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35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层次,我已经到达哪个层次了。这些毛病全有,你没有到七信。七信位在小乘讲阿罗汉,这个烦恼这都是讲的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超越六道了。换句话说,六道轮回里面的业你是绝对不会造了。你现在在六道里头,或者是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所有一切生活行为跟六道众生没有两样,和光同尘。什么地方不一样?心不一样,事上可能有,心上没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华严》圆教无比的殊胜。
  我们凡夫怎么会知道?知不知道别人不要紧,最要紧的知道自己,我自己今天修行在什么位子上,在哪个阶段上。像上高楼一样,我现在在第几层我很清楚、很明白,上面还有多少层,下面有几层我已经通过了,这个重要。这能让自己生欢喜心,也能够勉励自己不可以得少为足,我还要向上去,这就对了。
  所以学教,诸位必须要知道,决定要悟入。禅宗用的方法直截了当叫你悟入,读不读经?不读经;看不看祖师的这些注解?不看。它有个道理,这个道理很高明,没有错误,他说这个教,经教注解会害人。我们初听感觉得奇怪,怎么说会害人?把人的悟门堵死了,为什么?你学这个经教你执著,一执著智慧就不开,分别。你看看,我们现在学教执不执著?分不分别?一执著、一分别悟门堵死了。所以他用什么方法?不用这个东西,顶多讲讲开示,绝对不准你分别执著,叫单刀直入。到什么时候叫你来看经学教?开悟之后,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开放了,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一丝毫拘束都没有了。这个方法是对什么人?天才儿童,六祖所说上上根人。
  中下根人要依靠经教,还得用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怎么样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把它甩掉,这是教下里头讲的功夫。你用它你很清楚知道,就好像什么?这大经上面讲的筏喻,我们渡河,渡河我们要坐船。从前木筏、竹筏都是渡河的一种工具,现在讲船,你坐船。你要晓得船是渡河的工具,到达彼岸,船就不要了,你放弃它,你才能上得了岸;你不放弃它,你上不了岸,就像这个道理一样。
  一定要懂得经教是个工具,所以一开始修学的时候,马鸣菩萨慈悲,他就把这个事情教给我们了。教我们怎样看经,怎样听教,他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第一条不要执著「言说相」,你听经不要执著言语,你看经不要执著文字,用它不要执著它。第二不要执著「名字相」,佛经里头的名词术语,讲佛、菩萨、声闻、大乘、小乘,这都是名词术语;什么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是佛学的名词术语。今天我在房间里看到一个人送了一本书给我,《教乘法数》,《教乘法数》全部都是名字相,有用,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坏了,智慧就没有了,就变成学一些佛学常识,世间法。第三句是最重要的,不可以执著「心缘相」,什么叫心缘相?我自己以为是这个意思,这就错了。错在哪里必须要知道。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法法圆融,任何一法都包括一切法。《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怎么能想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那别的意思怎么办?所以不可以。
  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讲过很多,我曾经说过,佛经字字句句没有意思,你去想这个意思,那个意思,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那佛到底什么意思?佛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就是无量义,这样才能够大开圆解。佛菩萨讲经,不要说佛菩萨,真正开悟的、证果的祖师大德讲经,讲经怎么个讲法?讲经不是讲佛的意思,讲经也不是讲法师的意思,讲谁的意思?讲听众的意思,这契机。一观察你是什么程度,你需要什么,针对你的需要跟你讲,听了好欢喜、好有受用。无量义里面,针对著你的对象推出一个意思,或者推出两个意思、三个意思,经本身没有意思,佛本身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也没有意思。讲经的人一有自己意思,就是这首比喻,这个道理深,这很难懂,也不容易学。为什么?学不到的,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从哪里来的?悟入的。
  所以佛法最重视的「悟」。所有一切这些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一执著、一分别帮助你迷惑;法可以救你,觉悟就救你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害死你,你不觉悟,迷到里面去了,你就被佛法害死了。所以你要晓得佛法能救人、能害人,专在真善知识,专在真正有悟处。我当年学佛,那在学生时代,二十几岁、三十岁,没出家跟李老师,我就说过佛法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我们同学听了不服,佛法只有救人,怎么会害人?去问李老师,他们说是我讲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我们同学讲佛法能救人也能害人,老师点点头,对!没说错。老师给我印证说这个话是对的,他们还是不懂,还是有疑问。所以我就举比喻说好像药,生病的时候你会吃药,药店里头药那么多,药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这大家容易懂得。吃错药就要受害,甚至於吃错了,毒死了,就这么个道理。
  法是药,契机就是好的,不契机虽契理也会害人。这就是你学佛为什么要求真善知识,古人所以不远千里寻师,参访善知识,那何苦?就是因为没有过来人指点,怕走错路,道理在此地。经典里面虽然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容易领会,需要人指点,什么人?要真正修行的人。在古时候的标准是要有真正证果的人,现在这个时代证果的人找不到。所以老师教导,不得已而求其次,这个求其次,就是证没有,但是有行,真有修行;如果行都没有,他有正解,现在也就算难得。他解的东西没有解错,与经教相应,与古来祖师大德的教诲相应,不是自己用自己意思说出来的,这都没有过失。
  最怕的是用自己的意思,古德讲「师心自用」(老师的师),师心自用这很可怕,为什么?容易误导。尤其是有福报的老师,什么叫有福报?有福报就是有名气,得到很多人尊敬,名是福,人出名,名是福,那就很容易误导。为什么?尊敬你的人很多,相信你的人很多,你怎么说人家就怎么做。这问题很严重,因果要背,你把别人路子指错了,你不能不负责任。所以有真正善知识指导,这些过失一定会减少。
  修学跟教别人,孔夫子有一个原则非常之好,我们必须要遵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你决定要误导众生。我知道的、有把握的我讲给你听,你来问的,我不知道,我没有把握,不能用强词夺理,自己想一个东西来答覆,来抬高自己身分,错了,肯定背因果,你误导众生。所以别人来问,不能解答,这是正常现象。我们遇到人家来问问题,我们先都有说明,我不是佛,我也不是菩萨,我也不是罗汉,我知道得很有限,你们提出问题,我能答的我答覆你,我不能答的我不会答覆你,你可以另请高明。这是正确的态度,这是负责任的说法。最忌讳的、最怕的,我不知道也要想办法找个理由来答覆你,说我知道,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尤其是在修行,行门里面关於原理原则,指导这个方面,那要是把人指错路了,那麻烦可大!
