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淨,也有他相對的客觀性。否則,審美的標準,就不能成立了。如所見的顏
色,如可人意的,是清淨的,美的,他必然有色素的和諧性。見黑暗而抑鬱
,見光明而欣喜,這雖不離根識,而也有他的相對的淨美的。又如所聽的音
樂,凡是美的淨的,必合於樂律。不過緣起是無自性而有矛盾的;所以在不
同的心境中,注意於緣起法的某一點,即可以隨感見而不同。如整齊是美的
,但又是呆板的;不整齊是雜亂的,但不整齊的眨停彩强梢獾摹Q相可
以是緣起相待的,決不能說純是主觀的。經部師及一般唯心論者,不知此義
,看作純主觀的,未免抹殺緣起的客觀性。不過,有部學者,忽略了緣起相
對性,以為是自性有、真實有的,所以論主要破斥他,顯出他的錯铡
辛四 破救
壬一 正破
癸一 境空門
色聲香昧樱 〖胺w六種 皆空如燄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外人以六塵的境相,淨不淨相,是真實自性有的,可以為生起三毒的根
本。論主直以境空如幻的正義,遮破他。「色、聲、香、味、樱胺ā供ぉ
「六種」體性,都是「空」無自性的,「如」陽「燄」,如「夢」境,「如
乾闥婆城」,一切是空無所有的。六種境界,已是空無所有的,在這「六種
」境界「中」,還「有」什麼「淨不淨」相呢?當知這淨不淨相,也是「如
幻化人」「如鏡中像」的啊!一切是如幻如化,怎麼可說有實有自性的六境
,實自性的淨不淨相!又怎麼可說有實自性的淨不淨相,生起貪恚癡的三毒
煩惱?色聲等如幻、如化,阿含經中是常說到。論主依佛說,顯示境相的不
實。然性空者的境相不實,決不如唯心者把他歸結到唯心。境相不實,只是
緣起無自性;而此境相的形形色色,一切都承認他,不是從屬於心,是心所
變現的。唯心者的心,即是煩惱垢心等;他不是境相的決定者,反而是不離
境相而存在的哩!
癸二 相待門
不因於淨相 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不因於不淨 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淨不淨相是緣起有的,是互相觀待有的。離了淨相,就洠в胁粶Q相;離
了不淨相,就無有淨相。如演戲,有奸臣才有忠臣,有忠臣才有奸臣。離了
奸臣,忠臣就顯不出;離了忠臣,奸臣也無所表示了。怎麼能成立淨不淨相
的真實自性有呢?真實自有,即失去因緣義;不待他,即不能成立。所以,
「不因」「淨相」,那就「無有不淨」相。如承認「因淨」相才「有不淨」
相,不離了淨相的緣,不淨相即洠в姓鎸嵶孕浴K哉f:「是故無不淨」。
反之,「不因於不淨」相,淨相即洠в兴模瑴Q相就不成。所以說:「則
亦無有淨」。假使承認「因不淨相」才「有淨」相,那麼,離了不淨相,淨
相就不可得了。所以說:「是故無有淨」。這樣,不待,不能成立;待,又
洠в凶孕浴Q不淨相的所以空,本論不是從認識論去說明,而是從緣起因果
去開示的。因淨不淨相的實性是空,所以認識的時候,才有隨見不同的事實
。
壬二 結成
若無有淨者 由何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本頌,結歸到煩惱的不實非有。有淨可以說有貪;有不淨可以說有恚;
有淨不淨的中容性,可以說有癡。既如上所說,「無有」清「淨」,那裡會
「有貪」愛的生起?「無有不淨」,又那裡會「有」瞋「恚」的生起?無有
淨不淨,癡煩惱的無由生起,是不言可知了。所以,煩惱都是無自性的,並
洠в兴膶嶓w。
庚二 觀顛倒不成
辛一 空寂門
於無常著常 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 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 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三毒,以緣境的顛倒而起;所以進一步正觀顛倒的實無自性,顯出煩惱
的不實。有所得的聲聞學者,以常、樂、我、淨為錯铡嵉梗詿o常、苦、
