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

第2部分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第2部分

小说: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地礼敬、依止,使我得以一切圆满。

我虔敬地依止、礼拜上师─本尊。

我对那些至心求法的行者心怀悲悯,因而我打算在此揭示如何修行圣法。我要宣
说教法,令身披饰教的硕学之士欢喜,并讲解大学者的论著及上师的谕示。请大
家恭敬、一心不乱地聆听。

罗卓·坚赞礼敬的是克珠仁波切,亦即宗喀巴大师的心传弟子之一。不仅罗卓·
坚赞如此,其它的婆罗门、帝释天以三界一切众生,咸同礼敬克珠仁波切。

三世诸佛之本─至尊上师的圣口宣说:

“这次获得宝贵的暇满人身,应该尽量萃取其精华。因此,请好好地考察你的心
和禽兽的心差别何在。”

请考察一下禽兽的心。禽兽会想:“我要得到快乐,不要受寒、饥饿。”如果你
也是那样想,就和禽兽无异。因此,你务必要萃取人身精华,切莫贪恋此生。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也说:

宝贵的暇满人身,十分难得。如果现在不设法从中获益,来世怎能重获人身呢?

质疑来世怎能重获人身,意谓著除非你能设法从今世的人身获益,否则不可能再
获人身。为什么必须从这世的宝贵人身获益而且再获人身呢?因为不想受苦而想
得乐;你不可能想受苦而不想得乐。有了这世宝贵的人身,我们才有机会创造离
苦得乐的因。

苦乐都肇自于自己的心,并非外求而来。自己的心既是乐之因,也是苦之本。得
乐或息苦都必须在自心之内下功夫。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你必须消除召来苦难
的心念,同时也要认知、明白错误的思惟方式,以及带来安乐、正确的思惟方
式。这得靠像佛法般的正确教法。你要设法在自心的工作室内,透过闻、思、
修,祛除召引苦难的消极心态,增长带来安乐的积极心态。


明辨善恶

今生我们遇到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开示圆满正觉的究竟解脱道。我们幸遇大
乘上师,而且获得圆满的人身,因此有机缘实践佛法。

从今天、此刻起,我们还有若干年、月、日、时、分、秒可活。死后的命运取决
于每一天、时、分、秒。在解脱生死轮回以前,死后只有两条路可走:苦趣或善
趣,没有第三条路了。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都是下决定、做准备的时机。
在死亡来临之前,每天、每小时、每分、每秒,我们都能够自由抉择;你可以决
定不要堕入苦趣,往生善趣。每一天、每分钟都关系重大,因为每一天、每分钟
我们都在逼近死亡。由衷地慎重考量!你还有机会抉择投生到那一趣,并预作准
备。生命中每一刻都十分重要,非常珍贵。

龙树菩萨在《宝蔓论》中说:

贪嗔痴的行为是不善业,苦趣的众生由此产生。反之,善业引生善趣的众生,生
生世世受乐。

龙树菩萨进而解说,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日常生活的问题以及永无止境的轮回之
苦等等,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善业或恶业。

任何行为都涉及两种动机:因果动机及临境动机。因果动机,是做任何事情的原
始动机,亦即做某件事情时,内心升起的第一个念头:起始的意业。在因果动机
趋动你去造身语业的过程中而起的内心的念头,称为临境动机,亦即随后的意
业。

因此,业和念头有关。善趣众生的果报身(天或人)和恶趣众生的果报身(地
狱、饿鬼或畜生)都是自心的思惟方式、动机的结果,这其中主要是因果动机创
造出来的。

在达到资粮道的忍位之前,我们还没有把握不会堕入恶趣。但是一旦达到了,就
有十足的信心不再投生恶趣。当我们达到见道,超脱贪爱,就不再造恶业,亦即
断除轮回的因。不过,直到消除一切烦恼障之前,死后都唯有两条路可去:恶趣
或善趣。到底走那一条路,完全取决于业,尤其是意业、动机。

阿底峡尊者的心传弟子种敦巴曾经请示:“出于俗虑所造的业,果报如何?”阿
底峡尊者答道:“果报就是它本身。”我想“它本身”的意思是唯有受苦。为了
弄清楚尊者的答案,种敦巴再问了一遍,这次的问题是来世的果报如何。阿底峡
尊者答覆:“地狱、饿鬼、畜生道!”意思是说,任何基于贪恋今世而造的业都
是恶业。