  老师是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唯一的依靠,老师所教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还是有偏差的,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老师平常的言行都如法,都能够与经教、与戒律相应。譬如口业,我们跟老师这么多年,老师没有妄语,老师没有两舌,老师没有绮语,老师没有恶口,再细心观察,老师没有贪瞋痴,这就真善知识,我们可以依靠。至於别人对老师的毁谤,这太常见了,自古以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提婆达多毁谤他。提婆达多他的身分,在家跟他是堂兄弟,出家是师徒。他是多闻,释迦牟尼佛讲经,他很聪明都能记住,讲得也是天花乱坠,一句也没做到,能说不能行。就跟此地末后两句话一样,『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所以提婆达多堕地狱。
  六群比丘都是佛的学生,学生里面有愚痴的,有业障深重的,毁谤老师,毁谤同学,在团体里面造谣生事。你说今天团体里有这些人,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已经表演给我们看了。佛在世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现在有这个情形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就知道这是普通现象,正常现象。那我们对这些人呢?对这些人敬而远之,佛教给我们对於这些恶比丘,就是多闻而不修行的,用什么方法对他们?佛教导我们「默摈」,默摈就是儒家讲的「敬而远之」,对他恭敬,对他客气。远是什么?不要听他的。不要看他的,不要听他的,这叫远之,默摈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看,夫子跟世尊对待这不如法的人完全是相同的态度。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说得更清楚,你看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诸佛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礼敬是从相,相大家都一样,凡是人皆须敬,恭敬没有分别,恶人我也恭敬你,我对你恭敬的真诚跟敬善人没有两样,没有差别,没有等级,平等的恭敬,真诚的恭敬。但是赞叹就有等级、有差别了,赞叹如来,也就说你的言行与道德相应,我赞叹你,如来是性德,与性德相应,我赞叹你;与性德不相应,我不赞叹你,我对你只有恭敬没有赞叹,你做很多不如法的事情,我一句不说。这是佛菩萨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会遇到,遇到一些不如法的不说,恭敬。供养,供养还是可以照有,他有迫切需要的时候,真的没吃、没穿的,我供养他。法供养也可以,你肯不肯学,肯不肯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肯如教修行我们赞叹,你不肯依教奉行不赞叹。实在讲,今天我们讲世界和谐,这是处理争端、化解冲突的不二法门,我们能守佛菩萨这种教诲,确确实实可以致世界和平,社会安定。
  这首偈比喻的意思不难懂,我们的学习最重要是我们自己的学习,这个学习是分两个阶段。初学要随顺老师教诲,但是,老师谈何容易,找不到!自古以来世出世法里面都常说,老师是缘分,没有缘分到哪里去找?所以明师非常难得。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哪个行业领导人,学术界里面做老师,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找传人,能够传他道的,能够继承他事业的,这种人可遇不可求。找,到哪里去找?有的时候怎么样?不期而遇,这就是有缘遇到了。
  老师找学生比学生找老师更难,学生找老师是想学道,老师找学生是想传道。学生很多,有几个人真正能传他道的?孔夫子当年在世三千弟子,真正得益的,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要论传道,那七十二人当中有几个人?十个都找不到。一百年之后出现一个孟子传他的道,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孟子跟孔子相去一百年,这就说明我们如果真的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但是你对这个古人要有决定的信心,你要没有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要具足对他的尊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是以孔子为师,孟子就是以孔子为师,孔子在哪里?《论语》就是孔子。你只要真的这一生能够依《大学》、《中庸》、《论语》,依这三部书修行,那你就真的学孔子。孟子学到了,所以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传人,亚圣。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这个传人标准更高,要开悟;换句话说,烦恼要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至少要破几品,这是佛的传人;你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资格传法。所以在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从前李老师给我说,一般最低的标准,三果圣人。三果是什么样地位?见惑断尽了,思惑,思惑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五种。这五种烦恼有粗细,粗的他断尽了,还有微细的,微细的还没有断尽,三果。微细的断尽了,那就变成四果,那就是阿罗汉就超越三界,这样的功夫!这是祖师大德传法的人,传法最低的标准。
  我们粗重的烦恼统统都没断,常常在生活当中起现行,这是凡夫,真的是一品烦恼都没断,怎么办?一定要依靠祖师大德来修行。李老师给我介绍,叫我学印光法师,这是近代的人,印光法师怎么学法?《文钞》在,天天读《文钞》,天天依照《文钞》的教诲改过自新,那你就是印光大师的传人。印光大师的传人,那你就是净土宗的传人,这对了。我介绍给其他同学的标准比这个更高,我劝大家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两个人所讲的,里面有很多重要的,譬如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是转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