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

第4部分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第4部分

小说: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下一世受报;还有,你今生造业,好几世以后才受报。即使上述的那个乞丐
不是真的供养甘露给僧众,但由于僧伽持守很多戒律,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受供对
象,光是动念供养他们甘露,就累积很大的功德。因此,当生就受用果报。


菩萨船长

还有其他的故事。一般来说,杀生是恶业,不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曾
杀过一个人。当时他是船长,载了五百位商人,其中一人打算把其他人全都杀
掉。船长得知这件事,想到这个人的计谋如果得逞,会堕地狱受苦好多劫,因此
对他油然生起无限的悲心。他想:“我要代他下地狱。我要在他有机会杀其他人
之前,就把他杀掉。即使造杀他的业,势必会下地狱,我还是要这么做。”就这
样,船长出于无限的悲心,杀了那个商人。

然而,由于大悲的发心,这个杀业不但不构成恶业,反而变成累积功德的特殊方
便,使他滞留轮回的时间缩短了十万劫。教典在此说得很清楚,这个行为不构成
恶业,不过这一点有时候有争议。有些人很难接受出于悲心的杀生是善行。他们
辩称,发心虽然良善,行为本身却是恶的,所以菩萨船长理应为此受一些恶报。
有些格西可能基于声闻乘的教义而这样地论辩。但是在波罗密多乘的教典中,这
方面讲得非常清楚,船长的行为不是恶业。

依声闻乘的教义,三种身业(杀、盗、淫)和四种语业(妄语、两舌、绮语、恶
口)一定是恶行。声闻乘强调行为本身胜过发心,因此不容许这些行为。但是在
波罗密多乘,如果佛陀肯定这种行为一定能带给众生很大的利益,便容许这些行
为,因为这不会危害到菩萨的心性发展。他的行为,不但不构成成就佛果的障
碍,反而会促使菩萨迅速地成佛。总之,如果这种行为有大利、尤其是并无弊
害,佛陀就容许它。

声闻乘是波罗密多乘的基础,可是声闻乘不谈菩提心。波罗密多乘揭示的菩提
心,足以转恶业为善行。在心性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是把非善非恶的心,转化为
善心,然后发菩提道心,并逐渐加以发展,过了一段时间,你会进步到甚至足以
转恶为善。菩提心使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地步。

在《掌中解脱》中,帕邦卡·巅千·宁波解说船长的杀业“累积了很大的功德”;
而在这部论典中更进一步阐明:“这个杀业不但不是恶业,反而是圆满功德等等
的特殊善巧方便。”其他许多教法都同意这一论点,而即使从世俗的观点来谈,
它也言之成理。

这部论典还说:

“如果布施饮食是为了戏弄别人或找麻烦,会招致不幸而非幸福。”

换句话说,你布施饮食给别人的动机,是要伤害他们、制造麻烦。在此,即使行
为看起来很好,因为发心不善,后果实际上是恶报──今生的不幸与来世受苦。
这和菩萨船长的例子正好相反,船长的杀人行为并非恶业,反而是累积功德之
道。

论典接著说:

“本著虔诚、恭敬、悲心等善心布施,自他双方皆大欢喜。这样的大欢喜也是肇
自布施的行为。可见,一切都系于心念。苦、乐,善、恶业:一切都和不同的心
念有关。”

换句话,一切都和你自己的态度、思考方式和动机有关。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
第的教说中说过,除了某些例外的行为,任何行为除非是依三主要道发心,否则
都会成为轮回的肇因,也就是苦因。那些不论发心如何的例外行为指的是与佛、
法、僧等神圣的对象有关的行为。供养这些神圣的对象,即使是出于世俗的发
心,也会得到好的果报。

有一部经典说:“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意思是说,心是世界的制造者或
创造者。例如,一切的幸福都导自善行。一切美好的际遇──天或人的报身、好
的处所、令人喜欢的感官对象──都依善心而生。一个人只要修了菩提心,就能
够成就大乘道、密续、乃至成佛。这些成就都出于菩提心,以菩提心为先导。

所有的苦都导自恶心。一切不好的际遇─苦趣众生的报身、恶道─都依恶心而
生。一切都来自心,而心是无形的。经上又说:“心不见心。”我想这是说,由
于心无色、无形,我们不能像看见、感受到身体或其他境相那样的看见或感受到
心的存在。虽然我们的心念和烦恼无色、无形,可是我们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
无明却比岩山更坚硬。我们的烦恼,比钢铁还要坚硬。

