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您的孩子出类拔萃-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等。
此后当孩子正式上学后,随着孩子消费欲望的提高和消费种类的增加,零用钱可适当增加。
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法国家长还大多在孩子升人小学高年级,即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帐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一般并非区区几十或几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也是十分少见的。事实上,待孩子正式拥有了自家独立的帐户后,让孩子通过消费来理财的学习才算系统、全面地展开了。
当然,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家长必须及时地作出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大多并不会大动肝火或对孩子横加责备——权且把它当作孩子学本领时必须付盛的“学费”罢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孩子一开始出现的“消费膨胀”心理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反省和家长帮助后都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独立帐户”可能给另一些孩子带来的另一种极端则是在无意之中使其过度捂紧了自家的钱袋。他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既然这些钱都已归入我的名下,那么我就理应尽量缩小开支。
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国人当然不会欣赏这种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财奴”式的消费理念,因而一定会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这样的孩子更为勇敢大胆地消费。
他们一般会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作出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啦,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啦,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啦,等等。如果消费合理又有意义,那么孩子还会受到表扬甚至嘉奖。
“独立帐户”不仅为孩子的合理消费提供了实习场所,而且也可帮助培养孩子合理储蓄的良好习惯,即所谓的“该消费时就消费、该节约时就节约”。
家长可与孩子商议其独立帐户必须保留的金额的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把瑞士军刀、一件火车模型等,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需储蓄上一年半载的大目标。
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那么他就必须为自己的或合理或不太合理的花销负责。
换句话说,责任人不是家长,而是孩子自己!而更重要的是,孩子从中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辨证的得失观。
在专家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法国家长已认识到:要使孩子的“独立帐户”真正发挥帮助孩子学会理财的积极作用,家长对帐户“监控“的合理适度十分重要。
要知道,如果家长对其尚未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过度信赖而对孩子帐户的使用情况不闻不问,那么孩子可能很快便沦为大手大脚乱用钱的败家子。
而要是走另一极端,即家长事事管、样样问,孩子的一切消费仍由家长作定夺,甚至干脆将帐户锁进自家抽屉里,那么孩子同样也会因没有机会亲身经历理财的过程而领悟不到理财的真谛,当然也难以达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目的。
105、金融教育从幼儿园开始
秋田市私立山王幼儿园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金融知识。
在幼儿园的游戏课上,小孩聚集在模拟桓台前,小售货员将手工“寿司”送给小顾客,然后从纸箱做的“收款机”里取出“零头”,那里流通的“货币”是幼儿用彩纸做的。
该幼儿园开设了一家“珊珊银行”,发行一种专用“货币”,与小孩自己制作的货币不同。孩子在帮助别人做事时,如替同学收拾衣柜或书架,就可以到“银行”领取“货币”作为“报酬”。
此外,幼儿园还让孩子体验生活,外出步行约40分钟,然后花70日元购买车票,乘坐公共汽车回园,其目的是让孩子体味步行的辛苦和购买车票货币的价值。幼儿的家长说:“孩子有了数和量的感觉,就会更加珍惜物品和货币。”
106、让孩子学会精打细算
【关键语】
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足确实想尽快买到商已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储,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生活在富裕国家比利时的孩子们,从八九岁起就懂得了如何精打细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钱。
在比利时,常听到孩子们说“我还没有攒够钱,不能买自自己喜欢的东西”、“我的钱要等到商品降价时才能用”之类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在给零花钱方面是绝不会迁就他们的。
在比利时,通常从8岁开始,孩子们每周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了,但金额不多,只有几枚硬币。孩子们要想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一点一点地慢慢积攒。
当然,如果孩子攒的钱还不够,而他叉确实想尽快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先向家长借,然后再用以后的零花钱慢慢偿还。
在比利时,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专门课程,教孩子了解成年人的各种职业、什么是劳动报酬、如何区别各种商品及其价格的确定等。同时引导儿童理解媒体、广告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了解广告对消费者的行为影响。
这样,孩子们在买东西前就会再三权衡自己最需要什么,由此学会选择并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拥有所有喜欢的东西。
107、美国学校的投资课程
美国教育部门认为,既然投资是当代人社会活动中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常识,那么,就应当从小抓起。按照美国的教学大纲,学生从七年级开始学习投资课程。
