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500卷-第9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译文】
南海离会稽郡有三千里,那里有个狗国,狗国中有一种飞涎鸟像老鼠,两翅像鸟,爪是红色。每到天亮时,各种飞禽还栖息在树上没飞散之前,飞涎鸟各自占一棵树,鸟的涎水像胶一样,它绕着树飞,涎水像雨一样洒下来,沾在树的枝叶上。有其它禽鸟飞来,就被枝叶上的涎水沾住,像网一样。飞涎鸟就吃被网住的鸟,如果到中午还没捉到鸟,就在空中追逐并用涎水往鸟身上洒,没有不中的。人若捉住此鸟,用它的肉作成脯,能治渴病。它的涎水洒过半天后就干,干后便从枝叶上落下来,脱落后马上再洒。
精卫
有鸟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昔赤帝之女名女婧,往游于东海,溺死而不返,其神化为精卫。故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出《博物志》)
【译文】
有一种鸟像乌鸦一样,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名字叫精卫。从前赤帝的女儿名叫女婧,到东海去游玩,淹死了没能回去,她的灵魂化为精卫鸟。所以精卫鸟常常衔来西山的木块和石头,用来填东海。
仁鸟
晋文公焚林以求介推,有白鵶绕烟而噪,或集介子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烟台。种仁寿之木,木似柏而枝长软,其花堪食。故《吕氏春秋》云:“木之美者,有寿木之华。”即此是。或云,此鵶有识,于焚介之山,数百里不复织网罗。(此“鵶有识于焚介之山数百里不复织罗网”,《拾遗记》三作戒所焚之山数百里居人不得设罗网。)呼之曰仁鸟。俗亦谓仁鸟白臆为慈乌,则此类也。(出王子年《拾遗记》)
【译文】
春秋时晋文公焚烧树林寻找介子推时,有只白鵶鸟绕着烟鸣叫,有时停在介子推的旁边,火就烧不着介子推。晋国人很赞美它,修建一座高台,起名叫思烟台。栽种象征仁爱、长寿的树木,这树像柏树,树枝长而柔软,开的花能吃。所以《吕氏春秋》上说:树木最美的,有寿木之华彩的,就是这种树。有人说,白鵶很有识辨能力。人们在烧死介子推的山上,几百里之内不再设罗网捕鸟,并称这种鸟叫“仁鸟”。人们也叫仁鸟中的胸部为为慈鸟,就是这一类鸟。
鸐
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禽。人面鸟喙,八翼一足,毛色如雉,行不践地,名曰鸐,其声似钟磬笙竽也。《世语》曰:“青鸐鸣,时太平。”乃盛明之世,翔鸣薮泽,音中律吕,飞而不行。禹平水土,栖于川岳,所集之地,必有圣人出焉。自上古铸诸鼎器,皆图象其形。铭赞至今不绝。(出《拾遗录》)
【译文】
幽州一带,羽山北面,有一种善于鸣叫的鸟。长着人面鸟嘴,八只翅膀一只爪,毛像野雉,行走时不踩地面,名叫鸐。它的叫声像乐器发出的声音。《世语》上说:青鸐鸣,天下太平。就是昌盛繁荣的时代。它在沼泽上鸣叫,叫声符合音律。它只飞而不行走。大禹治水之后,它便栖息在高山大地上。它们聚集的地方,必能出圣人。自从上古开始,铸造各种鼎器,都用鸐鸟的形象做图案,鼎器上铭文中的赞美之辞,流传至今。
韩朋
韩朋鸟者,乃凫鹥之类。此鸟为双飞,泛溪浦。水禽中鸂鹥、鸳鸯、䴔鶄,岭北皆有之,唯韩朋鸟未之见也。案干宝《搜神记》云:“大夫韩朋,(一云“凭”)其妻美,宋康王夺之。朋怨,王囚之,朋遂自杀。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提衣,衣不胜手。遗书于带曰:‘愿以尸还韩氏而合葬。’王怒,令埋之,以相望。经宿,忽见有梓木生二塚之上,根交于下,枝连其上。又有鸟如鸳鸯,恒栖其树。朝暮悲鸣。”南人谓此禽即韩朋夫妇之精魂,故以韩氏名之。(出《岭表录异》)
【译文】
