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讲记+印顺法师-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就没有变易生死,断过恒沙上烦恼,得一切功德。无明住地是所知障,是声
闻学者所称为不染污无知的。依此而明二乘的不究竟,似乎二乘学者也非承认不
可。
壬三结成癸一开大小二途子一标‘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种。’
二乘有生死怖畏,所说的四智是方便说,所以现在结归究竟,会二乘入一乘。
前说智有四种: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且以不受后
有──尽一切烦恼,尽一切受生功能为例。圣者证得圣果,有自证“智”,能知
以后更“不受后有”。然不受后有智“有二种”:一、如来智,二、二乘
智。
子二释丑一如来不受后有智‘谓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间,为
一切众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地,得无碍法自在,于上更无所
作,无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一切尔焰无碍智观,不由于
他,不受后有智师子吼。’
依前所标而解释,先明如来的不受后有智。“如来以无上调御降伏四魔”。
调御,如野马野象,性情■戾,要经过调伏训练,才可驾御。众生的烦恼,也暴
戾难伏,须以佛法修持,才能降伏。在圣者的调御烦恼中,佛是无上的调御者:
自离烦恼而得究竟,是自调伏;又能为调御师,教化弟子,是调伏他。由于如来
能无上调御烦恼,离一切过患,所以能降伏四魔。四魔是:一、烦恼魔,这是众
生心中的魔,由此障碍一切功德善法。二、五蕴魔,众生的有漏身心,杂染不净,
即是魔。有身即为饥渴冷暖等所困恼,有心即起种种烦恼。三
、死魔,发心修行,每因无常到来,使善法不得成就,故称死为魔。也可说:
死为大苦恼事,所以是魔。四、天魔,即他化自在天。前三魔,即众生自己的有
漏身心,后一才是外来的。现在,佛断尽一切烦恼,即降伏烦恼魔。得法身,即
降伏蕴魔。清净法身,无为常住,即降伏死魔。得不动三昧,神通自在,即降伏
天魔。四魔都降伏了,所以如来超“出一切世间”。若属世间,即落于魔数。以
佛超出了世间,所以“为一切众生”“所瞻仰”。一切众生,归依于佛,以佛为
崇仰的典型,而发心以求成佛。上约累无不寂的解脱德说。以出离一切过患,即
“得不思议法身”。“于一切尔焰(所知境)地”,“得无碍”而于“法自在”。
佛于因地广大修行,故果得成就无边智慧。如此,即达到究竟,“于上更无所作”。
一切功德圆满,一切境界通达,一切过患消除,所以更无所作事了。此时,住于
佛果的“无所得地”,离一切戏论妄想分别。在所证的功德中,有“十力勇猛”,
十力即处非处智力乃至漏尽智力,佛具足十力功德,而无所不能,故称勇猛。又
得“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这是远离一
切生死怖畏的涅槃地。也可以说:无畏即四无所畏。于自所证所说法,决不
为他所指责,能自信而无所怖畏。从如来以无上调御到一切众生所瞻仰,是解脱
德,明过无不尽;从于一切尔焰地到升于第一无上无畏之地,是般若德,明德无
不圆。二者间的得不思议法身句,是法身德。以不思议的法身,是由过无不尽,
德无不圆所成。累无不尽,所以得法身;法身即一切功德所成就。这三德无余圆
满的如来,“于一切尔焰”境,以“无碍智”去“观”察,“不由于他”,而起
自知自证的“不受后有智”。自证知五住烦恼断尽,再不能感二种生死,所以能
作“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丑二二乘不受后有智‘世尊!阿罗汉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脱乐,作
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罗汉辟支佛观察时,得不受后有观
第一苏息处涅槃地。’
经中又说阿罗汉辟支佛,得不受后有智,这是约“阿罗汉辟支佛,度”分段
“生死畏”而说的。二乘从“次第”的修行中,“得解脱乐”果。约见谛说
