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禅说庄子(三) >

第1部分

禅说庄子(三)-第1部分

小说: 禅说庄子(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部分 1。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

    本篇名为《大宗师》,一开篇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极高明的境界:〃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我们在学《大学》的时候,谈到了〃知止〃;在孔子的《论语》里边,也有很多地方谈到了〃知止〃;《易经》里边也谈到了〃知止〃。我这几年,在书院里面,也在反反复复给大家讲〃知止〃的概念。《养生主》里面,开篇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里面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现在《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就又把这个意思更推进了一层。

    首先,什么是〃知天之所为〃?你把它理解成道之所为、自然之所为,都可以。如果要用佛法来说,理解成真如之所为,也可以。知天之所为,我们要给它一个界定,如果不懂得这个界定,我们就是迷糊的,处于一种愚痴的状态。我们不但要知天之所为,还要知人之所为。人之所为,不等于是天之所为;天之所为,也不等于是人之所为。

    人之所为的这个圈子是什么?它的界定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来把人跟天的界限分清楚?尽管这么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在大讲天人合一,但究竟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一般人谈天人合一,未必就真把这两个概念弄清楚了。什么叫人之所为?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一方面,我们是一个自然生命,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生命,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在我们人身上是合二为一的。自然界里的动物、植物基本上都是自然生命,它们谈不上社会性。蚂蚁、蜜蜂、猩猩,包括黑猩猩、狮子之类的,好像都有群体,但是它们的群体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

    天之所为,就是自然、宇宙运化成就了这一切,包括人,也是天之所为,地球的一切一切,属于自然的都是天之所为。知天之所为,这就不仅仅是属于知识的范畴了。如果我们用理性去探讨它,就像后边所说的一样——〃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也就只能达到这个样子。你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天之所为的。要破除这个壁障,就需要一种参悟,所以后面才有庄子与颜渊谈〃坐忘〃的事情,不然的话,凭什么说可以知天之所为?

    知天之所为,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还要〃知人之所为〃。人之所为是什么呢?就是人类的文明和文化,从古代的石刀、石枪,青铜文化,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包括现代的文学艺术,一切一切社会化的东西,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科学的,这一切都是人之所为。

    天之所为,有它的范畴;人之所为,也有它的范畴。这个界限一定要弄清楚。如果不弄清楚,我们的一生就不足论了。另外,《养生主》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我们的生命是很有限的,而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是无限的,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我们需要达到的境界是无限的。但是我们以有限的生命来面对无限的知识,要追求这个是不可能的。〃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这里说人之所为,它的半径有多大,它的极限是什么?天之所为的极限又是什么?知道了这个,就〃至矣〃,就达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

    知人之所为,不是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理性能解决问题的。这个也需要参,需要悟道!如果没有这个悟道的过程,那么就既不能知天之所为,也不能知人之所为。所以,庄子在后面对真人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描写,古之真人怎么怎么样,古之真人怎么怎么样……层层推进。这里所说的真人,当然就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的这么一个了不起的、超凡脱俗的人了。

第一部分 2。庄子最推崇的境界

    下边又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天之所为是什么呢?就是生生不息。宇宙万物、自然万化生生不息,包括我们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天而生的。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说,宇宙、自然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把精神和注意力投放在这个地带上,就会认识到其无穷无尽。

    昨天听刘老师讲杨振宁发现,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都有很多著名的学者、自然科学家,他们面对的自然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现在很自豪,宇宙飞船都可以到月球上去,到火星上去了,如此等等。但是再过一千年,一万年以后的人们再看今天,我们现在的成就值得骄傲吗?一点都不值得骄傲。再过一万年,十万年以后,我们还跟原始社会一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天之所为是无穷无尽的,就是〃天而生也〃。我们要知道这个〃生〃是什么。

    另外一个是〃知人之所为者〃,人之所为就是我们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是我们形而上的东西。认识这一切做什么呢?关键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前面有一个大的命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人之所为。就个人而言,我们只有这一百年,作为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运行,也超不过地球的寿命,现在的生态危机,社会种种的危机,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很早地就把人类的寿命给结束了。

    如果动用原子弹、核战争,如果人类无限地膨胀,自然就越来越萎缩。社会膨胀、自然萎缩,实际上人类的寿命也就结束了。我以前说地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面包,人类社会一亿年把这个面包吃完,人类社会的寿命也就只有一亿年,一百万年把这个面包吃完,就是一百万年的寿命。现在的自然科学,现在的老板们,搞公司的、搞工厂的、搞商业的,都想方设法地恨不得明天就把这个面包吃完。用佛教的话说,地球是我们的依报,我们是正报,依靠地球的生态环境,才有我们人类社会,才有我们存在的基础。如果不善待它,不爱惜它,就等于是慢性自杀。所以我们的自然科学无论怎么发展、怎么辉煌,都无法应对现在的人口数量。我们的需求是很大的,每天光是造纸业就可以消耗几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现在中国的原始森林基本上没了,江南的一切自然美景,基本上也没有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危机,看到这整个的生态危机。这些大家见得多了,我也就不多说了。

    所以庄子在开篇点出这么一种极高明的境界之后,句尾又加了一个〃至矣〃。这是庄子对这种境界的推崇与赞叹,意思是这种境界真是达到极致了!那么,我们怎样使自己也达到〃至矣〃的这样一个境界呢?

