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子行三十七颂+葱诚罗珠堪布 >

第1部分

佛子行三十七颂+葱诚罗珠堪布-第1部分

小说: 佛子行三十七颂+葱诚罗珠堪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诚罗珠堪布 讲述

上师法王仁波切曾说,他把《佛子行》听了三百多次,为什么听这么多次呢?因为佛子行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佛、菩萨的伟大的行为,再三地听再三地思维,发愿自己尽快能够行持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的心相续得到一些加持,就听了这么多次。菩提行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作不到,可以发心愿,现在不行也没问题,慢慢学。以前有一个鬼魂附在人身上,他说他们常常在害众生,但是听到其他人念佛子行后,他在七天之内他不想害众生,七天之内他的心里有慈心悲心,七天之内他没有恨众生的心,可见佛子行有很大的加持。此论的作者无著贤论师,因为他有很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在他周围旁生的心里也就得到了加持生起慈心悲心。他附近的猪和豺狼一起玩,麻雀和毒蛇也在一起玩,有这样的奇迹。《佛子行》的作者是这样的大菩萨,佛子行讲的也是很伟大的菩萨行为,所以它有这么好的加持,上师都要听三四百次,那么我们也要多听。听了以后自己要思维,要发愿,这些都很重要,上师说如果有人发愿,这一个句子如果我作到,如果他这样发愿,就可以给他讲。所以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根基和佛子行的内容两个配合起来,适不适合。

《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分三部分,是首义、正义和终义,首义又分为三部分,题义、顶礼与发誓造论。

先讲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即佛的儿子,分为两种,一是语子,一是心子。小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佛的语子,因为他们是由闻佛说法而证悟的;菩萨是佛的心子,虽然菩萨也是佛传法而得到证悟,但是他们行持佛的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称为佛的心子。依何说佛有两种儿子呢,依两种原因,一是依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发起来了以后就叫作佛子,这是从方便方面讲的;另外一个是智慧方面,证悟了般若空性的大智慧以后也叫做佛子。从方便世俗菩提心方面,加行道以上的都叫作佛子,因为他已经发起了无伪的世俗的菩提心,但是他还没有证悟法界。证悟法界的佛子,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学处,菩萨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包含在了三十七个颂词里了,这是题义。

次讲顶礼,“那摩罗个学亚”是梵文的译音,“那摩”意为顶礼,“罗个学亚”意为观世音菩萨,即是顶礼观世音菩萨。从印度的梵文译成藏文时,经文的题目、顶礼词不翻译。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经文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另外是让人们回忆大译师、忆念译经师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些大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根本不懂这些殊胜经论的意思。自从他们翻译以后,我们就可以懂得经论的意义,于是就可以修行,通过修行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呢,我们能够修行成佛都是大译师的恩德。另外,贤劫千佛都用印度的梵文来转法轮,因此现在我们学梵文是为了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一个很好的习气。

下面是顶礼观音菩萨的根本上师。

谁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来”就是生,“去”就是灭,“无来去”就是无生无灭,虽然证得一切法无来去、生灭,但还是尽量度众生,尽量利益众生。谁在这样做呢,这就是殊胜的根本上师和观自在菩萨。因此恒时身、口、意三门恭敬地顶礼。

接着是造论的发心。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亦依赖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的一切利乐是通过佛转法轮后,众生行善而得来的善果,故这一切得乐的来源,就是圆觉,圆觉是圆满的觉悟者,也就是佛。那么佛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是从修行正法而出生的。那么正法又要怎么修呢?这就要依赖知道正法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现在应当说佛子的行为。这四句讲了著作这样一个论典的必要和目的。首义结束。

下面是第二个部分:正义。正义即正文所讲述的意义。分二,前行、正行。前行有七种,是在没有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前,应修的七种法,这是修菩提心的基础。

获得暇满大舟时,自他为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懒散,闻思修是佛子行。

现在我们得到了闲暇和圆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这样暇满的人身,这个人身是多世累劫中,积累福报才得到的,不是无因无缘得到的,故应发起为了自他一切有情从轮回苦海里渡到彼岸的大愿。《入行论》里也有比喻。如果不渡苦海,那么下一世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一个轮船,因此在白天晚上都不散乱不懒惰,精进于闻、思、修这三个主要的事业。我们初学佛的人首先要听法,如果不听法,我们就没有智慧,世间的知识只能使人得到世间的利益而已,得不到出世的法益。佛法里所讲的也有顺应世间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是出世间的智慧,如果我们学出世间的智慧,就能破无明。大圆满等一类法不是很强调理论的,但是,大圆满里面讲过,在末法时代,如果没有闻思智慧就不容易证道。以前的禅宗也不是很注重理论的,南宗的祖师里面也有不识字的人,也开悟了,但这是以前,习气很薄、业障很薄、福报很大的人,我们就不能这样证悟。那么我们怎么能证悟呢,首先要广闻佛法,听《中观》与密宗大圆满之类的一些理论,依靠这样的理论来打破我们的执著、我们的无明。所以,首先闻法相当重要,闻了法以后要深深地思维,然后把闻思结果用之于修行,不修行,那么最后的目的就达不到,这三者能分开。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里面说:后代随我修行的人要很长时间依止金刚上师,心念清净,广闻、广思维显密论典,累积福报,这样福慧双运才能证悟大圆满,否则不快攻证悟大圆满。所以从显宗到密宗,都很重视闻思修。这是第一条佛子行为。

