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佛学基础知识 >

第14部分

佛学基础知识-第14部分

小说: 佛学基础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
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
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
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
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
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
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
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五)、识蕴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
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
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
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
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
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
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
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
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
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
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
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
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
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
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
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
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
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
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
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
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
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
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
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
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
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
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
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
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
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
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
--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
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
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
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
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
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
“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所以称为意识。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六、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七、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
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
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
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
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
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
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
禅定呢?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
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
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
“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
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
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
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
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
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㈠、粗心住: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
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
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
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
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
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
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

㈡、细心住: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
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
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
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
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㈢、欲界定: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
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
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㈣、未来禅: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
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
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
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
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
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
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
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
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
禅、和四禅。

①、初禅: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
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
即冷、暖、动、痒、涩、滑、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