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六識樱沉藙e的樱锌梢庥|、不可意樱⒕惴怯|等差別。這樱牟顒e
,不全是由外界環境決定的,也不單是以生理決定他。他在認識中,因根境
關涉的因緣,此識樱从兄鲃幼饔玫摹K杂锌梢狻⒉豢梢狻⒕惴怯|的發生
。依佛法說,認識是不離情緒的。樱有明樱c無明樱蔁o明樱鼘辰缯J
識不清,自己認為滿意的,就生起可意樱蛔约赫J為不滿意的,就生起不可
意樱蛔约河X得無所謂的,就生起俱非樱_@一切,都以識樱灾鞯牧觯
去反應分別所感覺的境界。
己六 樱壥
因於六樱省 〖瓷度
六樱|於六境,就生起六受:眼樱埽|所生受,
受。六受中每一受有三受,所以說:「因於六樱剩瓷度堋埂H苁
由三樱?梢庥|生可意受,不可意樱豢梢馐埽惴怯|生俱非受;也就
是平常說的苦、樂、捨三受。環境不適合自己的情意,就生起苦受;環境適
合自己的情意,就生起樂受;中庸性的環境,就生起捨受。受與樱牟煌
:樱怯|對外境,外來的影響多,洠в型饩常|的作用不能生起;受是領迹
,是內心的感受,內心的關係更大。他對外境感覺而來的境界,更以主觀的
心境去領受他。凡苦樂的情緒,以及喜怒哀樂,都是受的一種姿態。
己七 受緣愛
以因三受故 而生於渴愛
「因」有苦、樂、捨的「三受」,牽動內心,於是就對外境,「生」起
熱烈的「渴愛」。渴愛含有欲望要求的意思,這是屬於意志的。有的說:苦
受是瞋惑所使,樂受是貪惑所使,捨受為愚癡所使。其實,主要的還是愛,
就是對環境得到領受後,洠в猩臉非蟮茫焉臉非蟛皇В灰延械目嗲笱
速的遠離,未起的苦希望不來──這都是愛。如瞋厭已生的苦,就與希望苦
去相合;希望未來的苦不來,也就有瞋。瞋是貪的反面,洠в胸澮簿蜎'有瞋
。不過,貪愛側重在染著,戀戀不捨,所以多把他看成與瞋各別的。其實,
這是緣起相待的;無愛即無瞋的,所以在緣起中,總名為愛。
己八 愛緣取
因愛有四取
「因愛」著生命的自體、三有的境界,所以就「有四取」的馳求。欲取
,是對五欲境界的執取;我語取,是妄取自我為實有;見取,是執取不正確
的主張;戒取,是妄以邪行為清淨,為受生而持戒,求生天而持戒,這都落
在戒取中。所以由貪染心發生諸取,這都是要不得的。
從六樱剿娜。怯星搬岬摹J讓ν饩车慕佑|而生起錯铡恼J識,次由
內心的情緒而生起苦樂的感受;後為渴愛自己所樂意,捐棄自己所不喜的;
再則向自己所渴愛的,不惜犧牲的馳取追求。此說有這樣的次第,但不可絕
對分離。也決不能說樱窒拊诙⑷龤q的時侯,受局限在七、八歲的時候,
愛局限在十四、五歲的時侯,取局限在十七、八歲以後。這幾支,是起惑造
業的必經階段;殺人要經過這階段,布施、放生,也要經過這階段。不見真
理者,有意識的一切,無不經過此階段。阿毘達磨師說:根、境、識和合有
樱闵敃r也有受愛取;這一切是同時相應的。成實論師等,主張是前後
的。其實都對。心心所復雜的和合中,在心識活動的過程上說,約強化特殊
的說,這是樱@是受,這是愛,這是取,也顯然有他的次第。了解緣起的
相待性,這一切無往不通。
己九 取緣有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樱鼘辰缍鹨庥幕顒印壑驁倘。熳鞣N種的事行,就到達
有的階段。所以說:「因取故有有」。下一有字,是存在,是緣起支的一支
。有說:此有是業,因為以愛取所引發的三業,構成業力的存在;由業力的
存在,也就自然感得後有的生死,所以名為業有。經中都說因取有有的有,
是欲有、色有、無色有的三有。取是身心的實際活動,造成未來三有自體的
潛在,接下去就是未來生死(有)的到來。取的馳求,就奠下招感未來三有
自體的動力。要求不感未來的生死,除非不取。假使能夠「取者不取」,就
可以「解脫無」有三「有」的相續了。斷生死,是可從兩方面說:一、生起
正確的認識,生般若實相慧,破除生死根本的無明,就可以了生死得解脫了
