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

第63部分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第63部分

小说: 21世纪基督徒装备100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饺鍪殖惧尽Q鹊娜兆又徊还中宋迥甓眩〖涛坏囊晾祝≦ueenElizabeth)登基后,立即恢复从前的《最高治权法案》及《教会统一法案》,致使英国的改教路线得以继往开来。在伊利莎白女王悉心主持朝政下,英国国势日趋强盛,英国的教会也就更加独立于外界的干预了。由于伊利莎白女王在位长达四十五年之久,故令宗教政策得以落实贯彻。当伊利莎白女王成了举国上下拥戴的君主,基督教(主要是英国教会,又称为圣公会)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英国宗教信仰了。

    其他的改革情况

    除了以上三个地区之外,宗教改革也在其他欧洲地区蔓延。一般而言,靠近德国的地区,逐渐接受了德国信义宗型态的基督教,包括瑞典(Sweden)、挪威(Norway)、丹麦(Denmark)等地。改革宗型态的基督教则逐步扩展至法国、德国南部、荷兰及苏格兰等地。英国的圣公会则一直维持着地方特色,与欧洲大陆上的型态有别。此外,一些较为独立发展的小规模改革团体,也出现在欧洲。这些小团体一方面反对罗马派的观点,但又对划分教区、设立主教等较为制度化的教会型态不以为然,因而选择独自发展的理念。只是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领袖,这些团体的观点往往容易流于偏激。因此在开始的时候,这些打着改革旗号的群体,经常引起社会的动乱,为改教带来负面的评语。犹幸到了十六世纪的后期,这些偏激因素逐渐消退。只是他们仍旧无法与其他改革派结合。遗憾的是,这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往往也不见容于其他基督教体系,因而同时遭遇罗马派及改革派的排斥。当中不少人士成了四处飘流的“宗教”难民;当中也有选择离开欧洲,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去的。门诺会和贵格会就是其中较为人知的典型。

    改革派的成长,确实让罗马派刮目相看,以至当中一些较为开明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确实是刻不容缓的!这些人士主张留在罗马的体制中,推动教会的变革,并清除那些招惹批评的腐败。一些具改革思想的修道会开始出现;许多以改革作为职志的人物,更积极推动真正的敬虔作风。逐渐地,改革的气象也出现在罗马派的圈子中。神职人员再不可擅离职守,平日的训练与学术水平不仅大幅度提高,还得遵守严格和高水平的道德生活标准。这股罗马教廷内部的新兴力量,在改革的决心是一致的,留在体制内推动改革的方针也相同,但是对于德国、瑞士等地,改革派的态度却分成了两个阵营。温和的阵营赞同与路德、加尔文等人和解,接纳部分改革派的主张;强硬的一方则认为路德等人乃是异端分子,应该加以镇压。经过一番争持,强硬分子终于占了上风,其路线逐步成为了罗马教会官方的立场。其后于一五五五年,强硬阵营的人士更出任教皇,主导了整个罗马内部的改革取向。罗马教廷随后也召开大公会议,在教义的取向上与改革派针锋相对。罗马派与改革派之间的路线,从此也就更加南辕北辙了;前者就成了今天的罗马天主教,后者就是今天的基督教了。

    到了十六世纪末年,欧洲各地的宗教取向大致开始定型。然而,宗教因素所引起的冲突,却并未削减。小规模的纠纷与摩擦不断出现。星星之火,竟然再度燎原;这些小规模的摩擦,以后演变为大规模的冲突,又继而在一六一八年演变为战争。这场战争非常激烈。由于每个国家都在宗教问题上作出了抉择,参战的单位因此涉及了几乎每一个欧洲国家。德国既然是最先推动改革的国家,故冲突最烈的地区也在德国。由于不同的国家,其参战的时刻不一,这场战争结果延续了三十年之久。据说德国地区的每一寸土地,在此“战火”蹂躏之下,至少都被焚烧过一次。到了一六四八年,交战各方都意识到,胜利不可能属于任何一个单位。在一些有心人士斡旋之下,大家同意停火并签定了著名的《威斯法利亚条约》(TreadyofWestphalia),结束了这场惨酷的“三十年战争”。这条约为各个不同宗教取向的国家划定了疆界,从而止息了冲突。例如本来是一个地区的荷兰与比利时(Belgium),就一分为二了,各自由支持改革派与罗马派的政权统治。更为重要的是,交战各方也同意,采纳“宗教自由”的原则行事,尊重与容忍不同宗教的存在,而且各方也允诺,从此不再为信仰之不同而大动干戈了。