韩朋鸟,本是野鸭水鸟一类的鸟,生活在溪水湖泊之中。水禽中的鸂鶒、鸳鸯、䴔鶄等鸟,岭北全都有,只是没见过韩朋鸟。根据干宝《搜神记》上所说:大夫韩朋,他妻子很美,宋康王强夺到手,韩朋很怨恨,宋康王囚禁了他,韩朋就自杀了。他的妻子私下里把衣服弄的很糟烂,宋康王和韩朋妻子一同登上高台,韩朋妻从高台上跳下去,康王手下人想扯她的衣服,但衣服一扯就烂,所以没拉住。她在衣带中留下遗书说;希望把我的尸体还给韩朋,与他合葬。康王很生气,令人埋葬,却把她的坟埋在韩朋坟的对面,互相对望。过了一夜,忽然看见有梓树从二人的坟上长出,树根在地下相交一起,树枝在地上相连,还有像鸳鸯一样的鸟,经常牺息在树上,从早到晚悲切的鸣叫。南方人说这对鸟就是韩朋夫妻的灵魂,所以用韩朋的名字给这鸟命名。
带箭
带箭鸟,鸣如野鹊,翅羽黄绿间错,尾生两枝,长二尺余,直而不枭,唯尾稍有毛,宛如箭羽,因目之为带箭鸟。(出《岭表录异》)
【译文】
带箭鸟,叫声像野鹊雀一样,翅膀上的羽毛黄、绿交错。尾巴上长出两根长枝,二尺多长,挺直而有弹性,只有尾梢才长毛,很像箭羽,因此,人们称它为带箭鸟。
细鸟
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闻声数里,如黄鹄之音。国人常以此鸟候时,亦名曰候虫。上得之,放于宫内,旬日之间,不知所止,惜甚,求不复得。明年,此鸟复来集于帷幄之上,或入衣袖,因更名曰蝉鸟。宫人婕妤等皆悦之,但有此鸟集于衣上者,辄蒙爱幸。武帝末,稍稍自死,人尤爱其皮,服其皮者,多为男子媚也。(出《洞冥记》)
【译文】
汉武帝元封五年,勒毕国进贡一种细鸟,用一尺见方的玉石笼子装了几百只。大小如蝇子,形状像鹦鹉,叫声传出数里远,像黄鹄的叫声一样。勒毕国的人常用此鸟判断时间,也把它叫做候虫。皇上得到后放在宫内,十天之间,不知飞到哪里,皇上很惋惜,再想要就得不到了。第二年,这些鸟又回到宫中聚集在帷幔上,有的钻入宫中人的衣袖里,因而又给它起名叫蝉鸟。宫中的女官都喜欢这种鸟,只要这种鸟落到谁的衣服上,谁就会受到皇帝的宠爱。汉武帝末年,它们自己默默地死掉了。人们尤其喜欢它的皮,凡是身上装饰着这种鸟皮的女人,多数会受到男人的喜爱。
王母使者
齐郡函山有鸟足青嘴赤,素翼绛颡,名王母使者。昔汉武帝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常令鸟守之。(出《酉阳杂俎》)
【译文】
齐郡函山有一种鸟,青爪,红嘴,白翅,紫脑门,名字叫王母使者。从前,汉武帝曾登此山,得到一只玉匣,五寸长,武帝下山时,玉匣忽然变成一只白鸟飞走了。人们传说山上有王母娘娘的一只药匣,让鸟常年守着它。
鸳鸯
汉时,鄢县南门两扇,忽一声称“鸳”,一声称“鸯”,晨夕开闭,声闻京师。汉末恶之,令毁其门,两扇化为鸳鸯,相随飞去,后遂改鄢为晏城县。(出《朝野佥载》)
【译文】
汉代的时候,鄢县城南的两扇大门,忽然一扇发出“鸳”的声音,一扇发出“鸯”的声音,早晚开闭城门时,京城内都能听到这个声音。汉代末年时,人们厌恶这种声音,皇上命令毁掉这两门,两扇门变成了鸳鸯,互相追随着飞去了。后来就改鄢县为晏城县。
五色鸟
杨震卒,未葬,有大鸟五色高丈余,从天飞下,到震棺前,举头悲鸣,泪出沾地。至葬日,冲天上升。(出谢丞《后汉书》)
【译文】
杨震死了,没埋葬时,有一只一丈多高的五色大鸟,从天上飞下来,飞到杨震的棺前,抬头悲叫,泪水沾湿了地面。到安葬那日,大鸟冲天飞去。
新喻男子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衣迎三儿,亦得飞去。(出《搜神记》)
【译文】
豫章郡新喻县有个男子看见田野中有六七个女人,全都穿着羽毛做的衣服,他不知道是鸟。匍匐着靠近她们,拿到了其中一个女子脱下的羽毛衣并藏了起来。他又走出去自动靠近那些鸟,那些鸟都各自飞走了,只有一只鸟不能飞去,他就娶了这只鸟做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她们的母亲叫女儿问父亲,知道了她的羽毛衣藏在了稻谷下面,便取出穿在身上飞走了。后来,她又拿来羽毛衣迎接三个女儿,也都飞走了。