。二、在現實的生命中,不起愛取的活動,不構成後有的力量,割斷愛索的
羈絆,杜塞執取的奔馳,就可以了生死得解脫了。其實,這還是一件事。要
不取著,唯有般若的明智現前,洞徹諸法的事理,纔能不取。不取就不著,
『離無明故,慧得解脫;離貪愛故,心得解脫』;就可以解脫生死了。
己十 有緣生
從有而有生
有了三有自體動力的存在,在各種因緣的和合下,就「從有而有」未來
新生命的「生」起了。從有有生,與上『識有六道身』的意義是一樣的。不
過,識有六道身,是由過去的行業,牽引受生心的識,完成現實的生命;從
有而有生,是由現在的業有,到未來世受生而已。
己十一 生緣老死
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有了生,就必定要老;有了老,自然是要走上死亡的路上去,所以說:
「從生有老死」。有「老死」的變異,就「有憂悲諸苦惱」的事發生。其實
,不一定要老死才有憂悲苦惱,在一期生命的演進中,都有憂悲苦惱的;不
過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下,因老死而產生的憂悲苦惱,特別顯著就是了。憂是
憂愁,悲是悲痛;苦是身上的,惱是內心的。印度的學者,以及佛法的尋求
解脫,都是鑒於憂悲苦惱的逼近而發動的。這描寫了人生生命發展的一切活
動。但這些事情,怎麼樣有的呢?「如是等諸事,皆從生而有」的。有蘊界
處和合的生命現起,這些苦迫也就必然的來了。
己十二 總結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印度的外道們,說人生的一切生命現象,都是從自我梵天造作的。佛法
不承認有這些,這唯是惑業苦的因緣鉤鎖,「但以」此十二支的「因緣」,
「集」起老病死苦等無量困惱的「苦陰」。苦陰,即是陰界入和合的身心。
此十二支中,從識到有,是詳細的敘述現實生命(果)的一切發展;以及造
作未來生命(因)的業力。過去的未來的因果,都很簡略的說了一點。從未
來的生死,看憂悲苦惱的諸事,是以生為最初動力的;從現在的生命,看憂
悲苦惱的諸事,是以識為開展先導的。解脫生死,就不這樣。從過去看現在
,是以無明為本。從現在看未來,因識對境,與無明樱悖领毒壠穑荒
明確的曉了前境,味著所取的三有境界;所以就生起苦樂的感受,愛染也隨
之而來:有愛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所以從現在看未來,是以樱軔廴閯
力的,特別是愛取。怎樣解決生死?扼要的說,不從過去的無明下手,因為
過去的已感受現實的生命,解決他也來不及。唯有從現在的境界上,生起正
確的認識,不起我愛法愛,不生我執法執,不造新的業力,這才能杜塞未來
生死的源流。識是無始相續的苦果,生是未來苦果的先聲,所以解脫不以識
與生為本。雖這麼說:現在樱称鹗苤校陀袩o明在。所以遍歷三世,也每
從無明滅說起。無明滅與愛取滅,不能把他分開,才對。
戊二 緣起還滅律
是謂為生死 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上面說的緣起流轉,就「是」所「謂」「生死」。這生生不已的生死狂
流,就是「諸行」「根本」。諸行,不唯是指為後起三行的三行,是指生命
相續的一切。這一切,本來是緣起的,因無明的蒙蔽,不能正視這一切,不
了解這一切本性空,所以生死的流轉,是「無明者所造」作的;在有「智者
」,是「不」會「為」這一切自己束俊约旱氖碌摹0闳魺粽撜f:『見實者
不為』,就是般若的智慧現前,見到諸法的實相,體悟一切法性空,他自然
不會幹這些事情的。本頌說智者不為,也不單是有智慧的人,實包含著般若
智慧,體悟空理,破除無明者說的。無明斷了,諸行才不生。但怎麼才能斷
