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告诉我们,微尘里头有世界,大世界、大千世界、华藏世界、无有穷尽的世界,在哪里?在微尘里头,这个科学家没发现。后面重重无尽,那就是什么?世界里头又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微尘世界里头还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这叫不思议境界,佛法讲其广无边、其深无底,那个深就是重重无尽。什么人能契入?普贤菩萨能入,普贤能入重重无尽微尘毛孔世界,这我们在前面读过的。
下面文说,「随根本智行果而起信心」,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实在讲无知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佛性、法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起心动念你就迷了,就不觉。《起信论》里面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就是你一念起心动念,一个起心动念就是迷,就是不觉。这个不觉,就把法性里面本来具有的根本智变成了无明烦恼。所以你一定要把起心动念舍得干干净净,这个境界就是清净寂灭,这个时候心里面一丝毫染著都没有。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真心。法性就是能力,现在科学家讲能量。能量就是法性,能现相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法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无障无碍,不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个境界叫普贤菩萨法界。由此可知,根本智的行果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的全体,一个也不漏。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这是一乘发心。
「信他诸佛所得之果」,一丝毫没有疑惑,为什么?法性,法尔如是,他本来就是这样的。这些诸佛他证得了,我们今天没有证得,为什么没有证得?没有放下,法性上那些障碍的东西没放下。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佛跟我们讲三大类,每一类无量无边。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我们要放,从哪里放起?从执著放起,最粗的,最严重的,要从这里放起。首先学什么?学不执著,然后再学不分别,最后再学不起心、不动念。
放下执著是本经七信位菩萨,放下分别是本经里面八信、九信、十信的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再把起心动念放下,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一般人讲成佛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虽然无始无明习气还在,不碍事,你到十方世界与众生感应道交,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希望你用什么身来出现,你就能示现。他希望见佛身,你就可以示现八相成道,以佛身而度脱之;他愿意见菩萨,你就现菩萨身;他喜欢阿罗汉,你就现阿罗汉身;喜欢天人,你就现天人身,你得大自在。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你说你多自在!圆教初住菩萨就做到了。
从初住往后怎么修行?没有修行的,就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圆满落实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往后在示现的过程当中,示现在十法界,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全是表演,全是度众生的一种善巧方便。为什么?自己烦恼已经断了,法门已经完全通达,佛道已经成了,还要去表演。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表演给我们看。在这一处表演,就是在地球上表演,这不是第一次,《梵网经》上佛告诉我们,这是第八千次。你就晓得,初住以上法身菩萨在十法界示现的次数无量无边,数不尽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他就有示现,示现有情身,示现无情身,示现树木花草,示现山河大地,真叫神通广大。
做种种示现,他一个目的,觉悟众生,必定至少有一个众生觉悟;换句话说,他那个示现就为这个众生。这个众生根熟了,他一接触这个现象恍然大悟,悟了之后,彻底放下。最后放下起心动念,他就成佛了;起心动念没有放下,没有出十法界。这是信他,信他就是信自,为什么?自他不二。
我们再接著看下面的文,「以第二会中普光明殿如来报满之果,及行果,而自信入修行」。这是在《华严》第二会当中,第二会是十信会,初信菩萨。这是什么?一乘发心,初信位菩萨。我们读到之后,真的是生无限的羡慕。一乘根性也不是无因而有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常常接受一乘大法的薰习,这样成就的。就像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华严经》,我们虽然是凡夫,中下根性的凡夫,如果对《华严》挺有兴趣,锲而不舍,我们这一生在薰习。来生又遇到这个法门,可能立刻就发心,一乘发心。薰习成种!长期的薰习,锲而不舍的薰习,它才成为力量,所谓信根、信力,五根五力里头真的有信根、有信力。看到经上所说的,能信能解,决定没有疑惑,不但能信、能解,还能行,学习,依教奉行。
二会,「如来报满之果」,这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说如来未报满之前,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没有圆满,无明习气还没有断尽。无明习气断尽,这才叫报满,圆满了;圆满之果,圆满之行。
「而自信入修行」,这个地方,圆满之果我们没有怀疑,圆满的行果是什么?这两个字要重视。一乘发心的人修行修什么?就是要修如来报满的行果。信报满之果,现在要想学的是报满的行果,我们要学习。报满的行果,近的来说就是「净行品」里面所讲的一百四十一愿;大乘教里面的菩萨戒、比丘戒、沙弥律仪;再往前面讲,三皈、五戒、十善;再往前面推它的根,我们现在不用小乘,用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如来究竟果位的行就是这些。一乘发心者一发心,这些东西他就落实了,这是一乘人,不像前面三乘。他可以说从最初入门的《弟子规》,到前面「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统统落实。真的是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一多不二。十信菩萨,从初发心到十信圆满的解行,一乘发心人统统具足。所以这跟前面三乘发心不一样。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文,前面都讲过,我们再复习一遍。「金色等十色世界」,这就是十信位菩萨境界当中所现的十色世界。「即明自觉之理」,所以那是表法的,十色世界是自觉的理体。「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也是表法的,「即明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用十智如来来表。初信菩萨,不动智如来,这个意思在前面我们也讲了很多,这个地方再提醒一句,为什么?我们现在一般人学习,心动,不是不动,心浮气躁,妄念纷飞,你怎么能契入?真正能入,除了不动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
