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23部分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3部分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癯酢
    論曰此無釋曰不以(至)是同○二引經證。
    論曰如經槃處釋曰欲成果故。此中初明菩薩為圓滿所行離五種處修諸波羅蜜。次明離五處。後明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可解。隋唐譯中全無分別智異所離五處之一段。○四明聲聞菩薩智慧差別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二。初問起。
    論曰聲聞釋曰已說(至)差別○後答釋。
    論曰應知(至)此故釋曰聲聞差別此中五義差別。初無分別差別者。聲聞法中以入無為為究竟處。故離見人空。除煩惱障而已。法執所知障不妨彼果。故住有分別。菩薩不爾。可知。第二非一分差別者。唐譯云非少分。義分三種。今譯為二。可知。唐譯九(六丁)云。非少分差別者謂顯三種非少分性。一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所通達真如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具足通害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入真如時唯能達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界。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諦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為度脫一切有情勤修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第三無住差別。可解。第四恒差別者。隋唐云畢竟差別是亦今譯詳釋。可解。第五無上差別。可解。○二釋頌。
    論曰此中(至)為遠釋曰為攝云何此中明不正智有五勝修福廣大報亦勝妙。第四句唐譯云說此最高遠。寂曰。唐譯應允當。應知菩薩福高遠廣大能顯示世間勝果報及三乘果報也。隋云世出世果報。當知不為遠。釋云。世出世果報者。謂色無色等是世間。果執。聲聞等是出世果報唐云世出世漏中說是最高遠。釋似隋本。無性釋云。靜懀o色名世間漏。世間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漏。是皆勝彼故說說高遠。諸菩薩也至下乃起後。○五於菩薩自在釋通疑難中二。初明菩薩有體有恩得極自在。後正釋通疑。今初。
    論曰若菩(至)勝能釋曰此顯(至)此義此中初標。後釋。有體者即菩薩智斷實德。有恩者即菩薩恩德化用。三學攝十度等是有體德具十自在作一切利他事是有恩德。餘文可解。此一段文最為要義。隋唐兩譯全無此文。無乃缺脫乎。唐譯九(七紙)云。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伲嘣錾习闳艄Φ聢A滿。於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諸有情匱乏財位(云云)隋譯亦同。○後正釋通疑難中二。初問起立難。復通釋。今初。
    論曰云何釋曰此次(至)為重釋文可解。○二通釋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亦二。初釋。後結。今初。
    論曰由菩(至)因緣釋曰菩薩智力此中五段。諸譯旨同餘譯無配十力之文。可知。○二結。
    論曰是故釋曰勝能(至)眾生。餘譯之中全無此結文。可知。○後偈頌。
    論曰此中(至)薩施釋曰為攝薩施。餘本頌文少異。義意無摺I蟻磲屢阑蹖W勝相品竟。
    ○第十二釋學果寂滅勝相品中二。今初標品名。
    攝大乘論釋第十六。
    釋學果寂滅勝相品第十二。○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如諸釋曰菩薩可知。○二正釋中二。初明滅果無住處涅槃。後明轉依。初中有二。初總標。
    論曰諸菩釋曰二乘(至)無所住。唯識第二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拢咦詢人C。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轉翼。由欺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為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如何善逝有有餘依。雖無實依而現似有餘譯極略不出四涅槃。可見。○二解釋中二。初徵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此相釋曰無住(至)為相。○二正釋。
    論曰捨離他性釋曰若菩(至)本依。菩薩轉依位證得滅惑無餘不捨生死二所依真如。是為性處涅槃。若論起用則雖有前後。其所得涅槃則二義在於於一時。可和 明本識為依他住具淨不淨二分。此一段雖今譯與後綱紀相同。其意趣則頗有逕庭。可知。○二明轉依中二。初樂行。後偈頌。初中有四。一正明轉依相。二明六轉依。三明下劣轉過失。四明廣大轉功德。今乃初也。
    論曰轉依釋曰轉依(至)本性。釋中初釋本文。後配釋五分法身。寂曰。此釋五分之文道理極成。無復餘蘊。由斯應知婆沙等所明五分法身是未盡理之說也。後譯全無此釋。可知見諦等或字應作惑字。○二明六轉依中二。初總標。後別釋。今初。
    論曰此轉釋曰若約(至)六時。○二別釋中有六。今初益力損能轉(隋譯名同。唐譯云損力益能轉)。
    論曰一益(至)行故釋曰由三(至)過故。諸譯率同。隋譯云。由信解力住聞熏習故。有漸微煩惱行不行故。釋曰。阿梨耶識中染污熏習損其能益對治力。是故得轉住。解行地者住聞熏習力得轉依故。若煩惱現行。彼有慚愧故現行煩惱熏習薄少。唐譯云。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釋曰。若煩惱現行即深羞恥。或少分現行。或全不現行。寂曰。準餘譯。慚弱慚字恐暫字形铡;笥啦恍谢笞只蜃謱懻‘。莊嚴論十說有羞四種相。一於諸度障增時極生鄭恥。二於諸障治減時云云。三修諸度慚怠時云云。四薩順煩惱法行時云云。唯識第十云。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寂曰。今譯或言十解已上是拢;蛟剖庖讶プC得人空。與餘譯及唯識所說崇卑不同。斷伏亦殊。可謂今譯總谎俸冀K二理故耳。可察。○二通達轉。