一般而言,招致投生恶趣果报的恶业,是以十不善业为例:杀、盗、淫、妄、两
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此外,例如受具足戒的比丘造的恶业,有不同
的层次,包括他胜(波罗夷)、堕(波逸底迦)、以及各对应说(波提提舍
那)。帕邦卡·巅千·宁波在《掌中解脱》中说,他胜的果报是投生难以忍受的热
地狱苦趣;堕是投生黑绳地狱;最轻的罪─各对应说的果报是堕入等活地狱。当
我们在修净障的法门,诸如金刚萨缍禅修或礼忏,同时忏悔已经造下的一一恶业,
千万要记住,恶业的定义是:凡是出於贪恋今世而造的业,都是恶业。记住这个
比较广义的恶业定义,我们就会以更开阔的观点,看待必须净除的恶业。否则我
们的忏悔,会相当局限。此外,不要只想到这一世的恶业,还要溯及无始以来的
过去世。

我们或许可能自认为在修行,其实我们不是没有发心,就是发心微弱,而且修得
不够彻底。我们或许持咒,不过由于心思散乱或没有定力,善行相当微薄。修法
结束的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回向所累积的功德,或是怀著慢心回向,因而削弱功
德。或即使我们把功德回向证得佛果;但是,嗔心、邪见足以摧毁功德,延迟证
果达好几劫之久。

我们所造的善业微不足道。就是造了若干善业,也不够彻底。然而我们造的恶业
却力量强大。假使死亡马上来临,我们势必堕入恶道。一旦堕入恶道,就连自求
来世安乐和解脱的修行机会都没有了。既没有机会为自己修行,也没有机会为了
利他而修行。我们会完全陷在苦难之中。再造再多的恶业,就这样,死了又投生
恶趣,不知道要漂泊多久,难以算计!

我们不仅每一秒钟都在逼近死亡,也更趋近寒热地狱。前面我说过,我们一直在
逼近死亡,其实,比那个更严重的,我们正不断地趋近恶道。


三种层次的安乐

如果你了解菩提道次第,就知道可以从这世的宝贵人身获得的利益。首先,是来
世的安乐,意指获得善趣的果报身,诸如天、人。第二层的利益,是解脱生死轮
回,永远免除业和烦恼的束缚。第三层,是达到无住无忧的境界,亦即究竟证
悟,消除二种障碍:烦恼障及所知障。这三大利益或三种层次的安乐,就是寂天
菩萨,在我前面引述的偈颂中指出的,我们应该善用这世的宝贵人身,撷取菁
华。

为了获得这三种利益,必须依循菩提道次第的三士道。第一阶是下士道。阿底峡
尊者在《菩提道灯》中说明如下:一个人如果发心,完全断除对今生的贪著,并
在来世获得善趣的果报身,就应该了悟恶业的过患,舍离十恶业,力行十善业。
这个人防护三业,持守戒律,目的仅在于获得来世安乐,称为下士。

第二阶是中士道。中士见到整个生死轮回,肇自业和烦恼的蕴身,唯苦无乐。由
于受报的蕴身,被烦恼的种子染污,会再引生来世的轮回。中士了悟轮回纯粹是
苦,犹如置身火坑,于是想要摆脱,彻底出离轮回;轮回及其盛事,毫无吸引
力。中士的目标,在于自求解脱轮回,摆脱业及烦恼的束缚。为了达到这个目
标,必须修习戒定慧三学。

接著是第三阶的上士道,完全舍弃自我爱惜,转而爱惜其他众生,发愿为了利
他,成就佛果。完成这个心愿的方法,是透过经乘,亦即波罗密多乘,修习六度
的菩萨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根器更高的
大上士,进而修习果乘,亦即金刚乘。

修习上士道,有赖于先修习中士道,意谓一般必须具足舍离整个六道轮回的发
心,力行三学。修习中士道,则取决于下士道的前行,意谓一般必须具足断除贪
著今生的发心,持守戒律,诸如十善等等。此处使用“一般”一词,是因为下士
道是中士及上士道的基础,而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基础。

《启开佛法之门》也说明了三士道如下:

