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了。」所以那个时候两文钱,她的福报是圆满的;现在供养黄金千两,她的福报抵不过两文钱。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贫穷人可以修大福报,大富大贵的人家未必能修大福报。所以富贵不是生生世世富贵,贫穷不是生生世世贫穷;贫穷人来生会得大富贵,大富贵人来生变成贫穷。为什么?这一生享福,不晓得修福,虽然做很多慈善事业,做很多好事,态度很傲慢,没有恭敬心,所以不如贫穷人所修的,这就是天道,公平。所以你只要懂得用真诚心去修。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你一定要晓得「真诚」,没有丝毫虚伪,真诚心、恭敬心,你得的福就大了。这一生当中没有智慧没有关系,多修法布施;我自己没有法,没有法不要紧,印经书布施,好!这个现在都能做得到的。我没有能力做,我印一本,人家印经赠送,我参加印一本。真诚心印一本、两本,来生开大智慧。如果心地不真诚,布施再多,得福不多;得福是肯定的,得福不多。这个道理要细心去想,你就会想通了。为什么?几个为什么问下来,真诚心与性德相应,性德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他还不是真的相应,接近,感的福报就很大了,但是一享福他就迷惑了。
所以我们怎么修布施,不要说一千两黄金,一万两黄金,千万两黄金布施,实在讲都不及菩萨布施一文钱,为什么?他称性,也就是说他布施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他用这个心,福报不可思议,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修心一定要跟性体相应,一定跟性德相应,福报就大了。世出世间最大的福报,转变业力效果最殊胜的是讲经。讲经用真诚的心讲经,不为名闻利养讲经才相应。如果讲经贪图名闻利养,搞自己的知名度,要在社会上提升自己的地位,那就完了。你讲经讲得很辛苦,讲一辈子,来生有没有福报?小福报,没有什么大福报。
这是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老师常常劝导我们。老师有智慧、有经验,我跟他的时候,他老人家七十岁,我才三十二岁,三十一、二岁,他七十岁。经验丰富,有学问、有智慧、有经验,一看到这个年轻人没有福,没有福报,不但没有福报,短命,多病短命。老师对这个学生很爱护,他就劝他发心讲经,发心讲经转业最快。我当年就是属於这一类学生,没有福报又短命,老师劝我用这个方法来消业障,真的有不思议的效果。
没有福报,这学佛五十年来,讲经四十四年累积,现在大家看到有一点福报;我这一点福报完全是这一生当中,学佛以后修的。没有学佛以前,确确实实是一点福报都没有,生活过得很苦。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自己什么都不想,又没有福报,又没有寿命,还想什么?所以学佛以后只想念佛往生净土,我没有求长寿。虽然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我学佛从来没有任何希求,连讲经说法我也没有希求,只是活一天干一天;因为我知道佛法好,经教殊胜,我得到这个利益,我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这个利益。我把佛法介绍给大家,这是我的义务,这是我的责任,没有丝毫希求,但是智慧、福报、寿命还是现前。并不是我不求就没有,不求还是圆满的得到。「演说如来大法」第一功德,第一桩好事,普贤菩萨落实,在此地教导我们。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赞请偈颂第七首: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云广大力殊胜,众生海中皆往诣,说佛所行无等法。】
这是赞叹说法的第二首,是赞叹普贤菩萨能说「无等法」。『一切功德光明者』,这句是赞叹菩萨的智慧、德能,没有智慧不能说法,没有功德也不能说法。功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就是讲断烦恼习气,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功。德是什么?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你才能得到。法身就是法性,法性所现的相就是法身。般若是智慧,法性本具的智慧。解脱是自在,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我」,「常、乐、我、净」这是德,佛法里面叫四净德,清净之德。「常乐我净」,常是永恒不变,像前面讲的普贤菩萨「住於三昧实境中,一切国土微尘劫」,这是常。三昧是「乐」。自在是「我」。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尘不染是「净」。所以你没有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功夫,离一切烦恼习气的功夫,你怎么能够得?这个「得」是自性的智慧、德能的恢复,并不是你真的有所得。这个得是恢复;本有,但是失掉了,现在又得到了,是这么回事情。
所以这句我们不能够忽略,「一切功德光明者」,我们要学,我们要修功。你修行自己觉得修得不错了,但是德没有现前,德最明显的就是「常乐我净」;这个没有现前,自己一定要晓得,我的功夫还不够,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四净德一定现前。四净德现前的时候,法身、般若、解脱就得到,这才有能力像普贤菩萨一样,续佛慧命,弘法利生。
『如云广大力殊胜』,这句是赞叹,赞叹普贤菩萨的功德智慧。「如云」,云在经里用得最多,用它来表法。代表什么意思?非有非无。云,我们看它不能说它没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是不是真有?你靠近它就没有了。现在我们很清楚,大家都乘过飞机,飞机飞到上空都突破了云层,云没有;云要有就有障碍,它没有障碍。所以佛用「云」代表非有非无,就是一切诸法,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要说它无,它相有,你说它有,体无。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如云,用这个来赞叹普贤菩萨的智慧功德。普贤菩萨对於自己的功德智慧有没有执著?没有。为什么没有?「如云广大力殊胜」,力用很殊胜。虽然毕竟空,但是它能够现相,能够起作用。现相起用是为什么?是为度众生,所以称之为「殊胜」。
跟诸位说,不是自受用。佛对初学的人讲有自受用,为什么?初学人学佛都希望自己得受用,假如自己不得受用,他学佛干什么?把学佛的念头就打断了。所以初学、中下根性都讲有自受用、他受用;到高级的佛法没有自受用,只有他受用。《华严经》上没有自受用,全是他受用。这一点我们如果细心去观察,你会发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有没有自受用?没有。如果自受用的话,物质生活应当过得相当富裕,为什么一生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三衣一钵的生活?没有自受用。到你证得法身。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到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自受用,只有他受用。这才真正令我们凡夫佩服赞叹,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什么不为自己?他没有自己,十法界里面佛菩萨有自己,一真法界里头没有自己。