    論曰二通(至)六地釋曰得無(至)其位。諸譯粗同。但唯識論旨與今不同。彼論唯以見道為通達轉。即真如斷分別云。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粗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彼亦會釋攝論異說。次下當出。○三修習傳。
    論曰三修(至)十地釋曰前位(至)其位。三相即三性相。三性若有三相則非是真實。三相不顯現入三無性真實顯現。此一段文與新唯識論家所說水炭。可知。唯識論曰。三修習傳。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粗重。漸次證真實轉依。攝大乘中說通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粗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三異趣。可知。○四果圓滿轉。
    論曰四果釋曰三德(至)依止。唯識論云。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習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只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粗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五下劣轉。
    論曰五下釋曰人境(至)捨集。諸譯旨同。唯識論說。義趣亦同。○二六廣大轉。    論四六廣(至)捨故釋曰人境(至)生死此即與前所明無住處涅槃其旨全同。唯論云云。孔目章等明法無我未證則人無我智亦不清淨之趣者。蓋乃議此論旨耳。可知。○三明下劣轉過失。
    論曰若菩(至)過失釋曰欲顯(至)斷德。餘譯極略。其旨無摺!鹚拿鲝V大轉功德。
    論曰諸菩(至)功德釋曰欲顯(至)可說十自在至下當知。釋中明四相之文最為要義。但餘譯中全無此說。可知。○二釋頌。
    論曰此中(至)不得釋曰為顯(至)得義三釋義同。文旨明著。可解。上來釋學果寂滅勝相品訖。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四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五

  陳天竺三藏法師波羅末陀譯
 日域枺嫉谌浩兤c普寂疏



    ○第十三釋智差別勝相品中二。今初標品名。
    釋智差別勝相品第十三○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正釋。今初。
    論曰如此釋曰前已(至)可知○二正釋中大分為三。一正出智果體。二重以十義證成法身。三廣分別諸義。初中有二。初標出智果。後分別三身。今初。
    論曰由佛釋曰智差(至)三身。法身以如如如如智為體。餘二身乃為智之所擊動示現應化身成利益他事。雖非唯智以智為主。故以三身明智差別。至下當知。○二分別三身中二。今總標三身。
    論曰一自釋曰身以(至)化身。三身義出於金光明經第二。心地觀經第二。大乘同性經下。金剛般若論上。大乘義章第十九。法苑義林七之本等。法苑章敘異說為三段今以圖出焉。
    ○唯識論第十釋大牟尼名法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綱。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又智殊勝具攝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實智。有義初一攝自性身。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說佛法身無生滅故。說證因得非生因故。又說法身諸佛共有遍一切法猶若虛空無相無為非色心故。然說轉去藏識得者。謂由轉滅第八識中二障粗重顯法身故。智殊勝中說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實性故。自性法身雖有真實無邊功德而無為故不可說為色心等物。四智品中真實功德鏡智所起常遍色身攝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現佛身攝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現隨類種種身相攝變化身。說圓鏡智是受用佛轉諸轉識得受用故。雖轉藏識亦得受用然說轉彼顯法身故。於得受用略不說之。又說法身無生無滅唯證因。以得非色心等。圓鏡智品與此相摺H舴鞘苡脤俸紊頂z。又受用身攝佛不共有為實德故。四智品實有色心皆受用攝。又他受用及變化身皆為化他方便示現故不可說實智為體。雖說化身智殊勝攝而似智現。或智所起假說智名。體實非智。但說平等。成所作智能現受用三業化身。不說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攝云云。寂曰。如此諸義乃大乘始門之意趣也。若據終極之說則三身不即不離智即是色。非情謂境。思之可知。古說明受用身異於唯識佛地等所判之辨。及以唯識佛地二論異義等如上顯了意依章疏中明。此中分別自然得入功得。文旨可解。自性身中攝後所判四身中法身自受用。受用身中唯取他受用。條理顯然。他修行地者。蓋乃指地前緣修之行位也。○二別釋三身。今初自性身。
    論曰此中(至)止故釋曰此三智故。此即空不空如來藏寂照不二真身也。二種生死因亡果滅。恒沙功德具足圓滿。是為自性身。此身即攝後所判四身中法身自受用身。而始終二門義意不同。可知。十種自在至下當知。又因下第二釋。可解。寂曰。今譯文言詳悉。理致圓備。後譯并無性論文甚簡略。義亦未詳。可檢。○二受用身。
    論曰受用(至)因故釋曰土有云何。種種土即登地已上菩薩所感無量淨土是也。言二事者謂諸淨土及與菩薩大集輪也。此二事依應身顯現故。受用二釋可解。此身即當後判四身中他受用身。無性論云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淨佛土等。可見。變化身下乃起後之詞也。○三變化身。
    論曰變化(至)現故釋曰法身謗故。餘譯云依法身。可知。應身以大定智悲等者。應身以大定智悲為體。體唯意法意識三法而已。雖有身土等是定果不思議身土。非五識境。是即大乘從始入終之說也。餘譯無此文。可知。以退為中陰是亦奇釋也。唐譯云現洠А?梢姟M醯z密等者下第十八云六十四王伎祕巧術法。又云六十四能。蓋是印度王家所學伎能有六十四故耳。六十四數是八八大數。如六十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