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金刚经讲记(印顺 >

第8部分

金刚经讲记(印顺-第8部分

小说: 金刚经讲记(印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众生,全体人类为悲济的对象,所以本於慈悲的利他行〓〓布施,不分人我,救济一切,扩大到一切众生界,不惜自己的身命。这在菩萨的修道过程中,身利他的事实,经律中记载得很多。身命布施。除了出於同情的悲心而外,也有为了真理的追求〓〓求法而不惜身的。身命布施的功德,虽比外财施大得多,但还是暂时的不究竟的救济。受持与讲说般若,是思想的文化的救济,能拯拔堕落的人格,开发锢蔽者的智慧,使他趋向光明,一直到究竟的解脱。所以,比身命布施的功德,要多到无可计算了!

    丁二 睵奉持功德
  戊一 空生睵法美人
  己一 深法难遇睵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  受持经典的功德,一切大乘经无不极力称睵。受持,含有读诵、书写、思惟、实行等。经中常说受持一四句偈,得不思议功德,因此有人专以拜经,诵经为事,以为这功德够大了!佛说是不错的,学者是多少误会的。学佛的目的,在乎悟佛所悟,行佛所行。然而,如没有理解,怎能实行?没有读诵,又从何去理解?不听不见,又怎麽知道去读诵?由见闻而读诵、而理解、而实行、而证入,听闻、读诵,岂非为行证的根本吗?所以大乘经中,都极力称睵读诵等功德,以引人深入。如神秘的读诵礼拜,不求解,不起行,以为功德已大极了。甚至称硈诵持功德,成为变相的符咒,这怕不是功德,而反是无量罪恶呢!
空生,就是须菩提。他深刻的理解到般若法门的义趣〓〓义是义理,趣是意趣,感到法门的希有!想到过去流转生死的情景,非常惭愧;想到如来的慈悲救拔,得以超脱而听闻菩萨行,又是无限的感激,所以就不自觉的涕?悲泣起来。他向佛说:希有!希有!如来所说的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这次竟然听到了,是多麽的欣幸!慧眼,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经中,称为法眼,法即实相的?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须菩提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他说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可作二释:一、从大悲为本,无所得为方便的菩提心行说,声闻行者确乎不知的。二、从离相彻悟的实相说,须菩提久已正觉,而且能与佛共论,於此般若法门,何致惊奇如此!须知这是代表一般取相的声闻行者的。大弟子在法会中,不论是问是答,都有当机的领导作用。现在代表那些取相的众生,特别是执有诸法实性的增上慢声闻,所以说从未得闻。极力称睵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
玄奘译及义?译,将须菩提请问法门名字一段,移在本节之下。但流支,真谛等译,又都与本译相同。奘译与?译,似乎同於世亲的释论本。而无著论的释本,与本译相近。

    己二 信者难能睵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空生称睵深法难逢後,接著说;如有人听了这深妙法门,能离一切妄相而清?信心〓〓生实相,这是极为难得的!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前文,空生疑未来众生不能听此经而生实信,现在是肯定的说有人能生实信。信,以‘心?为性’。但此中的?信,是离戏论而显的心自清?,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增上意乐或不坏信。闻此经而能生?信,即能生实相。实相,?译作实想。想即智慧的别名,如经说无常想、无我想等。所以,实相即如实相而知的般若;生实相,即‘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但实相如何可说,所以须菩提随即说:实相,实即是非相,是离一切名言测度的毕竟空寂;从不为虚诳妄取相所惑乱,名之为实相。诸法实相,即诸法的实相不可得;因为一切法的实相不可得,所以名为实相。这是般若法门的实相说,显示般若的特色!
须菩提又说:我能听深妙的经典而信解受持,还不算难。当来世後五百岁中,如有众生能听此经而信解受持的,这才是第一希有哩!因为,我生逢佛世,佛说是那样的善巧,一言一语都从实悟中来,格外亲切有味!所以信解领受,不足为难。佛後五百年,人根转钝,时间又经久了,佛法又是彼此展转传来。所以,那时的众生,如能信解受持般若深法,真是难中之难!经中每劝人发愿,见佛闻法,理由也在此。
後五百岁的众生,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为什麽第一希有?因为,这人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否能离四相而定。无我等四相,?非实有我等四相,而加以取消或摧毁。要知道:我等本不可得,由於众生的颠倒,无中执有;所以无我等四相,只是显明他的本相无所有而已。能离我等四相,即能离法相与非法相,所以说:离虚妄颠倒的诸相,即名为佛。这与上文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完全同一。离四相,或者以为与佛相差还远。不知约觉悟实相(无分别法性)说,与诸佛(觉,解脱),平等平等,也得名为佛。所以古人说:‘须陀洹名初得法身’。论说:‘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此名通於声闻、独觉及无上菩提三者’。