:先见苦谛,次见集谛,次见灭谛,次见道谛。约断烦恼说:先断见一处住
地,次断欲爱住地,再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约证果说,先证初果,次证二果,
再三果、四果。二乘这样的次第修证,也能得解脱乐,离生老死怖。得解脱乐时,
“作是念:我离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离生死恐怖,约现法心得安乐说:不
受生死苦,约当来不感苦果说。又前句明尽智,次句明无生智。二乘于金刚喻定
断四住烦恼,于下一念得尽智,知生死已了。次念得无生智,知后不再生。“阿
罗汉辟支佛”这样的“观察时”,由尽智无生智现前,能“观第一苏息处──涅
槃地”,自觉已“得不受后有”。因此,二乘也名得不受后有智。总之,二乘虽
但断四住,但度分段,也确有不受后有的证智,然与如来所得是不同的。
癸二入一究竟乘子一会入一乘‘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
亦自知得有余地,必当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
即是一乘。’
前明如来与二乘,都有不受后有智,即在说明二乘智的不究竟;不究竟,所
以终于要回入大乘,结成一乘的究竟。
“彼”二乘人“先”“来所得”的境“地”,决不执小乘而拒大乘,对如来
所说的正法──唯以一佛乘化众生,是能明白的,所以“不愚于法”。因此,阿
罗汉辟支佛,也是“不由于他”的,从自己所知所证中,“自知”所“得”的还
是“有余地”,自知将来“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乘自知有余,与上
说二乘能得不受后有智,似乎相矛盾!其实不然。依法华经说,舍利弗等得阿罗
汉果,从前是曾从佛发过菩提心的。在初受佛化时,发菩提心,求成佛道,都是
不愚于法的。依此说,先所得地,即过去从佛发菩提心的因地。本经下文也说:
‘三乘初业,不愚于法,于彼义当觉当得’。依般若经等说,先所得地,即三乘
所证的境地。经说:阿罗汉与辟支佛的智德断德,都是菩萨
无生法忍。所以论到谁能信受甚深般若波罗蜜时,即说见谛──即初果,及
阿罗汉,是能信受的。若不能信受,法华经说,他们是未得谓得的增上慢人。所
以,如后世小乘学者,否认大乘,这正可以证明他们,并没有自证的觉境。无论
依法华经的过去因地,或依般若经的现在证地,二乘都自知是不究竟的,能深信
大乘成佛法门的。然见道证果而住于二乘果,未能进学大乘,确乎也是有的。如
舍利弗、目犍连等,在法华会前,不知道自己也是菩萨。许多经里,都说阿罗汉
对于大乘成佛法门感到高妙,而痛惜自己但求得阿罗汉果。依法华说,发过菩提
心,而中间退失了,佛即以方便教化摄引他们,所以不知自己是菩萨。然二乘证
智,既自以为所作已办,同时又从自证的见地,觉得应有平等一味的果证。如舍
利弗说:‘我等同入一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二乘知道同入一法
性,虽不敢说出来,内心上是应有此感觉的。因此,列席于大乘法会,甚至还会
为菩萨说般若大乘。一经佛为他们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就恍然自悟,回
小向大了。阿罗汉果,证得无三无别的法性,为什么不
求趣大乘呢?这因为,一类厌离根性,对于三界生死,视同牢狱怨家,一向
求于解脱安乐。所以外厌生死,内求定乐,重于禅定(乐)的修习。等到深入禅
定,受解脱乐时,也觉得大可安然无忧,不能进一步的趣入大乘。这也有二类:
一、现生即因佛说法,回小向大。二、深味定乐的,堕无为坑,一时转不出来。
经过若干时间,从三昧乐中起,如醉酒的人苏醒一样。这时,自己即会觉得烦恼、
业、苦,都还是有余的。这就一定会从佛闻法,回心向大。如法华经说:‘我灭
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
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
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所以阿罗汉、辟支佛的先所得地,都是
不愚于法的,二乘人终究会自己知道是有余的。
二乘自知所证的不究竟,要进一步的求证佛果。“何以”必然会如此?因