無我、不淨為正確的不顛倒。其實,顛倒與非顛倒的自性不成。什麼是顛倒
?如這法是這樣,而摺此谋鞠啵醋髂菢樱@就是顛倒。什麼是非顛倒
?如這法是這樣,就把他當作這樣看,這是非顛倒。但是,摺贿‘反諸法的
本相,要有倒與不倒的本相才可說。如果本相本不可得,這還說什麼摺床
摺矗烤鸵运牡顾姆堑拐f吧:假使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
諸身不淨的實自性,摺此谋鞠啵鴪獭钢怪T行是「常」住,諸法是有
我,諸受是快樂,諸身是清淨。確實有此顛倒的自性,「是」即可以說「名
」為「顛倒」。但以正理觀察,尋求他的自性,在諸法畢竟「空中」,「無
有常」、樂、我、淨的四法實性的,這那裡還「有常」、樂、我、淨的四「
倒」呢?同樣的,假使「於」真實自性的「無常中」,執「著」他確實是「
無常」,苦中執著他是苦,無我中執著他是無我,不淨中執著他是不淨,這
可以說如對象的本相而知,可以說是「非」顛「倒」。但以正理觀察,在諸
法畢竟「空中」,是「無」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實性,這那裡「
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非顛倒」呢?所以,倒與非倒,是緣起的假
名;在諸法性空中,平等平等,同樣地不可得,洠в械古c非倒的差別。所以
般若經等,正觀法相的時候,總是說常與無常不可得等。此二頌,破常倒,
指空中洠в谐W∽孕裕黄品穷嵉梗缚罩袥'有無常自性。這也是以緣起無性
門觀察,不在認識論上說。
倒與非倒的產生,主要的是由執不執著。說到執著,計有四種:一、「
可著」,是所著的境界;二、「著者」,是能著的人;三、「著」,是在起
執著時的著相;四、「所用著法」,是執著時所用的工具。所用的工具,可
說是吸取外境的六根;著相,是根境交涉時的那種染著性;能著者,是起執
的我;所著的境,就是六塵。外人以為有此四事,即有取著;有取著,當然
就有顛倒。然而,在深入諸法性空中,這四事都「是」「寂滅」離戲論「相
」的;洠в写怂氖碌膶嵭裕茄e真「有」取「著」的實性可得!這樣,「無
有」實自性的「著法」可得,就不可以說「邪」執「是」錯铡摹割嵉埂梗
「正」觀是非錯铡摹覆活嵉埂埂T噯柈吘箍占艧o自性中,「誰有」這倒非
倒的「事」情呢?
辛二 已未門
有倒不生倒 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 誰生於顛倒
諸顛倒不生 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空寂門,是直約空寂不二門說的。以下,約依緣起以觀無自性說。第一
頌中,初二句,依法作已未門破;後二句,依人作已未門破。如說有顛倒生
,是這法有了顛倒而後生起顛倒,是本無顛倒而後有顛倒?假定這法先已「
有」了顛「倒」,有了顛倒,就「不」應當再「生」顛「倒」。假定這法原
來「無」有「顛倒」,無有顛倒,也「不」可以說能「生」顛「倒」。無倒
生倒,這犯從無生有的過失。有倒生倒,這犯生而復生的過失。所以,有無
都不可說能生顛倒。外人想:不錯!法上有洠в蓄嵉梗疾豢梢哉f有生,但
有能起顛倒者,所以能生顛倒。這還是不可以!如說人生顛倒,是這人先有
顛倒,是顛倒者,而後生顛倒?還是他本無顛倒而後有顛倒生?已成顛倒的
顛「倒者」,能生是不對的;既成了倒者,就有了顛倒,「不」能再說他「
生」顛「倒」!如這人本不是顛倒的,既非顛倒者,又怎麼可以生起顛倒呢
?所以,「不倒」者「亦不」生顛「倒」。
第二頌,約倒時破。外人以為有倒無倒都不能生,在正當顛倒的時侯,
是可以說有顛倒的。這仍不行!倒時是觀待已倒未倒建立的,離了已倒未倒
,倒時根本不可得。倒時尚且不可得,又那裡能生起顛倒?所以說:「若於
顛倒時,亦不生顛倒」。如一定要固執倒時有顛倒生,那「可」以「自」己
審細「觀察」一下,看看是有那個在顛倒的時侯,「能」夠「生」於「顛倒
」?如觀察不到,那就不可以妄說倒時有顛倒生。
第三頌,依青目的解釋:外人以為「顛倒不生」,就是顛倒的真實,於
真實中生起執著。所以論主進一步破斥說:怎麼可以說不生是顛倒的真實?