一真法界像《金刚经》上所说,四相四见统统都断尽都没有了,现身说法全是众生的感应道交;这个「应」,纯是自然的。讲自然,还没有办法说到真实处,佛经上有个名词叫「法尔如是」。法尔如是,「法」它就是这样的,连自然都说不上,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还什么自然不自然!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十法界,真相都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众生海中皆往诣』,「众生海」是形容无量无边,就是前面所说的「一一微尘」、「一一毛孔」,这里面有一切诸佛刹土众生,普贤菩萨都到了,也到我们这边;不到我们这边,我们今天不得普贤菩萨的加持,这个经文句子我们看不懂。我们能看得懂,能看出里面一些意思,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没有能力,普贤菩萨在加持!诸位在这里听,也听得很欢喜,你为什么能听?为什么会听懂?为什么会欢喜?也是普贤菩萨的加持。普贤菩萨加持你到底得到多少,那就看你自己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净宗所讲的三资粮,你的信、你的愿、你的行,与这个肯定成正比。如果你信愿行的功夫深,你听得就比别人懂得多,你要是讲经,你看得就比别人广、比别人深。你信愿行的功夫浅,你体会的也浅,你体会到的范围也小,这是加持的力量!
普贤菩萨的加持就是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菩萨就有能力『说佛所行无等法』,无等是第一法,没有能够跟它平等的了,这是称赞的话。如果克实而论,佛讲的话没错,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既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哪里又来了个无等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无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说力胜,具二严故」。能说的人,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道德殊胜具足二严;「二严」就是智慧庄严、福德庄严,是从说法形相上来讲的。这个说法的人了不起,他的修持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够相比的,他所说的法,同样讲一部经,别人讲的没有他讲的那么圆满、没有他讲的那么透彻,他讲的「无等」是从这一面讲的,这个意思也很好。第二个意思「所说无等,说佛所行故」。他所说的是佛所行的,不是菩萨所行的,不是声闻、缘觉行的,是佛所行的。清凉的解释也解释的挺好,总是把「无等」说出来了。
其实我也有个意思,「无等」应当从众生根机上来说,这个法能够契一切众生的根机,这是无等,这个法殊胜。如果这个法契机的范围愈小、窄狭,这个法就不是第一法。你想想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他所接引的对象,就是他教化的对象,是哪一种人?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跟他就没有法子学,学不到东西,这个范围就小了,不普遍。
於是在一切法门里面,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赞叹「净土法门」?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是代表一切诸佛的赞叹,称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就是一切诸佛的赞叹,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度化众生的方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人,行,也收;下下根人也收,造作五逆十恶罪的人也收,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这个法门就广大,这个法门就变成第一,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条件的;不像六祖所讲的一定要具足上上根,你跟他学才能够得度。
净宗法门下下根、五逆十恶、临终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这是在一切法门里头都找不到的。临终十念的往生,往生大概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依教修行、积功累德,我们一般讲这是平常的、通途的。另外一种是非常特殊的,「忏悔往生」,他一生造作许许多多的罪业,临终忏悔也能往生。这都是佛在经上讲的。譬如我们在《观经》里面看到的阿闍世王,杀父、囚禁他的母亲,跟提婆达多勾结,破和合僧,害释迦牟尼佛,五逆十恶他统统做尽了,这个罪过是阿鼻地狱。但是阿闍世王在临命终时后悔、忏悔,知道自己一生做错了,那个忏悔的心真诚恳切,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了。在我们想,他往生品位大概一定不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我们听了毛骨悚然,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中国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这一回头是好人当中的好人。不要论他过去的,要论他现在的,他现在是真正的好人。於是我们对於世间造作极重罪业的人,不敢轻视,不敢轻慢,也许他将来临命终时,忏悔求生净土,在西方极乐世界品位还高过我,我还不如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佛在经教里常常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个人过去做再多的坏事,不要把他放在心上,再恶的人不能够讨厌他,不能够憎恨他,佛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六道凡夫里头,绝大多数是不定性的,与他生活环境有关系,他跟好人在一起就学好,他跟恶人在一起就变坏,所以教育重要。诸佛菩萨明了,所以诸佛菩萨的示现都是示现从事於教学的行业,释迦牟尼佛如是,中国孔老夫子,孟夫子也如是。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有教无类,不分彼此,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要肯学,只要肯亲近他老人家,平等慈悲接待,绝对不分富贵贫贱,一律平等看待,也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什么都不分,平等的教导,平等的爱护,这才显示出大德大智。
「说佛所行无等法」,要克就本经而论,就是普贤菩萨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等法!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十地菩萨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