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444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我们自己要能够体会。经不能不读,行不能不修,行是行为,错误的行为不能不修正。标准就是经典里面的教训,正是善导大师劝导我们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去做、去落实;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够违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是好的,都要遵守经中的教诲,绝对不会说哪一部经自己赞叹自己,贬低别人,不可能!纵然佛有说这些话,那是佛的善巧方便,你要懂得佛的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权、实是一不是二,这个很重要,你把权实要分开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权是佛在某一个阶段当中方便的教导,但是权依於实,权不离实。就跟此地清凉大师所讲的,法性土是实,其他三土是权,权实是一,绝对不是二。在净土里面讲四土亦复如是,常寂光土是实,实报土自受用,方便土他受用。其实实报里面有自受用的实报土,有他受用的实报土;方便土跟凡圣同居土,是他受用的变化土,阿弥陀佛也在其中,阿弥陀佛在其中那就是变化土,所以净宗所讲的四土跟华严也是无二无别。
  古德有云,极乐是华藏的中心,是华藏的精华,是华藏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普贤菩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能体会。我们今天能够选择净宗,无比的幸运!我们让《大方广佛华严经》,帮助我们理解净宗,深入净宗经典的义趣;《金刚般若》里头讲的「深解义趣」,我们读《华严》才能深解《无量寿经》的义趣、《观无量寿佛经》的义趣、《阿弥陀经》的义趣。你要不读《华严》,深解就太难太难了。读了《华严》才知道净土经论的奥妙,深奥玄妙,你才真正能体会到。可是要想真正契入境界,一定要依教修行;没有行的功夫,你所解的都是有限。以行来印证你所解的,解行是一不是二,信解行证四分,是一而四,四而一,圆融的,不可分割的。讲解介绍是方便说,实际上是一,一就是不思议境界。所以大师在前面教导我们,差别相当中,离分别执著,你就能入不思议境界。差别法相当中,你还要生分别心,你入不了,你是凡夫境界,你是六道轮回的境界。如果再加上严重的执著,那你是三恶道的境界。
  经文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诸佛菩萨,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事业是什么?就是「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这八个字叫佛事。法身菩萨是分证即佛,虽不是究竟,是分证,天台大师「六即」里面讲的。他们的事业就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叫佛事、如来家业。我们今天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要担负起如来家业,这就晓得如来家业是什么,弘护正法弘护的是什么。首先要调伏自己,要帮助自己究竟出离。但是读《华严》明了了,自他不二,要帮助自己究竟出离,先要帮助别人。用什么方法帮助别人?严净国土,严是相上,净是心上,这真正庄严。我再说得明白一点、说得浅显一点,严是外表,我们今天讲的形象。我们不能做一切众生不好的形象,那就错了。好的标准是什么?这个不能不知道,纠正众生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作法,这就是标准之所在。我们举个例子说,众生不懂礼貌,我们做出礼貌给他看,这就是标准;众生不知道孝顺父母,我们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他看,这叫庄严,真正在庄严佛国土。
  大家千万不要错会意思,「庄严佛国土」,一定是买束香花、水果,把佛堂布置得富丽堂皇,那你就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你误解如来真实义。由此可知,「庄严」,每一个地区,庄严的方式不一样、形象不一样;每一个时代,庄严形象也不一样。要晓得我们现在生活在什么时代,生活在什么样环境里面,我们怎样「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虽然我们究竟达不到,一步一步往上提升,总是究竟出离这个方向没错,这就对了。譬如走路一样,多拐几个弯,没有关系,方向没错,多走一点冤枉路也无所谓,肯定能到达目的地。
  佛教化众生,应机说法。众生是什么病,我们就示现什么样子,这个样子就是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如果我们只图自己的方便,不肯做出一个好样子,因为做出好样子,自己好像受很多的拘束,自己觉得不方便;那我们要问,你这一次到世间来,你是为自己来的?是为众生来的?这个问号不能没有。为众生来的,你是学佛;为自己来的,你是来受果报的,那就不必说了,你造业受报。这里面有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懂,什么事情?你既然皈依三宝,你既然发心出家了,你穿上这个衣服,这一身打扮,你还要为自己,你就有罪!什么罪?窃盗如来的形象,这个罪严重。窃盗如来形象,而做的是为非作歹,破坏佛教形象,这个罪严重了!这个罪是阿鼻地狱,凡夫承担不起。
  堕阿鼻地狱是亿万劫,你什么时候能超生?这是能开玩笑的吗?在家学佛,在家学佛的形象;出家学佛,出家学佛的形象。一个念头错了,正是古人所讲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一个念头决定你是作佛还是下三途地狱,我们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所以既然出家穿上这服装,记住,你的事业就是「庄严净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我们到世间来干这一行的。来的时候,那不管什么因缘来的,总而言之,来到这个世间我们选择了这一行,我们就要把这个行业干好,对得起这一行,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阿弥陀佛,对得起一切佛国土里面的导师世尊。能发这样的心,能舍弃自己的烦恼习气,刚刚舍的时候是有一点难过、不自然,但是舍久了,就正常了。要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生活形象不正常,正常的是佛菩萨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过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恒顺众生,回归法性,这是正常的。在这个世间自在随缘,一尘不染,我们才能够承担如来家业,把这桩事情发扬光大,利益众生,助佛弘化,我们就对了,不然的话就错了。弘护都在我们这一身,都在我们这一念。
  同生众,普贤菩萨得一切法门,别显第二句:
  【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别显的十门,每一门的境界真的都不可思议,深广无际。清凉大师注解,「佛遍尘道」,尘是微尘,道就是指十法界,「诣彼修德,乃了彼境」,你要不能够达到他的修德,你就无法明了佛的境界,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提示。我们看看这一个广大的解脱门。
  『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这一句正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本经如来以究竟圆满的大慈悲心,为我们显示、说出「入法界品」,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让我们在这里头去领悟,成就这一个解脱门。所以这个解脱门,就是五十三参、就是「入法界品」,历事练心。「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具足是圆满的,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我们要不能够经历,诣就是经历、就是学习、就是历事练心,如来境界你怎么体会得到?你怎么能够契入?要普诣一切如来所修的功德,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连一尊佛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修积的功德都学不到,怎么能学一切如来所修功德?但是世尊确实教导我们,一切如来所修的具足功德在哪里?就在《大方广佛华严》这部经里头。我们要怎样修法?这里头的细行,是《华严经》全部的经文,它的纲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每一愿只有四个字,境界深广没有边际,我们要不能够理解,要不能够深入的理解,你从哪里下手?
