘祖宗之德。为什么?从前人晓得,科举功名,你看《了凡四训》里面那个老道就讲得很好,你命里头该不该中,是命,不在乎你文章好坏,在乎你有没有这个命,这个命是你祖宗有没有积德,你自己有没有德行。祖宗积德,自己也有德行,你命里头该中。文章再好,祖宗没有积德,自己也没有德行,多次参加考试都落第。所以考中回家第一个祭祖;第二桩事情接著拜老师,感谢老师教诲之恩。拜哪一个老师?启蒙的老师,你们想想看这个味道。启蒙的老师可能是个穷秀才,真的,一点都不错,他的学生今天高中状元了。古时候社会有人情味,现在没有了,别说是见不到,听都听不到。在半个世纪之前,还有说书的,说唱艺术里头有说书的,讲故事会讲到这些地方。我念小学的时候,茶馆里面都有说大鼓书的这些人,我最近打听了一下,听说北京还有,大家一面喝茶一面听说书,说完之后,随便给几个铜板。那是教育,很好的社会教育,所说的内容都是因果报应、忠孝节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因果不能不信,能深信因果,持戒就不难。
戒律在佛法里面大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叫「律仪戒」,这是有经文的。「律」就是戒律,有文字记载的、有条文的,「仪」是威仪,日常生活当中的规范,也有记载的。像我们最常见的《沙弥律仪》,前面十条戒是属於律,后面二十四门是讲威仪,律仪戒;比丘戒里面两百五十条,真正讲戒律只有十三条,前面十三条是戒律,后面是属於威仪,这些都是属於律仪戒。第二类叫「摄善法戒」,这个戒律里头没有,佛没有说到的,但是诸位要记住,佛讲的总纲领、总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讲的原则,你想想这桩事情是善还是恶。譬如很多人讲,抽烟戒律里头没有,是的,这个律仪戒里头没有,那抽烟不算犯戒;摄善法戒里面,你想想抽烟对自己有没有利益,如果这是不善的,佛虽然没有说,我们自动要把它戒除,这就对了。这个范围就广,我们自己要有智慧去辨别,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善的,这一条主要是对自己,确确实实能够帮助自己身心清净,帮助自己远离障难,佛虽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做。第三种叫「摄众生戒」,利益众生的,佛虽然没有说,这个事情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一定要去做。佛没有讲的很多,四十九年哪能讲得完?时间太短了,你要懂得原理原则,要抓住纲领。清凉大师在这里说:「律仪、摄善,得净身果」,这两种得清净身,实在讲得清净身帮助你得清净心。你想想看,心不清净,身怎么能清净?但是身清净会帮助你心清净,远离一切不善的外缘,得清净身果。摄众生戒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净戒,跟前面一样遍十方。『故获净身遍十方,普灭世间诸重苦』,这就是三聚净戒的效果。所以,戒是清凉。一般人嫌戒太烦了,有人说「吃人的戒律」,这大概是套一般人反对儒家的,儒家讲礼,礼太繁琐,「吃人的礼教」,这都是错误的见解,误导社会大众,造作罪业不浅!所以菩萨起心动念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要真正利益众生,自己先要修成一个好的形象。严持戒律才是标准的好形象,为什么?戒律是佛的日常生活行为,佛这种日常生活行为是出自於自然的,换句话说,是圆满性德的流露,自性纯善。连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儿童《三字经》,《三字经》上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是从自性本善里面流出来的行为,就是这样子的!确确实实,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是哪个人制定的,自然的,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个样子,你把这个从生活当中记录下来,佛是这样做的,我们要跟他学习。他自然,因为他的本善流露出来了,我们的本善被埋没,被烦恼习气盖覆住,透不出来。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学习将我们自性的本善流露出来、自性的性德流露出来。所以佛教,我们非常尊重、非常佩服,他不是牵著人鼻子走,高明极了,全是自性流露。
法界菩萨赞颂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净,信解真实无分别,是故色相皆圆满,普放光明照十方。】
第三是「忍辱度」,清凉大师注解简单说明忍辱的定义:「堪受诸法,未能忘怀,名之为忍」,这是就僧人来讲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接触到的人事物,这就是经上讲的「一切诸法」,没有能够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忍」。如果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忍」字也找不到了;由此可知,忍辱波罗蜜是对九界凡夫所说的。这一条在菩萨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我们在《金刚般若》里头看到,佛告诉我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首先是布施,可是你的善福要能够保住,那要靠忍辱,如果不能忍,你所修积的功德保不住,福德没有问题,功德保不住。
我们想到从前有个故事,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见到梁武帝,梁武帝在达摩祖师面前夸耀他的功德,他一生确实是佛门的一位大护法,以他的地位、权势,为佛教建立道场,就是建立寺院庵堂,大大小小四百八十座,照顾出家众几十万人,这是我们佛门,大概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位施主。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向他夸耀:我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功德大不大?达摩看起来是个老实人,不懂得察言观色,说了一句老实话:「并无功德」。这梁武帝这是满心欢喜被达摩祖师浇了一盆凉水,所以对达摩这个人非常冷淡,不肯帮助他,不肯护持他。如果达摩那个时候要能察言观色,说一点善巧方便讨梁武帝的欢喜,我相信梁武帝会对他大力的护持。但是祖师爷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实话实说,决不攀缘,宁愿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也不愿意讨好梁武帝,值得我们后人效法。梁武帝如果要问:我的福德大不大?福德很大,他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为什么?我们在此地看到了,功德要具足七最胜,梁武帝这种布施里头不具足七最胜,没有清净心,还有傲慢心夹杂在里面,有染污、有不平、有愚痴,所以他修的是福,三界有漏的福报。
