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佛教史-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涅槃寂静。
释尊于鹿野苑转法轮后,来到了摩揭陀国。当时著名的事火外道迦叶三兄弟,听闻佛法后,率弟子皈依了三宝。
迦叶三兄弟是优楼频罗迦叶,有弟子五百人;那提迦叶,有弟子三百人;伽耶迦叶,有弟子二百人。迦叶三兄弟及其弟子一千人的皈依,使佛教教团迅速扩大了。
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王也皈依了三宝,并在迦兰陀长者供养给释尊的竹园中,建造了竹林精舍,以供释尊传教。此后,佛教飞速发展起来。竹林精舍是释尊弘教的两大精舍之一。
释尊的著名弟子舍利弗及摩诃目犍连也是在这一时期皈依三宝的。
舍利弗出身于摩揭陀国婆罗门论师家庭,自幼精通四吠陀(《俱梨吠陀》为神赞及祭祀祷文。《娑摩吠陀》为祭祀曲集。《耶柔吠陀》为神赞诗歌的应用。《阿闼婆吠陀》为巫术咒语。)十六岁即以辩才闻名。后与摩诃目犍连结伴到王舍城外观看祭祀,见众人混杂嘻戏,顿生无常之感,于是投入怀疑论派珊闍耶毗罗胝子门下出家修行。在珊闍耶毗罗胝子门下,舍利弗仅七日夜即已贯通了其教派宗旨,被会众二百五十人奉为上首。但舍利弗自己却感慨未能尽得解脱。
摩诃目犍连是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性,是舍利弗的好友,后同舍利弗共投怀疑论派珊闍耶毗罗胝子出家修行。因学问出众,也领徒众二百五十人。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相约,若能先得悟解脱的,一定要彼此相告。
一天,阿说示比丘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舍利弗见他威仪端正,行步稳重,就上前问他从师何人。于是,阿说示向舍利弗讲说了释尊所说的因缘法,使舍利弗悟得诸法无我的道理。
舍利弗闻法后大喜,遂即约摩诃目犍连,各率徒众二百五十人,一道前往竹林精舍,皈依了三宝。
后来,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都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被称为神足第一。
(六)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摩诃迦叶,生于王舍城近郊,婆罗门种性。释尊成佛后第三年,摩诃迦叶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皈依八日后,证得阿罗汉果位,成为释尊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是释尊心传的继承人,后为付法藏初祖。
释尊在成佛后第六年后,重返故乡迦毗罗卫城。国民皈依者无数。很多人剃发发心随释尊出家修行,其中著名的有:释尊的异母弟阿难,释尊的儿子罗睺罗,释尊的堂弟提婆达多,理发匠优婆离等。
释尊又为舍卫城须达多长者(给孤独长者)说法,须达多长者在舍卫国祗陀太子所供的国中建立了祗洹精舍(祗树给孤独园),供释尊弘教。祗洹精舍是释尊弘教的两大精舍之一。
舍卫国(拘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也在这一时期皈依了佛教。
净饭王逝世后,释尊又回迦毗罗卫城,剃度摩诃波闍波提及耶输陀罗等为比丘尼。从此,佛教教团中开始有了女性。摩诃波闍波提是佛教的第一个比丘尼。
在释尊传法过程中,应机制定了各种制度。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七)关于佛教最初的教制
佛教教团制度,是慈悲的释尊为保证行者能够清净修行、迅速成就,为正法久住而建立的。
戒律是佛教教制的直接体现。戒,梵语尸罗,意思是如来举外道的各种过恶以警醒行者,使行者发心持受,止恶行善以保成就。律,梵语毗奈耶,意思是行者行为有过失,如来教令其改过,若再犯则处罚。另外律还包括各种教团的制度和仪轨。戒是如来为警醒行者而说。而律起先是没有的,至释尊成佛后第十三年,比丘苏阵那犯淫,系缚了自心,影响修行,于是释尊开始制律,以后随犯随制,就形成了现在的各种律仪。戒律是如来应众生机缘而传授。行者修行的每个阶段,都应受持相应戒律,以保成就。戒律是三无漏学的重要部分。
三无漏学是佛教的基础课程,内容是戒、定、慧。