岩山和钢铁有始有终,可以被外在的元素,例如劫末的大火或相当于七个太阳的
热能所摧毁。然而我们不间断的烦恼、无明却是没有始点。我们的无明是无始
的,却一直还没有发生变化,真是令人惊异!除非我们修心,实证菩提道,否则
我们的烦恼永无止境。假使我们能够生起对治烦恼的菩提道,就能够止息烦恼。

经上的引文最后说:“无论是善行或恶行,都由心识汇集。”


转恶为善

圣天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位阿罗汉十分痛苦,就要求他的一位比丘弟子把他闷
死。他的弟子照做了,然后去请示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这种行为的业果。释尊告诉
他,由于他的行为发心良善,所以没有造下杀阿罗汉的业,亦即五无间恶业之
一。由于那位阿罗汉处于极度的痛苦,杀死他的行为是出于善心,佛陀说,这不
构成无间恶业,而是善行。

不过,关于杀众生以解除其痛苦,还要考虑另外的层面。如果一个人或动物即将
投生地狱,由于在人道受的苦和地狱之苦比较起来,根本微不足道,最好让他们
在这儿多留一天,少受一些苦。假如那个众生是要投生到更高的善趣,当天神或
人,那只是换个身体而已。这中间的区别必须彻底地思考。事实上,我们要有神
通才能做这样的决定。

出自善心而杀受苦的众生,可能成为善行。不过得考虑该众生的来生究竟是会到
善趣或恶趣,因为这对那个杀人的众生来说,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菩提道灯》
说,没有神通,很难为众生服务。

另外是有关一个老比丘的故事。他有一个儿子,也是比丘,住在同一个寺院。有
一天寺钟响了,召唤所有比丘作忏悔。年轻的比丘听到钟声,就催促父亲赶快
走。老比丘因为走的太快,死了。年轻的比丘去请教佛陀,佛陀说,由于他的行
为发自善心。不构成杀父的无间恶业。

圣天还举了其他的例子。有一个人见到佛像在外面淋雨,就把他的鞋子放在佛像
头上遮护。雨停了之后,另一个人走来,说:“喔!把鞋子放在佛像头上,真是
罪过!”就把鞋子拿掉。这两个人都造了转生为转轮圣王的因。为什么呢?因为
两个行为都发心良善。把鞋子放在佛像头上遮雨,以及把鞋子拿掉的人都造了善
业。

关键在于发心,尤其是我前面提过的初发心。可能的话,行为过程中的动机也应
该是良善的,不过两者之中,初发心更重要。除了我提过的那些例外─与佛、
法、僧有关的行为以外──一种行为是否良善,取决于初发心。

在《启开佛法之门》中,这一点写得特别清楚。我再覆述如下:

对大多数人而言,杀生是恶业。不过,菩萨船长杀人的行为,是基于大慈悲的发
心,所以不构成恶业。此外,这也是圆满功德等等的特殊善巧方便。

船长累积了大量的功德,是因为他彻底地自我牺牲,为了不让那个人堕地狱而杀
死他,情愿自己为此投生地狱。

在佛教的教法中时常提到,菩提心是累积功德的特殊善巧方便。这在卡千·耶喜·
坚赞广泛的修心开示中,也解释得很清楚。总之,一个人可以转恶为善,这完全
在乎发心。


五、断除欲望

──少欲即少苦


欲望是苦

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随逐欲望则非修行;就这么简单。噶当派格西圣口宣说的
开示《启开佛法之门》,整个重点在于断除世俗八法,不要贪恋今生。不管你是
否修行,世俗八法的恶念是一切障碍、问题的根源。一切不如意事,都肇自世俗
八法的念头。

当人家告诉你,应该舍弃欲望,你觉得好像是要你牺牲快乐。舍弃了欲望,就没
有快乐可言,你会一无所有,孑然一身。你的欲望被没收,快乐被剥夺,留下空
荡荡的你,好像泄了气的汽球。你觉得好像身体里面的心被掏空,没有命了。

