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牧师问及教会可否自派宣教士而不必与差会合作。答案是可以的,因为这是安提阿的模式。不过一家教会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行政支援及宣教士的关怀必然不足,海外植堂及跨地域文化也欠经验,因此,教会只适宜在初步或人少的时期自派宣教士出去;当事工扩大及人力加增时;教会将会面对很多力不能胜的问题。毕竟海外差传事业是一个繁复的天国事业;非专人及专门机构去负责不可。
资源汇集与均平模式
保罗和巴拿巴工作之一就是在众教会间汇集他们的捐款,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把捐项托巴拿巴和保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去。”(徒11:29、30)初期教会这种捐献的方式,保罗称之为“均平”:“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林后8:14)
工场上的教会发展甚速,但经济却是薄弱,他们需要买地建堂,传道人需要代步的脚踏车,很多信徒活在生活的困境中,乡村要开井得水,受训的神学生需要资助等。我们蒙神赐福的教会感受到神恩浩大,以回报感恩乐捐的心,把资源均平出去,投资于普世国度的扩展,这是蒙福及施福当然的道理。
当我们想到三十五元美金可以支持中国大陆一个布道者,五十美金可以养活越南(Vietnam)一位牧者,一百元美金可以养活菲律宾(Philippines)传道人的一家时,我们就觉得这样的分送出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有效的。
有人问教会的经常费与差传费的比例应是多少?以普世的需要来看,当然越多越好。有些教会不购堂不建堂,而把大部分奉献支持海外工作,但不是每家教会都有这样的领受。我的建议是教会应以十份之一(10%)的常费比例作差传基金的起点,若提升到四份之一(25%)便算正常,但理想目标是增加到常费的一半(50%)以上,不少在差传上成功的中西教会都会在这比例内。
以上所提的这种奉献并非信心的奉献,因为这只是把神给我们的丰盛资源,按各人的力量均平出去罢了。初期教会还有另一种奉献,是凭着信心,在自己仍缺乏时,仍以牺牲的精神,超越自己的力量去奉献。马其顿的教会,除非是真的看到富足的主耶稣为他们成了贫穷,也在奉献同时把自己献了给主,不然他们必不会这样作,而差传的奉献,正是需要以这种态度去参与(参林后8:2~5、9)。
传道人短期流动模式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徒8:14)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徒9:32)
有些教会把传道人看成雇工,规限只能做教会内的事,若要出到宣教工场,传道人须用自己的假期出去。另有些传道人根本不想出去,觉得做一些对自己教会增长无关系的工作,费时费财费力。这些都是没有国度观的看法。
短期宣教的传道人不一定要有宣教的恩赐,他若能抽时间到宣教工场去,他的牧养、行政等的恩赐可帮助工场上弱小教会及经验尚浅的宣教士,也能扩展自己的眼光,回来后讲道内容更有活力,若牧者能带信徒上工场,教会必能产生更大的宣教动力。
短期宣教不只是为了让一些青年人出去经历一下海外工场,更是可以影响整家教会的路线及布道活力的重要工作,这工作必须由上而下的带领、计划及参与,而牧者在这方面的角色及榜样最为重要,因此牧者应每年抽时间出宣教工场,教会也应鼓励牧者及为他们在各方面安排预备。
有一位牧者每年最少一次到中美洲一工场短期工作,双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有一位牧者对泰北很有负担,不单自己多次出去,也带会友出去;有一英语牧者每年带一队华裔青年,到澳门去办英语班及布道。有一差会安排了一牧师到中美洲帮助当地教会两年,也有牧者组队往欧洲,不少差会每年不同的短宣队伍也多有牧者参加。
三线路并进差传模式
“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三条传福音的路:同文化(耶路撒冷,犹太全地),近文化(撒马利亚),异文化(直到地极),这三条路线由“并”、“和”两字连起来,表示一个紧跟着一个,也可表示同时进行。
《使徒行传》记述福音开始传递时,是循着这三条路线,一个紧跟一个的,第一至七章在耶路撒冷及犹太全地,到第八章,福音已传到撒马利亚,跟着传给非洲埃提阿伯的太监(参8:27)、罗马人哥尼流(参10:1)、希腊人(参11:20)等,保罗后来的传福音策略,都是三线并进的。
华人教会的人力、财力及事工应分配在这三条线路上同时进行,扩展天国事工。可是我们却听到很多不同的论调,说要传遍本地才可传外地,传遍同族才可到外族。若这样我们便永远不能突破第一线,那我们怎能完成基督的使命呢!
