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净门与禅观诸境-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譯「把握因緣智」,如改為「緣覺智」,似更易懂,蓋此智為明白如是因、如是果之智,有現成的緣覺一詞可用;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譯「遍知智」者,嫌義過廣,此智悟無常、苦、無我三法印,即名「三法印智」(或法印智)當既簡且明;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譯「生滅智」或「生滅隨觀智」,似應譯成「恆生恆滅智」,強眨鷾缰異a時當更符本意;第六智bhaya nana有譯為「怖畏正智」或「怖畏現起智」,茲改譯「覺怖智」,以符原文怖之覺知義;第七智adinava nana有譯「過患正智」或「過患隨觀智」,如用「苦患智」強眨嗨聘袑崳坏诰胖恰uncitukamyata…nana有譯「欲脫正智」或「欲解脫智」,易令人铡疄橛饷摚绺拿盖蠼饷撝恰梗瑒t名實相符;第十智patisankha…nana有譯「省懀д恰够颉甘〔祀S觀智」與「復起」之原意脫節,如名「復起觀智」(或復精進修觀智)較符實情;第十二智 vutthana…gamini(aunloma nana)有譯「隨順智」,頗欠週全。此智可以傳遞奧呋鹬鳎瑅utthana…gamini nana喻如傳遞拢鹬恿φ撸枷蚵}火壇(拢溃渥罱K一名點燃拢鹫呒仁墙恿φ遶utthana…gamininana,又是趨就火壇點火者,名anuloma nana,貫接前後,所以 vutthana…gamini是驟起邁向拢赖亩⑷齻觀智,名邁向拢乐撬祁H恰當,比二、三中之最終一個既貫通順其前之觀智,又親臨(就)拢溃拭疙樉吐}道智」,所以vutthana…gamini與anuloma 雖同為一智,卻稍有別;第十三智gotrabhu譯為「進始正智」或「種性智」。此智其實就是預入拢鞯闹腔郏删驼呙鉁S惡道,故有現成的預流可用,應譯為「預流智」;第十六智paccavekkhana nana有譯為「省察正智」或「思惟反射智」。此智雖有些思惟省察的味道,但重在猶如臨終的迴光返照,如譯為「返照智」(或迴光返照智)更能傳神。
伍、習禪者報告指南 / 班迪達法師 著
馬來西亞佛教徒坐禪中心 中譯
經過習禪教導後,還有些習禪者(yogi)不能正確的修習及不能向禪師準確的報告他們的經驗。一些習禪者能夠順利修習,但是卻不能正確的描述他們怎樣修禪及他們的經驗。這個講座的目的是有意協助這些習禪者正確的報告他們怎樣修禪,他觀察什麼目標及修習禪定的經驗。
關於習禪法,已故緬甸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已灌錄一個概括講解(給初學者),給予精確的指導;在四念處(Satipatthana)禪定中開始觀察所應注意的基本目標,那就是當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及收縮。
從經典上的解釋,每一時刻,精神與物伲F象都在習禪者的六根呈現。當看到一個目標時,那個能看目標的眼根及所看到的目標都是物伲F象,而使一個人知道目標的眼識是精神現象。同樣地,經驗聲音、氣味、嘗味、樱X及妄念,和種種身體上的行動,例如彎曲和伸張手臂,傳向或躺下及走路時的步伐都是精神與物伲F象的呈現。馬哈希禪師曾經指示,當這一切呈現時,必須仔細觀察其實相,甚至不可忽略瑣碎事項。
雖然馬哈希禪師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簡易的詞句來講解,習禪者將它實行於實際修習時,卻面對一些難睿榱藚f助習禪者克服這些難睿@個坐禪中心的禪師須要向初學者講解及示範怎樣去觀察及專注於所要注意的基本目標;當其它(次要)目標如思想和回憶,感覺呈現、外來的影響,像色塵和聲音接樱骄駮r或者其他舉止行動呈現時應怎樣觀察。
這些解釋須要屢次的以及越簡易越好的向初學者重眩km然如此,一些初學者還是不能真正的明白及在修習時不能正確的跟隨。為了排除這些難睿U師須要應用一些易於牢記的格言。
第一格言是:說出你怎樣觀察基本目標及在意識中有什麼結果?(換言之:你知道什麼?)