    自此以后,欧洲各国大致上奉行此一原则,而且总体来看也遵守了条约内所划定的疆界,直到二十世纪的大规模冲突为止。因此,我们可以说,《威斯法利亚条约》结束了战争,也同时结束了“宗教改革”这个教会历史的重要时期。此后,基督教与天主教也就各自独立发展了。

    问题研讨

    一、上主保守了改革教会的运动,在多次的危难中化险为夷。你从中学习到什么功课?

    二、宗教改革的成功,与改教家的委身奉献精神密不可分。当今日的教会面对某些需要或冲击时,这些改教家对你有何启发?

    三、宗教改革结果以战争方式结束。你对此有何感想或警惕?

    

六。教会历史篇/李振群 第54课 改革的延伸与深化

    前言

    踏入改教的后期,在支持改教的各地区,教会在教义、制度、政教关系等方面的取向陆续固定下来。改教各阵营之间的差异也就逐渐地浮出了台面。容忍不同意见的宗教政策逐渐获得了认同,一些独立的信仰群体也开始出现在改教地区,形成了新兴的教会或宗派。即使是同一源流的改教教会,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的差异,久而久之,也会演变为不同的宗派。其实这些不同阵营或宗派的信仰,在主要的教义上是相当一致的;只是在组织、规章、以及某些次要的课题上存在差异。然而,由于必须清楚地与罗马天主教区分开来,所有这些基督教的宗派,皆竭尽所能地界定自身的立场,也因而较为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异。纵然如此,整个基督教的发展,仍是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前进的。

    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

    其中第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敬虔运动。从十七世纪初年开始,由于精细的阐释教会立场,基督教圈子里面出现了所谓的“正统主义”,教会开始关注一些较为次要的教义及信仰内容,诸如洗礼的方式、圣餐的饼该用何种材料、好行为在信徒生活中的分量如何等。这种关注固然有其必要,只是一旦偏重,就会忽略信仰对个别信徒、对教会整体使命的教导。“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社会对宗教事务开始采取中立的政策,社会上的世俗化现象也开始浮现。于是许多人开始怀疑:宗教对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耶稣基督的教会似乎又面临另一轮的挑战。这些发展让教会不禁自问:宗教信仰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上一世纪的宗教改革到底成就了些什么?不过一些教会领袖仍然怀抱着力挽狂澜的使命,鼓吹敬虔的信仰生活。历史上的“敬虔运动”因而出现在德国(Germany)的教会当中。

    敬虔运动的主张,其实就是在基督徒生活中,强调读经、祷告的操练,注重悔改离开罪恶,看重活泼的信心流露。敬虔分子认为,信仰不是一套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可以在生活中经历到的事实,而且这些事实更为信仰提供了可靠的确据。因此,在具体的信仰生活中,敬虔分子要求牧者在讲台上所宣讲的,不是教义的正统与否,而是信仰对生活的意义何在。敬虔分子也同时推动家庭崇拜,好教星期日在教堂中所习得的教导,能推广落实在日常的家居生活中。这些人因而被冠以“自命敬虔”的帽子。在一些圈子当中,“敬虔分子”甚至是带有贬意的称呼。然而敬虔派认定:上世纪的宗教改革并未完成,敬虔的追求将会完成马丁·路德(MarthinLuther)所开始的改教运动。这股敬虔运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延续整整一百年之久,为强调正统信仰的教会注入了可贵的生气。

    虽然敬虔人士较为忽略神学的学术追求,却也给教会带来了注重“灵性追求”的风气,让教会的生命力可以具体地呈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生命力其中一项重要的流露,就是对宣教事工的重视。着重信仰生活的表现,促使德国敬虔派之“莫拉维弟兄会”(Moravians)关注异教徒对福音的需要。因此,他们在十八世纪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海外宣教事工。即使在今天,华人教会许多信仰生活的追求方式,也带有敬虔运动的影子。到了十八世纪,欧洲的文化思潮,出现了理性主义的取向,影响深远,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也相当强烈。敬虔运动虽无法在学术方面抗衡理性主义的影响,却有效地让教会的生命延续下去,并且在世界其他地区绽放异彩。

