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

第5部分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第5部分

小说: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落珍贵的珠宝一样。你愤愤不平,犹如一个遗失一百万元的人。对某些人来
说,即使这种小问题都可以小题大作。

另外有些人,非常渴望受到别人称赞、尊敬。如果你忽视这种人,鼻子朝天,和
他们擦身而过,或仅仅说了一、二句不恭敬的话,他们不中意听,就可能使他们
内心产生很大的痛苦。或者假使你以不敬的态度,给他们东西,不管是不是故意
的,同样会引起很大的痛苦。对这种期望很高,非常执著的人,甚至是他们不喜
欢的一个小动作,都会引起很大的痛苦,感到好像有一只箭射入他们的心一样。

嗔怒顿时强烈地生起。他们的身体一下子变得很紧张。脸原先松弛、平和,现在
变得有点恐怖──涨起来而且僵硬,耳朵、鼻子变红,前额的血管暴张。整个人
突然变得很粗暴、不快。

人们愈渴望受到称赞、尊敬,若是得不到,就会愈痛苦。其他的欲望对境也一
样。愈强烈地渴求物质、舒适、好音、和称赞,一旦事与愿违,就会更痛苦。

假如你期望朋友会一直愉快、微笑、恭敬、和善,一直顺从你的意愿做事,一旦
有一天他们出乎意外地做了某件令你不悦的事情,那件芝麻小事,就会在你的内
心,引起无法置信的痛苦。

这一切都和俗虑、和多么强烈地渴求某物有关系。你对四种如意对境的欲望愈
少,一旦遭逢四种不如意的对境,问题也会比较少。少欲即少苦。断除对此生的
执著,你遭受非难或得不到某物时,就不会受伤害,因为你不执著称赞或有所
得。

同样,假如你不固执地期望朋友会一直善待你,一直对你微笑,一直有求必应,
即使朋友变了,做出违背你的意愿的事,你也不会受伤害。由于断除了执著四种
如意对境的欲望,就是遭逢四种不如意的对境,也不成问题。那些都无法伤害
你,不会干扰你的心。

世俗法的念头,使你攀缘今生的四种如意的对境。没有这种念头,内心会非常安
宁、祥和。当你遭遇四种不如意的对境,不会受到干扰;遭遇四种如意的对境,
同样不会干扰你。如果有人称赞你,无所谓;遭受中伤,也不会扰乱你的心。你
的人生就会安定,而且内心平和,不会再起起伏伏。这就是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遭遇困境时,你怎么保持内心平和?你怎么保护自己的心,不受四种不如意的境
相干扰?在于了悟,攀缘这四种如意的境相就是问题所在。你必须了悟四种如意
的境相的过患,舍弃一切攀缘。这是基本的心理建设。用这个方法,不如意的境
相就不会干扰你。

陈那瓦格西往往念诵这首偈颂,把世俗八法平等化:

生活舒适就快乐,否则就不快乐:凡是贪图现世乐的行为,都要视同毒蛇般,避
之唯恐不及。善与不善,纯粹是内心的作用。断除不善、以及非善非恶的动机。

后者是怀著不定动机的身语业;这些称为“不定”业。

最好的修心方法,是期待四种不如意的境相,而非四种如意的境相。预期遭受非
难和不敬。这样修行出离心,断除欲望,是最佳的心理建设。如果我们修炼自己
的心,期待不如意境,一旦不如意的境相真正出现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突如其
来,受到伤害。因为有备无患。

在懂得佛法或禅修之前,你认为不舒适,逆耳的话,非难和得不到东西,是可厌
的问题。现在,只要你好好地审察,就不至于认为,内心攀缘物质、舒适、好听
的话、赞誉,本质上是快乐;反之,会看出那也是苦。那不是你在懂得佛法之前
所认为的快乐。那不是平和,是痛苦。

攀缘的心,黏著在欲望的对境上。当你受到赞誉─“你真聪明!”“你讲得真
好!”“你对佛法的了解真彻底!”─你的心黏著在赞誉上,不再自由。内心被
贪念系缚,好比黏住外境,动弹不得。又如飞蛾飞入熔化的蜡;整个身体,翅
膀,四肢全都浸在烛蜡中。由于它的身体、四肢非常脆弱,很难从烛蜡中抽离。
好比苍蝇困在蜘蛛网中,四肢都被蜘蛛网裹住,很难脱身。又好像陷在蜂蜜中的
蚂蚁。贪欲即是黏著在外境上的心。

