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要依觉正净,那你真的三皈了,三皈落实。三皈落实之后,佛的这些戒律很容易做到,三聚净戒自自然然你会做到,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出家必须要落实《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这就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练习。真正发出来,那恭喜你,你就是十信心满,就入了初住,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一发,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发心住。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入不二法门,所以这是翻迷成悟,转迷为悟,非即非异,入无所入,第二个意思。
你不真干,这一生不能成就,很可惜。我们只要具足第一条,就是具足《弟子规》、《十善业道》,念佛求往生,决定得生,生凡圣同居土。西方世界很特殊,四土不二,真正是华严境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四,四就是一。生凡圣同居土,同时你能够见到方便土、见到实报土、见到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这是净土无比殊胜之处。这个法门可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这一生证究竟圆满果。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决定不能空过,天天干,认真的干,干些什么?放下,这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天天干这个,要把自己烦恼习气统统放下。看破是对於宇宙人生愈来愈明白,大乘佛法愈来愈容易体会。
第三个意思就心境来说,「心冥真境,故说为入」。心能入,境所入,这个境就是佛境,冥是完全融在一起,心融在境当中,心就是境,境就是心,这个叫入。「若有所入,境智未亡,岂得称入」。如果真的有所入的佛境,有能入的心智(心是智,心智),你没入,为什么?你还有二法。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不是佛境界,他讲的话用《华严经》这段一对比格外清楚。不二就是佛境,你只要有能有所,你是凡夫,你没入,为什么?境跟智还在,没有能融。境是所入,智是能入,你在门外没有进门。要怎么样?「实无所入,方名真如」,为什么没有入?心境是一不是二,一怎么入?说名为入,实无所入,这是真话。
这个意思我们能懂吗?有人能懂,我前面说过,无我的人能懂。无我,这句话也不好懂,我们再说白一点、说浅一点,无私的人能懂。没有私心,无私的人活在这个世间,跟那个有私的人活在世间不一样。有私心的人活在世间为自己,为家庭,为妻子、儿女,他为什么活在世间?为这个。还有心量大一点、志向大一点的人,为国家、为民族,这就相当不容易。能不能入?不能,心量不够大。要怎样大才能入?像经上讲的深广无际,念念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大,他不是为一个国家民族,也不是为我们这一个地球。「华藏世界品」里面讲,这个虚空不同维次空间,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我们称为世界种,无量无边。念念以这个为境界,深广无际,这种人很容易入。
清凉大师在《疏钞》释经题里面说过,《华严经》的当机者,十种当机。十种,第一种是法身菩萨,这个经是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所说的,凡夫怎么学法?后头有一种凡夫是华严当机者。哪一种凡夫?叫大心凡夫,能听得懂《华严》,能学《华严》,也能悟入,大心!诸位要知道,大心就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心、慈悲心,能入,能听得懂。如果不是大心菩萨,不但他不能入,不能够证入,解悟都有障碍,听不懂。看《华严经》像看神话小说一样,这个情形有。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台湾有几位很有名的教授,我跟他们也很熟。他们告诉我,《华严经》是神话故事,《金刚经》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大学教授、学者他们所体会到的。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常讲的「隔行如隔山」。现在我们知道原因在哪里,妄想分别执著太重!
甚深大道要虚心以求,你才能明了,才能契入。虚心,虚什么?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讲席当中常常说,自私自利去掉、名闻利养去掉、是非人我去掉、五欲六尘去掉、贪瞋痴慢去掉,这叫虚其心。心里头不能有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就是障碍。入里头有解有证,解都做不到何况证。后面清凉大师注得好,「实无所入,方名真如」,这明心见性。
「即广之深」,这一句是把十一问里面,第一句是佛境界之深,末后一句是佛境界之广,这合起来讲即广之深或者即深之广,都行。「本超言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思不及处。这就是说本来不是言语能说的,不是思惟想像能得到的,所以大乘教,《华严》是一乘教。我们习惯都是用言说、都是用思惟、都是用想像,思惟想像是第六意识。八识是妄心,用妄心你怎么能够解真理?你怎么能够契入真如?真如这两个字简单的讲,真就不是虚妄,如就是真的。「真」是讲什么?法性。「如」是说什么?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佛与大菩萨眼中,如!相如其性,性如其相,真是能现能变,如是所现所变。就像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用金跟器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能成器,金是真,器是金所成、是如,它跟金不二,是一不是二,真如的意思。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皆是如,无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
所以佛经你看第一个字,你去展开佛经,这是阿难在结集经典是佛教他,这个经典第一句话用什么?「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真如,真如才是,没有错误。佛讲的是什么?佛一生所讲的就是如是,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两个字统统包括了,如是。学生所接受的,我闻,我闻是学生所接受的,如是我闻。如是是先生所教,我闻是学生所闻。先生教如是,学生闻如是,妙不可言。什么叫如是?不仅仅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是如是,你要把那个看作如是也对、也不对,真悟了的时候,你说的是对的,你没有悟的时候在那里猜,那是错的。
