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摄大乘论抄-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邷缦氩粶缡苓^。摺}說滅想受定以佛說想受俱無故。八作意信等生過。若立有心信等則相隨起定故。九以能離所過。若立心不許有想受則摺芩幌嚯x過。十立並不齊過。以出入息非身一切行。例心法受想是心王一切行。此義不例故。
二種解相名體。一有分別者。心有勝功能名之為有。有之力用名為分別。從義用為名。二無分別。力用輕微名為無。所無之法名為分別。從無他為名。體者。無分別即是六識為體。有分別唯用意識為體。
四種無記名體。是正量部義。名者。一有覆無記。體是惑性。覆洠}道名有覆。從過立名。二無覆無記。即非是惑性。不覆拢烂麩o覆。從無過立名也。三自性無記。自是簡他之名。性之言體。從及相形為名。自性中分四。謂報生威儀變化功巧。四真實無記。體非有為生滅名真實。從義為名。名無記者。不記善惡名無記。又不能記苦樂等果。從義為名。體。第一用七識為性。上二界惑意識亦是。第二無記用本識為體。第三用果報等四無記為體。第四用無為為體。
二種名名體。一言說名。從體為名。二思惟名。思惟是心之力用。從功用為名。二體有二所以。一者同以音聲為性。以論云同以音聲為本故。問。如思惟云何是聲。答。是意分別名意故亦名聲。二者今言聲是本者不是體義。乃是因義。言說正以聲為體。思惟以心為體。問。若爾何故云同以聲為本。答。言是本者。思惟之名。因言而有意地方始分別故言為本也。又問。若爾七識云何。答。七識有助他意識義。意識亦有成七識力。若不爾者。七識不得治七識。既有治義。明知亦有資義。以有資故有遠心音聲為本也。
色心次第生。是正量部義。立前色生後色次第緣。心亦爾。彼計為因緣。今破不許有次第緣也。
十一種相根名體。名者。一共相。山河等是眾所共用名共相。二不共相。內報情道各自不與他共名不共相。三有受受者。是情道覺受。四不受體。非情道無覺名不受。五粗重相。於理事法中心功能名粗重。六細輕。於理事中心有功能名細輕。七有受相。業法得報即盡名有受。八不受。或法得報更增名不受。九譬喻相。比類名譬。以近況深名喻。十具相惑法未為治損名為具相。十一不具相。惑法為道所損名不具相。二體者有通有別。先通者。此十一相中。一一皆用意為即體。本識為依持體十一識悉皆如此。二約別者。相雖十一。約之為五。前之四相。共相無受生。此二用山河大地等依報及此種子等為即體。不共相有受生用各別內入種子為體。粗重相用一切惑及不善種子等為即體。細輕相用有流信等為體。有受用業報等為體。不受相用一切惑為體。譬喻相用執意二識四倒為體。問。何意立譬喻相識。答。前不受相從名言熏習生。未明惑中意報二識本末。所以為此故來也。具相不具相。用靜地惑為不具相。用欲界一切惑為具相體。
二結名體。一粗重結。惑體妄心而起。名之為粗。結俊疄榱x。從過受名。二相結。所取名相繫俊Y。從境義及過為名。體者即用心惑及皮惑為體。相用心惑為性。粗重用皮惑為體。
皮等三惑名體。名者。一皮惑。二肉惑。三心惑。並從喻及過立名。二體。若三聚論體。唯心習為體。若就識出體。皮惑通六識為體。心惑唯意識為體。若肉惑則以意執二識所起惑為體。
四種世間。即見聞覺知。照境名見。耳識隨生名聞。鼻舌身三識名覺。意名知。體者以六識為體。若就本唯用意識為體。問。七識四中是何。答。四中名知。
第二相三性義名體。一依他性。依即本識之能。他即能熏。諸法能所全目。二分別性。識心了境名分別。從義為名。二真實性。體非似故名真。不同依他處故無體名實。即離為名。性者即是性類故名性。從義為名。二體者。且約一門出之。依他用第八識為體。分別即用六七識及所取塵習氣等為體。真實即用四真實為體。即有垢如無垢如及無垢道十二部教為體。