無明?修智慧,般若現前,才有這功能。無明事滅了,諸行不生,諸行滅了
,識就不生;這樣的十二支,都在「以是事滅故,是事則不生」的原則下解
消。破無明、了生死、入涅槃,不是有實在的無明可破,也不是有實在的生
死可了,或有我得到解脫。但是和合從緣的「苦陰聚」,寂滅不生而已,所
以說「如是而正滅」。
緣起流轉的還滅律,是大小乘共的。不過,小乘學者,急急於切斷流轉
的這一面,證得還滅的那一面,從無我而入空寂。如不廣觀法空,每以為此
是滅諦而已。大乘學者,必知生死就是涅槃,一切法性本自空寂,以寂滅即
一切法的本相;不是離生死外而可有涅槃的。洠в衅茻o明,一切法如幻如化
,無自性的緣有,不自覺知,所以就生生不已而眾苦永在。破了無明,如幻
的一切法,知道他是無自性,決不執這一切是實有的。緣起法本來如此,還
復他本來如此,體現他本來如此,生死大事不了而了。一般小乘學者,不能
綜合性空緣起,以為緣起是緣起,空寂是空寂,所以就起種種法執,其實都
是本性空寂的。大乘理解即緣起是性空,即性空是緣起,所以就體現流轉是
本寂,還滅也是本寂,而證入涅槃。為什麼都是本寂呢?因為是本寂才能流
轉,是本寂才能還滅。假使不是本寂,流轉不得成,還滅也不得成了。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正觀緣起,即能遠離戲論,這是般若大慧的妙用。前品已明正觀緣起,
這品就再辨正觀所遠離的。一般聲聞學者,也說觀緣起,常見、斷見、邪因
、無因等即能遠離,才能入於還滅。但他們,每遣邪見而存緣起的實有。不
知觀緣起的所以能離邪見,就因為是性空的。性空,在勝義諦中,當然離一
切戲論;就是在性空的緣起中,也能遠離。真能離一切戲論,那必然是悟入
緣起的空性了。阿含經說:何等是老死?誰老死?龍樹解釋為:何等是老死
,顯法空;誰老死,顯我空。遍觀十二支,一一支無不是顯示我空、法空的
。所以在緣起觀中,邪見也是空無自性所離的。十二門論觀作者品,敘述裸
形迦葉問佛:苦是自作否?他作否?共作否?無因作否?佛一概說不是。一
分聲聞學者,以為種種原因說不是;龍樹菩薩說:這就是顯示一切法空。所
以,這不是大小乘的差別,是一分有所得的聲聞學者,與性空者解說的差別
。他們以有的遣除無的,離去無的,結歸於實有,是他空派。以為空是無其
所無,而不即緣起是空的。性空者即緣有以除自性,自性無而歸於空,是自
空派。所以,本品觀邪見,即是阿含經的要睿簿褪切钥照叩囊罁1娚
有自性見,就著我著法,著我起我見,著法起法見。尤其有學問的,分別推
求,起更多的分別見。諸見中,以我我所見為生死根本。正觀緣起的時候,
即以無此我見為觀門。無我即無我所的,所以遍觀一切法,法法是空的,不
唯是我空而已。一分學者,聽說無我,就以為離我有法,而執我空法有了。
聽說所取非有,就以為所取的外境界空而內心有,而執境空心有了。放此取
彼,如獼猴的捨一枝取一枝,終不能見諸法真相。因此,唯有闡發一切法空
,使心無所住,然後集中於一點,突破我我所見的自性蒙蔽,才不會捨一執
一,也才能真悟諸法的實相。本品所破邪見,以我見的各種形式為主:若破
我見,即一切見跟著不起了。佛破邪見,以當時印度為對象的。他們的執見
雖多,總不出十四不可記或六十二見,重心即不解無我而起的諸見。雖是宗
派的分別我見、法見,然以觀門觀破此種自我的自性見,也就能破一切眾生
所共的自性見了。如來破見時,說這不是,說那也不是,顯示這一切是世間
戲論,也就是顯示法空。佛為適應當時的時代,破這種種邪見;現時代下的
各種不同的邪見,假使知道他的病根所在,也同樣可以緣起無我觀破斥的。
邪見有通有別:凡是不正見,都可叫做邪見,這約通說。邪見是戲論的
別名;根本的,分別的我見、法見,蒙蔽障礙真知灼見,不能見到諸法實相
,不論是外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