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267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孔孟、老子、庄子、诸子百家,他们的主张都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分国界。我们知道在古时候,没有像现在这种大一统的国家,都是小国;大国方圆百里,我们在中国古书上常念的「百里侯」,相当於现在的县市长,小国家二三十里,他所统治的面积只有二三十里方圆,相当於现在的乡镇长,中国到秦始皇才真正统一。在古代,好的老师教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来求学的;所以在教育上绝对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也没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只要肯学,只要好学,老师没有不认真教诲的,这就是现代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在中国,近代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过去的中国,我们看看《十善业道经》前面有一篇序文,雍正皇帝写的上谕,从雍正皇帝这一篇文章来看,我们就晓得儒释道这三家的教学,在清朝初年还是社会教育,教导社会大众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和平是中国古圣先贤教育的宗旨,它的内涵无不是孝亲尊师,所谓是「内圣外王之道」。「外王」就是和平,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内圣」就是内觉,圣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的意思。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通达的人,就称为「圣人」、称为「神人」,在印度称为「佛」、称为「菩萨」。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神」这个字的意思,就是通达明了。主方神对於教学这些道理方法通达明了,世间第一等的好老师,我们就尊称为「神」,神圣!孔老夫子通达明了,孟夫子通达明了,我们尊称他为圣人,印度人称佛,就是圣人的意思,他不是神仙。这些名词的含义,我们总得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於迷信。
  佛教变成宗教,现在我们在香港看到儒也变成宗教,香港有孔教,亦变成宗教,这种转变是好是不好,很难讲。如果是像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所说的,宗教是感情的,要有宗教的热情,宗教总不免迷信,那圣人的教诲变成宗教,这是贬低了,这是不应该的。所以,欧阳大师讲佛教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他的结论是「而为今时所必需」,换句话说,是世间人必须要学习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什么?生活的教育。儒家讲的生活教育,道家也是生活教育,佛家还是生活教育,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本质,我们要认识清楚。他们的教学虽然有同异,我们可以说大同小异,可以相通,可以互注,彼此互相作注解。古德讲佛经,常常引用道家、儒家的来解释;儒家讲学,也常常引用佛经来解释。它是开放的,它不是保守的,它不是专利的,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多元文化。
  主方神这十位大德的表法,第一位「遍住一切」,最后跟我们讲「周遍游览」,这不就是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吗?释迦牟尼佛在世周游五印度吗?哪个地方是他教学的场所?无处不是、无时不是。《华严经》的表法,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七处九会,这个意思就是说,世尊讲《华严》总共是九次,一会就是一次,处所是七个不同的处所,七处九会。唐朝李长者,他注的《华严经》叫《合论》,《华严经合论》,他老人家的说法是十处十会,那个意思讲得好,十代表圆满,十代表一切。佛讲《华严》讲了多少次?圆满的;在哪些地方讲?无处不讲、无时不讲,这个表法的意思很圆满。所以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真正体会到圣贤人教化众生的义趣。
  「遍住一切」,无处不住,处处是道场,处处是教学的场所;最后到「周遍游览」,得「所作事皆究竟」,这句话是讲有始有终。第一位主方神是普救护,最后是「所作事皆究竟」,有始有终。古人常感叹我们世间人做事,有始无终,这是真的。古往今来,只有大圣大贤有始有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两句话把世间人说尽。佛法的教学,真正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的心对一切众生念念不忘,佛的眼照见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关怀你、照顾你,他在等待,等待你肯接受,他就来了。诚心诚意希求解脱,这一念真诚的,就感动佛菩萨来帮助你、来教你。你的真诚不足,佛菩萨不来,为什么?来了没有效果。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仔细观察,他在一生当中所做种种活动,至少有一个人成就,那一个人就是根熟的众生,他就是为教他而来的。其余有很多曾经跟过他的人,但是没有成就,那都是种了善根,佛菩萨不是单为他来的,是为那个有成就而来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有缘分接触到佛的,认识佛的,也是过去生中有善根,善根不成熟,都得利益,也都得好处,决定没有空过的,这叫普度众生。佛如是,菩萨如是,历代祖师大德无一不如是。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应当明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学习的机会,我们才能成就;学习的机会要不肯抓到,我们这一生空过了。为什么有许许多多人,很想学习而不能成就?原因是没能够契入,也就是说虽然学习,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法喜生不出来。世间谚语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遇到心里欢喜的事情,精神都出来了。《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是欢喜,可是你想想它前面这句话,「学而时习之」,后头才「不亦悦乎」,你学,学了怎么样?学了你没有落实,「习」就是落实,你才能生欢喜心,你才能振奋精神,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末后一句,每一愿的末后一句,「无有疲厌」,他不会疲倦,他不会厌烦,为什么?「学而时习之」,完全落实了。我们一般人学东西,学久了就讨厌,疲倦、厌烦,这是什么?这是我们的学习功夫不得力,是这个现象。如果功夫得力,自己真正得受用,没有不是精神饱满的。
  我这一次在香港,有个同修告诉我,他确实是感到身体很疲倦的时候,跟一些朋友们在一块,朋友们向他请教佛法,他跟他们讲,愈讲愈有精神,讲完之后,这个疲倦毛病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在这个地方体会到,他说法师讲经不会疲倦、不会辛苦,他在这里悟出这个道理。他怎么悟出?学而时习之,他练习一次他体会到了。有很多人说:「法师,你讲经时间讲这么长,天天在讲,很辛苦、很累!」他错了,最快乐的事情是在台上讲经,一点都不累。最快乐的事情,是听经,我喜欢听经。过去追随李炳老十年,十年当中李老师讲经,我没有缺席过一次,我是常随众,他到哪里去讲,我都跟到哪里,一堂不缺,聚精会神,精神饱满。老师能觉察,他在讲台上看看这些学生,哪个有成就,哪个没有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汉朝时候,马融教学,学生很多,他就看出郑康成这个人一定有成就,被他看中了,果然有成就,郑康成超过老师。从什么地方看?从他听讲的时候专心,聚精会神,专注,从这个地方看出来。看出学生懈怠懒散,这个学生不可能成就,纵有成就,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观机施教!
