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20部分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20部分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攝大乘論釋第十三。
    修時章第五○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於幾釋曰此十(至)行時。聲聞有種類。極速三生。極遲六十劫。中間可知。獨覺有鈍利。四生乃至並皆以速為狹少道。為鈍根修。以遲為初。以六十劫為廣大道。如餘處辨。大乘道中修行時分依教有別者。依大乘始門之說則以三阿僧祇劫。名具定量。如瑜伽唯識等說。若依大乘終門之說則或說云何僧祇。或說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義甚深。不遑此辨。具如五教章中卷第五修行時分中明。至夫菩薩修道三阿僧祇劫即是時文性最廣大道之標幟也。其說無量無數阿僧祇劫者是一乘究竟之極說以是故。由時長以顯其道廣大甚深。故後代譚圓明者無淳慕頓成。其所言則以高妙。其所志則墮凡情。殊不知由貪速成而駸駸焉入最狹劣道矣。今乃言所應至處最高遠。譬以文行。是真菩薩道也。可知。○二答釋中三。初總標三說。二別釋。三明三劫修始。今初。
    論曰有五(至)三十三阿僧祇劫。此中初乃本說。後二乃異部說。隋唐兩譯唯出初說。全無後二。其異可知。○二別釋中三。今初說三阿僧祇劫。
    何者為正。釋曰何等(至)位攝。釋中有三劫有五人。次明五人位。此中初明願行位未得清淨意未得正定名。次明清淨意行自在四種。次此清淨意下明有相行。此中明四種境界相。初有分別相此乃毘缽舍那境。若無分別為奢摩他境。緣此境則生捨。捨梵云優畢叉。此云止觀平等。亦云不諍。亦云不觀。亦云不行。止舉捨三相如瑜伽三十一明。次明後二相。第七地下明無相行有功用。熟思量者乃指勝行淳熟。次清淨意下論第二劫者有三人。次若人入八下明無相行無功用行。此中初明入八位初。次明八九十地成滿無相無功用行歷第三阿僧祇劫。次舉聲聞位以例證之。先明聲聞三果制立五人。後明大乘二段。初分十地以為三位。後分十地以為五位可知。後復次下以大乘十二位比對小乘十二住。孔目章一明聲聞十二住。一聲聞自種姓住。二入正未越次次取證方便住。三越次取證住。四得不壞淨味拢滢D上漏盡住。五依增上戒境上意學出生住。六七八得真諦智增上慧學住。九觀察生無相三昧住。十究竟地相住十一解脫學處住。十二一切種阿羅漢住此中第一乃種性住資糧位。第二乃四加行。有云配七方便者恐不允當。今言若法忍等者。蓋斯指觀諦十六拢小6侵敢姷酪病;蚩杉有邢旅撜ㄎ徽咚淖趾酢5谌巳胍姷莱豕5谒牡谖迥寺}位所得。戒定是無漏慧學所依止。第六第七第八乃無漏慧學是斷欲界九品修惑分位。第九乃得四根本定斷色俊弧5谑脽o色定離三無色俊弧5谑荒藬嘤许敾竽说脺缍ㄎ弧5谑芍4蟪耸≌摺R环N性住。二群行住。三淨心住。四增上戒住。五增上意住。六增上慧住。七諦相應慧住。八緣起相應慧住。九有行有開發開相住。十無行無開發無相住十一無礙慧住。十二最上菩薩住。具如瑜伽四十七至四十八說。可尋。後此十二下明此十二人即五住所攝。隋唐譯本明勝解行地及十地位分為五補特迦羅。無大小十二住配對之說。可見。○二七阿僧釋劫說二。初問起。
    論曰復次釋曰欲顯(至)阿僧祇。釋中初辨七阿僧祇劫與上三阿僧祇劫同等但由開合而成異。次明阿僧祇劫有二。瑜伽論四四十八(二十紙)云。此中略有二種無數大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算數方便。時無量故亦說名為無數大劫二者大劫算數方便。超過一切算數之量。亦說名為無數大劫。若就前說無數大劫。要由無量無數大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就後說無數大劫但經於三無數大劫便證無上正等菩提不過此量(云云)同七十八(十五紙左)亦同此說。準瑜伽說。今論說行年雙三字恐是錯铡<s除皮肉心等者。