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姆牛萑淮蟪勾笪蛎餍募裕姑獠涣擞泄В还鞘惫。倬褪橇耍故怯兴幻狻�
由此可知,这个事情真难,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不但我们自己修行容易,我们依这个法门弘扬度化,帮助别人也容易,不会发生过失,这个就是不是深入体会佛法的人不知道,我们中国俗话常讲,初生之犊不畏虎,他不知道害怕,他说得还头头是道,还得意洋洋,我过去也干过,幸好归到这个法门,要不归到这个法门的时候,真是可怕过去做的太可怕了,胡说八道,所以事实真相明了之后才晓得,所有法门里头只有这个法门没有过失,其它法门就是彻悟了都还免不了有过失。
这一段末后,这是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声闻众少,菩萨众多,这是属于大乘佛法,菩萨众的上首是文殊师利菩萨,只举了一个人,在五十五页第四行最后一句,为我们解释菩萨众,这个菩萨众里面虽然这个文很短,善导大师也把它分成七段,这个七段我不要细说,在这个经文里面,从倒数第四行起,一共有十行文字,这个十行文字诸位同修一看就知道,是无量寿经上的文字,赞叹菩萨的德行的,所以这个也不必说了,可见得祖师注经字字都是有依据的,绝对不是自己随便说的,这一段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都有详细的解释非常重要,应当效法,应当向这些菩萨们学习,净宗的经典,最重要的是三经,后来祖师大德给我们加上两部,魏源居士为我们加上了普贤行愿品,印光祖师为我们加入大势至圆通章,成为净土五经,我也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我也想找个经加上去,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没得加,这个五种已经圆满了,确确实实圆满了,真的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
净宗经典不多,份量很少,对现代人修学就非常方便,有很多人,对于佛教很羡慕,但是他不敢学,问他为什么呢,佛教的经典太多了我一看都害怕,一看到大藏经本都害怕,把他吓倒了,所以跑到基督教去,为什么你去呢,基督教就一本嘛,原来他选择,他是选择简单选择少的,我们就告诉他,佛教经典不多,比基督教那个还少,基督教厚厚的那一本,密密麻麻的看得眼睛都看花了,我们佛教的时候,你看净土五经印出来薄薄的一小本,全都在里头啦,这个事实他不知道,他要知道这个事实一定选择这个经本,他也不至于去选择基督教的新旧约去了,由此可知,现代人无论是中国人外国人都喜欢简单,也都喜欢容易,愈是简单愈是容易的,最契现代人的根机,所以无量寿经上说,法灭尽经上也这么说,将来佛法在这个世界统统灭尽了,无量寿经最后灭,灭尽之后无量寿经在这个世界,还能够再延长一百年,原因在那里,简单明了,现在我们中文无量寿经总共有九种本子,这九种本子我们都把它看一看,然后大家来选择,现在民主投票,你们想一想看,那一种本子可以留到最后,我们用投票的方式就行了,现在九种本子我们都印出来了,诸位同修都看到了,实实在在说,九种本子里面最好的本子,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这个本子确实是集五种古译之大成,这个古译本里面精要的东西统统都在里面,而且字字句句都是原文,他没有加一个字,没有更动一个字,这是他对于我们大众负责任,真正负责,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会集本,我们今天得到了,这是佛法当中无上的珍宝,我们要重视它,要认真来学习。
假如我们的工作非常忙碌,没有时间来读诵来研究,那怎么办,至少要抽一点时间出来,把这个经文里面最重要的部份,每一天至少要念一遍,我们现在也把这一部份编入课诵本里面,我们的课诵本还没有印出来,正在印刷之中,还没印出来,我们把四十八愿,就是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当做早课,将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个六品经里面所开示的都是教我们断恶修善,都是劝我们积功累德,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创造我们美好幸福的命运,命运自己可以创造,幸福确确实实可以求得,视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准备功夫,为什么说准备功夫,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上善之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善到那里去给人家格格不入,阿弥陀佛欢迎我们,那些大众不欢迎,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所以依照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修行,修成上善的品格,到那地方去跟那边的同修才能够相处,所以这个这两段文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把它列入晚课,这个课诵本印出来之后,希望的时候将来也能够普遍到全世界,希望净宗同修都能依照这个课诵本修学,决定得利益,此地菩萨众多,就是说明这一个法门是大乘法门,这个法门是度根熟众生的,根熟不仅是一般的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是这一生当中成佛机缘成熟了,这个是此经此法门所接引度化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珍惜不思议的机缘,这是化前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底下这一段就是本经真正的发起因缘,这个发起因缘要跟现代我们这个社会来观察,的确很相似很类似,在过去像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少,现在这种事情很多了,几乎常常在这个报纸新闻里面都能够发现是愈来愈多了,社会也愈来愈乱。这个法门愈来愈是大众的需要,而且真的是迫切的需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将其它大乘佛法统统舍弃掉了,就是这个法门是迫切需要的法门。 其它法门虽然好,不能救急,这个法门救急。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观无量寿经疏 第六卷 华藏图书馆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六面,倒数第三行。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我们从这里看起。这是本经,我们就全经段落来说,是第三段,全经第三段。善导大师将这一段文判作‘禁父缘’。在这个注解五十七面,倒数第三行。诸位能看得出来,这个就是这一段的小标题。这个里面总共有七个小段落,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这个第一段里面就是‘尔时王舍大城’,先把这个事情发生的处所给我们说出来。