欲望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提到:

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然而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

事实上,随逐欲望的结果,只是不满足。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却只感到不
满足。

随逐欲望,和得不到满足,是轮回的大问题。如罹患癌症或爱滋病,并不是大问
题。和随逐欲望、得不到满足比较起来,癌症和爱滋病不算什么,不会生生世世
延续下去。可是,如果你今生拥有暇满人身,却不设法处理欲望的问题,这个问
题会生生世世延续下去。

随逐欲望,使你不断地系缚轮回,反覆地尝受六道的种种苦;周而复始,永无止
境。只要你一直随逐欲望,就得不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安宁。随逐欲望只会带
给你不满足,使你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

世俗法的念头,使我们造业,以致不断地带来这一切令我们非常害怕的疾病;而
且生生世世,周而复始地,召引一个人遭遇所有严重的困境。世俗法的念头,亦
即贪著今生的欲望,是最严重的疾病。和世俗法比较起来,其他的问题都微不足
道。

如果你没有世俗法的念头,使你系缚轮回,即使有人杀死你,不过是换个躯壳。
你的意识,投生另一个暇满人身,或往生净土。被杀,只不过是转换到另一个躯
体的因缘。然而,假使你有世俗法的念头,而且不修行,那么就是没有人杀你,
活到一百岁,一直糟蹋自己的暇满人身,造下恶道的因;这无异是用自己幸运的
人身,造下投生不幸恶趣的因,不会再有修行的机会。活得越久,造的恶业愈
多,足以使你沉沦恶趣,受苦好多劫。所以,世俗法的念头,远比某个只是把你
杀死的仇人,伤害力更大。

宗喀巴大师有关随逐欲望的引文,接著说:

欲望带来很多其他的问题,由于随逐欲望,内心变得粗鄙、不安宁。

不满足引生千百种问题。例如,怀有强烈的欲望,很容易生气。贪著越强烈,所
生起的嗔心也越厉害。如果你不太贪著,有人扰乱你,你不会很生气。你可能还
是会受困扰,可是比以前轻微。生起嗔心、嫉妒等等,和贪著有连带关系。由于
贪执,这些其他的恶念才会生起。一旦任一种恶念生起,你就造下恶业,也就是
恶趣的因。

每当欲望薰心,内心完全被欲望遮蔽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禅修。即使你有一些
空性的概念,也很难有任何空性的觉受。在你内心宁静、平和的时候,也许有些
空性的觉受。可是一旦内心被遮蔽,欲望的浓雾覆盖一切,你就无法禅修空性,
甚至无法思惟欲望的过患。

假如你对某个对象怀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办法接近它,你会很不高兴。你无法
放松,因为内心放不下,身体也放松不了。即使没有什么特别困难的工作要做,
因为欲望使你的心放不下,身体无法自在、放松。

欲望有许多诸如此类的过患。想想看酗酒和吸毒成瘾的人。他们的人生沦落到非
常不快乐,无法自制,什么事也做不了。更甚的是,他们损伤自己的觉察力和记
忆力。

疾病肇自充满欲望而不满足的心,也就是世俗法的恶念。由于不满足,而造下罹
病的因缘。这使你生了好多年的病,再加上好几千美金不心甘情愿的钜大费用。
如果你没有办法用正当方法拿到金钱,就必须去盗取。你的内心会很困扰,精神
崩溃乃至发疯。然后你必须花相当多的时间、金钱在心理咨询上面,最后甚至可
能住进疯人院。

那么,这一切的根源何在?一时失控的欲望!就在你没有保护自己,遏止世俗法
的念头,不修行的那一刻,造成这许多问题。问题继续不断,年复一年,你不但
要花费一大笔钱,而且使你的人生没必要地复杂、艰困。这一切忧虑、花费,都
是世俗八法的念头引起的。假使你从一开始,免除世俗法,那些年来一切不想要
有的麻烦和花费,就不致于发生。你根本不会有那些遭遇。

很显然,爱滋病源于一个人受世俗八法的宰制。我问过性交传染的爱滋病患,他
们开始感受症状时的心理状态,有人说,那是一种很强烈的性欲,在那种不善的
心理状态下,他们开始每天发烧,冒汗、虚弱。