张氏
京兆有张氏独处一室,有鸠自外入,止于床。张氏祝曰:“鸠为祸也,飞上承尘;为福也,即入我怀。”以手探之,而得一金鉤。是后子孙渐盛,资财万倍。蜀贾客至长安,闻之,乃厚赂婢,婢窃鉤以与客。张氏既失鉤,渐渐衰耗,而蜀客亦罹穷厄,于是赍鉤以反张氏,张氏复昌。(出《搜神记》)
【译文】
京城里有一张氏独居一室,忽然有一只鸠从外面飞进室内,落在床上。张氏祷告说:“鸠若是带来祸,就飞到帐幕上去;如果能带来福,就飞到我怀中。”果然飞到她怀中,用手去抚摸鸠鸟,竟得到一个金钩。从此后她的子孙也逐渐发达兴盛起来,财产增加万倍。有个蜀地的商人来长安听到了此事,就用重金收买张氏婢女,婢女便偷出金钩送给了商人。张氏失钩后,家境便逐渐败落,蜀地的商人也遭到了厄运,于是,又把金钩还给了张氏,张氏家族又昌盛起来。
漱金鸟
魏时,昆明国贡漱金鸟。国人云:“其地去然州九千里,出此鸟,形如雀,色黄,毛羽柔密,常翾翔海上,罗者得之,以为至祥。(“祥”原作“翔”,据明抄本改。)闻大魏之德,被于荒远,乃越山航海,来献大国。”帝得此鸟,蓄于灵禽之圃,饴以真珠,饮以龟脑。鸟常吐金屑如粟,铸之可以为器。昔汉武时,有献大雀,此之类也。此鸟畏霜雪,乃起小室以处之,名曰辟寒台。皆用水晶为户牖,使内外通光,而常隔于风雨尘雾。宫人争以所吐之金饰钗珮,谓之辟寒金,故宫人相嘲言曰:“不服辟寒金,那得君王心;不服辟寒钿,那得君王怜。”于是媚惑争以宝为身饰,及行卧皆怀挟以要宠也。魏代丧灭,珍宝池台,鞠为茂草,漱金之鸟,亦自高翔。(出《拾遗录》)
【译文】
魏时,昆明国进贡了漱金鸟。昆明国人说:“产此鸟的地方离然州九千里,这种鸟,形状如雀,黄色,羽毛柔软浓密。常在海上作短时飞翔,用网捕捉,认为此鸟是吉祥之物。听说大魏的德政,使偏远地区也受到恩惠,所以才越山渡海来献给大国。皇帝得此鸟后蓄放在灵禽园中,喂它珍珠,给它龟脑喝。鸟常吐出米粒大小的金粒,可以用来制造器物。从前汉武帝刘彻时,有来进贡大雀的,就是这一类鸟。此鸟怕霜雪,便做个小屋让鸟住,名叫避寒台,用水晶石做门窗,内外通光,而能挡住风雨尘雾。宫女们争着用鸟吐出的金粒装饰钗和珮等饰物,并叫做避寒金。所以宫女们互相取笑说:“不戴避寒金,怎得君王心,不戴避寒钿,怎得君王怜。”于是想取得君王怜爱的人,便争着用避寒金做饰物,竟连行走坐卧都不离身,用来取宠。魏灭亡后,当年珍贵的池台,荒草茂密,吐金的鸟,也远走高飞。
鹙
晋永嘉二年,有鹙集于始安县,木矢贯之,铁镞,其长六寸有半,以箭计之,其射者当身长丈五六尺。
【译文】
西晋永嘉二年,有鹙鸟聚集在始安县。被木箭射穿,铁箭头六寸半长,以箭头来推算,这个射猎的人身高能有五六尺。
营道令
晋太元中,营道令何偕之去职,于县界山中得一鸟,大如白鹭,青色赤目,膝上髀下,自然有铜环形,大小刻画转辗如(“画转辗如”四字原空缺,据黄本补。)揽子,绝妙人功,于是京邑皆传观之。营道经今属道州。(原缺出处,许本、黄本作出《酉阳杂俎》)
【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营道县令何偕之离任时,在县界山中得到一只鸟,像白鹭那么大,青色的羽毛,红色的眼睛,膝上大腿下自然生长着一个铜环形状,上面刻画着图案,取下来仔细观赏,真是巧夺天工,于是,京城里的人都来观看。营道令现属道州管辖。
纸鸢化鸟
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远不通问,简文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侯景谋臣王伟(“伟”字原空缺,据黄本补。)谓景曰:“此纸鸢所至,即以事达外。”令左右善射者射之,及堕,皆化为鸟,飞入云中,不知所往。(出《独异志》)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太清三年,侯景领兵围台城。城内与外面不能通消息,简文制作了一只纸鸢放到了空中,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