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塵勞所障,方寸不寧帖,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將這個休歇
人,你道還休歇得麼?殊不知這猢猻子不死,如何休歇得來!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
死,如何休歇得!此風往福建路極盛,妙喜紹興初入椋∪C時,便力掩之,謂之斷佛
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又答曾天游云:『今時有一種剃頭外道,自眼不明
,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若如此休歇,到千佛出世,也休歇不得!轉使心頭迷
悶耳!又教人隨緣管帶,忘情默照,照來照去,帶來帶去,轉加迷悶無有了期!又教
人歇到木石相似,不是冥然無知?又教人隨緣照顧,莫教人惡覺現前,又教人曠放自
在,莫管生心動念,皆瞎眼宗師錯指示人!
在文、杲二師痛加呵責情形上看來,可知禪宗確有不少修這種「空默觀照」的不
澈底的禪法者。或謂此係臨濟宗指責曹洞宗者,則不盡然,以曹洞宗固多窮究力參而
澈悟者。而臨濟宗之從參話頭入者,亦仍多參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成一片處,認為
大休歇地,從此休歇地;或專以提提話頭杜絕妄想為事者。而乾嘉後,則並此空默觀
照有些相應的,亦不可多得矣。
六 語錄之纂研
禪宗既不依經論,所以參學者全靠於師家語句之開示與行動之指點。宗師門徒集
錄其師之言行,是即謂之語錄;故語錄非僅錄其師之語,亦且紀其師之行也。六祖之
前,集錄的很少,自六祖之所謂法寶壇經出世後,遂大開集錄語錄之風。所以六祖以
下,各家多有語錄。將六祖以下之語錄集之一處,當不下數千卷,幾可另立一禪藏!
較之密宗咒軌之禁咒藏,當不或少。
除各家個別之語錄外,還有統貫性之語錄。此統貫性之語錄,最早者當為寶林傳
,此書宋初雖有,惜久已不傳。然其中可以採錄者,大部已採入於景德傳燈錄,所以
除寶林傳外,要算景德傳燈錄最早。景德傳燈錄係宋神宗年間所集出。後四十餘年,
有明教嵩的傳法正宗記。次後,北宋百年間,有弘覺範之智證傳;清初之三峰派,曾
專提此書以堅宗風。景德傳燈錄記至永明即止,故至南宋又有續傳燈錄,然續傳燈錄
亦僅記到南宋之大慧杲即止。之後,又有五燈會元等,則一直記到明清間者。此外還
有古尊宿語錄,與大慧杲的正法眼藏。前者記諸古德之語句,後者則隨意而談,不依
次序。另還有宗門統要與續宗門統要。而語錄之編篡與研究,則始備於瞿幻寄的指月
錄,然指月錄亦僅至大慧杲即止。清時有聶樂讀之續指月錄,乃記至康熙十八年間。
此外還有祥符陰的宗統編年記,編至康熙三十年間。不過此書注重宗派傳承之年代,
於諸古德與旁歧之言行,每多不錄。所以語錄纂研之較完備者,還要算是指月錄及續
指月錄。到雍正時,雖尚有御選語錄,然僅選錄數十人而巳,故亦不如指月錄之為統
貫性。
語錄纂研之要,在於鑽研古錐之語句。到鑽研不通處,即疑而參之,則即成參話
頭。故篡研語錄之要,在通不過處而力究之!