《无量寿经》六方佛是表法的,东方第一位就是不动智佛。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如如不动学起。如如不动是讲的心,不是讲的事,你要知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在动中成就不动,是真不动,离开动去学不动,是永远得不到不动。所以,禅定是不是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最初级的禅定,你刚刚开始学,用这个方法来摄心,初步的。到禅定功夫成熟,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如如不动,那叫真不动。
五十三参里面表演修禅定的善知识,他在哪里修?善财童子到哪里去参访他?经上讲他在市廛,市廛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商场。他在那里去逛商场、逛百货公司,那是什么?修禅定,那是修不动智。你看他到商场里面看,琳琅满目,这些新的产品日新月异,他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智。看了怎么样?他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不动。不像凡夫,凡夫一看到,这个也动心,那个也想买,这个也很喜欢,就动心。他在那个地方溜达,天天在那里逛,他是在那里修不动智,他是在那里修真正的禅定,善财童子去参访。这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般人进入这个环境里面,他的心就会被外面境界转动,那个不行,功夫不到家。好,回去面壁,盘腿面壁。功夫到家,要在这些地方,就是最热闹的场所,也就是诱惑力最强大的这种处所,你入进去之后,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起心、不动念是禅定,定慧等学。这是「自心所信自心佛智」,不是外面的。
「文殊师利,即明自心智上分别妙慧」。这个分别实在讲就是大乘法里面讲的了别,没有分别心。此地这个分别就是了别的意思,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不但没有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就像什么?像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清不清楚?样样清楚,一样都不漏,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
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也常常教导我们,我们的修行,你看你早晨要照镜子,起来要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洗脸也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诸佛菩萨用心如镜,照得很清楚,他没有分别执著,他也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的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就成佛了。六道凡夫的心像什么?像照相机一样,一照就落个印象。现在数码相机也不例外,它里头印象落进去了。佛心像镜子,照的时候绝不落印象。即使在照的时候,照见的时候也不落印象,这叫妙慧。慧是明了,妙是不落印象,也就是说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也不知道。所以般若无知,没有人问他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无所不知,任何人问他,他都对答如流,不用思考的。
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法通,一切法通。这一部经真的通了,不但佛经你全懂了,世界上所有宗教经典你也全通。不但宗教里头,就是世间法里头,像中国的《四库全书》、外国的百科全书,全通了。为什么?那是自性里面的东西,你明心见性了,是自性里头的东西,你怎么会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你要不见性,这里头就有障碍,那就是什么都不通。见性之后,障碍没有了,现在科学家讲的空间维次没有了,时空没有了,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如是。
再看底下文,「与古今三世诸佛同一体用,分毫不差,方名为信发心」,这是《华严经》上的初信菩萨。信发心,这个发心是一乘发心,跟三乘不一样。真正相信自己跟古今(古今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同一个体,同一个作用,分毫不差,这才叫初发心菩萨。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平等,那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没断,见惑断尽。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个根本烦恼,末后的恶见没有了,恶见就是见惑。小乘人证须陀洹果位,大乘圆顿根性,断烦恼是平等,智慧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他的见解跟诸佛没有两样。这是一乘发心。这就是长者在此地为我们做个简略的介绍,二会六品经,这我们学过的。
「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即明所信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遍周」。这一段很重要,我们学习应当把它背过,为什么?人家问你,「佛名号品」讲的是什么?这几句是正确的答案。佛教是什么?慈悲为本。初住以上就在十方示成正觉佛果之号,周遍法界,周遍法界虚空界。
佛的名号是表法的,对谁表法?对众生表法。众生根性不同,佛的名号不一样。对一个众生来说,迷可不是一断一切就断,他慢慢的断。你看十信就分十个阶级,所以每个阶级用的名号不一样,这我们看过了。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无论是哪个菩萨来示现成佛,都叫做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通名,不是专用的。为什么称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的意思。这个世间的众生没有仁慈,对众生没有仁慈,所以佛教化众生要以仁慈为教学的目标。此地众生对自己心不清净,所以用牟尼;牟尼就是清净心,释迦就是仁慈。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提醒我们对别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目标,教学的总纲领、总方向,你不能不知道。所以佛的称号周遍十方,它不是一个人专用的名号,它是表法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六卷) 2006/7/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我们接著上一节课,看李长者为我们开示的一乘发心。上一节讲到「从此信心,以佛名号品,即明所信」,我们从这里念起,「十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