瑜伽四十八(二十一紙)云。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種。一者在皮粗重。二者有膚粗重。三者在骨粗重。當知此中在皮粗重極歡喜住皆悉已斷。在膚粗重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悉已斷。在骨粗重如來住中皆悉已斷(云云)又七十三(八紙)云。其最後乘要經三種無數大劫方可證得。依斷三種粗重別故何名為三種粗重。一惡趣不樂品。在皮粗由斷彼故不往惡趣(云云)二煩惱除品。在肉粗重由斷彼故一切種極微細煩惱亦不現行。然未永害一切隨眠。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由斷彼故永害一切所有隨眠。遍於一切所知境界無障得智自在而傳。今之所說與此符同。可知。後明三大劫超若干劫。上來所說其大旨則雖與過去三阿僧祇動而無異。其開為七阿僧祇及超劫等說未見現流諸論中有此說。不可知其說之巨細也。○二答釋中三。初明地前三阿僧祇劫。二明地中四阿僧祇劫。三結。
    論曰地前釋曰復有(至)阿僧祇。此中初明緣境所行三種不同地前之三劫。地前得無流等者。與瑜伽本末論旨頗成涇渭。大乘終門之教往往有初住已成人空無漏之說。今所明三位即當其意。今第一位即當住前信想菩薩。第二則當三賢位。非黑白法即無流法。第三則當四加行位。當但無流者約義次第判之。非謂此位純無流相續。義門者何。謂從有流住入無流雜位。從難法入但無流。人空無流空竟淨位入法空位。入法空位則二空所顯真如出現。是名地道。由此次第要立三劫耳。○二地中四阿僧祇。
    論曰地中釋曰初地(至)攝二地。釋中初明四位攝十地。次諦有三種下釋諦三種。次菩薩如昔下明依四位住。次菩薩立誓下明四位行六度。此中初明依四位行施。財物受者。行於滅盡如次貪瞋無明怖畏之境。可知。滅盡者謂財等滅盡。次如昔所立下明依諦等行戒。次如昔至能忍下明依諦等行忍。次如昔至能作下明依諦等行精進。次如昔至能思下明依諦等行定。後如昔至了達下明依諦等行般若。次隨應。知下釋四位名義。次三諦下明四位三種能摺А4我乐B攝下明諦捨寂靜智慧互攝。次是故六波下明諦等為六度作至攝長淨之因。次初以諦下明諦捨寂靜是道中道始中終智慧涉始中後。後四依與下廣明四依與十地相攝文者可解。○三結。
    為此義故(至)僧祇此是別部所執與枺髀}教其旨稍異。不可故加評量也。○後三十三阿僧祇劫說中初問起。後答釋。今初。
    論曰復次釋曰有諸(至)三十三釋中初明欲顯地前三阿僧祇有別。後欲顯入住下明欲顯十地位中安立三十三劫。可知。○三答釋中二。今初地前。
    論曰方便釋曰地有(至)向行釋中云云。此與上七阿僧祇劫中地前三位大旨相同。可解。明精進行中不借樂厭者。借字恐惜字铡肌!鸲厣稀
    論曰於中釋曰為除(至)義如前釋。釋中初明由所對治有三故立三劫。次明三品道翻破三惑。次結立三劫由。後明此三十三阿僧祇劫與本說三大阿僧祇劫同等但由開合而有別。○三明三劫修始。
    前已說論曰如此(至)成就釋曰菩薩成就。
    唐譯曰。如說經三無數大劫得佛菩提。無始生死數修施等。數值諸佛。齊於何時名最初修三無數劫。故以伽陀顯釋此問。清淨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願力。應知常值諸善知識。堅固心昇進者。謂發牢固心起增進行。牢固心者應知所發大菩提心。諸惡友力不能令捨。增進行者應知現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終無退減(云云)寂曰。隋唐兩譯並出伽陀。今譯四句不他伽者恐有脫語乎。上來五章入因果修差別勝相品竟。○自下第九釋依戒學勝相品中二。今初標品名。
    釋依學勝相品第九○二正釋文中二。初問起。後答釋。今乃初也。
    論曰如此釋曰前於(至)應知○二答釋中亦二。初指本說二正說。今乃初也。
    論曰應知釋曰地有(至)此知○二正說中三。一徊標四種差別。二廣釋四種差別。三指廣說。今初。