真正如是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不在其中,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所以言语没法子说,念头不能想,一想就错了。所以古人讲「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就错了。为什么?开口、动念落在意识里头。你从这上面去体会,你体会到之后你还是错的,怎么又错了?你还是落在心意识里头,所以你是错的。怎样才不错?心意识即非心意识,《金刚经》的话,是名心意识,那就对了。心意识一如,妄想分别执著一如,你才真正懂得一点消息。十法界依正庄严皆如,饿鬼如、畜生如、地狱如,无有一法不如,你懂吗?统统是法性现的,心现识变的。相是心现识变,能现能变的那个真如,跟诸佛如来一真法界的真如是一不是二。十法界是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把它扭曲了,没有变质,相变了,质没有变。相变了,这里的苦乐不同,质真的没有变,所以它叫真如。我说到这个地方,以为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再听不懂我也没有办法了,我的能力只能说到这个地方。
下面两句是「即深之广,安测其涯」。没有边际,深没有边际,广没有边际,都在现前。法称之为妙法,不是只有《法华经》才是妙法,没有一法不妙。不但是《法华》、《华严》妙,世间任何一法都妙。只要你契入境界,你就晓得妙不可言;你不入境界,不行,不入境界你不懂得它妙在哪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七集) 2005/10/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二首看起:
【如来深境界。所有胜妙因。亿劫常宣说。亦复不能尽。】
这首偈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答诸菩萨所问的云何是佛境界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二答因问,谓此因无限,略示三义」,第一是殊胜,第二是微妙,第三是广大。殊胜里面讲「以行超绝,无等等故」。我们把文都念一念,「二微妙,以证理深玄,尽法源故。三广大,以多劫说少,亦不尽故」。这三个意思都是真实的。多劫说少,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了多少?大海之一滴,微尘数里面的一粒尘而已,都说不尽。这个地方给我们的启示很深,为什么?佛境界其实就是众生境界,如果说佛境界跟众生境界是二不是一,这就不是佛法,那就不是真正的甚深。甚深是不二法门,这才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微妙。
因无量无边,所以法界深广无际,没有边际。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一定要知道因缘果报,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些事实你可不能不信,为什么?就在眼前,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造因;现在所受的,无论是人事环境、是物质环境,现在所受的是果报。为什么会有这个果报?过去生中造的因。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才受?现在缘成熟了,因要没有缘,果报不会现前,这在讲席里面说得很多。世尊说法慈悲到极处,一桩事情不厌其烦总给我们讲,百遍不行、千遍也不行、万遍还是不行,为什么?我们凡夫业障很重非常健忘,所以说遍数少了不管用。你要问:到底要多少遍才行?个人根性不相同,一定要讲到我觉悟了、我回头了、我明白了,这才行。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所以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唯有上根利智所谓是一闻千悟,那是根熟的众生,一遍、二遍、三遍就行了,他就明白了,他就知道因缘果报的事实。
我们在《安士全书》里面读到,周安士先生讲,人人皆知因果,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安定和平;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乱。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尤其是现前的社会,我们所见所闻,因缘果报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自然然就会种善因得善果。
佛法甚深,今天我们讲这段「菩萨问明品」,讲十种甚深,这是最后佛境界甚深。甚深的密义,这个密不是秘密、不是神秘,是深密,道理太深了,所以称为密义,深密。佛经里头有《解深密经》,深密要是果然透彻,那你就不是凡夫,真正能契入甚深境界,法身菩萨!他不是普通人。能够体会少分并没有入,体会少分得什么效果?法喜充满,你就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修行,这样才能把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正确!那么你这一生真的没有白过。这工作当中有没有劳累?没有,再多的工作、再繁重的工作,或者周边的环境再不好,不受影响。要问你何以不受影响?你体会到甚深密义的少分,就有这样殊胜的效果,何况契入。我们没有契入不知道契入的境界,我们是理解少分,居然就有这样效果,法喜充满。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一桩事实,这个事实叫好学,世间圣人孔老夫子做代表。孔夫子一生有什么长处?他自己说过,他没有过人的长处(超过别人的长处),可是有一点,一般人没有他好学。你看他老人家《论语》里头记载的,他说我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我在那里想,想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后不如学也。就是世间无论什么事情比不上学习,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怎么样?学了要落实、要做到。佛教我们要真诚,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有没有诚意待人?一般人讲:我是诚诚恳恳待人。你不懂得什么叫诚意,自己以为诚意,对於圣人的教诲没搞清楚!你看看《大学》里面讲诚意,如何才能叫意能诚?先要致知。怎么样能做到致知?先要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你格物致知做到没有?格物致知没有做到,讲我诚心诚意待你,这个话是假的不是真的。
格物致知,上个星期三我们讲过。在佛法里面讲格物是断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华严经》上讲的,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特别是执著你有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哪来的诚意?执著放下了,分别没放下;分别放下了,妄想没放下,你的烦恼没断清楚,不干不净。但是世间圣人标准低,这个低现在我们就很不容易做到。物是什么?物是物欲,就是讲的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你有没有放下?头一关!现在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在你面前,你动不动心?你喜欢,动心了,没放下,喜欢是什么?贪心增长;讨厌它,瞋恚增长。换句话说,外面这些境界一刺激你,你的反应是贪瞋痴慢,你哪来的诚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