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唯识学三能变思想-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9、慈航法师著:《相宗十讲》,台湾,台北天华出版公司印行。
50、梅光曦著:《相宗纲要正续合编》,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
51、刘惠孙著:《中国文化史述》,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52、理证法师《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见姚长寿主编《法源》总第19期,中国佛学院《法源》编辑部。
53、除绍强《无著的唯识思想》,见《佛学研究》第七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研究》年刊编辑部。
54、正刚法师《唯识的识变思想》,见《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国佛学院印。
55、戒忍法师《论唯识学上的赖耶思想》,见《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1992年9月,中国佛学院印。
'1' 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1—3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2'《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大正藏》卷54,第205页c。
'3'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卷1第335页,台湾台北天华出版公司,1986年版。
'4'《瑜伽论记》卷1,《大正藏》卷42; 第311页b。
'5' 化地部,亦称正地部,音译为弥沙塞部。小乘佛教二十部(或十八部)之一;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三百年从说一切有分出。相传部主原为国王,为教化人民而舍国出家。该部主张过去和未来是无,现在的无为法是有。
'6'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大正藏》卷50; 233c。
'7' 《婆薮盘豆法师传》全一卷。南朝陈·真谛译。婆薮盘豆,为梵语vasubandhu 之音译,又作婆薮盘陀、筏稣盘豆、婆修盘驮等。婆薮译为天或世,盘豆译为亲;意即天亲、世亲。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此书内容记载:古代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国师憍尸迦有三子,皆称为婆薮盘豆,长子别称阿僧伽(译为无着),第三子别称比邻持跋婆,中子(世亲)独以通名而着称。三兄弟皆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后无着、世亲转宗大乘,而成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创始人,本传主要为无着、世亲之传略。
'8' 《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88c—189a。
'9' 见《婆薮盘豆法师传》卷1,《大正藏》卷50;190a。
'10'《大唐西域记》卷5,《大正藏》卷51,896c。
'11' 见《释氏稽古略》卷1,《大正藏》卷49;,758c:“世尊入灭五百岁,天竺国无着菩萨其弟天亲菩萨,初尚小乘,造论五百部。后契悟大乘,复造大乘论五百部,号‘千部论师’。”
'12' 十大论师:全称唯识十大论师,又作十论匠。即:一、护法(Dharmapala ),译为“达磨波罗”;二、德慧(Gun!amati),译为“窭拏末底”;三、安慧(Sthiramati),译为“悉耻罗末底”;四、亲胜(Bandhusri),音译为“畔徒室利”;五、欢喜(Nanda),译为“难陀”;六、净月(Suddhacandra),译为“戍陀战达罗”;七、火辨(Citrabhana),译为“质呾罗婆拏”;八、胜友(Vises!amitra ),译为“毗世沙密多罗”;九、胜子(Jinaputra),译为“辰那弗多罗”;十、智月(Jnanacandra),译为“若那战达罗”。
'13' 玄奘法师,我国佛教史上最主要的佛典翻译家之一,印度护法系唯识学在我国的主要奠基者(法相宗创始人),中印文化交流的实际推动者、旅行家。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他的事迹可见: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九、《开元释教录》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
'14' 窥基大师,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长安人,少习儒经,善属文。贞观二十二年(648)从玄奘法师出家,先住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永徽五年(654)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二年后即应诏参与玄奘译场译经,并随从受业,前后共9年。《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标明窥基笔受的,有《成唯识论》10卷、《辨中边论颂》1卷、《辨中边论》3卷;并大造注疏,被称为“百部疏主”。玄奘去世后,他重返大慈恩寺,专事著述。玄奘的学说,大体皆见于他的著作中。他不但通达声明,并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纵横立破”。在著述中常用因明以立说。据《宋高僧传·窥基传》称,玄奘法师所传因明和五种姓宗义,都是窥基独得之秘。对于法相唯识之学,尤其精辟独到。他的事迹可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宋高僧传》卷四。
'15' 韩廷杰著《唯识宗简史简论》第54页,上海佛学书局,1999年版。
'16' 见戒忍法师《论唯识学上的赖耶思想》第2章,《中国佛学院毕业僧论文集之四》,92年9月印。
'17'《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18' 理证法师《试论阿赖耶识存在之必然性》的第二章〈阿赖耶识存在的作用及其任务〉,见姚长寿主编《法源》2001年总第19期,第216页,中国佛学院《法源》编辑部。
'19'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0' 《成唯识论述记》卷3,《大正藏》卷43,317a。
'21'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21a。
'22'《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9 c。
'23《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38 a。
'24'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b。
'25'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26'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1a。
'27'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28'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29'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0'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298c。