第一部分 3。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

    庄子开宗明义地说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后面又进一步进行解释,说〃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他采用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把答案告诉我们——什么叫〃天之所为〃?就是〃天而生也〃,就是那些属于天道的、自然的,属于造化运行的、宇宙的演化的等等。用孔夫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何以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天地宇宙的整个自然的运化,就是天之所为,就是天而生也!

    那么〃人之所为〃又是什么呢?庄子接着自问自答道:〃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什么叫〃知之所知〃?这个在认识论里,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婴幼儿,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但是在家长的呵护下,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进入社会,他的〃知〃是慢慢形成的。这个〃养〃字简直妙不可言,为什么呢?你想一下,一个刚生下来的婴儿,到了大学毕业,他需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你说他是在学还是在养?中国字的确很微妙,这个〃养〃给人的感受就是自然而然地积累,而〃学〃则是有为、有心地去吸取。如果离开了〃养〃字,这个〃学〃就像皮影戏一样的,是没有灵魂,没有血肉的。

    道家学说的圆融之处、高明之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它还把生命与精神融为一体。它很重视生命的形式,在生命的形式上谈精神、谈认识。生命是本,精神是本,而知识、认识是用,是末!这个在我们上一篇讲《德充符》,讲到神与形的关系的时候,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人之所为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看到人类社会的一切,哪样不是人之所为呢?不管是意识形态也好,不管是经济基础也好,总之市场经济、科学技术,一切的一切,都是人之所为。这个人之所为,也是由小到大,慢慢集聚、积累起来的,或者说就是被养起来的!

    〃以其知之所知〃——知来源于智,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心与境的关系。作为一个人,他要获得知,就要借助于心与境,以心去对境、去照境,并从境中取得反馈,这样,他才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经验。在这个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就逐渐地扩大他〃知〃的半径。

    这里边还有一层关系要说透。譬如我们这个黑板现在还能写字,如果已经满了,就只有擦掉,然后再写。一张空空的黑板就是〃不知〃,写了的就是〃知〃。庄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养不知〃,一般人是不懂得〃养〃这个〃不知〃的!都是因为自己有〃知〃,所以就飘飘然的、得意洋洋的,自以为了不得!所以禅宗里边,包括老庄里边,它经常讲的是绝圣弃知,也可以说是绝圣弃知。其实这就是要我们养这个不知!这个不知实际上就涵盖了道家常说的道,佛法里常说的真如。所以禅宗里边爱说一句〃不知最亲切!〃在修学中,我们就是要守住这个叫做〃不知〃的空瓶子,这样才好装水嘛,满瓶子就装不了水了。所以这个〃不知〃,就是个真正的无底洞!只有无知,才有对知识的最大容量的盛放!它是一个巨大的、半径无穷的大容器!

    所以人之所为,在道家学说来看,最高明的是什么呢,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知之所知,并且还在不断扩大这个半径,这个半径和未知是对立的。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已知的半径越大,所接触的未知空间也就最大;已知的半径越小,所接触的未知的空间也就越小。

    但是人类在知识上、在理性上,永远都处在这个矛盾之中,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一面是无知,无论我们怎么发展,都要面对这个永恒的话题,除非我们成佛了,得了大圆镜智,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大圆镜智是什么呢?简单点来说,就是只有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我们谁也没有资格成为上帝,所以对人而言,这个是〃决定见〃。我们永远都处在已知和未知的十字路口,无论你怎么样,哪怕成了菩萨,你还是一面是已知,一面是未知;对待过去是已知,但是对待未来我们永远是未知,对明天永远是未知,这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矛盾。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矛盾,焦虑、烦躁,行为失常,引起社会的种种不安。对一个道人而言,明白了这个道理,承认这个道理,就可以〃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边,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把已知的东西全部洗去。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说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为学日益〃,做学问要多多益善;〃为道日损〃,为道呢,要损去它,〃损之又损〃,就是把它减去,做减法嘛!〃乃至于无为〃,这就是为道。

第一部分 4。我们为什么要〃养不知〃

    我们怎样把已知和未知平衡起来,使我们心安,使我们永远圆满地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游刃有余?这就离不开养,养生、养心。为什么要〃养其知之所不知〃?无知是一切知的母体,离开了无,就没有〃有〃。《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们永远都是通过无知达到有知,如果已经有知了就不可能有了。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的水是满的,你再装就装不进去水了,只有杯子是空的,你才能装水。无之后才能生有,无知,你才能生〃有知〃。有的人骄傲自满,这样也懂,那样也懂,你要真正教他一点新知识,他又学不进去了。要承认自己无知,你才能装进新的知识。

    所以我们要〃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关系。一般人都向往着已知,把拥有已知当成自己了不起的财富,他不知道拥有无知才是最大的财富。因为无知是一个无限的量,已知是一个有限的量。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无知?就像令狐冲的无招胜有招,有招就是有知,无招是无知。但是善于驾驭有知和无知的这么一个灵感,这么一个能耐,还是需要通过〃养〃来得以实现。

    这个〃养〃非常重要。所以我在书院里反复强调学和养的关系,学则归养,学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