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106摄大乘论略疏 >

第15部分

106摄大乘论略疏-第15部分

小说: 106摄大乘论略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屬。次復次曰下更明名義了不了二法各異。次復次可若下引例證名義各異。後由如下結釋。可知。○第六入資糧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入資糧章第六。○二正釋文明第七處中二。初明四如實智。後明入唯識觀。今乃初也。
    論曰由四。釋曰此即(至)實智。此中初正明四尋思所引四如實智。後結四尋思四如實名義。初中四節。可知。瑜伽論三十六云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名尋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如實了知。謂如是名為如是義。於事假立。為令世間起想起見起言說故。若於一切色等想事不假建立色等名者。無有能於色等想事起色等想若無有想則無有能起增益執。若無有執則無言說者。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事尋思唯有事已。觀如一切色等想事性離言說不可言說。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自性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尋思唯有自性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所有自性非彼事自性而似彼事自性顯現。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燄火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云何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差別假立尋思唯有差別假立已。如實通達了知色等想事中差別假立不二之義。謂彼諸事非有性非無性。可言說性不成實故非有性。離言說性實成立故非無性。如是由勝義諦故非有色。於中無有諸色法故由世俗諦故非無色於中說有諸色法故。如有性無性有色無色。哪是有見無見等差別假立門。由如是道理一切皆應了知。若能如是如實了知差別假立不二之義。是名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愚夫於此四如實智有所闕故不現前。故便有八種邪分別轉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渭由此邪分別起諸雜染(云云)。
    ○後明入唯識觀中有二段。初觀四境遣外塵。二證得意言分別遣分別。今乃初也。
    論曰若菩(至)為量釋曰已入(至)通達十信三賢四善根通名如行。初修觀時觀名義自性難似顯現唯是意言分別難此無別外境。此中初觀名。次此義依下遣義。後此名義遣自性差別。如是四境唯意言分別似而顯現耳。○二證得意言分別遣分別。
    論亦如是(至)識觀釋曰是觀(至)真觀。此中初明證得一切唯是意言分別不見四境。次明境已無故分別亦無有實體。後結四尋思四如實智觀意言增入真唯識觀。○第八處方便中二。今初問也。  
    論曰於唯釋曰此下(至)入譬。○二答釋中有二。初答第一問明所入法。二舉譬答第二問。初中亦二。初略敘所入三法。後重釋所入法乃初也。
    論但入唯釋曰此下(至)得入此中三節。初明入唯量。次明入唯二。後明唯種種。明唯二中。因者即相識。果是見識。所依能依亦應準知。明唯種種中與隋唐譯頗異。隋譯云。唯是一識。種種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唐譯云。種種性者唯是一識顯現。似有種種相非速疾故別別而現諸譯各有道理。未知熟正。三法即指上三節。可知。○二重釋上所入三法。
    論曰名義(至)生故釋曰名義藤譬。此中三節。初明六相無義。顯入唯量義即指定實法。名義及名義上自性差別唯是意識量。無定實法故言冰相並無義。次由此下明入唯二。於相見離言依他性遣能所取分別性。後一時下明入唯種種種種相貌非有似有。是依他離言種種非情計種種。可知。為顯入三性等者等起下之語。○二舉譬答第二問中二。初舉譬喻。二合譬明入三性。初中有三。初明於藤蛇亂智轉。次乃明蛇智不起唯藤智在。三明藤智亦滅知真。今初。