'31' 《成唯识论》卷1,《大正藏》卷31,1b。
'32' 《成唯识论述记》卷1,《大正藏》卷43,241c。
'33' 《转识论》卷1《大正藏》卷31,62c。
'34' 《瑜伽师地论》卷51,《大正藏》卷30,580a。
'35' 《成唯识论》卷8,《大正藏》卷31,43a。论曰:“诸业谓福非福不动,即有漏善不善思业,业之眷属亦立业名,同招引满异熟果故,此虽才起,无间即灭无义能招当异熟果。而熏本识起自功能,即此功能说为习气,是业气分熏习所成,简曾现业故名习气。如是习气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此显当果胜增上缘。……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复次,生死相续由诸习气,然诸习气总有三种。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二显境名言,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二分别我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二诸不善,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35'《俱舍论》卷2,《大正藏》卷29,9a。
'36'《成唯识论述记》 卷1,《大正藏》卷43; 238c。
'37'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 c。
'38' 《俱舍论》卷6《大正藏》卷29,35b。
'39' 《摄大乘论》卷1,《大正藏》卷31,136a。
'40'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3c。
'41' 《成唯识论述记》卷2,《大正藏》卷43; 298a。
'42' 《俱舍论》卷17《大正藏》卷29,92c。
'43'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44'《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b。
'45'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3c。
'46'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2,《大正藏》卷43,629c。
'47'《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8a。
'48'《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卷31,7c。
'49'《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0' 有学,小乘佛教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果,仍修治戒、定、慧三学,故称有学。
'51'《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2'《成唯识论述记》卷4,《大正藏》卷43,298 a。
'53'《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 b。
'54'《唯识三十论要释》卷1,《大正藏》卷85,964b。
'55'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卷31,60 b。
'56'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31,11b。
'57'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58' 《大乘广五蕴论 》卷1,《大正藏》卷31,851c。
'59'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60'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31,11c。
'61' 同上
'62' 《大乘广五蕴论 》卷1,《大正藏》卷31,851c。
'63' 《 唯识三十论颂 》卷1,《大正藏》卷31,60b。
'64' 在唯识学上,无记又分为两种,即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而阿赖耶识的性别,就是无覆无记。
'65' 《唯识三十论要释 》卷1,《大正藏》85,967b。
'66' 《俱舍论疏》卷2,《大正藏》41,496a。
'67' 《成唯识论》卷3,《大正藏》卷31,12b 。
'68' 《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69'《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色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譬如大瀑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瀑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
'70'《唯识三十论颂》卷1《大正藏》31,60b。
'71' 《成唯识论》卷2,《大正藏》31,13c。
'72'《解深密经》有这样一首偈:“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甚深细”是说这种道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被人理解。“一切种子如瀑流”是说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使有情众生在三界六道轮回不息,就像瀑流不断绝一样;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可以转生为各种各样的众生,就像瀑流牵扯引烂草、树枝、牛粪等物一样。可见唯识学派把阿赖耶识看作轮回的主体。阿赖耶识非常像“我”(灵魂),一般人都由于第七识的“妄执”而认阿赖耶识为“我”。
“此识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异生”是凡夫的异名,因为凡夫众生在六道轮回,受各种不同的异熟果报,有各种不同的转生。“有学”系指还应修学的小乘入流果、一来果、一还果。还没有达到不需要再的修学的菩萨位,仍有杂染烦恼。
'73'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3,《大正藏》卷43,634c:“然本识有十八名,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本、生、有。”
'74' 《辩中边论》卷上说:“缘识者谓藏识,是余识生缘故。”第八识是前七识生起的缘,即条件。
'75'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6,《大正藏》卷43,729c。
'76' 《无相论》,《为无相尘思论》的简称,共一卷。印度陈那菩萨造论,陈真谛三藏法师译,收于《大正藏》31卷。
'77' 《辨中边论》,亦称《中边分别论》(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共二卷,收于《大正藏》31卷。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所着。陈真谛三藏法师译,与玄奘三藏法师译的《辩中边论》为同本异译。
'78' 》《楞伽经》(梵名Lan%kavatarasutra)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共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16卷。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