“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如摄受正法章所说,二乘法从大乘法所出生;二乘
法即大乘法的少分,即大乘的初因。所以声闻缘觉乘,无不回归于大乘。“
大乘”,以成佛为目的,故约所证的佛果说,“即是佛乘”。这样,虽说有
“三乘”,其实“即是一乘”。楞伽经也说:说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种姓,
说有三乘差别,是为初学者而施设的。证入无差别法性,都无所得,即知三乘即
是一乘。
子二普摄众德‘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来法身。’
大乘经部类不同,都有它的重心论题。其实,这些大乘经所示的不同论题,
如真实的解了它,都是一致的。如法华经专说一乘,大涅槃经特明涅槃,般若经
广谈般若,华严经说法界,大集经说三昧,金刚经说无上正等菩提等。如不悟体
一名异,就会随文偏执,不能融会。依本经说,佛法即是一乘,此一乘即通菩提
涅槃等。所以说:“得一乘”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即是涅槃界”;得“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
一乘、无上正等觉、涅槃界、如来法身,这四名的内容,是一致的。大智度
论引罗侯罗跋陀罗赞般若偈也说:‘般若是一法,随机立异名’。依此义,天台
宗五重玄义出体时,必以该经的重要论题为体,并会通其他的同体异名。然体虽
一,约义不同,所以安立不同名字。如一乘,约唯一无二,而由此运载成佛说: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约如来的智德说:涅槃,约断德说:法身,约清净功德所
显说。虽随名异说,而这些德性,一切都是该摄圆满的。
子三显示究竟‘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无异如来,无异法身,如来即
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则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无边不断。’
上说一乘即无上菩提,涅槃界,即是如来法身。现在说,法身与一乘,不但
相即,而且是究竟的。从法身说,一切众生所本具,但没有圆满显发。如来的法
身,名究竟法身,以无边功德为严。所以说:“得究竟法身”。究竟法身,约果
德说,所以即“究竟一乘”。一乘,也是约唯一佛果说。大乘,重于
菩萨的因行;一乘,著重于佛的究竟果德。如法华经所说‘佛自住大乘,定
慧力严,以此度众生’。即是大乘与一乘同一,并约佛德说。此下,是究竟法身
的解说。“无异如来,无异法身”。金刚经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
与法身,无二无别。一切众生本具法身,体如而来,能究竟显了法身,所以说
“如来即法身”。法身是如此的,所以“得究竟法身”,“则究竟一乘”。什么
是“究竟”?究竟“即是无边不断”的意思。不断,是常住无尽义。约时间说,
是竖穷三际。无边,约周遍无际──无有分限说:约空间说,是横遍十方。彻始
彻终,彻内彻外;又无始无终,无中无边,这即是究竟的意义。大乘经说涅槃、
法身、般若等,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的。此外,没有相对的,这才达到究竟
圆满的地步。
辛二如来为常住归依壬一抉择三归癸一明如来是归依
上说二乘有生死怖畏,此下说如来为常住归依。归依三宝,这是大家都知道
的,但究竟归依处,还需要抉择。有情的所以求归依,是由于心中有怖畏,得不
到究竟安隐。那末所归依的,当然要究竟才是。佛法僧三宝中,僧即学佛大众;
法即佛所说而学众依著奉行的道。然修学者也有是有漏的,有恐怖的;法,也有
有漏法,不究竟法,这怎么可为归依?所以,大小乘中,都各有抉择的。有的声
闻学者说:归依佛是归依佛的无漏功德;归依僧,是归依有学无学人所有的无漏
功德;归依法即是涅槃──择灭,解脱涅槃法是可归依处。本经所说不同:法指
向涅槃的道,道是有为法,有生灭法;僧是三乘众,还没有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