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21部分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1部分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曰甚深差釋曰菩如是瑜伽四十一(五紙)所說與今旨同。但文少異耳。然性異現行有釋家諍。如摘要辨。○二明變化示現逆行中二。初明變化事以顯甚深。二舉事明示現逆行。今初。
    論曰復次釋曰前明(至)戒故。此中初明三業變化以身口為全。決明所作所為。後明化作雖非本身口所作亦名為戒之由。○二舉事明示現逆行中二。一明現愛畏事攝化。二明現本生通行益物。今初。
    論曰由此釋曰眾生(至)善處拘物頭此云地喜華。亦云黃蓮華。耶曼王等者。華嚴入法界品所說。舊云滿足王。新云無厭足王。隋譯云如阿那羅王為善財童子示所現事。唐譯云無厭足王化導善財童子等事。今譯及字寫錯。可知。○二明現本王益物。
    論曰或現釋曰為化(至)利益。毘茍陀王等者。隋譯云如毘輸安怛囉王子(此云多能。即是須達拏也)本生經中說云云。須提梨拏王子施妻子之緣出於智論十二(六紙)法苑珠林九十七等。探玄記第八(二十二紙)敘施妻子三緣以分別其化實。可尋。又如藥藏等者未考此本緣。雜寶藏經說。釋迦文佛過去人遠作白香象令二國王止鬥安國。二國者。一迦尸國。二比提醯國。此緣與今相似。可見。○三結釋。
    論曰生他(至)差別釋曰先令(至)差別。準此結釋。性罪現行乃登地已上之事。非地前之應行之。宜哉南山慈恩等判為地上所行也。○二結釋。
    論曰由此釋曰從他(至)名持○三指廣說。
    論曰復次釋曰從此(至)差別。毘奈耶瞿紗毘佛略此翻云律藏方廣。此經未渡。相傳云。真諦三藏將菩薩律藏擬來此土。於南海上船。便欲洠АJ∪ヰN物。仍猶不起。僅去律本。船方得進。真諦歎曰。菩薩戒律漢土無緣。深可悲歟。真諦疏云。婆藪斗律此翻品類律。此律多說緣制諸輕戒。優婆提舍律此翻正教。此律正說是罪非罪制諸重罪。抄批亦同。定賓出婆藪斗即犍度者恐不允。釋中正護一戒四萬二千者是明了論說。彼論偈曰。倍二十一千福河。流善法水洗除污。釋曰。云何倍二十一千福河成四萬二千福河。律中如來所立戒有四百二十。於婆藪斗律有二百戒。於優婆提舍律有一百二十一戒。於比丘尼律有九十九式。此四百二十戒中隨一一戒各能生攝僧等十種功德。能生十種正法。謂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身口二護。合成四萬二千福河。由此福河能洗除破戒垢行餘文可解。依戒學勝相品竟。
    ○第十釋依心學處勝相品中二。今初標品名。
    攝大乘論釋第十四。
    釋依心學處勝相品第十○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如此釋曰菩薩(至)可知○二答釋中三。初標六種差別。二別六種差別。三別釋六種。今初。
    論曰略說釋曰若廣(至)此義。三摩跋提新云三摩諦庭。此云等至。智論五云。復有人云。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種。有言二十五種。有言五百種。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付法藏經二(三十二丁)商那和修舉五百三昧問其名字(云云)○二列六種差別。
    論曰何者(至)由事差別○三別釋六種中自有六段。今初境差別。
    境差別者。釋曰所緣(至)二境釋中初明三境。初乃真諦境。後二乃俗諦境。次出中邊十二種境。辨中邊論云。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三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廣所緣。十方證所緣所緣。十一等咚墶J顒偎墸ǖ诰诺谑鐏淼鼐常┡c今少異。可知。九種正事即指因中九相果上九德也。○二眾類差別中三。今初標。
    論曰眾類釋曰有四(至)德道。四種三摩提破四障等者。四種障者地前所對治。今乃約習氣云破。如五教章斷惑分齊分別。此義如上引佛性論等明。○二釋眾類。