  古来祖师大德,在修行仪规里头,就是给我们制定的一些修行课程、规矩,无数次的教导我们「一切恭敬、一心皈命」。我们四众同学,这些句子说起来哪一个人不熟悉?不知道念了多少遍!许许多多同修都喜欢拜忏,喜欢去礼佛、参加法会,法会里面的仪规都是祖师大德会集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我们也照做,也会唱、也会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实。「一心皈命」,皈了没有?没有皈!一心皈命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义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宝;外面形式的三宝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觉正净,那才叫一心皈命。「一心顶礼」,就是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一心是诚心诚意,这是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里面的一分;这一分是根本,无量无边的功德都从这一分功德生的,你们想想对不对?
  十大愿王头一条是根本,头一条没有,全部都没有了。从礼敬这才生赞叹,欢喜赞叹自然带著就供养,你才晓得礼敬多重要!佛法从这儿下手,儒家也从这儿下手。诸位看看儒家的《礼记》,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有什么差别?都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晚近印光大师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普贤法门是圆满的诚敬,他得圆满的利益。利益是法性的全体,不是部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法性是部分,普贤菩萨证得的是全体。我们从哪里学?从诚敬下手。心要真诚,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事要恭敬,对一切物要恭敬,无一不敬。
  那我们现在想想,今天社会里头一切众生,确确实实这一条他没有,这是大病,这是病根。所以无论他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要说成就,功夫稍稍得力,他都做不到。什么原因?我们今天明白了,想想我们自己,也学佛学了不少年,有没有成就?没有!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再其次,烦恼伏不住,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起贪瞋痴慢,贪瞋痴慢并不比往年减少,有些同修还逐渐在增长,你说这怎么办?这个问题多严重!这个搞法往下坠落,不是向上提升。你现在在世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你是做住持、你是做当家,你是做什么会长、什么主席,这是你过去生中修的一点小福报,你在享福;你仔细去反省、去检讨,如果你的烦恼习气天天在增长的话,你这一点福报享尽了,后果就不堪设想,自己要知道。
  佛法确实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只要你这一口气还没有断,都还有救。怎么救法?忏除业障。你要真正忏悔,忏悔不是后悔,后悔无济於事。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什么是忏悔?知过就改,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在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二十六岁的时候,大师给我讲感应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当你有求而求不到的时候,是什么原因?你有业障,只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业障怎样消除?要真正忏悔。所以他给我讲,什么叫忏悔?知过即改,后不再造。就是儒家讲的「不二过」,我同样的过失,以后没有了。所以天天发现自己过失,这叫开悟,人觉悟了;每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迷惑,这一天空过了。所以古人用功过格,这个方法很笨拙,但是这个方法对於初学、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你会真正去想,「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哪些错事?」记下来。功过格分上下两行,上面记功,下面记过。自己的善行要知道加强、要知道增广;自己的过失,赶紧要改掉,以后不要犯同样的过失。
  真正用功过格的人、认真修行的人,三年不能成圣人,也是贤人君子,世间真正的好人。从这个基础往上提升,前途无限光明。所以修行人不能一天不知过失,一天不知过失,一天空过了;不可以一天不改过,我们功夫才会得力。我们要知道修行的总纲领在哪里,总枢纽在哪里,要把它掌握到。其实佛这些纲领、原理原则都讲给我们听了,「改变思想」。李老师以前常常提醒我们「改心」,改心的意思就是改念头。改念头里最重要的,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起心动念为法界众生、为诸佛菩萨,这是上求下化,求诸佛菩萨加持,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真正的纲领。念念有这个心,念念有这个愿。
  这一句是讲修德,没有修德,性德没有法子显发。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我们才能够帮助众生,才能够真正度自己。这个样子,智慧就开了。第三句:
  【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
  清凉大师注解,「通辨安立菩萨六种功德」,第一个是位,第二个是愿,一切菩萨地这个地是地位,诸大愿海这是第二个愿,菩萨六种功德,其他四种在偈颂里头。偈颂里,接著愿下面是修行,再接著是方便,是入理,最后是证果,证真法界。这六种功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