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28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82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统明白,你都搞清楚,一点都不迷惑了,你就叫圣人,你就叫佛。
  印度人叫佛,中国人叫圣人,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是个明白人,就如此而已。你不知道不明白,你是个糊涂人。所以凡夫就是糊涂人,圣人就是明白人。释迦牟尼佛搞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目的在哪里?希望大家都做个明白人,如此而已。你要是反对他,不接受他,排斥他;换句话说,你甘愿做个糊涂人,不就如此而已!圣人的教诲,本质上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说实在话,你也不愿意做个糊涂人,为什么?今天科学家、哲学家在不断研究,还不是希望把这三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吗?
  你们在这里希望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人家已经搞了几千年,累积非常丰富的经验,你不要,你要从头搞起,这绝对不是学习的态度。譬如说今天科学家在研究造飞机,你去学习,你去学造飞机,你是不是要学一百多年以前,最初发明那个时候,是不是从那里学起?你不,你不会从那里学起。你还是借助过去这么多年大家研究累积的经验,你在这个经验在这个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不是从这里学起吗?你为什么不从最初发明那个时候学起?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明显的觉察到,现在人学东西问题很多。
  这个学问里头有尖端的科技,有高深的哲理,世间所有一切学术无所不包,非常可惜没有人认识。这是佛门四众弟子没有尽到责任,对不起释迦牟尼佛,让社会上许许多多人对佛法对经典产生这样严重的误会。谁的罪过?我要不是遇到方东美先生给我做了明确详实的介绍,我也始终认为它是迷信,不值得一顾的。没人给我说!
  我们四众同学只会念经,不懂得经典里的意思,修行完全著重在形式,没有内容,入不了境界。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不比一般人差,甚至於还天天在增长。冷静思惟,我们惭愧到极处,上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下对不起后代。
  你们年轻人发心出家了,我也曾经跟你们讲过,你们出家的动机我不知道,总而言之一句话,糊里糊涂出家的。你真的把佛法搞清楚了,你才出家吗?未必然。佛法是什么,没有搞清楚你就出家了,你不叫糊里糊涂出家?但是这个不要紧,不管你是什么样动机出家,出家之后要认真的学习,这个重要!
  我跟大家稍稍不相同的一点,我是搞清楚搞明白才发心出家的。为什么发心出家?发现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学习。好像大学里头的课程,这个课程好得不得了,就是没有人肯修这个学分,我才来干。如果修学的人多了,我未必会出家。我们在世间干人家不愿意干的事情,好事!不要跟人竞争。这个社会上许多事情有很多人争著去做,我也去做,你说有什么意思?别人不肯做的那个好事,不愿意做的好事,我去做。有人争著要去做的,我双手捧著让给他去做,我还在当中帮一把力,希望他早一天能做成功,我们多省事!
  在世间什么样的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给诸位说,最有福报并不是有地位,并不是有财富。什么样的人?清闲的人有福。心地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安稳,粗茶淡饭,游山玩水,这个人是世间第一等福报的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们世俗人讲神仙生活,真正是懂得享福。但是一般世俗人不以为然,他不懂得真正的乐趣。
  我早年没有学佛之前,喜欢读历史,《二十五史》里头有「隐逸传」。我最初看的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历史记载的人物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青史垂名。隐逸这些人叫闲人,对国家、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为什么要给他作传?想不通。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就是刚才讲了「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像诸葛亮,如果不是先主三顾茅庐,他是隐士,他自己种几亩田,每天跟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过这种隐逸的生活,真会享福。
  没有出来为社会为人民做事情,为什么给他作传?以后学了佛我才明白,他是我们社会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范;他不是没有本事跟人争,他有本事;不是没有能力,有能力;就是用身体来教化社会,不要去争。隐士就是教这么两句话,「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每一个人都能守住这个原则,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了。也许有很多人反对,这样的社会不是永远没有进步了?跟诸位说,这个社会是非常平稳缓和地在进步,世人永远是幸福的。现在大家鼓励竞争、斗争,斗得头破血流,得到什么?这一生细细想来,人家过隐逸的生活有道理,对!
  从前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是哪些人?都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的人。这里面有儒家的高士,道家的道长,佛家的高僧,都是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他们从另一个方向去发展,从事於社会教育。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名词,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就是教化众生,现在的名词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你们想想对不对?