真实功德是断烦恼,决定增上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那是功德。所以功德,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用「戒定慧」三学作比喻,持戒有功,得禅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是德。你持戒不能得清净心,持戒是福,不是功德,这个道理要懂。你修定,修定不能够大彻大悟,你是修的世间禅定,是福,怎么说是福?你将来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享福,不能了生死。如果你修定开慧了,那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我们不能不辨别。世间的福报容易修,出世间的功德不容易修。成就功德最重要的因素是忍辱,你要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功德。
「忍」,同时有「忍可」的意思,「忍可」就是同意,我承认他、同意他、肯定他,这就是智慧,忍是智慧里头的一分,对於事、对於理,都有忍辱波罗蜜。它的性体,「即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为性」。我们为了初学容易理解起见,离开这些佛学的名词,简单的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顺境善缘不生贪恋之心,你要能忍,不生贪恋,没有贪爱、没有留恋,这是对顺境的;对逆境、对恶缘,决定没有瞋恚的心,没有报复的心。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慈悲,是忍辱波罗蜜所依的,忍辱波罗蜜的体性落实了。所以这一条不容易学习,原因在哪里?我们对於顺境,很喜欢的生活环境;今天这个世间动乱,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安定的地方去居住、去生活。新加坡不错,许许多多的人都想移民到此地,生活环境过得太舒适,对这个地方起了贪恋心,舍不得离开,到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说:新加坡不错,我这里住得很舒服、很好,我不想去了!把你了生死、出三界的缘就打断了。不要说是人间的大福报,天上的福报都没有留恋,都不生贪爱。
一定要记住,能够引起你贪瞋痴慢这烦恼,这个法不善;能够勾引你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那个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你对於这些东西生起了贪爱、生起了执著、生起了留恋,你怎么能脱离三界六道?所以要能忍得过。这个世间人最难忍的是情执: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再扩展的时候有朋友之情。这些我们要不要重视?要重视,不能说学了佛,无情无义,那这个佛学了就有问题。学佛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没有贪恋,那是真实智慧。所以学佛的人像什么?像舞台上的演员唱戏,人生如戏,演得非常逼真,决定不是假的,给社会大众作模范,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里头有智慧,这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才能即世间出世间,即生死了生死,这叫菩萨,这是真实智慧,这叫真正慈悲怜悯一切众生。所以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过的是真实智慧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圆满,确确实实是九法界众生的好榜样,一丝毫留恋都没有。
虚云老和尚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我们有没有看出来?这个老人很有趣味,一生喜欢盖庙、喜欢修庙,看这个庙破旧,他发心把它修好,这个地区没有寺庙,他发心去建庙,建好之后请一个法师来住持,全部交给他,他走了,不再闻问,这是人家讲「放得下」。他所做的是为众生做的,是为这个地区做的,不是为自己,做好了就走了,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你看有一些人建的庙,一生都舍不得放下,贪恋道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我们清楚,寺庙里头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投胎做这些动物,为什么?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男女婚配,他不能得人身,这个道场里头只有蟑螂、老鼠、蚂蚁这些东西,他只好投这个胎。留恋他的道场,舍不得离开,这个事情往往有之。
最近还有这些事情,也不过就是这一两年之内,我在中国大陆听到的,这个寺庙老和尚死了,投胎什么?这寺庙里养的有狗,他投了狗胎,每天还在寺庙里巡回,那是他的地盘,那是他辛辛苦苦建立的,愚痴不愚痴!虚云老和尚往生兜率天了,什么原因?他对这个一丝毫留恋都没有,建好之后交给别人。这都是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逆境、恶缘,如果要起瞋恚心、怨恨心、报复心,麻烦大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愈报愈烈。诸位看《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在前面一大段叙述他的往事,是从结小怨而变成大的怨害,以后遇到佛这才皈依得度。我们看到、听说了,要明了,有这些过失一定要把它改掉。
佛法里面讲忍辱,大分的讲也说三种:第一种「耐怨害忍」,冤家对头,对我们自己毁谤,这常常看到的,侮辱、陷害要能忍。这个害里面,除了人为的伤害,还有自然的灾害:夏天的炎暑,冬天的酷寒,荒年可能断粮要忍受饥渴,这是自然的灾害。人为跟自然都要能忍,若无其事,心情永远是平静的。能忍的人,不受外面境界影响,顺境善缘很好,逆境恶缘也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去修平等心,去学习和睦相处,跟任何人、善人恶人一样的和睦,跟所有一切动物和睦相处,跟所有一切植物也和睦相处,进一步,你能跟天地鬼神平等尊敬,也能和睦相处,这是修忍辱波罗蜜。
第二种是「安受苦忍」,这是佛教导我们的。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真正觉悟了,生活清苦一点好。佛教后世的学生,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所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师,戒律是他生活规范,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勉强加在里头。我们后世的弟子,供奉释迦牟尼佛的遗像,天天看到佛像、听到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