  我们今天读他的这一首赞颂,『佛於往昔修诸行』,「行」这个字念去声,这里圈了一个圈,念去声,念「ㄏㄥˋ」,当作动词讲,不作名词讲,当作动词讲,认真修行。佛是个圣人,圣人也是凡人做的,他在没有成圣人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一个,但是他肯修行。「修」是修正,「诸行」那是讲许许多多行为,说不尽。佛把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身体的造作,造作再多,都叫做身业,身体造作的;口里面的言语,口的行为;起心动念,意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的行为如果有错误,我们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正也分三大类:第一类转恶为善,把我们不善的行为、恶的行为转变成善的行为,这是修正;第二类转迷为悟,第一类是从事上讲的,第二类是从理上讲的,转迷为悟;第三类是从心上讲的,转凡成圣。这样教学有始有终,正如佛在大经上讲的:「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帮助众生证得佛果,成为大圣大贤,这个教学才算是圆满;如果不能帮助众生成大圣大贤,这不圆满。可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为大圣大贤,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生一世,所以诸佛菩萨的教学是生生世世。他行,他有能力,为什么?他超过生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超越时空了。他能做得到,我们做不到。我们很想做到,首先我们要做超越时空的这个修学法。
  佛跟我们说得好,时空的界限、时空的障碍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界是唯心所现,时空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妄想落在阿赖耶识里面,变成习气种子,我们中国人常讲积习,积习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如果我们知道这个根源,从根本上下手,简单容易,效果显著。我们要突破时空、突破界限,六道的界限,十法界的界限,一真法界里面还是有界限。佛教导我们,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突破了。佛不吝法,佛是把他所证得的,和盘托出,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都教给我们了,都展现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听了要觉悟,不觉悟怎么行?觉悟之后你要肯真干,我们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你不觉悟,你不肯干,你这一生必定是空过,也就是说,你不能把你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佛在经典上讲的殊胜功德利益,你这一生没有分,等来生。话没讲错,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你来生还能得人身吗?你来生还有机会遇到佛法吗?你来生还有机会遇到这个法门吗?难了,太难了!如果我们这一生造作的业是不善的,来生在三途,三途的果报太可怕了。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三途?时间是论劫来算的。离开三途,纵然得人身,多半是愚痴、愦塞,为什么?带著三途的习气,所以变成是头出头没,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这个事情麻烦,这个事情可悲!所以得人身,六根完具,完善的具足,耳目聪明,头脑清楚,很不容易得到。你要具备这些条件,遇到佛法,你才有可能成就,这些条件你缺一条都不行,都产生严重的障碍。所以头一句话把佛抬出来,佛过去生中认真修行,我们要效法、要学习,这叫学佛。
  『无量诸度悉圆满』,这一句是说佛修行的成就。这是自利行,先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相好,而后才能够帮助众生。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帮助别人,佛常讲「无有是处」,「无有是处」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没有这个道理,自己没有成就,想帮助别人,哪有这种道理?不可能。所以我们学佛,首先要自利。「诸度」这两个字说的是什么?是讲修行里面略举几个例子来说。佛教菩萨修六度,就是六种度自己的方法。《华严经》用十表法,所以《华严》里面讲十度,这是代表大圆满,所以此地的诸度就是讲十度。十度为什么讲无量?每一度里头又具足十度,这就变成一百,这一百里头,每一条里头又具足一百,辗转的变换就无量无边,「无量诸度」。我们为了容易体会起见,还是把它归纳为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面五种是事,最后一种是理。事里头有理,事圆融了;理里头有事,理圆融了,理事圆融。有理没有事,理不圆融;有事没有理,事不圆融。一定要晓得,理事是一不是二,不能分开的,分开就错了,不觉了。世间人常常把它一分为二,所以一生的造作都不圆融,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多。只有真正觉悟的人,理事圆融。
  布施是事,无论是财布施,或者是法布施,乃至於无畏布施,不著相是理,这样才圆融。布施的事非常认真努力去做,做了以后怎么样?心里头干干净净,痕迹都不著,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圆融了。做了一些善事,念念不忘,这著相,这是事里头没有般若之理,他得的是福报,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做了之后不著相,《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不著我能做的相,也不著我所做的相,这是智慧,能所两边都不著!这是什么智慧?自己的心永远安住在大圆镜中,永远安住在真性之中,《金刚般若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永远安住在「无住」之中。无住就是我们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的「遍住一切」,它不住在一个地方,遍住一切就是无住。心跟虚空法界永远融合成一体,真心!妄心有住,真心无住。妄心有执著,真心没有执著。妄心有分别,真心没有分别。妄心有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