凡实践佛法或世间法者,是为了求来世得到天人身,这种人称为下士。以这种发
心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只是轮回的因。

凡是想要解脱轮回而修习佛法,厌弃一切轮回的行为,这种人称为中士。所有这
样的行为,都是善业,都会成为解脱轮回的因。

凡是所作所为,不仅为了自求解脱,而且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种人允
称为伟大、无上士。这样的作为,就是成就佛果的因。

三士的区别完全在于不同的发心。
 

“士”必须是我刚才描述的三种之一。我们应该考察一下自己的心,看看是否归
属这三士的任何一道;如果都不是,就应该设法趋入三士道。


人面兽心

正如班禅喇嘛洛桑·邱吉·坚赞在其著疏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中的解释:

如果人生的目标只是想要获得现世之乐,这样的人,实际上不是“士”,而是凡
庸众生。

老鼠、蚊子之类的畜生,想的无非是现世乐,一切作为都为了追求这个,所以是
凡庸众生。他们所作所为,无足为奇,就仅仅是为了这一世。我们拥有人身,尤
其是暇满人身,应该日夜不懈地努力,不要甘为凡庸众生,像这些愚痴的畜生一
样。全天二十四小时之中,行住坐卧等等,应该努力做得比这个更好;我们的所
作所为不应该像畜生那样。换句话说,不应该和那些不具有宝贵人身的众生一样
过生活。

这要靠我们的用心。必须不断地观照内心,把自己的心识当做对镜,全神贯注地
像间谍一样,看住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自由了,能够明辨邪见或不善的发心、
以及正见或良善的发心。明辨自己的发心,才能自由地把不善心识转化为善心。
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超越畜生,达到做人的目的;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否
则,就会像在宗教舞剧中穿戴本尊的面具及剧服的演员一样,我们虽然戴了人的
面具;但内在却像野兽一般;我们是人面兽心。

在《入菩萨行》中,大菩萨寂天说:

虽然获得这个自由身一次,如果现在不修善,一旦堕入恶趣,愚痴无知,而且不
断地受苦,那时我该怎么办?

想要获得这个具足八暇十满的宝贵人身,就像是一个梦;好比乞丐在垃圾桶中捡
到了一百万元一样。

寂天菩萨明白地指出,如果不修心行善,就会堕入恶趣或建宋(ngen□so
ng,藏音)。“建”(ngen)意为邪恶,指恶业;“宋”(song)意
为“去”。在此是指,由于恶业,一个人就得去;也就是说,心识会投胎到畜
生、恶趣或地狱众生。

例如,如果投胎为狗、猪或虫,会愚痴得连善恶的定义都不懂。即使有人在畜生
的耳边,解释这些定义达千百劫,它就是无法了解其意。因此寂天菩萨说:“一
旦生在恶趣,愚痴无知,而且不断受苦,那时该怎么办?”那时我们毫无办法;
我们完了!所以,在投生恶趣之前,我们要是聪明,就得加紧修行。

拥有宝贵的人身,使你能透过善行佛法来修心。你可以累积许多善行,不过你要
专注的主要善行,那就是依菩提道三士的次第修心。重点是依菩提道次第修炼你
的心。


禅修菩提道次第

帕邦卡·巅千·宁波在开示菩提道次第时说明,直接禅思菩提道次第,即使仅是禅
思像宗喀巴大师的《福德本颂》这样的祈愿文,也很有帮助。直接禅思的意思
是,我们念诵菩提道次第的祈愿文,思惟其意义;这样修习,就是直接禅修整个
菩提道。这样的修习,远比持诵几百万遍的真言,甚至见到佛陀更重要。这是可
能理解的。为什么?闭关的时候,为什么要禅修上师相应,视上师与本尊无二无
别?为什么要禅修本尊,并念诵那么多真言?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完成菩提道。我
们不证悟菩提道的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无法完成密乘之道。
我们也许可以有某种程度的若干经验,但却不能够圆满菩提道。

例如,不了解空性,则无法成就净光,幻身或无学道的双运,这牵涉到彻底清净
的圣身和圣意。此外,我们最起码要发菩提心,否则即使连拙火之类的禅修,都
不是成佛之因。没有真正证悟菩提心,无法体验圆满次第的净光及幻身。要达到
净光,亦即法身的因,以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