亲方贪心如沸水,怨方瞋心像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前的善知识说最好离家乡有一年的路途,中等的要走一个月,下等的要回去也必须要走三四天的路程。因为在家乡修行容易对自己的亲人生起贪心,贪心生起时好象是水已沸腾一样;对怨仇的方面就会生起瞋心,犹如烈火,难以熄灭。另外住在家里,常常要做家务,去追求现世、世间的圆满,还要安排子女的生活等等,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取舍都忘记,不会生起解脱的念头。所以如果要修一个真正的法,必须要离开家乡。

舍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依静处为佛子行。

第三要依止静处,静处就是离城市、村庄比较远的地方。到了静处,远离了生起贪、瞋、痴的恶境,所以他的烦恼会逐渐地减少,这是第一个功德。

静处也没有可以懒散的地方,而在村庄城市,整天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空耗时间,比如说我们到了学院,如果我们一天不修行,一天不听课便觉得很浪费时间,如果今天没有课,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可惜,但是我们在城市,就是一两年不听课也没有这种感觉,在静处肯定会做善事,或者是听法或者是思维法,或者是修法。另外,到了静处以后和在家乡的心态也不一样。在家乡,总是充满杂念,追求一些世间的法,到静处的时候能看清轮回的过患痛苦,为了追求现世的圆满而过一辈子,没有意义,这时候心里就生起厌离心或者是出离心,心里生起这些厌离心和出离心的时候,就一定会学佛、修行,所以到了静处,善事自然就可以增长了,这是第二个功德。而且因为心里很清净,就得到很多佛法方面的功德,对佛法也就生起了正知正见。这是第三个功德。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遗址,
识客舍弃身客堂,舍此世为佛子行。

第四是不追求世间的圆满,因为长住一的起亲友,总是要分离的,要随着各自的业力走,辛辛苦苦积聚的财物也总是要消散的,否则,死的时候带不走,只有留给后人,如果后人行善,还可以为他超度,如果一般人,就由其来消受。

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现在因为业力的关系而和合一体,心就好象是客人,身体就好象是客堂,但是业感消失或转变了以后,要舍弃而分离的,所以,不用太执著自己的身体。所以要舍弃现世的这些圆满,而追求解脱,这是佛子行的第四条。

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是佛子行。

比如说一个善知识,或者是亲友或道友,在没共住之前,自己的心没有很多的贪、瞋、痴等烦恼,但是自从跟他一起共住以后,心里生起了很多很多的贪、瞋、痴等三毒烦恼,不但如此,而且闻思修事业慢慢地减少。慈心悲心也都慢慢地减少,最后直至灭尽,这叫作邪师恶友,这样无论他是密宗里的金刚上师,还是显宗的善知识,或者是一般的修行者,不敢说他本人没有功德,但是自己和他没有什么好的缘份,如果还是继续交往,最后自己就得不到任何修行方面的功德,生生世世都没有了解脱的希望,所以不要讲他的过失,也不要反对他,但要提前离开他,也这是佛子行。

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尤其爱重佛子行。

这是讲依止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如果跟某人在一起以后,自己逐渐改掉了以前不良的习气,开始喜欢守戒、打坐等闻思修,还有心里慈心、悲心、出离心等等这些念头增多,恶的念头减少,戒定慧或者闻思修的功德,(此功德不包含世间功德,世间功德对于修行反是障碍。)好象是上弦月一样,一天比一天增上,这叫作善知识。找到了这样的殊胜善知识,就必须要爱重他胜过爱重自己的身体,这是佛子行。

自亦束缚轮回故,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是说要皈依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世间鬼神,他们自己还束缚在轮回中,还没有得到解脱,我们皈依他们不可能得到解脱。世间的天神,如果我们供养、祈祷他们,也许能得到现世的一些少许的圆满,但是因为们他没有证悟空性,具有三毒的缘故,他们也有一点点能力来损害自己,所以世间的鬼神最好是不供,所以要“依止不虚者”,就是三宝,如果供养三宝皈依三宝,只有好处、利益,没有害处。

以上是前行的行为,前行修成功后,即可转入正行修法。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一切非常难忍的痛苦,比如说地狱的痛苦,饿鬼饥饿的痛苦,旁生很劳累的痛苦等,这一切难忍的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己造业自己受,佛说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所以,纵使遇到生命的危难,也不再造罪,这是佛子的第八条行为。

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三界。三有乐是指的世间的一些圆满,这些圆满好象都是草头的露水一样,风一吹或者草一动就没有了,很短暂很短暂。这些世间的圆满都是一瞬刹那就毁灭的法,是不可靠的法,无常的法。那么不毁灭、可靠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恒时不变的解脱果,所以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九条佛子行,这是说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对解脱要生起希求的念头。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乐何?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这是说从无始以来,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些母亲在轮回里面受苦,我怎能一个人希求得到解脱的快乐呢?所以,要发菩提心。这是第十条佛子的行为。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真当交换佛子行。

这以下是愿菩提心的行为,愿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诸苦相换,在世间的一切痛苦,是从欲自乐,即为了自己好,从而杀生、偷盗等等恶业产生的。诸佛的来源是发菩提心,作利他的事业,因此,自乐与他苦的交换,是第十一条佛子行。交换的方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和理论,都讲得相当清楚。

谁以大欲我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
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人或非人,以大贪心来夺我的一切财物,或者派人来夺我的一切受用、财物,我不但不反对,不生瞋心,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事都要回向于他,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前面的依止静处、离开家乡,还有离开恶友、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等等;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