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 的佛性说-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釋恆清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
1997。07出版
p。25…52
25頁
《大乘義章》的作者淨影慧遠 (523…592)(裕А1) 是南北朝後葉
之義學大師,亦是地論南道學派的集大成者。由於他精通義學,著述
量豐理深, 被後世譽為「隋代三大師」, 與天台宗的智顗(
538…597) 與三論宗的吉藏( 549…623) 齊名。 慧遠本姓李,祖籍敦
煌,後來寓居上黨的高都,年十三時即從僧思禪師得度,並從阿闍梨
湛律師遍學小大經論,二十歲受具足戒,以法上為和尚,順都為阿闍
梨,慧光十大弟子為尊証。隨後慧遠又跟隨大耄蓭熚逑膶W習四分律
,得以剖析約斷滅諍犍度,使之理會文合。歷經多年對經律論三藏的
鑽研後, 慧遠最後專師法上學教,(裕А2) 通達義理微奧,延承地論
之學。
承光年間,北周武帝在鄴集眾僧於宮殿,敘議廢教,當時五百餘
僧眾中,唯獨慧遠神色自若與武帝數番論辯,嚴詞抗諫,其不顧生命
護教的精神,曾令上統等諸師感動得泣而謝之。周武法難期間,慧遠
潛耄ъ都晨の魃剑瑢Ub《法華》、《維摩》等經。隋朝立國後,慧遠
大開講筵,帝敬重之,敕住興善寺,後又為慧遠建淨影寺。《續高僧
傳》記載,慧遠在淨影寺「常居講說,弘敘玄奧辯暢奔流,吐迹陨
宣談曲盡,於是四方投學七百餘人,皆海內英華。」 (裕А3) 可見其
弘化之深。 慧遠深闇佛理,
───────────────
裕А1: 有關淨影慧遠的傳記,參閱《續高僧傳》卷 8,《大正藏》卷
50,頁489上…492中。
裕А2 :法上師承慧光,而慧光又師承勒那摩提學《十地經論》。慧光
為地論宗之元匠。
裕А3 :《續高僧傳》卷8,《大正藏》卷50,頁491上。
26 頁
又勤於講述,隨講出疏,共有《地持疏》五卷、《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經並勒
為卷部,四字成句,綱目備舉。另有重要著作《大乘義章》十四卷、
《法性論》等凡二十部一百餘卷,可見著述之豐。
《大乘義章》猶如一部佛教法義的小百科全書,以法數類聚方式
詳釋重要的佛教詞彙。《續高僧傳.慧遠傳》說:「《大乘義章》十
四卷,合二百四十九科,分為五聚,謂教法、義法、染、淨、雜也,
並陳綜義差,始近終遠,則佛法綱要,盡於此焉,學者定宗不可不知
。 」,(裕А4) 然依現行本,則有二十卷,二百二十二門,缺「雜法
聚」。其內容目次如下:
1。教法聚─經典編,共三門。
2。義法聚─教義編,包括佛性義、二諦義、八識義等,共二十六門。
3。染法聚─實邸幦揪壠穑⿶懒x、苦報義等,共六十門。
4。淨法聚─實邸帨Q緣起,包括五戒義、六波羅蜜義等,共百三
十三門。
《大乘義章》各篇之法數多從小數漸次增至大數,自六世紀後,
中國佛教頗流行這種以法數自小至大排列的類書。(裕А5)《大乘義章》
含蓋內容很廣,義旨明晰,成為佛教術語解說的主要參考。由於慧遠
屬地論學派,故其詮釋多以真心緣起之立場立論,雖如此,慧遠亦參
酌當時流行的成實、攝論、毗曇、三論等諸學派的教義,對了解南北
朝時這些教派思想頗有助益。再者,《大乘義章》引証賅博,廣引大
小顯密之諸經論釋,保留了不少珍貴的一手資料。
慧遠的佛性思想主要出自《大乘義章.義法聚》中的〈佛性義〉
一章,此章置於「義法聚」之首,其內容之詮釋詳細且有系統,可見
慧遠對佛性義之重視。(裕А6) 他將佛性分五部分論述,分別為:
──────────────
裕А4 :《續高僧傳》卷8,《大正藏》卷50,頁491下。
裕А5 : 慧遠的師父法上即曾撰《增一數法》四十卷;智顗亦撰有《
法界次第初門》,建立修禪六十科之法數。
27頁
(一)釋名,(二)辨體,(三)料簡有無內外三世當現之義,(四)明因義,
(五)說性所以。
以下依序詳論慧遠的佛性說。(裕А7)
一、釋名:佛性的意義
慧遠將佛性的意義分成「佛」和「性」二字加以解釋,他說:
佛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覺,返妄契真,悟實名覺,舉佛樹
性,故明佛也。(裕А8)
「佛」(Buddha)是「中國之言」,所謂的「中國」是泛指佛法傳
播的地帶,而此處的「中國」顯然是指佛教發源地印度,而中國之「言」
則是指佛典使用的印度語言─梵語。Buddha的中文義譯為「覺」,含
有「返妄契真、悟實」的意思。事實上,Buddha 一字是梵文動詞budh
(enlighten)的過去分詞當名詞用,((裕А9)意思是「覺者」
(enlightened person)。總之,佛(覺者)字義明顯可知,至於「覺悟」
的內涵為何,則非三言兩語可道盡。
「佛」與「性」合用時,其意義因不同經論或論師的詮釋而顯得多
──────────────
裕А6 :根據《續高僧傳.法上傳》,慧遠之師法上曾撰《大乘義章》
六卷,《佛性論》二卷,與慧遠的著作《大乘義章》及其中的
〈佛性義〉同名。可惜法上的著作已佚失,無從比較兩人思想
之異同,但從兩人著作同名之事實而言,想必慧遠深重其師之
影響。
裕А7 :參閱廖明活〈淨影慧遠的佛性學說〉,《中國文哲研究期刊》,
第四期,1994年,頁263…286;富貴厚章信,〈淨影慧遠?佛性
說〉,收於橫超慧日編,《北魏佛教?研究》,平樂寺書店,
昭和53年,頁205…243。
裕А8 :《大正藏》卷44,頁472上。
裕А9 : Budh(覺悟)加上字尾…ta即成為其過去分詞buddha,如當成
有主動意味的名詞,即指「覺悟者」。
28頁
樣而豐富。若依字源考証,佛性一詞與「如來藏」(Tathagatagarbha)
有密切關係。如來藏是「如來」(tathagata)與「藏」(garbha) 的合
語,而「如來」又是「如」(tatha)與「來」(agata),或「如」與「去」
(gata)的合語。「如去」意為「乘如實道而去」,指由生死到涅槃的解
脫過程,「如來」意為「乘如實道而來」,指由涅槃入生死的慈濟過程。
「藏」亦有二義:一為「胎兒」(embryo) ,二為「胎藏」(womb),因
此「如來藏」可譯為「如來胎兒」或「如來胎藏」,前者象徵眾生如如
來胎兒,因為它是成為如來的要因,現階段雖處於因位,未來必定可
成如來,故有「因」( dhatu) 義和「所藏」義,而後者象徵蘊藏已
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故有「果」義,和「能藏」義。雖然「佛性」
與「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 的意義密不可分,但根據一些學
者的研究,佛性並非譯自 tathagatagarbha,而是譯自 buddhadhatu
,buddhagotra 或 buddhagarbha。 另一個譯成佛性的原因,可能是
與中國傳統思想中人「性」、本「性」的意涵有關。因此,在中國佛
教,佛性一詞逐漸取代了如來藏。
慧遠從四方面解釋「性」的意義: 「種子因本」、「體」、「不
改」、「性別」。
──────────────
裕А10:小川貫一在其所著的〈佛性? buddhatva 〉,(《印度學佛
教學研究》第 11 卷第 1 期,頁 544…545 )中比較漢譯與梵
本的《寶性論》, 發現「佛性」一詞譯自 buddhadhatu,
tathagata…dhatu, gotra 或 garbha。 篠因正成則認為
buddha…dhatu 才是佛性的原語,因 dhatu 除了有「因」義(
dhatu=hetu )之外, 還有「性」義( dhatu=dharmata ),
參閱〈佛性???原語〉,《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11 卷第
1 期( 1963 年),頁 223…226。高崎直道亦有同樣的看法(
參閱 〃 Dharmata, Dharmadhatu, Dharmakaya, and
Buddhadhatu…Structure of the Ultimate Value in