十一識名體。名者。一身識。身是依止之義。亦是聚義。二身者。七識是執身之者。三受者。受迹苁怯谩K膽堋m是識境。名應取義名受。五正受。用在當今即相形之義。並從義為名。六世。法有流動名世。又前中後異名世。從時義為名。七數。即法有一二三名數。從義為名。八處。五大等法是正報所依之所名處。從義為名。九言說。聲有詮法名言。披陳名說。因為名。十自他差別。自他即相形義。差別於自他有多相不同。即相形及義為名。十一善惡兩道。順益名善。摺畵p名惡。兩是數。道是義名。即從用數義受名。二體者有通有別。若通而言之。此十一識以六七心境以之為性。若別而論之。則隨相而說也。身識用五根為體。身者用七識為體。受者用意界為體。應受六塵為體。正受用六識為體。世數用十八界為體。處用五大為體。即四塵。自他差別內報十八界為體。善惡兩道十八界為體。
四識義二門分別二名體。名者。一似塵識。明體無所有相似昔心名似。生識曰塵。從識變故名識。從義及體為名也。二似根識。似識同前。增上是根義。從義用為名。三似我識。我者計人有體名我。從彼體義受名。四似識識。識即了別之用。從用為名。二體者。以色等六塵識為體。法塵通取六七心變。若約十一識出體別。應受世數處言就識為體。似根識以六根為體。十一識中取身者受者為體。似我識用意執二法為體。十一識中取自他差別為體。似識識用六七識為體。十一識中取正受識及身者取了別義邊為體。善惡兩道通四識也。
是時三義二門分別。一名。二體。名者。一平等時。明心離高下往正平等。離過為名。二和合時。即說聽兩心相符名和合。從義為名。三轉輪時。明如來說法能受眾生八正道與世輪轉相似。從法譬為名。二體者。總以佛及菩薩後得智大悲心為體。
外執立有色三義。一眼識未生先已有色。二識變為色亦是有色。三由了別色心故知有色。
四生二門分別名體。名者。一胎生。胎者是始。從時為名。亦可從相為名。二濕生。水之湋漬名之為濕。因而生。從所依為名。三一卵生。是□一卵。從相為名。四化生。諸根頓有名化。生由化有名化生。從義為名。通名生。從種類義立名。亦可從果為名。二體者。胎生用欲界五陰為體。濕一卵亦爾。化生三界五陰性。問。無色無色。云何云是化生有五陰耶。答。若依小乘。無無色非四生攝。今依大乘。無色亦有色故具五陰。以瓔珞經無色有化生。是以是化此生通五道也。
四界義名體。名者。即三界名體同前已出。第四無流界。流是過。用無流而生名界。從無過及義為名。用菩薩變易五陰為體。
六界二門分別名體。名者。地水火風空識。即六大。界之言性亦是因義。從用義為名。二體者。前四即樱鼔m攝。即以色識為體。空大用太虛無為為體。從心變約心是有為。小乘一向有為空。識界若親成唯是意識。若取發助明通取七識。若依持為論通本識。唯取有為有流不取無流。以是三界生故即體如此。
十八界名體。名者。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並從根為名。六塵通一切法。即色聲香味樱āA囱鄱巧嗌硪狻6w者。六塵用色識及識為性。意根六識生後皆名意。即通六識。若意門明義。本識七識心皆有生之義悉名根。前五唯色識為體。六識若取本即以意識心為體。以立一意識故不許有別體五識也。隨用有六體此無所仿。
十二入名體。即六根六煩。以六識入意根中故。即是十二入。生識以解入。根塵皆生故。體與十八界同。
五陰亦爾。以五根五塵入色陰中。六識意根入識陰。法塵入分為三陰。此三法義分。性是界。生識解入。積聚是陰義。
三種唯識觀義名體。名者。一唯量。二唯二。三種種類。言唯量者。唯之言樱考醋R量。從義為名。言唯二者。二是數。從義及數為名。三種種即境法非一名種種。類是流類。即從義為名。觀者即觀察之義為名。亦可三觀並從心境為名。以觀是心唯量等是境故。二體者。三觀雖同以聞思修為體。若地前地上加行道中即以聞等三慧為體。正入地即以正證修慧為體。
