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李老师讲经常常给我们做个很浅显的比喻。肚子饿了想吃东西,想想那些餐馆,那些菜单,都能够说得出来,说了半天,一口也没吃到。这就是讲有信有解,没有行,没有证,所以一定要落实。
落实从哪里起?天天要落实,我每天学一句我就把这句做到,学一段我就把这一段做到。如果大家真的跟著《华严经》这样做法,《华严经》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你看看我们现在讲到第九信,那你就是第九信位的菩萨,你已经入了一道甚深。学初信是初信菩萨,学二信是二信菩萨,这部经学完的时候,你就成了妙觉,究竟圆满的佛果。这经好,它有表演,那个「证」的那一分里头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给我们看。你看他去参学,他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他能够见到他,他就是初住菩萨。他去参访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是第七回向位的菩萨,那善财童子当然就跟观音菩萨是同等地位。后面参访文殊、普贤,那是等觉菩萨,真的是五十三参步步高升,那怎么不欢喜!
从初发心到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一生圆满。这个一生圆满就叫做一乘经。这不是大乘,大乘还有三大阿僧只劫,这是一生成就,善财给我们示现的一生成就。一乘经典在佛法里面只有三部,我们中文《大藏经》里面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华严》,第二种是《法华》,第三种是《梵网经》,戒经;《梵网经》很可惜,我们只翻了戒律的这部分,其余的就没有翻过来。这三种是一乘经,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
《华严》我们能不能成就?能。为什么能?《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带业往生这能成。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修行太难!你看看《华严经》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九信位,尘沙烦恼破得差不多,快破完了,十信圆满就登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我们真的是望尘莫及。我们读了学,认真努力学,能学多少学多少,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得生。所以《华严》,古德称为大本《无量寿经》,有道理,那不是没有道理。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完全用《华严》教义。
所以护法,头一个知道护自己。我们知道修学的次第,一定是先断见思,先断执著。从什么地方下手?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教我们什么?转恶为善。现在人,很少人知道孝顺父母,很少人明白要尊敬长辈。《弟子规》一开头「孝」。孝是对父母,「弟」是对长辈,「首孝弟,次谨信」。谨是谨慎,就是说对人、对事、对物要认真负责,不可以马虎。中国过去这些有道德学问的人,你看对诸葛亮的批评。诸葛亮一生的成就令人佩服。诸葛亮的长处,古人一句话说破了,说得很好,「诸葛一生,唯谨慎」。他这个人一生做事情,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小心谨慎,一点都不敢随便,都不敢马虎,这是后人的好榜样。谨是对自己要小心谨慎,我们今天讲认真负责;除对自己之外,那你要接触大众,你对人,对人信用。所以谨下就是信。完全是生活行为,实在讲四个字,孝、弟、谨、信,从这里学起。
我们今天做事真的是很马虎,懒散;换句话说,不负责任。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责任,也不懂得佛在经典常常讲的「为人演说」。如果你这四个字懂得,你就晓得什么叫责任。为人演说也就是现在中国学术界,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看到的标语,两句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什么?这就是你的责任。我们在这个世间要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做一个很好的表率,我们的行为要给社会大众做模范。那我们这种草率随便、不负责任能够给他们做模范吗?孝弟谨信你能做到,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下面再把这个心量扩大,「凡是人,皆须爱」,爱众。你能够爱一切众生,你就不会害人,你怎么能忍心去害人?你才真正做到一个好人,这样的人才能学佛。你看看佛经一打开,你会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没有你在里头?你是不是个善人?怎么知道这里头有没有自己?拿《弟子规》打开来一对照就知道了。《弟子规》一百一十三条统统都落实、都做到了,佛叫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如果《弟子规》没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里头没有你,这你要知道。
所以《弟子规》是学佛的基本条件,没有《弟子规》,你就不能学佛。你进佛门来学佛,是假的不是真的。像现在学校里头,你不是正科生,你是来旁听的。旁听,老师对你不负责任,你是正科生的话,老师对你要负责任。这个理跟事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弟子规》是做人的基础;换句话说,佛法是好人修的。作恶的人能不能修?作恶的人要忏悔业障也能修,要把业障忏悔掉,那他也是善男子、善女人。
忏悔最重要的改过自新。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我。我年轻的时候生活非常困苦,老师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话,他教给我,他给我说的。他说有时候你求,求没有感应,你求不到,没有感应。这什么原因?不是佛法不灵,而是你自己有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叫做业障。你必须把这个障碍忏除,忏除业障,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这难得!我就请教老人家,怎么个忏悔法?他教给我的,不是在佛菩萨面前烧香磕头,在那里忏罪,求佛菩萨原谅,不是的。他给我讲的,真正忏悔是自己知道错了,往后绝对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叫忏悔。我明白了,这就是儒家讲的「不贰过」,孔子赞叹颜回。颜回是个好学生,孔夫子最欣赏的,好在哪里?过失只有一次,他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个太难得!
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学到忏悔的方法,同样过失不可以有,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过。你看了凡先生做得很认真,而且云谷禅师教他用功过格,认真的去反省。每天哪些事是善,哪些事是恶,统统要记下来,然后每天做比较,这一比较才晓得我这一天是善多还是恶多。初学总是恶多善少,慢慢有一段时期,二年、三年可以达到平衡,善恶差不多;再有个七年、八年、十年,慢慢的善多恶少了。这个事情要干一辈子!活一天就要认真干一天,这叫真忏悔。所以护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法,自己都护不了,你怎么能护别人?不修忏悔法,你怎么会有进步?