这项课程得到了华尔街金融家们的支持,因此每个学校都得到了2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奖金。这笔奖金是真正地进入投资市场的,可能赚来更多的钱,也可能赔得无影无踪。
学生们对投资课程都很感兴趣,一个个为自己的训练小组取上晌亮的名字:“未来百万富翁”,“聪明投资家”……
13岁的希拉里和他的伙伴,是麻省阿里顿盛内迪斯学校8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课余尝试着进行投资,他们不仅向华尔街的大金融家们提出了挑战,而且自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打败华尔街”他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投资奖金进行了5万美元的模拟投资,其中,2万美元用于购买股票,2万美元用于购买共同基金,1万美元用于购买海外基金。学校拥有互联网络,这一切坐在教室里便可以完成了。
在美国东部的学校里,像小希拉里这样的少年投资家比比皆是。
学生们这样做,并非不务正业,而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投资课程内容,这也是近些年来美国教育界所事实的“华尔街聪明少年”的投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这一投资教学计划,目前已在美国东部的一些州里实施,主要对象是13~15岁的少年:
108、1…13岁孩子财商教育进度表
美国家长认为让孩子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地使用钱,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因此金钱教育就成了美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美国,财商知识教育被称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人生幸福计划”。
这一教育要求孩子达到这样的目标: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做出选择;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lO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以上: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109、外国富翁如何教育子女理财
只有纯真,不懂理财并不够
许多父母在培养子女时深怕孩子染上贪钱的恶习,让孩子不沾金钱的边,在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社会中如此“纯真”很容易被淘汰。
刚去世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刚懂事时,其父亲就告诉他:“你是家中的长子,是未来的米酒商。”盛田昭夫从小就被当作家产继承人来培养,渐渐地精明能干,做生意精打细算,后来终成大器。
能省不如会赚
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摩根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活来获得。几个孩子于是都抢着干,最小的托马斯因年龄小老抢不到活感,于是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你用不着在用钱方面省,而应该想着怎么才能多干活多挣些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能干活的点子,广开财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他最后明白了,理财中开源比节流更重要。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很多人敝帚自珍,以为这样节约能省钱,美国波音公司创始人波音却对他的子女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你有买新东西的欲望,你就有拼命工作的动力,扔掉旧东西反而能刺激人更多地创造财富。”
“辛苦钱”最值得珍惜
钱如果来得太容易就不会珍惜,所以理财中,如果心中觉得这是“辛苦钱”就会觉得这些很珍贵,会更好地珍惜。
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16岁时,决心自己创业,便开始研究如何致富,但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宣称有发财秘诀的书,他急匆匆去买,打开一看,全书仅印有“把你所有的钱当辛苦钱”这几个字,他感慨万分,并把这当作祖训要求子孙后代。
要花钱,自己挣
洛克菲勒是美国的亿万富翁,这个家庭钱固然很多,但孩子却从小都要接受节约教育和劳动教育。每个周末,父母给孩子们发放几十美分的零用钱,怎么花由孩子们自己决定,但必须记在小账本上,以备父母查询,零用钱不够,父母就鼓励孩子自己挣饯。
星期天,孩子们便忙着去拔草、打扫花园或擦皮鞋。擦一双鞋5 美分,一双长靴10美分。
美国孩子经常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许多儿童通过修剪草皮或照看小孩等工作挣钱,不仅有了劳动的体验,而且对金钱的价值也理解得更深了一些。
中国并不缺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义绝不逊色于,国的“要花钱,自己挣”。但是,中国的父母们缺乏美国父母的勇气去实施这些口号。
金钱不能换来感情
在家庭理财中切忌将钱摆在超越一切的第一位,这样会伤害夫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曾对他的孩子说:“金钱不能换来感情。”他说:“如果我特别大方,给你们很多钱,那你们可能只记得我的钱,记不住我这个人。如果我特别抠门,可能也得不到你们对我的感情,所以我宁愿多花些时间关心你们培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为在关爱面前,金钱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你们应该牢记最能打动商人心的不仅是价格,还有情感。
110、洛克非勒的孙子怎么花零用钱
洛克菲勒二世(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巨额财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他把博爱当作毕生的事业,一生中为公共事业捐献了5000多万美元。
他曾经出资修缮凡尔赛宫,设立了阿卡迪亚和格兰德泰顿国家公园,捐献地皮给联合国在纽约设立总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在1920年5月1 13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一封信。
洛克菲勒二世当时46岁,在信里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的主席。
信的全文如F:
爸爸和约翰的备忘录——零用钱处理细则: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唯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