二無身義名體。一無色身。二無生身。色即以礙為義。生即心等起故名生。無是義名。從義及相為名。通名身以依止為義。從功能為名。二體者。無色身用因緣色陰為體。前言無者取無實身。無生用因緣四陰為體。言無身亦取無實四陰也。
唯識四智義名體。名者。一知相摺R相。知者即菩薩觀心。相摺R相是境。二由見無境界識。由之言已知是能知之智。無境界識是所觀。三由知離功用。由思慧解知即凡。以離功用應成正智名離功用。從能智及義為名也。四由知義隨逐三慧。此及前二並從心境為名。亦可從心境及義為名。二體者。此四同以思慧解心為性非餘。亦可通用聞慧為體。
十六諦名體。名者。苦下有四。即苦無常空無我。苦逼迫為義。遷流不住是無常。空是無所有名空。不自在是無我。空是無他為名。餘三從過為名。集下有四。即因集有緣。因是生方便義。集是集起之義。有即能有當果之名。緣者能與果為緣。並從力用為名。道下有四。即道如跡乘。道以通生為義。為拢怂忻E。咭越獬恕H绮划惲x。三世諸佛此道不異故名如。從義為名。餘三從功能為名。滅有四。即滅止妙離。滅三毒名滅。正則三火止也。妙滅體無戒名妙。從義為名。離是離惑之義。此三無過為名。諦以實為義。從義為名。二體者有二。一約事出體。即苦等為苦等體。即是果義。以業煩惱等四法為體。道用無流拢罏轶w。通色心。滅用事滅無為為體。二約通出者。即本覺心真如以之為體。
五種真實即行體離五種散動說五真實也。又離五識分別亦名五種無分。即以無分別定慧為體。約離障說五也。佛性論中五種無多別。一無為。二無別異。三離二邊。四解脫。五自性清淨。五種真實。一無二。二過言說。三過覺觀。四過一異。五一味清淨。
三分別名體。名。一自性分別。謂五識。自是別他之名。性亦可是體即性類。即體義為名。二憶持。追緣名憶。憶不忘名持。從用為名。三顯示。境非今有顯示令有名顯示。從用為名。體者二義不同。一者小乘。自性是覺數為體。憶已念為體。顯示以慧為性。二大乘體者。自性六七識。皆有緣現在並是自性分別。其餘二種唯是意識。緣過去為懷持。分別緣未來為顯示分別也。
自言有二。一者諸熏習各異。各從自因生名自。二者諸法實無所有從心生故名自耳。體者用淨不淨品法為體。云何分別但如萬物相不如一物相。問意何故意識心本無有心。何不唯一無相乃作如此萬物相也。
六因名體。名。一境界。法能生心名境界。生義。從義為名。二相貌。明心取境相狀。從義為名。三觀見。明心快判明了目為觀見。從義為名。四緣起。起報之緣名緣起。從方便為名五言說。宣說之聲名言。言有所了名說。亦從方便為名。六增益。於三無性理執有人法名增益。從過為名。體者。若約識明體即以意識為體。若三惑出體唯心惑為性。
三熏習義名體。一名言熏習。聲有表詮名之為說從義為名。識熏習了別名識。從用為名。二色識。色即礙義。當體為名。識識。識六識即用。後識即體。體用為名。見識熏習者。明自名見。見體名識得名同前。三煩惱。從過為名。業者。造作名業。從用為名。果報。酬因名果。遂因名報。從義為名。二體者。前五以心惑為性。煩惱用皮肉二惑為體。業用三業為性。亦可三聚為性。果報用五陰為體。通色以。
依他體類及義名體者。體類義有二種。一果報體類。酬因名果。遂因名報。為他依持名體。類即流類。約他諸法非一也。即從所依及功能義用受名。二聞思等體類。得名相同。但世出為別也。二體者。雖約能依分二。論體皆以本識一心功體為體。二依他義者。明此識雖約體分二。然此二法皆不偏為一心。作所緣境。由不偏為一心境故名依他義也。
分別二義二門名體。名。一自性分別。知他諸法之體各別不與他共。共心簡他之義。性之□體。識緣此境名為分別。即□相□體用為名也。亦可一向□用為名。二分別差別識有了。
攝大乘論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