多伦多(Toronto)有一华人教会开设了一家宣教中心,专门向非华人传福音,有另一教会认领了一个未得之民,祷告及支持该民的福音工作。有些教会开设多种族的团契与崇拜,吸引不同单元的民族到主面前。
带职布道与配搭模式
“……保罗就投奔了他们,他们本是制造帐篷为业……”(徒18:2、3)“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亚波罗)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18:26)
这对以制造帐篷为业的夫妇,是宣传的最佳拍档,当保罗无地方住时,他们供应;当保罗离哥林多住以弗所开荒植堂时,他们一同前往;当保罗离开以弗所时,把扶立牧养初生教会的责任交给他们夫妇。他们虽是带职,但他们以福音为优先,也为福音的缘故随宣教士迁徙。
今天我们华人教会有无数专业人士,但多以自己的事业及儿女为优先,在天国事业与自己的事业、儿女之间,信徒往往选择了后者,以致对发展神的国度怠慢了。近期,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例子,这些如云彩围着我们的福音先锋,以他们的职业为桥梁,竭力进入一些福音未达之地。
有一工程师在中国,其身分是任职业公司的工程师,实质上却是宣教士;另有一护士进入回教国家工作,一商人在非洲开厂,数家台湾信徒移民到巴西(Brazil)务农,同时开设了两家教会,一弟兄跑到关闭国家投资,帮助培训当地信徒,也引进了很多教会所需的扶立材料及短期宣教士。
有两对夫妇同在一家教会长大,成为主里密友及同工,后来其中一对夫妇成为宣教士,另一对夫妇仍开厂经商。宣教士夫妇到什么地方宣教,这对经商的夫妇也到什么地方经商。他们成为宣教的伙伴,最佳的拍档。
差派支持宣教士模式
差传教会不能只停留在支持一些机构及施工上,教会是差出宣教士的地方,也是支持宣教士的基地,教会的牧长从不断鼓励奉献、受训、实习,然后接纳与差派。宣教士一生的宣教生涯,工厂发展、家庭的支援,回国的述职等也与这差派他出去的母会紧密地连在一起。
基督的大使命吩咐门徒及教会要“去”,这“去”不是表示每一个门徒都要出外作宣教士,而是在“去”上参与,好像一队军队,前方与后援配合在一起来打仗,这样才是一个健康整全“去”的团队。
那天,安提阿教会的差派礼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教会的代表按手在保罗、巴拿巴两位宣教士头上是一个美好的动作,把一个微小而地方性的教会扩大成为一个国际属灵投资机构,这一小步成为了跨向万民及参与普世计划的一大步。
耶路撒冷的教会已差派了马可,腓立比教会已差派了以巴弗提,帖撒罗尼迦教会已差派了亚里达古和西公部,庇喱亚教会已差派了所巴特,以弗所教会已差派了特罗非摩,歌罗西教会已差派设犹,路司得教会已差派了提摩太。我们的教会差派了谁?
盼望教会年年的差传年会都有差遣礼,因为真正的差传行动是差遣的行动。
问题讨论
一、为什么《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初代教会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呢?
二、今天在你教会聚会的基督徒与初代信徒在差传事工的参与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吗?
