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35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成就之后,全心全力帮助九法界苦难众生。
  无论是自行或者是化他,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第二句『不染世法如虚空』。不是不接近世法,记住「不染世法」,就是不被世法所污染。大乘法常讲「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才叫真的不染。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不染著,他能够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心地不一样。凡夫染著,世法里面起贪瞋痴慢,菩萨也在五欲六尘里面,不起贪瞋痴慢,差别就在此地,这高明!你要不跟一切众生相处在一起,你不能度他,你不能帮助他;跟他在一起,你心里面也起贪瞋痴慢,好了,你没度到自己,被他度跑了。所以在《金刚经》上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也到处去讲经说法、去教化众生,世尊教他守一个原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吗?「不染世法如虚空」。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禅定,他所说的就是《金刚经》的意思,他说「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如果我们换句话,大家更容易懂,外不受一切物欲的诱惑,这就叫禅。眼不会被色诱惑,眼根在色相里头入定了,不是不见,一样去见;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为音声所影响,耳根在音声上入定了;鼻不为香气所动摇,鼻根在香气里头入定了;舌不为味所染,我的舌根在味里面入定了。舌根在味,吃饭,不执著,菜肴摆在面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会吃饭。每一道菜味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这叫「照见」,智慧!在五味里头没有起一丝毫贪爱,没有起一丝毫厌恶,一切平等的,入定。吃饭在入定,吃饭在修定慧,吃饭能够守住世间吃饭的规矩、威仪,那是戒律。吃一餐饭是修戒定慧,这叫会吃饭的;不会吃饭的起贪瞋痴,这是举一个例子。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如是,从早到晚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你说哪一法不是戒定慧?法法皆是,法法皆如,这人修行不但是功夫得力,功夫到家了。他怎么会不成就?
  凡夫的麻烦,睁开眼睛被外面色相所动摇,被它影响。顺著自己意思的起贪心,不但起贪心而且还想占有,就是十二因缘讲的爱、取、有,起心动念不善,起控制的念头、起占有的念头,这就是凡夫,这就造业了。什么叫佛菩萨?佛菩萨见色闻声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为什么?「如虚空」,这叫不染,这过佛菩萨的生活,这是在修学大乘佛法。穿衣修大乘佛法,吃饭修大乘佛法,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修大乘佛法,一修一切修,这是真修行人。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要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要这个干法才行。
  对於人要看他的程度,你怎样教导他。他是初学,有初学的教法;他是老修,有老修的教法;他根熟,有根熟的教法,不一样!初学的教法守规矩,像教小朋友一样教《弟子规》,样样都要遵守,教初学。教老修,他已经不著相了,不著相他要遇到初学,他还是要那样守,装模作样。为什么?装给初学的人看,否则的话初学的人说:「你教我这么做,你自己不肯做,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不相信,我不学你。」所以对初学的人我们表现得严持戒律,那个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学戒律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许多人都是死在戒条之中,死在句下。这从前李老师常讲,学佛学成什么?成就什么?念书不善念的到最后变成书呆子,学佛不善学的到最后变成佛呆子。执著,食而不化,囫囵吞枣,天天在学习没有消化。没有消化就是你天天在学习,经义没有了解、没有觉悟。我们学教,经文字字句句解了,这信解,解是化了。化了还不行,一定要自己能吸收它的养分。像吃东西一样,我吃下去了,吃下去东西消化了,消化之后怎么样?一定要我全身血脉吸收它的养分,我才得受用。消化之后要不得养分没有能够吸收,有什么用?上面吃下去下面排泄掉了,没有得受用。这个受用是什么?自己要入这个境界。入境界你就完全消化了,你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过大方广佛华严的生活,你才消化掉,你得受用。
  假如我们学这个经教,经是经,理是理,我日常生活还是照样,完全脱节、完全不相干,你想想我们浪费这么多时间、浪费这么多的精神,学这个有什么用?学了没有用,没有用何必要学它?那就错了。充其量美其名种一点善根而已,这话也是实在的,得不到受用,种一点善根。佛家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能得到利益只是如此而已,现实生活上你实实在在没有丝毫转变。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教导我们,该怎样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就是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未曾毫分转动你的命运」,你的修学没有成绩。有成绩怎么样?决定把你的命运转过来了,我们在佛法上修学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最重要的「不染世法」,这四个字意思,你要搞清楚搞明白,不是不要世法,你想不要你逃不过的。你眼不能不见,《楞严经》上说,闭著眼睛你见的是一片黑暗,还是见,睁著眼睛见明,闭著眼睛见暗。你耳朵不能不听,你鼻不能不嗅。你不嗅鼻坏了,不听耳坏了、耳聋了。六根决定要接触六尘境界,关键是不能被境界所转,不能被境界所影响,在境界里头不可以起贪瞋痴慢,不可以有自私自利。我讲的大家比较好懂:不可以有丝毫控制的念头,不可以有丝毫占有的念头,你就得大自在,你才能入菩萨的境界,华严境界,你才能过法身菩萨生活,那是真正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就是往年方东美先生所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想想这句话!学佛要是得不到这个享受,我学它干什么?学得那么苦哈哈的,可怜兮兮的,这是为什么?错了。