    論曰大乘(至)提等。釋曰大乘諸定唯識論第九引此文云。定學有四。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了大乘理教行果。智光明故。二集福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三賢守定。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四健行定。地論經云。何以故。以得菩薩大乘光明三昧法故同經云。菩薩元明法門所謂分別十地事。諸佛子。此事不可思議。論云。光明者。此大乘法顯炤一切餘法門故。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十五光明者。蓋斯旨四十心十地及佛果智光。唯識述記十本(四十三丁)明定學云云。義燈云。四明云。舊法師判初定。則初四地所修。次則五六七地。次則八九十地。後則金剛及佛。四定如次。今謂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別配地。戒慧亦爾。何不配地。故知隨分地地皆修。寂曰。舊判甚有道。理亦演祕舉有義彈云。初二彈亦有道理(文)餘文可解。○三結。
    論曰攝種釋曰五百(至)所攝。○三對治差別。
    論曰對治釋曰無分(至)差別總緣之智如瑜伽七十七明。本識相續中有無始時來惑業苦染污種子。障覆四德令不顯現。菩薩大定能拔此種從粗至細能治智慧。從劣之勝。楔喻可解。○四隨用差別。
    論曰隨用。釋曰菩薩(至)差別。菩薩大定不思議力不由地繫自在受生。可知。○五隨引差別。
    論曰隨引釋曰菩薩(至)差別。引有二種能引是定。所引通慧。所以融引。但有體。而無事用。事用乃屬所引通慧。可知。○六由事差別中三。一明引攝神通所作事業。二明引攝十難信修正行。三明引攝波羅蜜乃至一切佛法。今乃初也。
    論曰由事(至)通慧。釋曰由如(至)總句。唐譯云。作業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惑耄АK髯栽凇7裢āJ┍妗D睢贰7糯蠊饷饕l如是大神通故。釋云云。隋譯云。震動故。熾然故。普遍故。顯現故。轉變故。往來故。延促故。聚散故。一切色像入身中故。所往同類故。所為自在故。伏他神通故。與辨故。與念故。與樂故。放光故。出生如是大神通故。三通慧者。婆沙百四十一說。三神通。一呱硗ā6⻊俳馔āH鈩萃āEc今粗同。促遠已下三事唐譯云卷舒。釋文稍異。可知。地復中間者謂極逼近。言具八自在者八自在如上已說。此釋與餘譯其旨異。唐譯云。所作自在者如變魔王佛身等。隋譯亦同。餘文可解。餘譯極略。可知。○二明引攝十難修三行中二。初總標。後別釋。今乃初也。
    論曰能引(至)行故釋曰成就正行○二別釋中二。初正明十難修正行。後更明隨覺難修。今初。
    論曰何者(至)行故。釋曰若依難修。此中初自受難修。唐云自誓難行。十願如上已明。第二不可迴難修。唐云不退難行。二不背難修。唐云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乘故。第四現前難修。第五無染難修。諸譯粗同。第六信樂難修餘譯頗異。隋譯云。信樂難行。於大乘中雖復未解。然於一切甚深廣大生信樂故。唐云勝解難行。義同隋譯。寂曰。此品所明正明登地已上所行勝定。兩譯何云。未解。今譯應正。第七通達難修。本文者謂譯皆同。釋文奇趣。餘譯全無。可知。第八隨覺難修。若枯文丈諸譯粗同。今譯有釋。乃以二義判不了義。知則以未盡理為不了義。後以祕密語為不了義。今之所用即取後義。可知。祕密語義如上明四依中廣明。第九不離不染難修。今譯明暢。其義周足。後譯疏略。可知。第十加行難修是依今譯。精微可知。○二重明隨覺難修中有二。今初標。
    論曰於隨釋中十難其相。此即以耄苷Z為不了義。為折伏輕慢眾生故作此說。菩薩應隨理覺察。以是故今拢龔V明焉。○二別釋中三。一於六度說。二於十惡說。三於佛法甚深說相中有二。初舉施經釋。後例餘度。初中攝出十文。今乃第一文。
    論曰如經釋曰菩薩(至)行施。釋中二意。可知。隋唐譯但有後義。不出前義。無性論八云。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已體通達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無少施而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財物施於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故三輪清淨。是故說言無少所施。○第二文。