就佛教最初的教制特点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戒律的目的主要是使行者信心坚固、安心办道、遮止心漏、生起诸善、降伏我慢,以保行者成就,以使正法久住。一切制度与戒行都以此为根本。
第二,种性平等,应舍弃世间种性、贫富、名誉、地位等差别。行者仅有内修证果层次的不同,而无身外阶级的不同。应依成就而以长幼有序,互敬互爱而维护教团秩序。
第三,在各处设置道场,行者平日共住,雨季安居,以有德行者负责管理和教授,以弘圣教。
第四,出家行者以乞食为生,不得积蓄田宅园林,不得种植、储积谷物,不得蓄养奴婢,不得蓄养禽兽,不得私蓄钱财及贵重物品等。
第五,布萨制度。行者定期集会,由有德行者说戒,一切行者自忏过失,交流互勉。
第六,羯磨会议制度。为维系教团的和合,一些大事,由教团集合共决。就其类别来说,主要有诤事与非诤事两种。就其性质来说,主要有治罪与成善两种。
第七,应机把教团成员分为出家五众及在家二众。出家五众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与优婆夷。出家五众共住,受持出家戒律。在家二众不共住,受持在家戒律。
如此等等。。。。。。
佛教的各种制度,对行者的修行,对佛教的弘扬,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提婆达多破和合僧
破和合僧是指有意破坏教团的和合。
提婆达多是释尊的堂弟,因贪爱名闻,对释尊产生嫉妒之心,于是毁谤三宝,不仅屡次暗害释尊,又有意以提婆达多五邪法分裂教团。
提婆达多的五法是:第一,尽寿着粪扫衣。第二,尽寿常乞食。第三,尽寿唯一坐食。第四,尽寿常居迥露。第五,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味。
佛教为什么说之五法是邪法呢?
就以止五法来说:释尊虽教行者着粪扫衣,但可裁缝。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行者裁缝。释尊虽教行者坐于露地,也允许住于房舍中。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者住于房舍中。释尊教行者乞食,是为使行者清净无碍,但以不扰民为限制。而提婆达多则让行者乞食,却毫无限制。释尊允许行者食三净肉。而提婆达多则不许行者食用任何鱼肉血味。
佛教与外道的根本差别是三法印。释尊教授行者,都是灵活应机,便于行者修行的,都是符合三法印的。而提婆达多的五法,却非常极端,诸行有常,诸法有我,根本不符合佛教的根本特征。提婆达多强调这五法,不仅不利于行者修行,反而使行者造成烦恼。这是与佛教思想相违背的。提婆达多妄立五法,以非法为法,以法为非法,以非律为律,以律为非律,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所佛教说其为邪法。
由于提婆达多妄立邪法,使五百比丘离开了佛教。舍利弗和摩诃目犍连找到五百人,对他们晓以大义,最终使这五百比丘忏悔己罪,又重新回到了佛教教团。提婆达多因谤佛谤法、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而生堕地狱。
(九)释尊示寂
公元前四八六年,释尊显疾病相。这一天,释尊到拘孙河中沐浴,然后来到拘尸那迦(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县凯西郊外)城外的娑罗林中,在双树间,头北面西而卧。至半夜,释尊对诸弟子进行了最后的开示,随后安然涅槃。
释尊灭后,在摩诃迦叶的主持下,诸佛弟子在末罗族的天冠寺火化了释尊的遗体。当时参与祭事的有拘尸那揭罗、波婆、遮罗、罗摩迦、毗留提、迦毗罗卫、毗舍离、摩揭陀八国使节。八国使节都争着要将释尊的舍利请回本国供养,为此发生了争执。后经香姓婆罗门的调解,八国达成协议,将释尊的舍利均分成八份,由八国请回建塔供养。香姓婆罗门将舍利瓶请回建塔供养。还有毕钵村人因迟到而未分到舍利,于是将所余的焦炭请回建塔供养。
(十)释尊的教法
释尊在世说法应众生机,分五时教化,转妙法轮,后人称为五时教法。此五时分别为: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槃时。
释尊初成佛时,即为诸大菩萨及诸天讲说华严经,明示一切妙理。这称为华严时教。
