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51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51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电视画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笑也好,他哭也好。我怎么样?我清清楚楚,如如不动,这就叫修禅定。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动是定,定慧等学。
  你跟家里人一起在看电视,你们家里头一些人随著电视的画面心随他转,你在此地练习不动心,不为他转;同样看电视,各人修各人的。你真正在修行的时候,你旁边的人都不知道,不晓得你在用功。大家都笑,我也可以莞尔一笑,那是什么?随顺大家,不做出怪样子来。大家哭的时候,我也感叹一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看电视是修三昧。电视的画面众多,那就是「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世界海微尘数,统统都要能作如是观!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要如如不动。
  我这一次访问日本、韩国十三天,我们同行的同参道友三十多人,节目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很少时间自由活动。回来的头一天在大阪,中午吃饭在一个餐厅,餐厅附近有很多卖土产的,同修们顺便去看一个百货公司,去买一点纪念品。我就告诉大家,你们下去逛百货公司是修止观,还是去观光。观光是什么?你到那里一看,你口袋的钱都光光了,这叫「观光」。止观是什么?我只是在那里看,看得清清楚楚,绝不动心,决不会被那些琳琅满目的货品所诱惑,如如不动,那就是修禅定,就是定慧等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心里如如不动,没有一样东西我想买你的,你诱惑不了我。这是什么?这不是观光,这是止观,修止观!看到这个也想要,那个也动心,那你就观光了,你身上的钱就光了。
  佛法跟世法没有界限,实在讲是一念之差。有些东西确实是我们必需要的,那可以买,我需要用的;不需要的,就用不著多花钱多破费。所以三昧的意思甚深,完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普贤菩萨从法界大定起,众菩萨各个都得普贤三昧;换句话说,受普贤菩萨的感化,这是三轮教化,普贤菩萨有这样大的威德,有这样大的神通。第二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前面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这句是一直贯下,贯到底下五句,作文章这个省略掉了,实际上讲解的时候,应当要这样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云」的意思在此地不要多说了,前面讲过,讲了很多,讲得很详细。它是表非有非无,表智慧的观照。什么是「陀罗尼」?陀罗尼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总持,所谓「总一切法,持一切意」。要用我们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总纲领、总原则通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到了。普贤菩萨从大定起,这些菩萨们一见到普贤菩萨出定,他就得到了。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普贤菩萨威德的摄受,不必说话,让你自自然然就感受到。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感受到那个磁场;中国人所谓的气氛。这个磁场、这个气氛里面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与会的人他都能得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总纲领掌握住了,这个原则、纲领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世界海微尘数」。真的!你的智慧开了,无论办什么事情,你都会有原则,你都会有方法,有条不紊。当然这些原理原则,还是有一个总的。在佛法里面,这个总的原理原则是什么?「戒定慧」。世法里面跟诸位说个老实话,还是戒定慧。戒定慧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它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学」。「戒」,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合理的方法,我们中国人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情理法统统都顾到;「定」,刚才所说的,就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得益第三句:
  【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
  这句的意思还没有说尽,我们得补充几句。「陀罗尼」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纲领、原则,世出世间法总的纲领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百姓也是抓紧了纲领、原则。譬如在《易经》里面,我们看到的讲到天地纲领,这是阴阳在天,在地这是讲刚柔,在人这是讲仁义,这也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总纲领。再落实到人文,人文的总纲领就是伦常,「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叫天道,天然的秩序。圣人讲伦常,伦就是刚才讲的五伦,常是讲的常德,佛家讲的性德,「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五常是天然之道。人生在世,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不离这个常道,社会就是安定的,天下太平。他的果德,在儒家讲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如果这个原则、纲领失掉了,我们不去尊重它,也不去学习它了,社会决定动乱,天灾人祸决定不能够避免。可见得陀罗尼的重要。陀罗尼从哪儿来的?从三昧来的。没有三昧,哪来的陀罗尼!再看底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
  『诸法方便』是从陀罗尼里头开来的。所以前面讲过这个五句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包括前面的,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那个文也像前面一样的念法,「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我这么一念,大家就很清楚,这些菩萨一一都得到。
  「诸法」是一切法;「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这个方式这个方法恰到好处。这里面当然是世界海微尘数。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规矩,都有方法,所谓是不用规矩就不成方圆。我们画圆要用规,画一个方形要用矩,那是工具。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哪一法,在我们世间讲一个人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有规矩,都有方法,而这些方法规矩与总的纲领原则一定相应,这就是健康的,这就是圆满的。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那是不健康的,那是病态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出了问题,众所周知,世间人人都担心,都在忧虑,都知道这个世间会有灾难。如何能躲避这个灾难,成为现在人可以说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有没有方法?方法是有,不是没有,但是很难。难在哪里?难在一般人不知道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大乘佛法里面,这个方法在《四书》、《五经》里头。现在人《四书》、《五经》不读了,不要了,佛法也不要了,你到哪里去找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能解决问题!如何能唤醒大家觉悟,重新认识《四书》、《五经》,重新认识大乘佛法,这是我们当前首要的课题。我们知道这个东西真正能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帮助社会安定,促进世界和平,能令世界一切众生获得幸福美满。可惜人不知道!
  诸法是一切法,每一法都有它的方便。我们讲饮食有饮食的方便,穿著有穿著的方便,交通有交通的方便,旅游有旅游的方便,工作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有这个行业里面的方便,那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所以方法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下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
  我们知道佛的辩才无碍,菩萨也有无碍辩才,他的『辩才』从哪里来的?从三昧、陀罗尼、方便而来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有很深的体会。所以没有三昧怎么行!没有三昧,你在一切诸法里头,就找不到纲领原则;没有纲领原则,你就没有最适当的方法;方法没有,哪来的辩才,你怎么能教化众生!
  佛经里面讲有四无碍辩才。我们在这段经文里头,这个经文好,让我们知道辩才是怎么来的,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绝对不是说,我读得很多、记得很多,那是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由此可知,儒跟佛都重视悟性,你要开悟才管用,不开悟不管用。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
  现代学校里面,一般学生受高等教育的,大概到大学,尤其是研究所都要写论文、写报告。论文、报告自己要去搜集许许多多的资料,先订一个题目,写一个大纲,然后去搜集资料,写出这篇论文报告,不是从自己心性悟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们看看,他后面有没有附什么参考书目?没有。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哪部经典后头他列入了参考书目?也没有。再看看,古大德他们学习的心得报告,他们一些著作,中国佛法里头都说论注,所谓「论」是离开经文,论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注」则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段来加以解说。他们也没有参考书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报告。现在的注疏不是从心得,这是你修学心有所得。此地讲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现在所写的论文报告,它不是心得,是搜集别人的资料重新加以组合,搞一样东西出来。那就看他组合的漂不漂亮,组合的技巧与自己的性德不相干,与自己的悟处也不相干,这就不是真学问。所以儒佛,这是圣贤人,他们的学问才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这样才得无碍辩才。末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前头也是这样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行是说的行为,行为与性体、性德相应的,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个行为是错误。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善恶、邪正的标准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为两大类,在家弟子一般随顺佛陀教诲,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同儒家一样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类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传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两句话,「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因此,「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标准,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你要为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於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诲,依佛陀教诲为标准来修行,这样才能成就,才能振兴佛法。离开了佛陀的教诲,我们修什么行?
  又何况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