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明白,是!说生命共同体,距离远了;实际上?实际上就是一体,哪有共同?就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要是契入的时候,把「共同」改成「就是」,「十方三世佛,就是一法身」。你才能稍稍体会到一点,自他不二,性相一如!你自性里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所以成就如来十种智力。
成就如来十种智力,诸位要晓得,这是什么人?最低的层次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中国禅宗里面所讲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里面,没有六道,也没有十法界;换句话说,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才得十种智力。这真正是入了佛的家,成佛了,入了佛的家。往后再上去,就是断习气,前面讲得很多,这是很难理解的。断习气要很长的时间,自自然然就断。
这么长的时间当中,那是佛法里面讲真正的无量劫,不是有量的,真正的无量劫。干什么事?教化众生,实践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时时刻刻表演给那些还没有回头的众生看。就是在十法界里面,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现身不一定现佛身、菩萨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身,三十二应统统都是讲的有情众生。除此之外,还现无情众生身,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现这种身。
怎么知道?我们在佛门典籍里面见到,尤其是史书里头看得更清楚。不定是在家、出家,也不定他在什么时候,看到流水,他开悟;听到流水的声音,开悟了。那是什么?那个流水的声音是佛菩萨示现的,就在那个机缘,一分一秒都不差。前一秒钟,他开不了悟,后一秒钟,他也开不了悟,就在那节骨眼当中那一示现,成就了众生。看到飞花落叶,这自然现象!所以佛菩萨也现自然现象身。什么身都现,真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觉悟,他就用什么方法。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十大类的智力。所以自己成就如来十种智力,自己已经是法身大士,你才真正有这样的愿,帮助别人。
我们在今天念这个经,只是在这里做预备,实际上无法落实。但是要有个愿心,我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能落实,也就是能做到!真正想做到,一定要修要发菩提心,要放下执著,要放下分别,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个我们说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再能把一切法的分别也放下,生方便有余土;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念佛,什么都没放下,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往生。往生最低限度,要把执著放下,往生才没有障碍。愈是坚固的执著,就愈麻烦,连往生都障碍,何况其余?念佛这是易行道,理、事都要明了。
再看下面第九句,「九愿於他」,每一句开头都是愿於他,或者是愿他,「皆如普贤端正严好,则自成就十王敬护」。这个「自成就」就是自己成就普贤行,愿一切众生都知道修普贤法。通常我们讲普贤,大家一定都想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个「十大愿王」已经列入早晚课,寺院庵堂的这些修行人天天念,经文都很熟悉。什么意思?真正能理解的人不多。那要读《华严经》,不但要读《华严经》,还要读清凉大师的注解,你才真正了解普贤行愿。他这个行愿,每一愿都包括菩萨一切法门,一门都不漏。
《华严经》里面讲的修学纲领,没有别的,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愿、力、智,十度!十波罗蜜。波罗蜜翻成中国意思是圆满的意思。普贤菩萨的十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提升到究竟圆满,这个究竟圆满是深广无尽的殊胜境界。学《华严》,不能不知道,学净土,也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净土是普贤法门,不可思议!你看《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里头「德尊普贤」。第二品是序品,没到正宗!只是开端把与会的大众介绍出来,最后介绍在家菩萨众,「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众。这十六位在家菩萨是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地位完全相同,在家菩萨。你看接著头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每个都是修普贤行愿,而且都是圆满成就的。我们读了《无量寿经》才晓得,极乐世界是普贤的法界,不修普贤行怎么行?
所以「普贤行愿品」,魏默深居士把它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我想有些同学见过这个本子。早年,南京金陵刻经处印过这个本子,线装书,《净土四经》。原本净土只有三经,他把「普贤行愿品」附进去,为什么附进去?就是因为《无量寿经》上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在民国,我们晓得弘一大师,这是大家都所熟知的。他老人家一生受持,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行愿品」,一生受持这部经。魏默深是咸丰年间人。到民国,我们的印光大师把《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又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称为「净土五经」。这个来龙去脉,净宗同学不能不知道。
世尊给我们介绍的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三经;后面这两种,「普贤行愿品」,怎么回事情?「大势至圆通章」怎么会变成净土五经,要知道。实在讲,这个五经,净宗的经典就圆满了,编得好!「大势至圆通章」我讲过不少次,我说它是净宗的心经,比《般若心经》字还少。《般若心经》是二百六十个字;「大势至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净宗的心经。文字虽然不多,净宗的奥义包括尽了。所以净宗的五经一论,一共是六种东西,分量都不多。只要受持一种,一生依教奉行,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
「皆如普贤端正严好」,严是庄严,好是妙好。为什么对普贤菩萨如是的赞叹?普贤行是圆满的,我们常讲纯净纯善。确实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没有毫分不净夹杂,所以他的端正严好跟如来究竟果地没有两样。这也是这个大经,世尊对於菩萨的赞叹。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菩提心圆满的现前。今天我们讲菩提心,我们说得方便,真诚心,真诚达到圆满,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没有一丝毫虚伪。