    十八世纪的复兴运动

    敬虔运动的火炬,点燃了英国(UnitedKingdom)及美洲大陆教会的复兴运动。英国教会自从推动宗教改革之后,即出现了一股强烈的诉求,企图清理教会内部不能讨神喜悦的事物。由于英国改教,是经由国会立法进行的,因而国家钦定宗教的色彩较为浓厚,同时也较易招来非议。这股清理教会不洁的力量,因此逐渐成长,发展成为“清教徒运动”(Moravians)。这些清教徒非常注重生活的圣洁,强调具体的重生经历,且高举“神的主权高过君王的权柄”的信念。然而由于英国教会的势力庞大,这些清教徒始终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不得已之下,这些人采取了移民的策略,从英国移居到当时仍是英属的北美洲殖民地去,建立他们自己理想的国家。当中最为人熟知的大概就是“五月花号”的移民事迹了。

    然而,清教徒的理想并没有就此在英国消失,那份“务必竭力追求神旨意”的心志,仍然存留在许多英国信徒当中。加上欧洲大陆敬虔运动的影响,英国教会于是在十八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福音运动气象。领导这番运动的就是乔治·怀特菲(GeorgeWhitefield)与卫斯理(Wesley)兄弟了。他们透过强而有力的宣讲,将悔改离罪、重生得救、热切爱主的道理,深深铭刻在英国普罗大众的心灵里。影响所及,英国不论是哪个宗派、哪个背景的信徒,都领受了这场福音运动的洗礼。卫斯理兄弟的传道事工,也促使一批追随者展开了“循道派运动”,至终在圣工会之外,成立了循道会(或称卫理会)。事实上,这股对福音的热诚反应,也在圣工会中造成强烈影响,以至整个英国宗教的信仰面貌大为改观。

    与此同时,十七世纪移民到美洲的清教徒,在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努力后,也经历到神恩典的作为。一七三四年,在美洲新英伦(NewEngland)地区,对信仰的追求气氛突然热切起来。一位名为爱德华滋(JonathanEdward)的牧者,其讲台的信息和教导等,在信徒当中引起极大的回响。信众痛哭流涕,悔改己罪;而且也积极劝说其他人悔改认罪。整个新英伦的宗教气氛,一夜之间,突然高涨,甚至连爱德华滋也颇感惊讶。其后,怀特菲也从英国赶来,协助推动教会的复兴事工。信仰的影响力因此大大提升,悔改者固然不计其数,就连冷淡的信徒重新委身侍主的亦比比皆是。这场历史称为”大复苏”的运动,从此改变了美洲(即后来独立之后的美国)教会,并且带来了难以估算的影响。一方面,教会的信息深入人心,成为美洲(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直到今日。爱德华滋本身毕业自耶鲁学院(YaleCollege),后来出任新成立的新泽西学院(TheCollegeofNewJersey)院长,该学院就是普林斯顿学院(PrincetonCollege)的前身。教会在美洲文化层面的影响力,可见一般。另一方面,爱德华滋等人也为教会复兴的路线,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促使日后的教会发展得以在稳健成熟的基础上迈步向前。美国教会在这之后,也一再经历了好几种类似的复苏。

    从十七世纪的敬虔运动开始,包括清教徒运动、英国的福音运动、美洲的大复苏运动等,所强调的不外乎救恩、圣洁、爱主等的课题,其重点亦颇多雷同之处;因此这些运动可谓一脉相承,互为因果。教会的生命力,也在这种气氛底下,逐步稳健地加强,为下一世纪的任务做了充分的准备。

    十九世纪的宣教运动

    踏入十九世纪,耶稣基督的福音,不仅成为欧洲、北美洲的主流信仰,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这时代称之为普世宣教的黄金时期,也毫不为过。福音本来就是神给普世人类所预备的救赎计划;只是在宗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