習禪者呼吸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行動就是專注心所應拴住的基本目標。這基本目標的意思是說在洠в衅渌@著的目標時,習禪者必須觀察它。當已被觀察的次要目標消失後,應再專注觀察腹部膨脹與收縮的行動。
習禪者必須能夠講出他怎樣觀察或注意從腹部起點至終點的膨脹行動。例如,當他吸氣時,腹部開始膨脹有點快,如他繼續吸氣腹部也隨著膨脹。當習禪者停止吸氣,膨脹的行動也就到了終點。
當觀察或專注腹部的膨脹行動時,必須體驗及知道所有的行動過程。經典上鼓勵,應把它哂迷诮涷炓磺猩恚⊿abba Kaya Patisamvedi)。這告眨У暮x是說,一切有關腹部膨脹行動的現象,必須盡可能持續的觀察它的起點、中間及終點(即不間斷)。觀察心或專注心必須持續不斷的觀察腹部三個膨脹階段的行動,即起點、中間及終點。初學者當然不可能觀察到全部三個階段的行動,不過,他必須精進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進不懈,以免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禪修,以致修禪課程結束了也洠в蝎@得多大的益處。另一方面,要確保習禪者能嚴肅及有足夠的專注心集中於目標上。
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他是否有足夠的集中力來觀察目標,觀察心與目標是否能一致,他是否能夠觀察到腹部行動的連續過程。如他能正確的觀察到這個目標,他體會到什麼及他經驗到什麼?並非他該關注和敘述那些無關聯的目標,而是他應能夠準確的報告有關他所觀察的目標及他所經驗膨脹的行動是什麼。
在習禪中有兩種步驟。第一是,觀察或專注於目標。第二是,觀察或專注目標後所產生的「識」。只有在這兩種步驟後,習禪者才有能力說出他所體會到或經驗到的實際情形。
在此,關於所專注的基本目標,習禪者必須能夠說出其專注心與習禪目標(腹部之膨脹)的延續行動是否一致(一起呈現)。假如這兩種步驟能夠一致,他體會到什麼(知道什麼),是腹部膨脹的形式,或者是腹部膨脹的張力及行動。
腹部膨脹的物伲鼧嬙熘杏腥齻形態。它們被列為:
1。形狀,2。形式,3。本伲
形狀體態就是習禪者所專注的腹部形狀。由於腹部是身體的一部份,因此膨脹的腹部也是物伲缘男螤铙w態。
形式體態。這個體態的構成是腹部在任何一個特定片刻所導致的。如,腹部是扁的、膨脹或是收縮?在巴利文經典的專有名詞裡,這種情形叫行相或相貌(akara)。另一個行相的例子是,手掌是握緊成拳頭或者是張開?再一個例子是,身體的姿勢是行、住、坐或臥?
如習禪者在修習時專心觀察腹部,他將先體會到形狀或形式體態,然後才能體會到本伲w態。可是體會到形狀和形式體態不是內觀智慧。習禪者一定要超越形狀或形式體態的體會,才能體會到本伲w態。即是腹部膨脹時的顯著行動和張力。如果習禪者專心觀察,他將體會到這種本伲捏w態。他應能夠在報告時敘述。可是,他必須根據事實「體會到」來說出,而不是從他想像他體會到如此這般。他必須依據他本身實際所獲得的內觀智慧作出報告。
相同地,習禪者也必須能夠觀察、體會,及報告當他呼出氣時,腹部的連續收縮過程。行禪(cankama )也是如此。當提起腳時,他是否有能力一致的觀察從起點至終點的連續提升行動?假如有這能力,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到腳或者是提升的形式體態,或是感覺腳越來越輕和向上升,又或是腳越來越重和被推動。
他必須有能力報告這三個體態中的任何一個。他的注意力必須集中才能使他做出如此的報告。當他把腳推向前時,他的觀察或專注心與腳的推進行動是否能夠一致?這裡也是如此,他體會到什麼?他是體會腳或者是推進的形式又或者是這個行動的一些本伲@纾_從後推進及被拉向前?相同地,當他放下腳時,他是否有能力觀察或專注從起點至終點,以至樱暗孛娴睦圻M放下行動。他將體會到什麼?體會到腳或放下的形式,或是這行動的本伲@纾_越來越輕軟?