这一桩事情是在王舍城发生的,世尊这个时候也正好在王舍城,这个城外就是灵鹫山。讲经说法,现在这些地方在印度都变成了佛教胜地,旅游的胜地了。发生什么事情呢?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呢就是发生了一次政变。这个政变非常严重,是儿子要夺父亲的权位,发生这么一个事情。这个事情观起来看,一个是这个国家的变故,因为这是太子篡夺王位,又属于一个家庭的悲剧,所以这等于说是双重的苦难。这就是比一般这个事变确实要严重得多。这个政变的人就是阿阇世,我们从这一部经里面看到阿阇世王,他所造作的行为就是佛经上讲的五逆十恶,几乎他全都造了。他为什么会造这样重的罪?造这样的恶事?诸位要知道,他必有因缘。世间无论是善,这个是善是恶,从果上我们要追究它的原因,从因行,我们要能够想到未来的果报,这才能把这一桩事情真正的搞清楚、搞明白。这一个王子,‘阿阇世王子,随顺调达恶友之教’,如果从表面上来看呢,这是交友不慎,交一些坏朋友。这个坏朋友鼓励他政变,夺取王位。这一段事情,善导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把这个前因后果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
在第一段,他这个注解也分为七个段落,第一段给我们介绍王舍城名称的来由,这个大家自己看就晓得。第二段里面就说明这个政变的前因后果。‘阿阇世’是梵语,梵语这个‘阿’翻作‘无’。你看这个阿弥陀佛,‘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翻作这个‘无量寿无量光’,阿阇世呢,这个‘阇世’是翻作‘冤家’,就是这个人是报怨而来的,不是报恩来的,这是报怨来的。
‘未生怨’,没有生,没有出生跟父母已经就有冤仇了,叫未生怨。这个注解里面都有。这是什么个原因呢?原来这个老王是国王,频婆娑罗王年岁已经很大了,没有儿子,没有生儿女。这个心里常常想到将来王位继承的问题,所以到处去求神拜佛,想求一个儿子。有一个,这是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算命看相的一个专家,这个人很有能力,给这个国王相命,告诉国王。他说你命里头有儿子,就是有一个仙人,现在在山上修行,将来他死了以后,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子。这个国王听到了很欢喜,这个儿子前生是个修仙的,修道的人,这个非常难得。于是就照着这个指示,他就到山上去找这个仙人,就派人去找,真的找到了。这个仙人修行很不错,他有神通,他对未来的事情,他知道。这个国王派人来传达国王的意思,说是三年之后,你死了之后到王宫里面去投胎。那个仙人点点头,他说还有三年,这预知时至,他知道这三年以后的事情,不是现在。这国王等儿子等得太着急了,心太焦急了。三年等不及,要求这仙人赶快来投胎;换句话说,你赶快死就是了。仙人不同意,不同意。这国王说,既然你是命里头做我的儿子,我是国王,你无论是修行人,也在我管辖之下。他就派人把这个仙人杀掉,这叫结了冤仇了。这个杀了之后,这个仙人就投胎,投到他家里做了王子,就是这个阿阇世王,是这么一个因缘。本来是个好因缘,结果搞成一个冤家对头了。
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四种缘,这四种缘非常深的时候,就成一家人,如果是疏远一点,那就是亲戚朋友。这比较疏远,如果没有缘份,你见面的时候决定不会打招呼的,不会留意的。你在街上走路,人家跟你点头笑一笑,前生都有缘份,都有个善缘;素来不认识的人,也瞪你一眼,那前生有恶缘。这个缘呢,这个缘很小,没有太大的伤害,过去就算了。像这种恩怨结得深,这个麻烦就大了。所以佛给我们说,这个父子四缘,所谓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别的,没别的事情;若不是这四种关系,绝对遇不到。世间人迷失了事实真相,在恩怨里面必然又要加深,说实在的,这个恩会变成怨,怨不会变成恩。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为什么说三界通苦?乐会变成苦,苦可不会变成乐。这个是事实真相,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的人,决定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
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呢?善缘最好也不要结。人在一块好,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了,所以善缘也不好。所以佛教给我们结法缘,法缘是清净的,这个是佛法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人与人相处,所谓是君子相交淡如水,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才不会变质。凡是好过头会变质,坏过头也变质,一定要保持平淡。
现在这些恩怨已经变成一家人,那怎么办?这问题严重啦!真的,不学佛的人严重,非常严重,这个恩恩怨怨,报来报去,没完没了,真可怕!生生世世纠缠不清,苦不堪言。你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有这些人缠着你,找你的麻烦,障碍你。这个总合起来讲,这叫魔障,就是这些人来障碍你。学佛的人明白了,事实真相完全了解,无论是恩是怨,是讨债是还债,我们把这些统统放下。劝他学佛,把所有这一些有关系的人,我们统统从今天起都把它改成法缘,把世间这个人情的眷属都变成法眷属,这样就好。
可是在这个地方,这个法眷属也有了问题。什么问题呢?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他跟释迦牟尼佛是两重关系,在世法里面讲,他们是堂兄弟;在出世法里面讲,他们是师生关系,是法眷属。法眷属里面还牵著有这个亲属的关系在里面,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阿阇世叛逆了父母,提婆达多背师叛道,结果是世间眷属跟法眷属都出了问题。
现在这个世间儿女不孝顺,徒弟诽谤老师,不认识老师,有什么好奇怪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所以要晓得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地方实实在在,这些人叫现身说法来教导我们,对于顺境、逆境都不要放在心里,这个道业才能成就。‘障缘’,就是障碍的这些因缘,才能够舍离。善导大师,这个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诸位自己去看,我们就不多说。
‘提婆达多’,在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这些人我们不能把他看轻了,他是大权示现。换句话说,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这出戏里面有扮演正面的这些角色,也有扮演负面的那些角色;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