    論曰譬如(至)有故。釋曰人見(至)法故。此中舉蛇想譬分別性三煩惱者謂皮肉心三煩惱。如上已明。二若乘者字倒。可知。二乘唯有法執分別性。凡夫人法具有。此二執相猶如藤上蛇。虛妄不有。可解。○二明蛇智不起唯藤智在。
    論曰人已(至)智在釋曰於依(至)智在此舉蛇智滅時藤智自生。譬了依他性則分別性滅。可知。○三明藤智亦滅知四塵實。
    論曰此藤(至)可滅釋曰若人(至)可除。此舉分析藤唯是四塵似藤而現無有實藤以譬依他細執料滅入真實性。○二合譬明入三性中三。初入分別性。二入依他性及以真實性。三總結。今乃初也。
    論曰若如(至)蛇智。釋曰一如(至)別性六相無義如上已明。文旨分明。可解。○二入依他性及真實性中二。初略明入依他性及真實性。後重廣明證真如法界入真實性。今乃初也。
    論曰於伏(至)智故。釋曰於入(至)實性。藤智譬依他性。四微譬真如。菩薩先以依他性遣分別性。今亦依真如無生性智遣依他假智識入真實性。是名入依他性及真實性。○二重廣明證真如入真實性中二。初承上起一。二正釋。今乃初也。
    論曰如此釋曰若菩(至)實性。本文承上入分別性入依他性以問入真實性。釋中略明入三性。可解。○二正釋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亦二。初明伏滅塵想。後明入真觀。初中有二。今初正明伏滅塵想。
    論曰若捨(至)塵想。釋曰若菩薩(至)塵想此明修此觀位先所聞數習熏修力能伏滅塵想。是乃前所熏習聞思慧功成位真修現前之趣也。○二明伏滅塵想由。
    論曰以一(至)得生釋曰昔意(至)得生。此中本文上句明一切塵不生所以。下句明一切想不生所以。釋論之中。總明塵想不生。而不分句釋。會本全為二段者。蓋不得釋論之文旨故耳。○二明入真觀。
    論曰由此(至)實性釋曰由菩(至)為名釋中二問。以二義酬此問。初以無分別智為名。後以至究竟名為名。是名為菩薩將入真觀時所住。究竟名至下當知。次以無分別智證真如法界為酬第二問。次明菩薩無分別智證住真如法界。故心行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十種平等者出於十地經論第八(初紙)後由此義下結入真實性。前說菩薩下起下。○二偈頌。
    論曰此中(至)別境釋曰為答(至)如境。此結頌明第十究竟名是菩薩所住。音字合三十七者。大品廣乘品。智論二十八·四十八·八十九華嚴五十八。涅槃經第八。大集經第四。大日經具緣品等。說四十二字門大集第十(十八紙)說二十九字母法門(云云)○○二總結。
    論曰如是釋曰如此(至)勝相。上來入資糧章竟。○第七入資糧果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攝大乘論釋第九。
    入資糧果章第七。○二正釋文中三。初開章。二正釋。三結釋。今初。
    釋曰由入(至)有八種。○二正釋中八種果。今乃初三。一得勝時。二得勝方便。三得勝果。
    論曰由入釋曰此文(至)攝故。釋中初明得勝時。次明得勝方便果。後明得勝果。又障名攝者。三煩惱者是地所對治故。○第四得勝通達果。
    論曰善通釋曰即明(至)二乘。釋中以三義明勝通達。初由得四依者。四依有三種。謂人四依。法四依。行四依。今乃指法四依。法四依者出認涅槃經第六大乘義章十一本法苑珠林百十八等。依法不依人者。謂菩薩自深通達法性得決定智。不由人語而心移轉。故言依法。第二釋云云。十地即法界始終。出障顯出必有此躇通達此始終。故云善通達。第三釋中言四種方便者。指四尋思四如實。二方便者即指尋思如實二方便。凡夫不達生死苦故不修二方便。二乘不達不住涅槃故速修是方便趣求涅槃。菩薩不然云云。餘文可解。○第五得勝定位果。
    論曰得生釋曰即明(至)佛家。如來家即一真法界也。入見道位無分別智冥合真如法界。是名生佛家。餘文可解。○第六得勝恩養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自苦。是亦通達法界故。即見自他法界平等成四種恩養而自利利他所究竟。般涅槃為歸處。無餘依涅槃界是一切乘所歸處。是極無上甘露界可知。○第七得勝意用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解脫文旨明著。可解。四攝者如大品二十六。智論六十六·八十九。瑜伽四十三。倫記十下(二十八紙)等明。可尋。○第八得勝至得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平等可解。○三結釋。