    戊二 如来劝行睵胜
  己一 略睵劝行
  庚一 正说
  辛一 略睵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  须菩提硈睵深法及信解者,非常合理,因此佛为之印证,更进一步的广说。佛说:是的!後五百岁中,假使有人得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这的确是难得的!不但平常人,或是世间学者,或是神教的信徒,就是佛弟子,听了诸法毕竟空的甚深法门,能不惊、不怖、不畏,也是极为希有的!众生为普遍的成见(自性妄执)所诳惑,听见毕竟空,不能不惊慌而恐怖起来!神教徒怕动摇了他们的上帝,哲学家怕失去了他们所唯的物或心,学佛者怕流转还灭无从安立,所以智论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中论青目释:‘若都毕竟空,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成唯识论说:‘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这唯有能於毕竟空中,成立无自性的如幻因果,心无所著,才能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这真可说是火青莲!信解如此不易,可见般若的究竟第一,所以说:如来说第一波罗蜜。然而,第一波罗蜜,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蜜不可得。惟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硈睵为第一波罗蜜。

    辛二 劝行
  壬一 忍辱离相劝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睼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 法门那样深,?信者的功德那样大!所以佛告须菩提:学佛法者,应依此经所说而发心修行。大乘般若波罗蜜,不偏於理证,而是与施、戒、忍等相应,表现般若大用的。本经以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为本,所以上文偏说布施,而此处又特别硈睵忍辱。
梵语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即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不论世间事或出世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必然不免的。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佛告须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罗蜜,即具足六波罗蜜。例如忍辱波罗蜜,在与般若相应而能深忍时,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蜜。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蜜。关於忍辱,如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如在过去生中,歌利王支解割截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等四相。假使执有我等四相,就要起极大的睼恨心;即使无力反抗,也必怨恨在心,这即不能忍辱了。由此,可证明当时没有我等四相;无我,所以能大悲,能大忍!
歌利,译为恶生。传说:歌利为北印的乌苌国王,残暴得很!一次,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入梦时,就自由去?玩。在深林中,见一修行忍辱的仙人〓〓即印度过著隐遁生活的宗教徒。仙人见他们来,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著仙人在谈话,不觉气??的责问仙人。仙人说:我是在此修行忍辱的,宫女们自动的到这来问法。国王听说是忍辱仙人,就用刀砍下他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没有怨恨,神色不变。这仙人,即释迦佛的前生。又如传说:禅宗二祖慧可,被贼砍去臂膀,能以法印心,不觉痛苦,这也可说是忍辱波罗蜜了。
如来又说:我不但在歌利王时如此,在过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也是一样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这可见修菩萨行的,是怎样的重视般若相应的忍辱波罗蜜了!
说到这,佛总结而劝告众人说:菩萨发心,应离一切相而发无上摪q融惜裍I离相发心,即发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菩提。一切相,虽无量无边,但不出六尘境相。所以离相发心,即不应该住色尘相而发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相而发心,应一切无所住而生大菩提心。假使发心的人,心有所住,即取相著相,就不能安住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佛在前面,曾经说过:发无上摪q融惜裗熊陔纂A不应住色等相而布施。要利益众生,应这样的无住布施。布施是法,众生是人。若执法相、人相,即不过人天施善,不能成为利益众生的大行。所以接著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    壬二 佛说无虚劝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世人说话,常不免与事理不符,所以不能过分的信任。如来说法,一切是如实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门的甚深,本生的修行,无不是可信的。真语等五句,别译少不诳语一句。此五句,都是真实可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