  佛法活活泼泼、快快乐乐,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然后『种种方便化群生』。「种种方便」总的归纳不外乎三业,身业、语业、意业。身是表演给人看,这里面身、语、意三业的表现是真实智慧,用现在的话说:高度艺术。佛家讲善巧方便,现在人讲高度的艺术、高度的技巧,真实智慧教化众生、感化众生。方法不是一种,「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来讲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是什么方法?没有一定。他必须要符合四个条件: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这四个条件叫缘,机缘。哪一个条件不同,方法就不一样,方法是活的,让人接受时生欢喜心,就能够领悟、就能够回头。你这个方法便宜,非常适合。如果你用的方法让对方生烦恼、起疑惑,不能接受,你那个方就不便,那个方法就错了。便宜是最正确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这没有智慧不行。
  「种种方便」无量无边,种种方便从哪里生起?从智慧生起的。从前面的功夫,历劫修行不染世法,从这里生出来的,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习的。你要接引一个人,你先观察他的善根可不可能?也就是看他有没有善根,这是智慧观察。特别是我们度自己家里的亲人,自己家亲人总是很长时间在一块相处,他的根性、他的爱好了解清楚,用什么方法你就会用了。你想度你的家人学佛,家人喜欢看电视,你天天陪他看电视,他很欢喜。电视看一些综艺娱乐的节目,偶尔之间你也可以放一些有关佛门的这些东西给他看,他一看点头觉得也不错,慢慢的诱导。对於节目音乐歌舞的欣赏,你要从他那个不正常的兴趣,慢慢的引诱他到正法,需要时间、需要方便,那就得靠你的智慧了。
  实在讲佛是真有原则,佛教给我们的「四摄法」你要会用。四摄法里头头一个布施,用在我们家亲眷属是供养,供养他爱好的,供养他喜欢的,慢慢的把他诱入到佛法里面来,这就对了。喜欢音乐,最后让他去听佛门的音乐。我们过去在美国一些外国人,听我们念佛的声音,他站在那里站了好几分钟,然后告诉我们道场的一些小法师,「你们的音乐很好听,听得我心很安静,这是什么音乐?可不可以借给我听听?」我们念佛的录音带很多,送他一盘,他就在家里常常听。看到我们自己车上都贴上「南无阿弥陀佛」,他看到很好奇,这什么意思?我们告诉他:「这是佛教里保佑你开车平安的。」「那我也要一个,可不可以给我一个?」可以,送他一个,他也贴到车上去了。你不必跟他讲这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跟他讲这个,保佑你行车平安,他也要。你说这念佛,他未必喜欢这个东西。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你的家人,逐渐逐渐欢喜佛法。
  所以佛门也有不少很活泼的作法,我也听说有一些法师,在香港这个地区搞弘法大会,要载歌载舞,这个作法对不对?可以这个作法。但是歌舞之后你要如何把佛法传达给他们,而且要有相当分量的比重,这就对了。比如表演两个小时,我前面半个小时是歌舞这个节目,当中一个小时讲经说法,最后半个小时也是综艺节目。为什么后面要摆精彩的、好的表演摆在后面?他不会离开。初听经的人听了未必会听得进去,后头有好节目在,他也慢慢等著看完节目再走。这都是手法、都是方便,『悟此法门』宝髻主山神,我们要常常跟他学习,他是末法时期大乘弘法很了不起的一位善知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六七卷)  2001/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67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山神偈颂第五首:
  【众生盲暗入险道,佛哀愍彼舒光照,普使世间从睡觉,威光悟此心生喜。】
  这是光照十方主山神他的赞颂。在前面我们看到他修学的法门是「以无边功德光普觉悟」,这个法门我们在赞颂里面看到菩萨所叙述的与我们现前的社会非常相符,因此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怎样帮助眼前动乱的社会。『众生盲暗入险道』,「险道」是讲三恶道,众生愚痴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甚至於没有能力辨别利害得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在佛法里面讲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烦恼习气太重了,这是业因。又遇到恶缘,这个恶缘是什么?就是社会上种种不正常的诱惑。我们看看现前的社会,你走上大街,你看看四面张贴的广告,再看看杂志报纸、电视广播,没有一样不是在诱惑你去造杀盗淫妄,勾引你的贪瞋痴慢,这是外缘恶劣。
  烦恼习气是前生的,古往今来的圣人知道,很清楚。过去古老的中国教童蒙,童子五六岁教他读《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几句话那是大道理,从小就让他有个印象。「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真的,就因为这一个事实,所以圣贤才极力推动教学。无量劫来他的习气,那个习气不是他的本性,本性都是善的。九法界有情众生跟诸佛如来是平等的,都是善的,为什么会变成恶的?下面说「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性是一样的,性本善!都差不多,说真的话都一样,没有差别。习相远了,习是习性不是真性,真性都是善的,习性不善,习是习惯。中国古人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要靠教学。过去世习惯不好,现在教你好,养成好的习惯,你过去生中不好的习惯,它就不起作用。这一生良好的教育,足以把过去生中不好的习惯盖覆住了,让它不起作用,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古人懂得,今人不懂。
  古时候的社会安定太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现在把古圣先贤的教育放弃了,造成社会动乱,世界实在不太平,人民的生活过得非常辛苦。这一桩事情,谁负责任?不要去责怪人,应当回过头来反求诸己,责任在我自己一身。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够影响人,不能够感化人,自己应该认真努力修学。不管有没有效果,也不要去想效果有多么大,只要自己真的尽心尽力了,功德都是圆满的,佛教大乘经里头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功德圆满不在外面的效果,如果在外面的效果,那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功德都没有圆满,他怎么能说他功德圆满他成佛了?
  就像有一次我在马来西亚,遇到一位泰国的小乘法师。他住在泰国跟马来西亚边界的地方,那个时候我在吉隆坡弘法,他来看我,问我一个问题,说佛发愿众生度尽他才成佛道,「法师,我还没有得度,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成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