Mahayana Buddhism, 〃 Indogaku Bukkyogaku Kenkga 14,
March,1966,pp。78…94 )。
裕А11:參閱 Whalen Lai,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ayana:
A Study of the Unfolding of Sinitic Mahayana motifs 〃
(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75 ),
pp。107…115。
29頁
(一)、種子因本義:
所言種者,眾生自實如來藏性,出生大覺,與佛為本,稱之為
種。種猶因也,故經說言:「云何名性?性者所謂阿耨菩提中
道種子。」
慧遠認為眾生實有如來藏性,亦即有佛性。慧遠一開始即能點出佛性
與如來藏為同義詞,可見其對真常系思想有全面的瞭解。由於佛性能
出生與佛無異的大覺,故佛性有「種子」和「因」的意義,慧遠舉《
大般涅槃經》中所說的「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中道種子」為經證,也就是說佛性即是諸佛能成正等正覺的中道種子
和原因。慧遠此處所言的種子,並非唯識學中所說的種子( bija),
而是如來藏系所說的種性義 (garbha), 這可從他所引的《大智度論
》的經文得知:「性者名本分種; 如黃石中所有金性; 白石銀性; 一
切眾生涅槃性。」
種子含有種性義,而種性又含何義呢?慧遠在《大乘義章》卷九
中的「二種種性義」對種性有較詳盡的解釋。他依《地持經》將種性
分為「習種性」與「性種性」,而其中「性種性」與上面所說的「種
子」、「因性」意義更相近。慧遠解釋說:
性種性者從體為名,無始法性說之為性。此之法性本為妄耄В
說之為染,隨修對治離染始顯,說以為淨。始顯淨德能為果
本,目之為種。此乃顯性以成種,故名為性種,種義不變,
故復名性。(裕А14)
──────────────
裕12:《大正藏》,卷44,頁 472 上。此段經文引自南本《大般涅槃
經.雍鹌兴_品》卷25,(《大正藏》卷12,頁768上),或北
本《大般涅槃經.雍鹌兴_品》卷27,《大正藏》卷12,
頁523下。
裕13:《大正藏》卷 44,頁 472 上,引自《大智度論》卷 32,《大
正藏》卷25,頁298中。
裕14:《大乘義章》卷9,《大正藏》卷44,頁651下。
30頁
約體而言,性種性者「無始法爾」且不變,故可稱之為「性」,而此
性種性(如來藏或佛性 ) 因為「本為妄耄А共庞腥痉ǎ〉S著修治
能離染顯淨。始顯的淨德是涅槃之「果本」,亦即本具的清淨「性種
」,也就是《大智度論》所說的黃金中本具金性,白石中本有銀性。
慧遠更進一步將二種性與二佛性相比配:「法佛性」即「性種性」,
「報佛性」即「習種性」。法佛性的本有體性在因位和果位時,「體
無增減,唯有耄э@、淨穢」的差異而已,因此「法佛之性轉名性種」
。(裕А15)以上慧遠從「種子因本」的意義解釋佛性,基本上符合印
度佛教如來藏的基本學說。
(二)、體義:依「體」解釋佛性,慧遠分成四方面加以說明。
1。 佛因自體:「佛因自體,名為佛性,謂真識心。」(裕16) 首先,
慧遠認為作為成佛之因的佛性,其自體即是真識心。何謂真識心? 慧
遠於其《大般涅槃經義記》說:「如來藏者,佛性異名,是真識心。
」(裕17)可見他將如來藏、佛性及真識均視為同義詞。在《大乘義章
》卷三末的「八識義」中,慧遠對真識有詳盡的解說。雖然慧遠將阿
賴耶識亦列為真識的八個異名之一,(裕18)可是基本上他的真識義偏
重如來藏思想,與傳統瑜伽學派所說的阿賴耶識,意義有很大差異。
這可由慧遠強眨孀R具有過恆沙佛法的「不空」意義得知,他說:
有人宣說諸法空義,以為真識。對治此執,說真不空。於此識中
,具過恆沙一切佛法,云何名空?故《勝鬘經》中說為不空如來
藏矣。」(裕А19)
──────────────
裕15:《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