對於觀察或專注其他的目標時也是一樣。例如,彎曲和伸張四肢,轉向或身體躺下,承擔坐的姿勢成站的姿勢。習禪者是否能一致的觀察或專注從其起點至終點所呈現的現象?重要的是,習禪者的報告要限制他所觀察特定目標的三個體態,而不是錯亂的報告。
習禪者必須明白以下三種精神與物伲蒯绲暮x。
1。特殊特徵或自然特徵(sabhava lakkhana)
2。有條件特徵(sankhata lakkhana)
3。普通特徵(samanna lakkhana)
Sabhava lakkhana的意思是精神與物伲F象的特殊特徵。舉例來說,硬或軟(地伲蚴莵子锌臻g的性伲枪腔蛉獾奶厥馓蒯纭_@個特徵只是屬於地伲皇瞧漯N的三個性伲邸⒗錈帷⒘鲃樱F渌奶厥馓蒯缡腔鹳|(冷熱的性伲K|(凝聚的性伲┖惋L伲鲃拥男再|)也是特殊特徵。
專注能力的識是精神的特殊特徵。樱研娜旧仙剩ㄊ箿Q或不淨)及與其他現象接樱J苁歉杏X能力。
一切精神與物伲F象的每一個特徵都有起點、中間及終點。在巴利文經典裡,稱之為生、住、滅。「生」的意思是一個現象的起點或呈現。「住」是過程或成長或是邁向消失。「滅」是解散或消失。這三個特徵被稱為有條件的特徵。
一切精神與物伲F象的第三個特徵是稱為普通的特徵。所有因緣現象無常、苦、無我構成普通特徵。
在巴利文經典裡,這三種特徵被稱為無常的特徵、苦或不滿足的特徵及無我的特徵。這些特徵對一切精神與物伲F象來說是很普通和普遍的。因此,它們被稱為普通特徵。
簡要的說,我們務必了解上述的三個特徵。那就是現象的特殊特徵、條件特徵(即是呈現、成長及消失)、以及普通特徵。
在這三個特徵中,我們習禪,是要邁向領悟所觀察或專注其精神與物伲F象的特殊特徵。問睿牵覀冊鯓舆用正精進來領悟現象的特徵?我們必須觀察或領悟這些現象的實相及它的起點。只有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將領悟它們的特殊特徵,否則無他法。
當習禪者吸氣時,腹部膨脹。在吸氣之前,腹部洠в信蛎洝A暥U的心必須繼續觀察,從起點至終點的腹部膨脹行動。只有這樣,習禪者才能體會這個行動的實在本性。什麼是它的實在本性(特徵)?在吸氣時,風進入,那麼風是什麼?這是張力性伲⑿袆有再|。這就是習禪者所體會行動的實相。只有當他觀察或專注原有的行動及起點,同時繼續觀察至消失時,他才能體會。如果他不如此的觀察或專注,他甚至不能體會形狀或是形式體態。至於它的本伲w態更不必說了,更不能體會到。當他持續不斷的專注於智慧禪目標,即是當他吸進及呼出氣時,腹部的膨脹與收縮,他的定力將累進增強。當定力增強後、他將不再體會腹部的形狀體態或者膨脹與收縮的形式體態。他的正智將超越這些見識,致使他體會所觀察或專注腹部行動中的張力、壓力及行動。當他呼出氣時,他將感覺到張力消失及呼盡氣時,腹部的收縮行動也到了終點。
至於在行禪裡的行動,腳的提升,推向前及降下到地面上,亦復如是。
禪師將不會告訴習禪者他們將體會到什麼,但將指示他們怎樣去觀察或專注。這與演算數學睿且粯拥模處煂⒉粫f出答案而只教導得到答案的公式。
同樣的指示可哂迷谄渌眢w的行動,身體的感覺經驗及呈現於心的念頭。這一切開始呈現時就應專注其原本現象,以致使實在本性被體會。
我們已經討論過第一格言:只有在原本的現象一開始呈現時就觀察,實在本性才將被揭發。
第二格言說:只有當實在本性(sabhavaLY;)被體會後,條件特徵才逐漸呈現。意思是說被專注的現象將被體會其呈現、成長和消失。當條件特徵被體會後,普通特徵將顯現,一旦實在本性被定力及專注心拴住後,很自然的,這兩種特徵:條件特徵和普通特徵將顯現。當普通特徵顯現時,將揭發無常、苦、無我,即是現象不能自主的特徵。
第三格言是:只有當條件特徵逐漸明顯後,普通特徵才將被體會。
第四格言是:當普通特徵體會後,內觀智慧就浮現。
內觀智慧浮現後,將漸漸成熟。內觀智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