纂研語錄之總要,無過於三關句。此三關句,古德所垂示的殆非一種。且如黃龍
南之三句:黃龍見人即伸手問云:『我手何如佛手』?假如你答了他這一問,他又伸
出腳問云:『我腳何如驢腳』?接著又問:『阿那個是上座生緣』?又如兜率悅之三
句云:「撥草瞻風,祗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這是第一句。第二句云:「
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怎麼生脫」?第三句云:「曉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
分離,向甚麼處去」?三關句固不止此,不過這兩種乃是宗門所特重而常提者。但是
真明白的要算是雍正所說的,雍正在御選語錄序裏說:「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
繫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銷隕,不為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澈底清淨,
不挂一絲,名前後際斷者」;這是破本參的頭一關。再進一步,即為「破本參後,乃
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地水火風者……乃至無明者……煩
惱者……色聲香味樱ㄕ摺M是本分,皆是菩提」。這是破本參後即見「無一物非
法身,無一物非自己」,至此即是破重關的「大死大活」者。第三是「透重關後,家
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
,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踏末後牢關」。
又云:「雖云透三關,而實無透者,不過如來如是,我亦如是。從茲修無修,證無證
,妙覺普明,圓照法界」。在一般的修證經歷上,可以說有此三關,如上上根利智,
則一悟悟澈,亦無三關之階次。不過後來宗門禪普遍提倡,則參禪者不必皆上上機,
故三關遂為旨要。
此三關義,據楞嚴經看,佛與阿難之問答,先云心在何處,又問心是什麼,此心
在何處與心是什麼,即是話頭的參究。三卷末阿難大悟,遂「返觀自身如湛巨海漂一
浮漚」;並讚佛云:「銷我儯兕嵉瓜耄粴v僧祇獲法身」!這就是破本參的境界。
到富樓那與佛問答時,阿難又因「多聞習氣」而起疑問,佛遂因而示圓通門。本來大
力者無須此第二段,第未能乘悟圓徹者,故不得不修圓通而對治「微細惑」。此即所
謂「那邊悟得,這邊修證」,因之便有所謂「頓悟漸修」之說。選觀音從耳根獲圓通
二種殊勝,這就達破重關的境界。其後由五十五位之真菩提路而到「圓滿菩提,歸無
所得」,即是破了末後牢關。不過禪宗尤重在破本參,因為不破本參,則根本談不上
後二關。然破本參而不知有重關須破,則易落於天然外道;破重關而不知透末後牢關
,亦易安於小乘涅槃。所以必須透過三關,始可真實達到佛祖的境地。從語錄之篡集
而研究者,不可不知此三關之義。今之所講,亦略同語錄之篡研也。
七 坐跑之兼
修禪之法,有所謂常行三昧,常坐三昧,半行半坐三昧。而般舟三昧,就是常行
三昧,古人修此法者很多。南岳慧思禪師,尤推重修此法門,嘗謂「如有十人修般舟
三昧,吾即願護持而不入滅」!常坐三昧。則通常坐禪都是。半坐半行三昧,可說是
現在禪林的一種禪法,現在一般的禪堂(古名僧堂),大抵皆是半坐半行的。這種行
法,倡始於何時不明。不過我在日本曾參觀過曹洞宗的永平寺,這個寺的建築法,是
仿照於宋時天童寺的,完全是古僧堂制。在他的僧堂裏,不設床鋪,祇有一個大板座
;這個板座,白天做坐位,晚上做床鋪。他們是面向壁坐的,這是遵照達摩面壁之遺
制。臥時則頭向外腳向裏。堂中亦無跑的設備,坐疲倦了,即拿著錫杖出外經行。這
大概是宋時的制度,中國早不行了。現在中國這種坐跑兼叩闹贫龋钤绮贿^在明末
清初間。明時有練魔場,魔就是昏睡,練魔場就是對治昏睡的場所。清初又有禪門鍛
鍊說,此為取大慧杲之法而以坐行眨硇恼摺a醽砗蟻憔毮鰹槎U堂而鍛鍊,遂有半
坐半跑之行法。這種半跑半坐之成為定制的,據宗下傳說,係始於雍正。雍正最佩服
玉琳國師,所以他以帝王之威、取消漢月藏之三峰派而承續玉琳之宗派。他當時求玉
琳之嫡嗣,眾推舉高旻寺天慧澈禪師以應。及澈見雍正,雍正問云:『你是國師嫡嗣
,還識國師宗旨否』?澈答云:『我有埃Я☆^在(蓋澈是個埃Я☆^)』!雍正乃以劍擬
之云:『割卻你埃Я☆^時又如何』?在這種威逼之下,澈驚不能答。雍正謂:『君無