释尊虽说华严以明佛法妙理,但众生根性各有不同,小根众生,则自然难以理解。应此机缘,释尊于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宣讲四圣谛、八正道等法,说四阿含。这称为鹿苑时教。
释尊观察诸第子,通过修行,根器渐渐成熟,于是借毗舍离国的维摩大士和文殊师利菩萨诃责诸大弟子的过失,劝其发菩提心,回小向大。但又同时照顾到其他根未成熟的第子,说方等诸经,如《维摩经》、《楞伽经》等。方是广大的意思。等是普利群机的意思。这称为方等时教。
释尊观诸大弟子已回小向大,于是说般若诸经,以荡尽弟子所执,使其悟诸法实相。这称为般若时教。
释尊观前四时机已成熟,开权显实,说《法华经》、《涅槃经》。这称为法华涅槃时教。
释尊在世弘法,虽分为五时,但所教授的法义,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使众生成佛。而众生根器不同,对佛教的理解不同,于是自然形成了两种教法体系,一显示,二秘密。浅显易解称作显。深奥难解称作密。而这深奥难解的秘密,就是发菩提心一义。不发菩提心,仅以声闻、缘觉而为最终目的,这就是显示之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小乘。发菩提心,以为利众生而究竟成佛为修行的唯一目的,这就是秘密之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大乘。按后来的大小乘概念讲,隋朝吉藏所著的《法华游意》中说:“大乘为秘密,小乘非秘密。大乘甚深,不妄传授,故称秘密。小乘浅近,可随意而说,故非秘密。”
秘密义讲一乘教法,以成佛为目的。其义甚深,所以称为秘密。其传承就是付法藏。释尊三处传心予摩诃迦叶。这三次分别是:多子塔(中印度毗舍离城西)下让半座。在灵山(王舍城东北)释尊拈花,迦叶微笑。释尊灭后,从棺中向摩诃迦叶伸出一脚。实际上如来秘密教法释尊早于经中公开言明,虽说三处传心,其实是释尊对摩诃迦叶能正悟如来正法的印可。所以说摩诃迦叶得到了如来秘密心传,被称为付法藏初祖。后摩诃迦叶传付法藏予二祖阿难,以后代代相传不绝。虽是秘密义,但释尊说法时却是平等宣说的,诸多弟子亲耳共闻。所以释尊灭后,除付法藏传承外,秘密义也一直广泛传播于世间,但在一个时期内没有完整的系统。
显示义浅近易懂。释尊灭后的僧团中,显示教法体系较为完备壮大。所以在释尊灭后一段时间内,显示之教在佛教中占主流地位。
第三章 部派佛教
(一)第一结集
释尊弘教,都是以口传法。当时并无文字记载的佛经。释尊灭后,为能使佛教诸行者如法依教修行,结集经典则成为必要。
释尊灭后当年,摩诃迦叶在王舍城灵山七叶窟,聚集有成就的比丘千人,进行了第一次经典结集。
于结集中,由阿难依其所听闻诵出经藏,由优婆离依其所听闻诵出律藏,再经大众讨论勘订,而准确汇集出四阿含等经典,由大众背诵相传。只是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的佛经。
经典的结集,其主旨在于使佛经传承正确无误,以利益学人。这对于后世佛徒的修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完成结集以后,摩诃迦叶将统领佛教的责任交予付法藏二祖阿难,自己入鸡足山(摩揭陀国境内)入定,等候弥勒出世。
(二)部派引生
一切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入世度生,就是使众生成佛。但由于众生彼此根器不同。释尊应众生不同根器,从各个角度,以种种方便,对众生施以教化。诸大弟子,各由一门深入,而得成就。随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教法体系。诸行者分别尊行各种教法体系而修行。这就逐渐形成了部派。
由于如来正教的兴盛,佛教行者,对于佛教义理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从面越发接近秘密法义。而秘密法义也在世间广为流传。僧团内部的许多行者,受到秘密法义的影响,开始提倡以佛陀正教义理进一步改革提高当时流行的显示教法体系。
释尊灭后百余年(公元前四世纪),大天(摩诃提婆)比丘提倡五事,以明阿罗汉尚有烦恼,未得真正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是:第一,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尚有梦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