七。宣教篇 第61课 普世差传二千年/曾锡华
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使徒行传》记载了基督徒在众使徒带领下把福音从耶路撒冷直传至罗马帝国的首府罗马城。但差传的大使命仍未完成,在主后的两千年中,救赎的主继续在万民中施行拯救,神国度将扩展到各国各族;在每一世代当中,也有基督徒愿意付出血汗,甚至生命来遵行基督交托的使命。以下是从福音传播及教会发展的角度来叙述接近两千年的差传历史。
我们可简略将基督信仰的差传历史分成四大部分:早期的宣教(30~1500)、现代西方殖民扩张的宣教(1500~1900)、改变的世纪(1900~2000)及普世全方位的宣教(2000以后)。
早期的宣教(30~1500)
一、基督国教时期前的宣教:三○至三一三年时期
基督教起首的三百年是扩展迅速的时期,福音由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东起中东,西至英伦三岛,南及北非洲地中海沿海地区,北至南欧各地。基督教也从一个地下非法信仰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文化角度而言,基督教信仰更从犹太文化过渡至希腊、罗马文化。福音能快速传开的原因包括:罗马统治下的法治与安定和平、希腊语作为帝国的公用语言、安全可靠的道路网络等因素。
罗马帝国早期曾强暴逼迫基督徒及禁止教会聚会,基督徒亦因此被迫转入地下活动,甚至要到晚间在地下墓园中才能聚会,但信徒的宣教热诚从没减退,福音不断广传,以至帝国的四极。这段时期,基督徒最有力的见证乃是彼此相爱、主里的喜乐、甘愿为主受苦及传福音时常有治病、赶鬼等神迹伴随。
三一二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战场上经历基督帮助的神迹,战胜敌人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君主。最后他不单归信基督,更在三一三年宣布信仰包容法案,基督教因此成为合法宗教,至终更成为国教。自此基督徒便能公开信仰、自由布道及抄写圣经,基督教会更渐渐成为权贵的中心。教会虽然不再需要挣扎求存及冒险传道,但却面对新的问题。教会的注意力转向神学系统的建立及哲理学问的分析,结果在不觉间神学争辩便取代了差派宣教士到境外向其他民族传道的教会使命。
二、国教制度下的宣教:三一三至一五○○年
“基督国教”(Christendom)的理想乃是一个广大、合一、超国界的基督徒社会。简单而言,宗教信仰与文化是一体的,因此政教不分,在政治及社会上两者互为利用,因此也带来信仰、文化与政治效忠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国教制度对该国教会而言尚有一定好处,但对宣教而言却是极大的拦阻,因为福音的使者与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过分地亲近,跨文化福音见证因此跟政治及文化侵略结下不解的关系。在这种政教关系下,宣教与武力侵略结合,宣扬和平福音与战马、利剑竟成盟友,这种荒谬的结合也是这段历史的事实。
(一)塞而特人(Celts)及哥特人(Goths)时期(400…800)
当罗马人成为福音已得之民后,他们却没有将福音传给塞而特人、哥特人及其周围的民族。结果神便兴起这些野蛮民族,叫他们入侵罗马帝国,甚至攻陷罗马城,迫使罗马帝国将首都东迁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并放弃了帝国整个西部地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期,基督教修道院开始兴起,当教会只专注于牧养会内信徒的时候,修道院便成为差传基地及宣教士训练学校,直至十六世纪,改教运动(Reformation)以前,修道院及修道士在差传及信仰传播工作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虽然罗马教会没有派宣教士向这些野蛮民族传福音,但结果他们却因所掳的罗马信徒的见证而归主。相同地,住在爱尔兰(Ireland)的塞而特人亦因被他们从英格兰(England)掳回的基督徒的见证而归主。最后藉着塞而特人的宣教士,今天的法国(France)地区亦归向基督。至此整个欧洲除了北欧的维京人(Vikings)以外都成为基督教地区。
主后第七世纪期间(6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