普贤行里面,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里头没有丝毫虚伪。我们举个例子,我们对佛的礼敬,对释迦牟尼佛的礼敬,对毗卢遮那佛的礼敬,做到了真诚的圆满。我们对人的礼敬,我们对个蚊虫的礼敬,我们对个蚂蚁的礼敬,有没有等差?如果有等差,那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平等的,决定没有差别,这个难!真不容易!不但对於有情众生是平等的,无情众生也平等。所以普贤十愿念起来容易,你想他的境界、你想普贤菩萨的落实,那真正不容易。礼敬、赞叹、供养、忏除业障、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
布施,这个布施里面具足普贤十愿。十波罗蜜,每一条里面统统具足。布施里头又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没有一样不具足。具足普贤十愿,这才叫普贤行,果报是端正严好,在我们这个世间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大乘教里面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什么?这是因果,你种的是普贤因,结的是如来果,这个如来是究竟圆满果。因为讲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可以称为如来,这个要懂;诸佛如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可以称。讲究竟圆满的如来,那只有妙觉位,不是等觉位,是妙觉位。
自己成就,你才能得十王敬护。这个十王是冥王,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常讲城隍庙里面的十殿阎王。十殿阎王敬重你,十殿阎王护持你,这是讲什么?你的德行的感应,连十殿阎王都恭敬、都护持,其他都不必说了。龙天护法,天上人间的善神,见到你全都尊敬你,全都护持你,为什么不干?从哪里入门?从这个一百四十一愿入门。我们要认真的来学习,尽心尽力去做。真正发这个心,我们相信佛的话是真的,佛没有妄语,决定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
尤其现在世间灾难很多,你有诸佛护念,有龙天善神保佑,你就会身心安稳。中国谚语常说,「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是我们能相信的,甚至於科学都能够证明这不是假话。这是什么?我们的纯净纯善可以改变我们周边的人事、物质环境,境随心转。你过去、现前的冤亲债主,这对头!遇到你都佩服你,尊敬你,不再下手,不再找你麻烦。本来想要来害你,看到你,不忍心害你。这是什么?这是你的感应,纯净纯善的感应,化解一切灾难,是真可能,不是不可能。我们今天地球上的人,人人都修普贤行,什么灾难都没有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第十句,「愿於他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则自成饶益为依救德」。这个「为」应该是这么念法,「为依、为救之德」。这一句在三皈依里头最后一句,「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句话什么意思?可以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各个阶层的领导人都包括在其中。在家庭里面是家长,在公司行业里面是老板,甚至於大公司底下还分很多部门,每个部门也有个领导人,都应该要学这句,你说它的范围多大?往大处讲,国王、天王,因为他们都是统理大众的。统理大众需要些什么条件?这个地方就说得很清楚,「为依、为救」。你自己是个团体的领导人,被领导的这个团体的大众,你是他们的依靠,你是他们的救护,所以底下才有「一切无碍」。如果你不能做他的依,也不能做他的救,他怎么会听你的?你这个团体当然就有问题,不会和睦,不会团结。
为依为救之德,我前面说过,后面还有详细讲。你要懂得爱护别人,你要懂得照顾别人,你还要懂得成就别人。救的意思深!究竟的救护,你如何能帮助别人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帮助他成就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个才叫做功德圆满。不仅仅是现代物质生活有困难、或者工作有困难,你来协助他、帮助他,这是小事,鸡毛蒜皮小事;大事是要怎样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
诸佛如来、祖师大德都教导我们,实在讲真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要依靠三宝,只有三宝能救我们,能帮助我们,所以这一句是在「皈依僧」里头。这个僧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团体。在佛法里面,四个人就叫一众,一众就是一个团体,四个人就是组织一个团体。家庭里面,夫妻有两个小孩,那你家庭就是一个团体。怎样称为僧?这四个人都能够落实六和敬,就叫做僧团。僧团就是和睦相处的团体,所以它说众中尊,众就是团体,它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他们和睦。三皈依第三条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想想,我们的团体和不和睦?如果不和睦,那我们的德行不够,就是我们对於大众的照顾、关怀、爱心不够,要好好的来修学。对团体的每个人,我们这个团体是开放的团体,从各个地方来的听众,还有来念佛共修的,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关怀,一个都不能漏。这样的团体,就叫做僧团,才是诸佛护念、天龙鬼神尊敬的团体。不要多,五个人,能成就这么一个团体。
释迦牟尼佛当年,那是刚刚成道,三十岁,在鹿野苑带五个人,五个人都皈依了。一个老师,五个学生,这五比丘,憍陈如尊者,最初成就的这批人。和合僧团,六和敬都做到了。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建立共识,这是和合的基本条件。我们大家思想见解都是一致的,这个事情很难,可是佛的方法太妙,真正是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怎样能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一致?佛教我们是放下,这就一致!我有我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就不一致。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弃掉,不就一致了!这个法子高明到极处。你看《般若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不放下吗?放下就一致。正是所谓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一致,见解完全相同。
我学佛的时候学到这个经文,对世尊佩服得五体投地。世尊绝对不是说,你们的想法、看法是错的,要依我的,不是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不服!谁能服你?放下我们自己的成见,不就一致了!这每个人听到都心服口服。释迦牟尼佛本身也放下,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