这里由于你还没有体会欲望的过患,没有认清欲望的本质是苦。其实欲望本身是
受苦、病态的心。欲望蒙昧心识,使你看不出有别种快乐,真正的快乐。

譬如,当你对某物产生欲望,想享用它,你称这种经验为“乐”。对你来说,这
好像是乐,其实只是苦。当你一直持续某种行为,例如吃东西,你的快乐不会增
加,只会减少。一旦肚子饱了。你的快乐就变成苦中之苦。在该行为苦的本质还
不明显之前,看起来好像是乐,不过等到苦的本质明显化,它就变成苦中之苦。
当苦还不明显,被称为“乐”的感受,好像真的是乐,可是一旦你持续该行为,
就逐渐变成苦受。

舍弃欲望带来的安祥,引导你达到涅槃─无忧的境界。这份无欲的安祥,使你
得以充份发展,臻至成佛。你可以永享这份安祥。从你初次超脱世俗八法的念
头、断除欲望起,就开始在心流中发展这份安祥,乃至永远享有。

如果你觉得,牺牲欲望就是牺牲快乐,变得一无所有,别忘记,你的一切困境,
都是基于欲望和世俗八法的念头。不知道欲望的本质是苦,即无从了解另有更殊
胜的快乐。你无法了解,牺牲世俗八法的念头,解除内心的欲念,便有真正的安
祥,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靠任何外在的感官对境,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发
展出来的。你可以用自己的心,发展这份安祥。譬如我们说,你得了会发痒的皮
肤病。为了止痒,你抓得很厉害,把皮肤都抓伤了。与其把抓痒带来的舒解,称
为乐受,不如根本没有任何皮肤病,那岂不是更好吗?有欲望就像得了这种皮肤
病。

没有欲望,就没有由欲望滋生一切困境的肇因;亦即不会有演化的过程。假使我
们没有肇自烦恼和业、以及被烦恼的种子染污的肉体、轮回,就不必尝受冷热、
饥渴以及其他一切困境。我们也不必担心生存问题,或耗费这么多时间、金钱照
顾身体。我们一直忙著,只为了维持这具躯壳好看。从头发到脚趾,我们下很多
工夫装饰这具躯壳。宝贵的人生,很多就花在那上面。可是,一旦你生病了,即
使吃药也不一定治得好。所以,根本不要有这个肉体、这个轮回,不是更好吗?
那样你就不必尝受这一切麻烦。

没有欲望,内心就会很安详。你可以把这份安详发展到圆满。这份工作就有止
境。依赖欲望外在的对境,寻求轮回的享乐,则是永无止境的工作。无论你朝著
那个目标下多少功夫,永无止境;好比海浪,一波接著一波,它永不停息。

首先,依赖外在感官对境的短暂快乐,本质是苦;其次,不管你怎么做,这种外
求短暂快乐的努力永远没完没了。


少欲即少苦

在种敦巴经常念诵的偈诵中,龙树菩萨说:

“得失、苦乐、称讥、毁誉:这些世俗八法不是我心所求。它们对我而言,都是
一样。”

求不得、不快乐、听到逆耳的话、蒙恶名、受毁谤,何以这些会是问题,很容易
了解。这些都是公认的问题。可是你也许不承认,有所得、舒适、快乐、听到顺
耳的话、享美誉、以及受称赞是问题。其实,它们都一样,都是问题。

其实,境相本身不是问题。拥有财富不是问题。那么,什么才是问题?问题是渴
求、贪著财富的心,那才是问题。拥有朋友不是问题;贪著朋友的心,使得拥有
朋友变成问题。


欲望使得享有这四样东西─物质、舒适、好音、称赞─变成问题。假如没有欲
望,没有俗虑,有没有这些外物,都不成问题。

有一天晚上你可能睡得正舒服,突然有蚊子咬你,使得你的睡眠受到干扰。假使
你有强烈的俗虑,强烈地渴求舒适,被蚊子叮到,便很苦恼。就只是被一只蚊子
叮到,没有什么危险,不会引生任何严重的疾病。蚊子只是从你的身体取出很
小、很小的一滴血,可是一看到那只蚊子的身体,装著自己的血,你就大感震
惊。整个晚上,你都在生蚊子的气,愤愤不平。隔天,一整天都在埋怨那只蚊
子,“昨晚我有好几个小时,没办法睡觉。”失眠一个晚上或甚至几小时,好像
失落珍贵的珠宝一样。你愤愤不平,犹如一个遗失一百万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