戲言,我宮中有禪堂,限你七天,如答不出此語,必割卻埃Я☆^』!澈乃進禪堂去參
究,而雍正又派人天天在禪堂門外報時,謂『已過一日,還有六日在』!乃至『已過
六日,還有一日在』!在這種警戒之下,澈乃不遑寧坐而急跑,到了第七天,因跑急
撞在柱上,遂豁然大悟!求見雍正,雍正謂之曰:『且喜你已識國師宗旨』!由這段
公案,高旻遂定禪堂內半坐半跑之制度。而此種法制,亦確能眨m身心,且有助於參
究。由此看來,故知宋、元、明、清禪到了清代,遂有坐跑兼叩亩U法。
八 僧俗之常套
所謂僧俗之常套,就是明清以來中國禪宗叢林裏一般的情形。關於這,清康熙年
間祥符陰的宗統編年中有幾句話,可以說明大概的情形。他說:「自宋高宗丁已紹興
七年,至明神宗甲寅萬歷四十一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間正宗法茫瑫r隆時汙,大
道機宜,若顯若晦……高峰、中峰之冷嚴而蹈晦,萬松、雪庭之圓敏以精特,皆所以
深培厚蓄而啟隆振之緒于未艾」!此明南宋至明之禪統,又云:「啟禎(天啟崇禎也)
間禪風以天童、三峰兩祖而大振,為先後左右者,雲棲、紫柏、憨山三大士而外 有
真寂印,鵝湖心,儀峰象,無念有諸公,為之防閑提擎,所以數十年來, 行吳越,
幾復追唐宋之盛」。又云: 萬歷四十三年至康熙間七十五年,其間天童、磬山廓龍
池、禹門之緒,而臨濟之道以興;雲門、博山振清涼、壽昌之業,而洞上之宗聿起;
三峰力闡綱宗。善繼述者,有臁抑畯V大精微,宏覺丕承帝眷,相唱和者,有福嚴、
古南之卓立瀟洒,雲棲之淨業普攝三根,寶華之戒範廣弘三聚。皋亭、天谿、曲水、
蓮居之間,台教之輪傳持絢爛;秣陵、金閻、普德、中峰之際,相宗之席講貫繽紛」
。此種敘述,可謂略得概要。然當帝眷之雍正時,對宏覺加以種種的批駁,而專崇玉
琳國師,尤力斥三峰為魔,宗統編年亦未曾敘到。如曹洞雖及澹歸,而與澹歸同出天
然門下之十今,皆明末遺老出家,粵中建大剎多處;四川之破山門下如昭覺、大雪等
,亦未提敘。這或者是當時川、粵的交通阻隔原故。然清代天台宗所從出之臁迨q益
亦未說到,不無缺點。
現在中國佛教僧寺的一般倩形,要遠推於明太祖的五種寺制。他把僧寺分做五大
類,即:禪寺、講寺、律寺、淨寺、教寺。這裏所謂教寺,就是密宗的寺院。這種分
法,其實在元時已有雛形,不過明太祖把它顯明化罷了。然而到了明末清初,講律淨
教四種寺廟,漸漸地興起來,均混合於禪寺,故後來禪寺裏,講經、開戒、念佛堂都
兼有。而教寺因為墮落俗化,民間不信,應赴經懺及做水陸道場等,也混入了禪寺。
考其所以混合的原因,是因為明末時,各僧寺宗法制度嚴格施行,是曹洞宗寺即永成
為曹洞宗寺,臨濟宗寺即永成為臨濟宗寺。在那時還是以禪法為主,代代傳承;然至
清中葉後,則反以寺廟產業為主,故其開戒、傳法的目的,反而成為續承寺產的接代
人了。由於這種宗法制度的組織,演成現在寺僧常套。禪寺混合成「內則禪、講、律
、淨,外則經、懺、齋、焰」。據我所知,在清朝末年,金山、高旻是不做經懺的,
然至民國以來,也做水陸放燄口了。我十三年在天童講的楞伽義記,淨心老和尚序之
說:「禪講律淨以究真,經懺齋焰以應俗,天童實具備之」。此即說明清季以來僧寺
之一班的常套。一方面參禪、講經、傳戒、念佛,另一方面念經、拜懺、設齋、放焰
,應世俗一般人的要求。徒子法孫相承,而禪林反成一個空殼,正是只存告朔的餒羊
而已。
中國佛學特伲诙U,至此講完。但還有旁附於禪宗而出現的兩種,亦順便一談。
九 仙道之旁附
此種仙道,是旁附空默之觀照而流出的。他們作仙佛合宗等,亦講明心見性,回
光觀照。大抵謂性即光,能清淨其心,如明鏡不著微塵,性光自現。反照者,要在動
中時時照顧,日常之間,事來應付過,物來識破他,在塵出塵,不動一毫人我相。回
光即回攝性光,以目為機,在天為日,在人為目。天之陽光,日所射入;人之神光,
以目洩漏,漏盡則陽竭而死。要將一身精華造化之真氣,仍賴二目逆視而攝回。人之
聰明智慧,皆此性光之流轉,此光最是活潑難定,須用諦觀、守中、眨ⅰ⒙犗⒌确
靜之定之,光自透入。不過百日,慧光充盈,神光普照,久之通天澈地,無所不到,
所謂收之則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也。見得長生之性,始可修長生之命。所以他們稅
煉心為成仙一半工夫。他們又說:佛經詳性功而略命功,道書詳命功而略性功,修性
功可以得漏盡通,修命功可以得天眼、天耳等五通。這種旁附於禪的仙道,影響很大
故雍正亦極重張紫陽,把他的悟真外篇選入於御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