基本上所有疾病,包括爱滋病和癌症,都肇自世俗法的念头。人际关系的问题也
一样:只要一个人不设法自我约束,人际关系的问题,就会不断地延续下去。人
生犹如地狱,在堕入真正的地狱之前,就以人身体验地狱。四面八方都是地狱,
你会感到整个人受困、窒闷,甚至没有办法呼吸。

一旦欲望无法得逞,得不到所要的东西,往往会精神崩溃,萌生自杀的念头。最
近在瑞士,有一个学佛的学生,有类似这样的问题而自杀,把自己吊死了。我想
他听过一些佛法,可是没有下很多工夫修行或闭关。他有很好的工作,赚很多
钱,不过有人际关系的问题。由于这类的问题,你可能有很多次经验,想要自
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基本上,这是世俗法欲望的过患。

噶当派贡巴瓦格西具有神通和其他很多证悟,他说过:

一个人如果怀著世俗八法的念头造业,而得到四种乐果──舒适、物质享受、好
音和赞誉,那只是现世的果报,来世毫无利益。假使造的业带来四种恶果,就连
现世的利益都没有了。

抱著世俗八法的思想所造的业,即使带来四种乐果,最后往往还是沦为四种恶
报。例如,你在商业上,也许一再成功,由于成功了,行为就夹杂更多世俗法的
思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成功的业报受尽,而感受失败的业。就在一天中你可
能变成乞丐。当天你还是百万富翁,隔天却甚至无从付房租及照顾家庭。

这是因为抱著世俗法的思想行事的缘故。即使你获得物质享受,还是不满足,继
续以世俗的思想造业。由于过去的成功,有朝一日成功的业会枯竭,一切都告瓦
解。昨天还是富翁,不愁钱财,今天突然连最基本、照顾家庭这种事都必须操
心,变得不知所措,吃不下饭,睡不著觉。

譬如,纵使一次、二次、三次偷盗得逞,你不可能永远成功。你必须约束自己的
欲望,必须找到若干满足。否则,一直偷盗,有一天一定会被逮到。不管是什么
过失,一直反覆地重犯,一定会变成大问题。欲望的另一个过患是,它终究会导
致诸多不如意。

超脱欲望,就是一大保护。断除攀缘某物或某人,意谓不会生起其他一切恶念,
因而也不会造那一切恶业,这就提供难以置信的保护。由于攀缘某个对象,往往
造下很多恶业,牵连到其他许多众生。断除攀缘,你就不再造恶趣的因。

息除欲念,便获得大安祥,这是当下就体验得到的。专注在这份真正的安祥,当
你专注在这上面,就没有问题了。一旦你设法获得这种更殊胜的快乐、真正的安
祥,相形之下,短暂的快乐就毫无乐趣,也不难舍离──轻松得几乎就像捡起用
过的卫生纸。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不虞陷入沮丧或发狂。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不管我们有多少问题,都别无选择:必须修行。修行,意
谓约束我们的心,节制欲望。不要说过清净修行的苦修生活,最起码为了获得内
心安宁以及现世的快乐,遏止问题增长,我们也必须节制欲望。


终止轮回

正如龙树所说:

依贪、嗔、痴造的业,是不善业。依无贪、无嗔、无痴造的业是善业。无论善或
不善业,都由心识聚集。

只要我们贪图舒适、物质、恭敬和美名,而且想规避不舒适、无所得、不恭敬、
恶名,那么一切行为,都是出自贪嗔痴的动机。这意谓,不善业远比善业多。

论典上说:

务必设法,勿使贪图现世乐的欲望生起。

万一这种欲望生起了,要设法舍弃它。

此外,阿底峡尊者也说:

假如根部有毒,枝叶也会有毒。如果根部具有药性,枝叶也一样具有药性。同
理,依贪嗔痴所做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善的。

换言之,任何行为─不管是农业、商业、斗争、帮助亲友,或禅修─只要是基于
世俗法的思想,贪著此生,而且出自贪嗔痴的动机,如上所述,“只是轮回和恶
趣的肇因”。

论典接著说:

为了萃取精华,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贪著此生。

“萃取精华”是指这世圆满的人身。

接下来是续部教法的一段引文,通常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