不特不可執不生是顛倒的真相,就是非顛倒的無漏法,也不可名為不生相呢
?這樣解釋,可說上二頌破顛倒的生,此破顛倒的不生;但文義不大連貫。
依清辨說,從上面的三時無倒看,可以知道「諸顛倒」是「不生」的了。顛
倒不生、那裡還「有」什麼邪是顛倒,正非顛倒的意「義」呢?「無有顛倒
」的法,又從那裡「有顛倒者」的人呢?清辨的解說,比青目釋更好。
辛三 有無門
若我常樂淨 而是實有者 是常樂我淨 則非是顛倒
若我常樂淨 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執有常樂我淨顛倒實性,那可再以實有實無門觀察。假定「我常樂淨」
四者,「是實有」自性的。常,我說他「是常」,這恰如他的本相;樂我淨
,說他是「樂」,是「我」,是「淨」,這也各各恰如他的本相,這怎麼可
說是顛倒呢?所以說:「則非是顛倒」。不是顛倒,就是正見,一切眾生有
這正見,也就應該得解脫!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假定聞論主所破,以為「
我常樂淨」四者,是「實無有」的。實無所有,那麼,無我、「無常、苦、
不淨」的四正,也就不應當有了。為什麼呢?有常樂我淨的四倒,離四倒才
可說有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四非倒;四倒既實無,四非倒的正觀,自然
也就洠в辛恕M瑫r,顛倒即不能正見,不能恰如不顛倒的本相而起。反之,
才有四非倒。如洠в蓄嵉梗矝'有正見法相的非倒了。所以說:「是則亦應
無」。
己二 結成煩惱之滅
庚一 正顯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論主說:顛倒不可得,不顛倒不可得。如不了解性空宗的大意,以為顛
倒、不顛倒一切都洠в校@真是撥無邪正的大邪見了!不知煩惱起於顛倒,
顛倒原於自性見。有了自性見,這才取著諸法,有想倒、心倒、見倒的種種
顛倒生。不知是戲論的顛倒,取著實相,所以煩惱現起,生死輪迴了。如能
如上面所說,正見顛倒的實相不可得,諸「顛倒」即「滅」。顛倒滅就不起
煩惱。煩惱雖多,根本而主要的是「無明」,所以顛倒滅,無明「亦滅」。
「無明滅故」,三業「諸行」也滅。諸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生老病
死「等亦滅」了。本頌正明苦集滅道的正義。苦集是煩惱;苦集的所以可滅
,在於實無自性。所以直從煩惱的無自性觀察,即能煩惱不生,而得苦集的
寂滅。
修學佛法,主要的是斷煩惱,解脫生死,如本論所說的無明滅。但大乘
佛法中,也說不斷煩惱。這因洠в袩⿶赖膶嵪嗫善疲灰w解煩惱本性空寂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就可以離煩惱得解脫了!如晚間铡J繩子為蛇,
生起極大的恐怖,感到無限的苦痛。要消釋他的痛苦恐怖,只需指明這是繩
,理解了這裡根本洠в猩撸撬磺锌植琅c痛苦,立刻就消失無有了。所以
理解無煩惱可斷,這才是真正的斷煩惱;無生死可了,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
。從勝義中說無煩惱可滅;世俗諦中,大有煩惱可斷。但這樣的斷煩惱,與
不斷是相成而不是矛盾的。因為不斷,所以可斷;也因可斷,才知他實無自
性可斷呢?這在下面二頌中,明白的指示出來。
庚二 遮顯
若煩惱性實 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 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假使不解性空而不無假名,執著煩惱可斷,以為「煩惱」的體「性」是
「實」有的,是「有所屬」的──屬於自我,或屬於垢心。那就根本不可斷
,所以說:「云何當可斷」。假使說可斷,試問:誰「能斷」這煩惱的實有
「性」?若有力能斷此實有性,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