  这个行业无争无求,很自在很快乐,物质生活很简单。衣服能够穿得暖,三餐饭能够吃得饱,睡得很甜,你说这个人生多快乐!这才叫真正会享受。尤其高明的人,智慧高的人,天天在提升自己的境界,绝对不是一般世俗人能相比的,也不是一般世俗人他们能够了解的。
  这十种无碍,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出,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华严》的宗旨。「无碍」,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由自在,所有一切障碍都破除了。你看看华严家他怎么说法?第一种「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理」,我们一般讲道理,这是一个很深很深的道理。一切事的发生,它一定有个理。没有理,哪来的事?现在哲学里面的名词是把发生事相的原理称之为「本体」。从大的来说,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个现相,虚空是个现相,时间也是个现相。我们讲十方,十方是讲空间,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也都是现相。
  时空里面许许多多这些星系,星系现在我们知道,发现这些星系它都有规则,像星球绕著一个小星系,这个星系里头有一个大的星。现在科学家认为这个大的星它有引力,吸引住周边这些比它小的星球,围绕著它旋转。像太阳系,这是一个基本的星系,这个星系又绕著一个更大的星系去旋转。这样一个套一个,它很有规则,它一点都不乱。这什么道理?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是不是真的?纵然不是真的,他也能说得出一番道理来,至少从小星系围著大星系这个是能够解释的;但是更广、更深、更大的,就没有法子解释。
  所以科学许许多多的定律,那就是佛教讲的教义,是局部的,不是整体的;整体的称之为本体。在佛法里面,整体的称为性、理,本性、真理;称理是对事讲的,称性是对相讲的。所以我们把事相立一边,事相对面的是体性,或者说是理性,理体都是一个意思。世间有许多人认为理跟事是有碍的,不知道理跟事是无碍的。为什么无碍?「全同真性」,哪里有碍!真性是无碍的,理事是真性的现相。
  所以「刹相宛然」,刹相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系。我们今天肉眼能看到的不多,我们晚上看空中的星星,闪闪的星星,空中的星星有多少?这个科学家确实计算过,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大概六千颗。在望远镜里面看的那就多了,望远镜的倍数愈大,你就看得愈多,能看到几十亿,肉眼可以看到六千多颗星星。这是什么?这是刹,就是经上讲的刹相。宛然是什么?清清楚楚,你不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障碍。
  真性没有现相,理体没有现相,所以佛经里面常常用「空」这个字来代表它。你看看《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念得最多,许许多多同学都能背诵。《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此地讲的相,刹相;空就是此地讲的真性。它是一不是二,它没有妨碍。相从哪里来的?相是真性变现出来的,事是理变现出来的,事跟理没有碍,相跟性没有碍,无碍。
  在我们人,以我们人来讲,我们人的身是相,这里面理就是性,性跟相有没有碍?没有碍。谁在里头发生障碍?「识」发生了障碍。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有障碍。譬如诸位说宇宙之间,小而身心,大而世界,障碍都是产生在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那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一真;一真是没有障碍,你就得大自在。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你就全部得到,你享受到了。
  为什么不会享受?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享受不到,你的享受完全是错误的。你的享受是什么?酸甜苦辣咸,那个享受是痛苦。真正觉悟了,酸甜苦辣咸统统没有了,那个享受是一味平等,这是正受,佛教里面讲的「三昧」。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换一个名词来讲,还是佛教名词,叫「离苦得乐」。什么是苦?酸甜苦辣咸是苦,平等一味是乐。
  这个乐的意思,一般普通人也不懂。一般普通听到离苦得乐,他都想歪了,他根本不懂得乐的意义。他想的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相对的,不是真乐;真乐是苦乐两边都没有,才是真乐。相对的乐在佛法里面叫坏苦,到你乐事衰了,乐事败了,乐事消灭了,你就感到苦了,所以叫坏苦。那个真的乐是永恒的,永远不变的,那是真的。所以这种乐是真实智慧、是大德大能,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自性里头、从里面生出来的,这是真乐。
  儒家也懂得,这个乐怎么样才能够、现在人讲开发,我们要怎样开发这个真乐?《论语》里头头一句话就讲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说就是喜悦,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头环境刺激,那是真乐,那个才叫离苦得乐。所以离苦得乐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那个乐是从自性里面真乐开发出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个乐,那个乐是快乐,容易懂,意思很浅。好朋友很久没有见面了,这下来了很快乐。好朋友过几天走了,快乐就没有了,所以这一种乐是外面境界。我们讲缘聚则乐,善缘!缘散,乐就没有了。你看弘一大师作的「送别」这一首歌,那是好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看心里头多难过,乐没有了。
  不是读书乐。读经更乐!这个乐不是从外头来的。许许多多人读书、读经,他读得很苦,他不乐,读得不想读了,那是什么原因?古人有一句话形容得很好,「囫囵吞枣」。枣吞下去什么味道?不知道。那个念书就念得很辛苦,没有乐趣了。如果你要是细细的去咀嚼,嚼出里头的味道出来,欲罢不能,真正味道念出来了。日常生活当中,把经教里头的这些道理又能够落实到生活上,那真叫快乐无比!
  现在这样的人愈来愈少了,为什么?没有耐心。没有内行人指导他,这是外缘。自己没有耐心,所以永远得不到法味。世味,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那个味跟法味不能比。尝到法味的人,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他自自然然就放弃了。还要人劝?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不学,不认真的学,真的东西你得不到。无障碍,这一种自在解脱的境界,你怎么能获得?
  下面他举出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底下经文里头的:「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你看这个多美好,这是底下一品所讲的华藏世界。什么人住的?毗卢遮那佛住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报环境,你看看他好在哪里?好在「法界无差别」,这是因,「庄严悉清净」,这是果。后面还有一句,这是一首偈子,你看小注里头有,小注也是清凉大师注的,就是《华严经》第十卷。诸位要知道第十经就是第十卷,有这么一首偈,末后说「安住於虚空」,这四句偈。在此地引用到的,庄严是事,法界是理,无差别是无碍,它取这个意思。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无差别」,我们今天处处都有妨碍,理跟理妨碍,事跟事妨碍,理跟事妨碍,事跟理妨碍,所以说处处成障。六根接触的地方,哪有没有障碍?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差别,差别就是分别执著。什么时候我们把分别执著放下了,障碍就没有了。凡事,世出世间碰到障碍了,你去找,把因找到了,什么原因?然后把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这是我刚刚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但话不是这个说法,理是一个。他老人家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