第九「戒心」,这个戒是戒律,就是戒信心。你要知道戒律的重要,你要重视戒律,你要严格的去遵守戒律。开头学是比较麻烦。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总是跟自己相违背,可是慢慢的变成习惯,那就自然了。所以戒是自己本来的性德,十善业,十善业是本来的性德,人本来就是这样的。迷失了自性,起心动念跟十善业相违背,这错了。所以要重视戒律,持戒念佛。《弟子规》是戒律,十善业是戒律,三皈五戒是戒律。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沙弥律仪》,这是我要求的。比丘、菩萨不敢讲,太高了,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算不错了,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
末后一个是「愿心」。愿心简单的讲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念不忘!我们今天成佛道就是求往生,往生就是成就佛道。今天跟诸位讲的十种信心,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四三卷) 2005/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4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九,一道甚深,李长者的《合论》。
前面我们讲到《论》的第二段,「释菩萨名者,名为贤首,为明得此十种信心」,这十种信心跟诸位略略的介绍过了。「信佛果德,与自心体一」,这句很重要。我们学佛的同学,可以说这一生有没有殊胜成就,决定在信心。真的《华严》跟《大智度论》上都说得很好,「信为道元功德母」,是大道的源头,功德之母。母是取能生的意思,能生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在学习大经,这开头第一个大单元就是十信。要信佛果德与自心一体。具体的说,十善是佛的果德,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十善、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四悉檀,平等清净。
「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生佛真的是平等,一切具足无欠无余。如来果地上有的,我们统统都具足。现在所差的,就是他果地上具有的统统起作用,都能够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凡夫虽然有,用不上,这个原因就是迷悟。佛菩萨悟,我们是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起作用就叫失掉。要不是佛给我们这样慈悲的开示,我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佛说得好,我们怎么失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毛病就发生在这里。
下面接著说「善谙疑滞通塞」,谙是明了,善谙就是他很知道。疑惑、障碍、通塞他知道。「入其贤位,故名贤首」,菩萨名号是从这个意思来的。由此可知,佛菩萨都没有名号,名号全是表法。这位菩萨,他在哪个地位就用什么样的名称,就像我们人世间各种不同职位的名称,在哪个职位就用哪个名称。像我们世间人,一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的名号,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无我,决定没有私心,没有自利。
譬如释迦牟尼,这尊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此时此处成佛,他的名号就要用释迦牟尼。为什么用这个名号?他到这个世间来,他教学的宗旨。这个世间人没有慈悲心,缺少慈悲,所以名号上用个释迦。释迦就是仁慈的意思。让我们听到这个名号,看到佛菩萨形像,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慈悲心就生起来。牟尼的意思是寂灭,清净寂灭。灭的什么?灭的是烦恼习气。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心染污,不清净,心浮动,静不下来,牟尼就取这个意思。听到牟尼,我们心要静下来,心要清净,要远离一切烦恼,取这个意思。任何一个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都要用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个处方针对此时此处众生的毛病,来治病的!
所以九信位的菩萨叫贤首,八信位的菩萨叫目首,不相同,在哪个位次就用哪个名称。我们就晓得,这个时处的众生需要哪种方法来对治,一看菩萨名号就明白了。所以「此是上方位也」,佛也很慈悲用十方,就是四维、四方、上下,十方来表法。这个地位高,第九信的菩萨叫上方位。「意明此信位心智及境,悉如虚空,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是贤仁之德,故名贤首」,这是名号里头表法的意思。这个地位的菩萨就是九信位的菩萨。他修的是什么?一道甚深,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乘法,他修的是一乘法。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体会到,一乘法有浅深差别不同。九信位的菩萨修一乘,十住里头第九住,十行里面第九行,十回向里面第九回向,十地里面第九地,都修这个法门,这就说出它有浅深不同。都是一乘,一乘里头有浅深差别,这要知道,不是究竟圆满!但是那个成就也非常可观,那我们是望尘莫及。你看看,他的心、他的智慧、他的境界,这上面说心智境界悉如虚空。悉如虚空就是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无所不含,皆无妨碍。我们常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孔子七十岁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到这个境界,这是贤仁之德,所以称为贤首。这是刚刚有这么一点意思,是不是真的悉如虚空?「如」是像,还不是《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你看他用的字,如是像。所以菩萨这个地位在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相似即佛,如就是相似。如果是毕竟空,那就不是相似,那分证位,契入,契入佛的境界。这是非常非常贴近,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他在大彻大悟的边缘,将悟还没悟,在这个边缘上,这称之为贤首。
「又世界名平等色」。世界是表境界的。文殊菩萨他所居住的世界,金色世界,都是表法的。金色代表什么?代表不变。你看金属,时间放久氧化,它颜色就变了,金不变。所以金在金属里面被人们特别看重就是它不变,它的颜色不会变,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变。贤首菩萨他的境界是平等色,「为明既是上方,明身心与空合,故世界名平等色」,虚空是平等的。换句话说,有分别就不平等,有执著就不平等。虚空里头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这个意思在《华严经》往后愈讲愈圆愈胜,愈讲意思是愈来愈微妙。你稍稍能契入,其味无穷。确确实实我们学习法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