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皇帝的训辞。
【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这一段是主旨、总纲,一语说破了。「朕」这个字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就像现在称「我」,上古时代都称「朕」。这个字变成皇帝专用是秦始皇,秦始皇才开始这个「朕」是皇帝的自称,以后一般人称自己就不用这个字,我们要晓得这个字的来源。『朕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我认为、我以为,就是这个意思。『三教』,是中国古时候「儒、释、道」,讲这三家,这三家都是属於教学。诸位要晓得,这个「教」是教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国确实是很晚才有这个名称,而且不是从中国来的,是从日本传来的。所以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宗教这个概念,这是从外面传来的。
中国讲教是教化的意思,教育的意思,怎么样教化众生。「教化」这两个字的意思非常好,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於是就产生变化,这是常讲的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是讲教学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用的词汇,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这是讲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教育。『觉民於海内』,是教人民觉悟。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这个意思多好!绝不是迷信,是教众生觉悟。『理同出於一原』,它的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在形式上来看,都是依据孝道师道,这是「儒、释、道」三家都讲孝道,都讲尊师。虽然他们说法不一样,方法也有差异,他的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道并行而不悖』。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在从前国家没有立这么多的学校,谁去教化众生?这三家,他们担负起教化众生的责任,帮助国家,帮助帝王,帮助社会,使社会大众真正得到安和乐利、幸福的生活。这是把这三教他们的殊胜利益,一语道破!
可是人他有分别执著,他有烦恼习气,於是互不相容,这种情形不难理解。现在社会这个问题更严重,毛病发生在哪里?雍正也一句话道破。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
这是根本的毛病。为什么互不相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能够悟入圣贤人的境界,事理贯通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能豁然贯通。
【於是人各异心】
异心就是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每个人妄想分别执著不一样。
【心各异见】
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於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
慕道就是道教,道教的信徒他说佛没有道那么尊贵,这就是尊道贬佛,问题就出来了。
【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佛大,道没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
孔子的学生把道跟佛辟作异端,异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讲得客气一点,不是正道。於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尤其是信徒与信徒之间,存在矛盾对立,彼此争胜而不相下。往上面去,上面去没有。前几天李木源居士还跟我说,他说从前太虚的门下弟子跟圆瑛门下的弟子,互相不相容,彼此攻击,彼此不相让。以后这两位老法师见面,非常客气,信徒一看,怎么回事情,怎么两位老和尚他们见面这么客气?上面没有这回事情,下面不服,总以为自己的师父了不起是第一,别人都不如。现在这种习气更深了,到处都能看见。所以我们读这一篇「上谕」,感触很深。换句话说,上面没有过失,过失都在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这是雍正皇帝自己说的,他对於三教的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为什么?三教都下过功夫,这就是前面讲的豁然贯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确实平等。我们今天看新加坡,新加坡现在是九个宗教,过去这九个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别人总是不如,在佛法里面叫「自赞毁他」。佛说「自赞毁他」这一条,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梵网戒本》里面都列入了戒条,不容许的。「自赞毁他」是在造业,你对别人并不了解,就轻易毁谤,这个罪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於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佛在《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有些人说,佛讲「法门平等」,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这是我们这样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谁也不敢讲。佛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今天读《华严》,从《华严》里面的启示来说,佛不是这个意思,佛讲的法门平等,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还包括邪法。为什么?它才能与大方广相应,邪法不收在里头,那就不是大方广。
邪法跟正法也平等,这个道理就很难懂了。为什么说它平等?同出於一源。正法是心现识变的,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的,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里分?我们大乘经读多了,晓得与法性相应的叫正,与法性相违背的叫邪,邪正是这么分的。相应不相应我们不谈它,根是一个,都是这儿生的,我们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回过头来观察自己,我们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念善,是正知里头变现出来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时候叫妄,觉了时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觉,觉就是正法,教人转迷为觉。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
【能得其平】
以清净平等心来看。
【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你就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它的内涵,著重它的实质。我头一次跟纳丹总统见面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他在所有宗教里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个话内行,不是外行人说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他很尊敬。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诸法都平等,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够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大乘法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跟我们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么?觉的意思,你只要通达明了觉悟了,这个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要明白这个道理。法是一切诸法,这是我们平常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形相,用一个字作总代名词叫「法」。佛是什么意思?对於这些法都明了通达就叫佛,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了,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他对於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后,我们才晓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么?与善相应,与觉相应,佛法讲三个字,标准是「觉、正、净」,与「觉正净」相应的就叫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我们叫邪法。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如果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这就不是正法,我们称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给我们的是「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要学正法,要远离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里面去了,邪正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头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这个道理要懂。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个「上谕」后面还有一大段,我们明天接著再讲。
?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四集) 2000/04/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0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诸位掀开经本,我们接著看雍正皇帝的「上谕」,第一面倒数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这个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从这儿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为我们说出来,宗旨、它的根源,这也正是佛家讲的契机契理,理是同出於一原,机就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个跟大乘佛法讲的教学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一样,它的方向目标相同,那就是同归於善。善的标准是要与心性相应,与性德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确实有浅深广狭不同。我们知道法身是最清净的,法身大士;四圣法界比法身大士就稍微远一点,天道又远一点,人道就更远了,三恶道完全违背性德。佛的教诫,佛给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律,佛家常讲的戒律,都是本著这个原则而说出来的,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然后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对於「形迹」绝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实质。「形迹」是关於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果然契理,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没办法了解。《华严》里面,居然用贪瞋痴接引一类众生,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他不违背。我们去做就违背了,他去做就不违背,原因在哪里?他心地清净,他不染著,和光同尘。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我们染著。换句话说,我们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著,法身大士接触境界,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高就高在这个地方。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相违背,那叫造业。於是佛给我们制定戒行,我们是最初级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们今天是最初级。佛教给我们什么?十善业道,这是最初级的,佛教的幼稚园。我们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我们自己要反省的。我们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在哪个等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属於人乘!天乘还要加四无量心,多少都有一点定慧,才能从这个向上提升。
知识补充 (太虚法师所讲「五乘佛法」):
佛之教法,通常略分為二,即大小乘;或開為三,即大、中、小乘;或開為五,即加人天乘。(如下表)
如上表,民初太虚大师将此五乘佛法分判为三:一为「五乘共法」,即人天乘,乃五乘共同基础(喻如高楼之地基)。二为「三乘共法」,即声闻、缘觉乘,乃三乘共同基础(喻如高楼之一、二层)。三为「大乘不共法」,即菩萨乘(喻如高楼之上层)。
…
知识补充(什么是四无量心?来自baidu百科):
什么叫四无量心?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