    論曰云何釋曰若菩(至)行施。釋中八施者。俱舍論十八(十三紙)云。八施者何。一隨至施。二怖畏施。三報恩施。四求報施。五習善施。六希天施。七要名施。八為莊嚴心為資為資益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行惠施(云云)此中前七非真實施。第八真實最勝行。今揀菩薩不具淨心施故云不樂八施。義至二字恐字倒。或可是行復次下第二釋。復釋著名下第三釋。隋唐譯本疏略。義亦未了。可知○第三文。
    論曰云何釋曰由菩成信。無性釋云。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者。謂證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故前有根者謂自詮施。後無根者謂由他信。寂曰。今譯本論似迴文未盡。可考。不行諸佛等者謂非權信教已。○第四文。
    論曰云何釋曰若菩(至)行施。無性論云。謂任叱P惺┕什豁氉圆摺6懿咚麆窳钍┕始旁弧=褡g義正。無性論旨恐非經意也。○第五云。
    論曰云何釋曰菩薩(至)物施唐譯云。云何菩薩於施耽樂等者。謂諸菩薩常行施故無暫施。一切施故無少所施今譯迴文未盡。可知。○第六文。
    論曰云何釋曰婆羅(至)大名諸譯義同。於中今譯文義周悉。可知。○第七文。
    論曰云何釋曰鬱波(至)清淨。隋譯云云。唐譯云。殟波陀者。顯曰生起。密詮拔足。波陀名足。殟名為拔。今取密義。拔除慳足令面傾覆而行惠施。是故說為殟波陀慳(文)與今旨同。○第八文。
    論曰云何釋曰究竟(至)相符。諸譯及無性論釋其旨全同。但今譯文義精微。可知。○第九文。
    論曰云何釋曰若菩(至)自在。諸譯旨同。但唐譯其文易解。可見○第十文。
    論曰云何釋曰無餘(至)無盡三。譯旨同。但無性論釋稍存異致。可知。○二例餘度。
    論曰如施釋曰如施(至)分判○二於十惡密語。
    論曰復有(至)觀察釋曰若有邪行。此中十段。初於殺生密語。次於不與取密語。諸譯粗同。次於欲邪行。密語今譯意謂。菩薩三業與婬相反。永斷其事。但一念一剎那有安緣著諸塵。是應欲邪行。餘譯旨殊。隋譯云。云何欲邪行者。若念如此邪如是行故。唐譯云。謂如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故。寂曰。今譯應正。次於妄語密語次於兩舌密語。是與餘譯異。唐譯云。云何貝戍尼者。此貝戍尼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今取密義。與答相應。是故答言。若能常尼最勝空住次於惡口密語。諸譯粗同。次於不相應語密語。隋譯曰。云何得成雜亂語。若於差別種類法中如其相說故。唐譯曰。云何綺問語。若正說只類差別次於貪欲密語。次於瞋恚密語。後於邪見密語。諸譯七義大抵相同。但餘譯釋文極略。可知。○三於佛法甚深密語中三。今初標起。
    論曰復有(至)分別釋曰初明(至)甚深○二譯。
    一切佛法(至)染故。釋曰諸佛於世。此中七文。初會一切法常住(云云)今據大乘始門之說約佛法身以明一切化法常住。若據大乘終極之理則與不同。如法華涅槃經及疏明。不遑此述。次以斷為佛法。次以生起為佛法。可解。次以得為佛法。隋譯云。證見法是佛法。眾生八萬四千行并對治皆證見故唐譯云。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次以有貪瞋癡為往。釋中出二義。初義則諸譯皆同。後義則餘譯所無瞋癡及凡夫法亦應準知。菩薩定智悲等似貪等而現故。次二可解。隋譯云無染法不污法。唐本云無染法無行法。其旨率同。可解。○三地。
    論曰是故釋曰此語(至)甚深。難思等三如次當理行果甚深。可知。○三明引攝波羅蜜等。
    論曰為修釋曰此論(至)此知。文旨明著。可解。唐譯大抵與今譯同。隋譯極略。可知。上來釋依心學勝相品竟。
    ○自此第十一釋能慧學差別勝相品中二。初標品名。後正釋文。今初。
    攝大乘論釋第十五。
    釋依慧學差別勝相品第十一○二正釋文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如此釋曰菩薩(至)體相。釋中初明三智差別。後此三智中下明三種中成立無分別智則前後二智自成立。十九差別者。今譯出十九種差別。隋譯出十八種。不敘威德。唐譯舉十六種。不出建立救難及威儀。隋唐二釋並以若字而成句別。可知。寂曰。威德有無異本應爾。立救難二句唐譯無之。於義穩當。可察。○二答釋中大分為二。初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