    論曰若略(至)深差別。釋曰若廣所行。唐譯釋曰。此中問答辨諸菩薩所學尸羅於聲聞等有大差別故名殊勝。又此增上戒等三學即前所說波羅蜜多自性所攝。何故別立。於先所說波羅蜜多別義建立。今當顯示為顯展轉相因性故別立三學。謂依尸羅發生靜懀А鸵漓o懀А0l生般若明共不共中初正辨共不共。後此二等下明非止不具學處有別共學處亦有不同。餘文可解。○二廣解四種差別中二。初明四種差別。後結釋。初中有四。初明品類差別中二。初明三種戒。二明三戒能名三法依止。今初。
    論曰品類(至)益戒釋曰論比(至)益戒。三聚戒者。如瓔珞經下大集經四(十四紙)瑜伽論四十二十七十五七十八地論四(二紙)等說。華嚴十九(七紙)云三種戒。或云三種淨戒。不出別因。諸說異同。如梵綱摘葉辨。今論所說大旨同於瑜伽第四十所說。可尋。明攝眾生戒出二四種。初以善道及三乘益為後因。四種可知。云何此三下明大小受持分滿不同。文旨可解。○二明三種戒能為三法依止。
    論曰此中依止釋曰若人(至)眾生此中初明初戒為二戒依止。如上引瑜伽七十五(三紙)明律儀戒為後二戒所依。次明攝善法戒為一切善法依止。次明攝眾生戒為四攝依止。次明三種戒同。此中初明信等五種於此三戒為通別因。次明六法為因。可解。次明四種因。瑜伽四十云。云何菩薩自性戒。謂若略說具四功德(乃至)何等為四。一從他正受二善淨意樂。三犯已還淨。四深敬專念。無有摺福ㄔ圃疲⿵V說可尋。次明四種菩薩戒清淨因。此中前三可解。第四由具根本等者。謂具五支戒。涅槃經拢衅氛f五支戒。一者根本業清淨戒。二者前後眷屬餘清淨戒。三者非諸惡覺覺清淨戒。四者護持正念念清淨戒。五者回向具足無上道戒。如大乘義章第十釋。寂曰。此釋未詳。此五中初三為律儀戒。第二是性戒。第三是遮戒。次二如次定道二戒。第五是大乘戒。與今全同。可知。後此三種下明三種戒體用。文旨明著。可解。○二明共不共學處差別中三。一明六學處。二明不共學處。三結共不共。今初乃也。
    論曰。共學釋曰殺生(至)學處性遮差別如梵綱摘要辨。此中初約染心所犯以明性罪。次約有制無制皆悉成罪以辨性罪。餘文可解。○二不共學處中二。初約別戒明不共。後約三業明不共。今初。
    論曰不共(至)無罪。釋曰謂立(至)不犯。釋中興相地拔草等餘如來制意。引安居一例以安不共。具如瑜伽戒本中出不共學處亦有相摺畬W處現前時應行不應行分齊。可知。○二約三業以明不共。於中分二。初正明三業差別。後略辨應行不應行四句。今初。
    論曰菩薩(至)此事釋曰戒類(至)云何此中初明所制別。次明戒體別。次明犯相別。後略明菩薩所應行。釋中言七種覺觀者。地持論四。成論第十六說八種惡覺。一欲覺。二瞋覺。三害覺。四親里覺。五國土覺。六不死覺。七族性覺。八輕侮覺。今言七者。蓋乃前七覺也。是辨三覺四尋耳。四種尋者。謂親里等四出於俱舍論二十一。可尋。○二略辨應行不應行四句。
    論曰若略(至)修行釋曰若有(至)修行。次舉女人譬。瑜伽四十一云云。與今義別。餘文可解。寂曰。無性論七明共不共差別中不出女人緣者善矣。可察。如女人緣者。是性罪現行應於甚深別中而論○三結共不共學處。
    論曰如此釋曰如(至)有幾種。文旨分別。可解。菩薩至復有下乃起下之語。○三廣大差別。
    論曰廣大(至)廣大釋曰廣大(至)差別。此中總別。總中釋出四義。大乘光等次品當辨。別中第一廣大。謂如來藏心本來清淨。與諸雜染法而不別應故。此心發生則一切惡無不離。又藏性具恒沙勝德故。此心發生則一切善無不修。又藏性具同體大悲故。此心發生則一切生無不度。此藏性即真法界。橫同十方豎徹三世故。時節無除。功用無餘。大矣哉菩薩尸羅。一心真當界為三種體性。自利利他為功用。要知。第二廣大中言六度四攝各有九品。瑜伽論第三十九(初)至第四十四(終)明六度四攝各有九種相。地持亦同。可尋。第三廣大中以四釋釋利益安樂意。可解。第四廣大中三種戒是三德因。六度四攝因中有九種相。故果上亦有此九所熏習之德。可知。次明三義廣大。後結兩乘異。可知。○四明甚深差別中三。一正明性罪現行。二明變化逆行。三結釋今乃初也。
    論曰甚深差釋曰菩如是瑜伽四十一(五紙)所說與今旨同。但文少異耳。然性異現行有釋家諍。如摘要辨。○二明變化示現逆行中二。初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