    論曰此觀。釋曰菩薩(至)次第。上來入資糧果章竟。此一章文在隋唐譯僅十二行。文養極略。結釋三見全無。可見。○第八二智用章二。今初標章名。
    二智用章第八。○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復次釋曰此問(至)益用。○二答釋中二。一明入唯識觀。二正明二智用。初中有二。初明入唯識觀。二正明二智用。初中有二。初明入唯識觀。後標二智。初中亦二。初所緣境。二能緣智。今初。
    論曰由緣釋曰先明(至)無倒釋中通法四品可知。初三品乃聲聞乘見諦智所緣境。上上品乃大乘二智所緣境。可知。唐譯云。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云云)釋曰。此後得智復何所用。無分別智。不能宣說諸因果法無分別故。(云云)○二能緣智。
    論曰出世(至)智故。釋曰即第(至)方便。止觀義如涅槃經三十一。及瑜伽三十七·三十八·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倫記十一上(二十五紙)十八下(十三紙)等明。瑜伽七十七(十三紙)說奢摩他毘缽舍耶已云。一切勝三摩地皆此二所攝。又云。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二能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俊疄闃I。所謂相縳粗重俊圃啤!疳針硕恰
    論曰由無(至)智故。釋曰欲顯(至)難得。寂曰。此章從由緣至毘缽舍那故是明根本無分別智。從由無分別至相智故是明後得智。應思。○二正明二智用中二。初明本智用。後明後智用。初中有二。一正明三用。二結三用。初中有三。今初滅障。用。
    論曰為除釋曰此下(至)識中。此中初列三用。次釋滅除二字。次釋共阿梨耶。次釋本阿梨耶。後更明種子因果。此一段文最奇矣。隋唐兩譯其文極略。義亦未了。可知。○二立因用。
    論曰為生釋曰即明(至)菩提菩薩所行雖過塵數總攝六度。至下當。○三得佛法用。
    論曰為轉(至)智智。釋曰此下(至)智德。此乃三德四無畏。可知。四地畏者如智論第五二十五(二十紙)初雜集十四等明。○二結三用。
    論曰故入釋曰為成(至)後智。此中初正結上三用。入觀後下乃起下文。○二明後智用中。初正明後智無顛倒。後明二利用。今乃初也。
    論曰無分(至)顛倒。釋曰此文(至)流故。此中初標智無例。次明本識依他性是因。所生識識相識是分別性是果。菩薩於此因果中正知正見無復顛倒。三相即根塵識也。內外相等者如上第卷明。後明菩薩後智了達如幻等不由見聞覺知而取諸法定實相。何以故。一切法唯本識所流故。○二明二利用。
    論曰由此(至)偏倒釋曰如幻(至)利他二文可知。五明者如瑜伽論第十三至十五及第三十八倫記十上(十三紙)等明。○第九二智依止章中。二初標章名。後正釋文。今乃初也。
    二智依止章第九。○二正釋文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是時釋曰此問(至)此法釋云真境者。前所謂極通境即三無性真如也。四種三摩提如次下說。○二答釋中二。初明四種三摩提。後結釋。初中有四。今初光得三摩提暖善根依止。
    論曰由四(至)依止。釋曰樂觀四分。此是下品。無塵忍未離三相。三相者即三輪相。謂能忍所忍忍者。或可指觀善成就因緣。惑者即分別也。光得三摩提唐云明得。三摩提名如瑜伽倫記四上初明。五分五智未詳指何。瑜伽第十二明拢逯Φ匚迓}智三摩地。倫記四下釋之。雖是拢ㄒ嗤ǖ厍啊=衲巳胍姷婪奖愎示呶宸治逯呛酢4胃5孪鲁趺髋小4蚊魍ㄟ_分。通達是見道也。次明善根。次明依止。後復釋通達分。○第二光增三摩提頂善根依止。
    論曰於最釋曰已離(至)云何。是最上品。無塵忍光增。唐譯云。明增。頂三義可知。已說菩薩下乃起下之文。可解○第三通行三摩提忍善根依止。
    論曰於是四(至)依止釋曰若菩(至)名忍此中初明四如實智。入唯識觀。依除無明及疑惑。次明入真義一分了悟無相性。後明此定即非安立諦忍依止。餘文可解○第四無間三摩提。世第一法依止。
    論曰此三(至)依止釋曰此三(至)第一此中初明先了別無相生。今復思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